十三年

關燈
參,勤政之至也。

    近無常參,小官專不見天顔。

    至於倭野人,亦未得入侍,恐歸其國有言也。

    」上曰:「禮文有之乎?有則爲之當也。

    春初多事,頃緣避殿。

    今則暑熱,當隨爲之。

    」又啓曰:「近來士習,爲士大夫間有議論,富而後爲善,雖名士,皆以營産爲計。

    蘆田海澤,無不旨持。

    至於陳田,或防築掘浦,出回文,共力爲之者有之。

    此乃心術不明,不可之大者。

    先失其心,而後爲善,臣未之知也。

    自上更加勑勵之道,以絶此習也。

    」上曰:「耳目有寄,雖殫一二人,亦不可不懲也。

    」又曰:「富而後爲善,無理之言也。

    此出何處?」添慶曰:「無恒産,無恒心。

    」上曰:「此言養民之道,非士大夫自處之道也。

    」李山海曰:「祖宗朝,少有營産之人,必加殫劾,爲仕者一切不爲矣。

    」上曰:「中原朝官,仕後不作家,皆借寓雲。

    其言是耶?」山海曰:「中原未知我國仕後,則家業不營也。

    」權徵啓曰:「田莊營産等事,昔權奸爲之。

    今豈有如此事乎?若李珥,亦賣家舍去矣。

    近日朋友間,無相信樂仕之道。

    頃者洪渾妻子亦拾橡實爲食矣。

    臣見金繼輝亦在古阜,妻子無依;洪暹在小臣家邊,專無營産。

    」上曰:「如此,則士習亦佳矣。

    人君忠信重祿,志士不忘在溝壑,樸彭年買得三鬥田,其友曰:『祿足以代其耕。

    』彭年卽賣棄之。

    爲臺諫者,當殫劾君前,泛然啓之,不可也。

    」成洛曰:「雖不殫劾,若聞此等議論,必將羞恥而不爲矣。

    」金睟又啓曰:「李珥事,前欲啓之而不敢。

    今因言及敢啓。

    其人不樂仕,病退後,衣食爲難。

    其妻邊家舍,亦賣之矣。

    當初奉家海澤相爭事,雖以李珥名呈疏,而其兄李璠爲之。

    奉家疑李珥指囑,珥旣不得救其兄,宜受此咎。

    」上曰:「設使同生爲之,當以義理,喩而救止之,豈爲如此事乎?其奪不奪,予未知,在鄕時富居雲。

    」睟曰:「其初處置,踈脫則有之。

    奪人土地,則無矣。

    」傳于右承旨權徵曰:「前典牲署主簿鄭純禧女子,承訓郞洪汝謙女子,定爲淑儀,名號已定,後宮之人,不可在於閭閻之中。

    鄭氏於義洞宮、洪氏奉常寺洞宮、閔氏水眞坊宮,各於明日移寓事,言于禮曹。

    」 旣正中宮,又設淑儀,所以廣繼嗣也。

    但我國婚禮不嚴,士大夫處女,聚會簡擇于宮中,視其可者而定之。

    凡所以愼男女之際,而重婚姻之禮也。

    自先王未有定禮,禮官亦未之講究,非徒淑儀,至於大婚之禮,亦然。

    其無謹摯之義。

    甚矣,禮文之多闕也如是。

     士而營産者,鄙哉,何足與議也:但有太甚者,分明摘發論劾可也。

    如其不然,則雖置而不論可也。

    乃何糊塗泛指,士大夫之非以營産,爲士類之詬病,是擧朝之士大夫,皆爲謀利之一鄙夫,使君心蓄疑於中,而等視之曰:「此皆謀利無廉恥不吉之人。

    」則適足以啓君上輕士之心,而他日之言不信、計不用者,未必非此說爲之誤也。

    籲:始作俑者,烏得辭其罪乎? ○申時,太白見於未地。

     5月27日 ○乙未,諫院啓:「習讀閔思俊女,預於淑儀之選,士俊乃驪川尉閔子芳之孫,先王外孫之家,請勿備選。

    」答曰:「此無文所禁。

    以近日之事言之,申檥於敬顯公主,乃五寸親也。

    況此七寸之更遠乎?今者名分已定,不可更有雲雲,使國事顚倒也。

    何不於禁婚時言之,而今乃論之乎?不允。

    」 ○果川縣監吳希顔拜辭。

    先是,司諫院啓以希顔筮仕十年,不覲親,論請罷,果川之民相率赴愬曰:『年前歸覲。

    且有善績。

    』臺官所聞,失實如此。

    號籲不已。

    希顔曾爲錄事,以有孝行薦拔者也。

    物論譁然,皆曰無罪,臺諫遂以風聞失實避嫌,因以希顔仍任。

    至是,赴任。

     ○備忘記傳于政院曰: 我國事大之禮極重。

    事大之中,表咨書寫爲關。

    如近日拜表之時,表副不能善書,改而追送,不無未安之意也。

    朔書之規,雖如彼其申明,終恐難期其效。

    予意生員進士初試時,其中一二人,不計製述二拙,惟視書法之如何,拔而置之入格,則儒生等在常時,必爭相崇習矣。

    初試與覆試有異,雖一二人以書劄入格,有何不可哉?此意竝言于禮曹。

     ○司憲府啓曰:「安祜旣犯贓汚,所當窮推,而遽命專釋,貪婪之徒,益肆無忌。

    請勿留難,亟命削去,永不敍用。

    」答曰:「依啓。

    」 ○申時,太白見於未地。

     5月29日 ○丁酉,夕講于思政殿,講《大學衍義》。

    尹先覺啓曰:「宮闈乏制,不可不嚴。

    內言不出外,外言不入內,今三宮竝入,聖學高明,萬無足慮矣。

    然人心操舍無常,警戒之心小弛,則乘間投進,有不可勝言者。

    小臣此言,憂明主危治世,下情如此。

    」樸漸啓曰:「近臣臺官之言,當虛懷聽納,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所論皆堯、舜其君之意也。

    」先覺又啓曰:「自古國家之亂,多出於宮闈之間。

    一有先入之言爲主,則人臣進戒之,皆虛事也。

    更加省念。

    」 5月30日 ○戊戌,司憲府啓曰:「稷山縣監元純輔,嗜酒崇飮,不治官事,康翎縣監高允寬,屍居其職,事委下吏,漢城兼參軍崔禮秀,嗜酒失性,聽訟之際,不辨皀白,都摠府經歷高景柳,職居禁從,持身不謹,被訴市賣之輩,至得攘奪之名,請竝命罷職。

    」答曰:「竝依啓。

    」 ○申時,太白見於未地。

     六月 6月1日 ○朔己亥,傳于左承旨尹卓然曰:「三月初九日,駕前上言,啓下各司,而各司盡爲回啓耶?或有不爲回啓者乎?政院相考以啓。

    」 6月2日 ○庚子,海州居幼學樸樞上疏曰: 外方貪官汚吏,溺於私欲,悖理傷道,病民蠧國。

    監司都事,擇之以心腹之臣,任之以耳目之職,則守令賢否、民生休戚,官庫虛實,明賞罰以行勸懲之道也。

    守令之所畏。

    莫如禦史,擇選剛直廉謹,特立獨行之臣爲禦史,摠知邑穀數,使其守令司守歛散,而勿令虛費。

    且古之備耗之設,爲國贏息,以備耗損之意也。

    今時守令專務營産,傾倉費盡,而掃塵土,以充元數。

     傳于左副承旨樸漸曰:「陳疏之誠,可嘉。

    此上疏,下該曹,回啓。

    」 6月3日 ○辛醜,府啓:「喉舌之官,職專出納,其任非輕。

    近來居是責者,如敷奏覆逆,則固未暇責,雖尋常職事,亦多廢隳,不擧不職,非止一二,物情之未便久矣。

    至於公事之淹滯,號令之廢閣,尤所當察。

    固宜考覈文簿,摘治惰慢,而因循苟度,置諸相忘。

    上言之下,殆浹五朔,或至經年之久,漫不省回啓與否。

    及承下問,亦稽考啓,更日始達,了無待罪之辭。

    其屍居不職,不亦甚乎?如不撮治其己甚者,則將無以警惰而矯習,決不可付諸尋常,而不之罪也。

    請吏禮房承旨遞差,其餘承旨竝命推考。

    」答曰:「承旨刑房外,竝行公,推考。

    」 6月5日 ○癸卯,上禦朝講于思政殿,進講《春秋》。

    講訖,柳?啓曰:「小臣受由楊州下去,農事極可慮也。

    五月以後,雨水不足,田穀則稍勝,而水田則專未。

    近日日候連愆,雨澤未下,祈禱諸事,文具而已。

    自上回天之道,當十分更盡,審理冤獄,不可不爲,消災之道無過於此。

    夏旱則秋澇,今後若多冷雨,則秋無結實,民生可慮。

    」上曰:「判書之言,好言也。

    農事全不好乎?今若得雨,則可得蘇乎?」對曰:「時未長成,亦未除草。

    今若不雨,則秋成之望,不可期也。

    」上呼領相而進之曰:「近來有冤枉事耶?予不知也。

    」淳對曰:「刑獄間冤枉審理事,小臣前亦啓之,曾已判付疏放矣。

    但視其罪之輕重,而審理之。

    觀其推案,因情定罪,而情涉曖昧,則放之可也。

    上聖聰照,洞審情理,表表冤枉,人所共知,則未知也。

    大槪理獄之際,小失其情,冤枉必多。

    畿甸之旱太甚,不可不審理也。

    」上曰:「近來百官有司,各察其職任乎?」淳對曰:「小臣居百官之首,自己亦不能擧職,則何能糾察人乎?但紀綱不立,而事解弛,言官屢爲殫劾,而人不畏法,國綱不立故也。

    凡朝廷可行之事,立法之際,當廣開言路,詳量可否而定之,使無旋立旋廢之患。

    若不商確,草率苟且而爲之,則後必有弊,終未免爲紛更之端。

    」上曰:「非但議論間事,事事皆當,論難而爲之。

    」淳曰:「安石變法,而至於差役法,則曰此與先帝三年磨度而爲之。

    』是以終不改。

    雖以安石法,若必詳量而爲之,則不變。

    凡立法議事之際,當磨度十分可也。

    末世刑獄間事,或以所嫌,八道皆然。

    他處則各自省察,自上亦當留念焉。

    」上曰:「但當得中而爲之。

    如予不明者何爲?如以禁府公事觀之,則亦有未盡處。

    大抵明者而後可察,如予不明者,不知獄事,何能辨其是非也?是所難也。

    」淳對曰:「三代欽哉欽哉,若十分緻察,則感傷和氣之道無矣。

    」 6月7日 ○乙巳,禮曹判書洪曇卒。

    曇性稟剛勤,氣度溫雅,事親以孝,年將七十,遭喪躬執奠具,必盡誠敬。

    朝廷嘉之,啓於上,以旌表之。

    居家淸儉,門無關節盡力國事,不撓權貴。

    當六奸用事之時,不爲攀附,以此見忤,屢遭擠擯於外,亦不之怨也。

    平生喜讀書,至老不休。

    然於學問上,無眞知實踐之功。

     ○大谷處士成運卒。

    天資粹美,加以學問,充養有道,德器夙成。

    內則方嚴而正直,外實坦夷而和平。

    平生不肯作驚世絶俗之行,混跡同塵,惟恐人知,自視毀然。

    常若不足,以此難處薄俗,人不能以惡言加之。

    與南冥先生友,南?語人曰:「成運如精金美王,含光內薀,吾所不及也。

    少從事擧子業,爲文章,必法典謨,恥習世俗科場語。

    中廟朝,用大臣薦,除社稷參奉,辭疾不起。

    晩覩世變,無意人間事,晦迹山林,不求聞達,而朝野屬目,皆知其爲隱德君子也。

    明廟朝,拜光陵參奉,謝恩就職,不數日辭歸故山。

    其後擧遺逸,以六行俱備,擢置前列,面對前殿,訪以治道,以病丐休,不肯登對。

    屢受除命,上章陳謝,終不屈。

    每得恩命,輒惕然驚惶,至數日不能解爲擧。

    以居敬爲本,以踐履爲先,容貌必莊,居處必恭,嚴然肅然,如對神明。

    雖在暗室幽獨之中,家人子弟未嘗見其隋容。

    學者有患,客念妄起者,諭之曰:」是由持敬之功不篤耳。

    若持敬有素,則此心靜然凝定。

    客邪不容,而妄想無自而生矣。

    以若外人事而談性命,非爲己之學也。

    「其工夫着力,常於人事上居多。

    自事親敬長,以至日用尋常,無一不自踐履中來也。

    南冥少時,才氣超邁,議論頗過高虛,見先生篤行平實,釋然喜曰:『道在是矣。

    』晩來造詣益深,圭角渾然,人與之接,但見顔色謙恭,辭氣和易,而不自覺心醉而誠服也。

    於外物無所好,家甚淸貧,晏如也。

    雅好佳山水,嘗於離山之麓,築書室一間,春秋令節,遊歷無虛日。

    或賦詩,或行酌,惟意所適。

    行年八十,意思不衰,莊敬日強,人皆仰之,以爲道脈之壽也。

     6月12日 ○庚戌,兵曹參議洪聖民,以庭試吏文優等加資。

    憲府請改正,不允。

     6月28日 ○丙寅,京畿、江原監司書狀:「今月十七日,十八日大雨大風,川渠漲溢,人家漂沒,人物多死,水邊田畓,盡爲覆沙,山家崩頹,大木飄拔,災變慘酷事。

    京中大小亦然。

    人家多漂毀,人亦多渰死,橋梁盡漂,故老相傳,水災之甚,近古所無雲。

    」 秋七月 7月1日 ○朔戊辰,沈義謙,身居戚裡,折節下士,時論頗與之。

    及李樑用事,事同一家,而相與之爲貳。

    及其除去之時,與有力焉,中間與金孝元交構,因有東西之說,蓋義謙在西,與義謙交者,謂之西黨;孝元在東,與孝元善者,謂之東黨。

    一時士論各分,彼此紛囂之議,至今不息。

    老成遲鈍者,指謂之西人;年少才銳者,皆謂之東人。

    蓋一時議論,皆如此。

    當初交構之事,則孝元布衣時,遊尹元衡之門,義謙見之。

    其後擧朝論啓元衡之罪,以孝元爲製疏,義謙謂其友曰:「孝元出入其門,詳知其事,此必善製矣。

    」因欲削去製疏之選,其友止之。

    其言一播,互相疵病,以義謙爲欲害孝元,與孝元善者,攻義謙不近實,義謙無欲害之心也。

    孝元雖遊元衡之門,而少時之事,過而能改爲善人,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