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
關燈
小
中
大
言,來天下之善也。
蘇洵作文,以記人君必有激勸諫臣之道,而其要有三。
洵之議論,雖曰詭而不正,天下道理,固如此也。
近來,自上所爲,無不允當,在廷臣僚,孰不盡力?然必自上當知諫諍不爲己謀,而隻欲爲國可也。
直諫犯顔,甚不便於其身,不知君上以爲何如,而攻人之惡,亦多取怨,故諫諍之臣,自古謂之孤單。
能知此意,而快於聽納,則凡事漸好矣。
臣見外間公事及經席陳弊,時世已誤,風俗不美,國儲闆蕩,生民困瘁,莫甚於此時。
而水旱之災,又從而連綿,思之,則甚多憂悶。
人君統禦億兆,億兆安,然後始可言盡其責任。
古之聖王,勞心焦思,側身修德,正以此也。
先以濟蒼生之心,堅定于中,雖聞片言之善,亦必服膺于心,草野疏章,亦可採施也。
」又啓曰:「小臣因此章,三年之喪,敢以迷劣之言,敷衍啓達,心極惶恐,而言出,故敢陳之。
天下通喪,有常有變,常者其順,故雖衆人可以易處,而變則處置得宜甚難,必加留意,窮極詳察,然後始免失禮之譏矣。
自上入承大統,似異於常事,其間處置之事,或出常規之外。
先賢之議。
各有定論,當其時,則可以其議擧行也。
第念自古議論不一,雖以先賢之言,或有誤見之時,失之毫釐,改之未安。
先聖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能以禮爲之,則可無一毫之差,而知禮甚難。
今者三年已過,論之以古規,豈無爲私親合行典禮乎?朝廷自能善處,而一時或牽於私情,有所未盡於禮文,則非但殿下自處之道,大有未安,其於事親之道,亦甚有妨。
聖念留省,一遵古制,必以古先聖賢自處,則好矣。
小臣先事而言,極爲惶恐,而別無他意,欲望主上無過擧,而合古禮也。
古者,人君入承大統,其所處置者甚多,而能得其正者少。
宋英宗時,議論不一,而終不能勝正。
至孝宗時,無他議,程、朱是之。
其間或有處置之損益,而此其大綱領也。
以天性罔極之情言之,則何可限量,然必以古禮裁制,然後不失其天理之正,而能得乎人心之安也。
古人曰:『孝悌之德,通于神明,光于四海。
』伏願更加留念焉。
朝廷之上,自古每患因循苟且之病,自上有復三代之志,又有復三代之德,今欲復三代之禮,當勉勉循循,以復三代之典。
若因循苟且於近代之事,抑恐有乖於大有爲之氣象也。
國家之事,每爲啓達,極知惶恐,而頃日文昭殿事,當初增修之議甚正,而後因謄錄,更疑祖宗朝事如此,而非一番騷擾,今旣改之,曷若初不爲非禮之爲愈哉?雖以祖宗朝事,亦或有不可盡從之事。
非謂良法美意不,可以遵守,一時偶爲之事,或有所商量可也。
成廟初年,文昭殿議得未安之事,前已啓達。
其間甚多悶鬱之事,成廟幼沖卽位,貞熹王後臨朝,而一時大臣,多世祖朝功臣,故臣見《日記》,則睿宗小祥,卽庚寅年十二月也。
小祥纔過,三大妃殿爲進豐呈,而大臣則賜宴樂於闕庭,敎之曰:『以醉爲度。
』諸臣終日而醉,韓明澮、鄭麟趾,至於起舞雲。
以此推之,其時亦豈無誤處之事乎?此非以祖宗朝爲盡是,而聖念一遵三代以上之禮,以法孔、孟、程、朱之論,然後東方禮樂益備,垂之萬世,而有光矣。
人君代天理物,立法創制,必欲流澤於後世,不可取辨於目前。
自上立志,當可高遠。
」又曰:「若有一毫之未盡,則非但有乖於禮,抑非貽謀燕翼之道也。
事至於誤處之後,則至親天性之際,易於承順,難於諫止。
朝廷之上,不可必謂以死力爭也。
小臣迷劣,不曉事理,而所望者,隻欲聖學日躋,時世隆平,則行於明時,其榮大矣。
事若誤處,則別無回天之力,而抱悶何可量哉?先事而言,甚爲未安,然平時有所啓達,則聖念亦必省念,而下人亦知可爭矣。
或意思不平,而一人念偏倚,則恐誤國家大事,深以爲憂。
自有孝宗故事,知可以思慕乎?此則必無他虞矣。
其間事勢,或稍有損益之當然,而自不失於典禮之正,尙何患今古之殊乎?程子曰:『雖當專意於正統,豈能盡絶於私恩?』國家大事,當可次第擧行,又不可有所防礙,而不卽施行也。
」 閏6月25日 ○丁卯,以樸忠元爲吏曹判書,閔起文爲大司諫。
秋七月 7月3日 ○甲戌,司憲府論啓:「三陟府使韓琦殘劣衰耗,安邊府使梁應台,前爲東萊府使時,貪取鄙陋。
」 7月6日 ○丁醜,以金添慶爲左承旨。
7月7日 ○戊寅,司憲府連啓韓琦、梁應台罷職事。
上從之。
7月10日 ○辛巳,全羅監司馳啓,全州、金堤、和順、扶安、慶尙道鹹陽等水災,禾穀沈淪,人物漂沒,而鹹陽尤甚。
上傳于政院曰:「今觀兩南書狀,極爲慘惔。
民生至爲可慮,緻災處救荒之意,言于該曹。
」 ○議政府啓:李彥迪諡號望,文忠公、文貞公、文元公道德博聞爲文,主義行德爲元。
上落點于文元公。
7月11日 ○壬子,以具思孟爲黃海道監司。
7月13日 ○甲申,以樸淳爲吏曹判書。
○羅州赴擧儒生,請改上下道,爲左右道監司,從之。
左道,以光州、綾城、和順、長興、順天、淳昌、南原等官爲之。
右道以全州、羅州、海南、靈巖、靈光、古阜、扶安等邑爲之。
7月18日 ○己醜,傳曰:「卽位以後,經筵官及實錄廳官員,書啓可也。
」慈殿欲知之,故言之矣。
「 ○是時,自乙巳竄逐以還,升堂上者九人。
白仁傑、盧守愼、黃博、金鸞祥、柳希春、閔起文、李湛、李震、李元祿。
賜環未久,而早死者三人,韓澍、李焰、柳堪。
時未爲堂上者,尹剛元一人而已。
7月25日 ○丙申,全羅監司馳啓:「寶城郡定配罪人申檥,割穿棘圍,任意出入,強奸朝官之妾。
」上命拿鞫。
7月28日 ○己亥,弘文館啓曰:「《論語》,今巳畢進講。
當徹上徹下熟讀,限熟讀間,勿爲朝講,日數多寡。
自上斟酌宜當。
若有疑處,不時召對,何如?」傳曰:「知道。
」 7月29日 ○庚子,以愼喜男爲掌令。
八月 8月2日 ○癸卯,巳時,太白見於午地,經天。
上傳于政院曰:「不勝驚愕。
」 8月5日 ○丙子,五更,熒惑入輿鬼星。
8月6日 ○丁未,太白經天,五六日來,無日不見。
8月7日 ○戊申,以白仁傑爲同知經筵,李仲虎爲檢詳。
8月9日 ○庚戌,太白經天,熒惑入輿鬼星,又犯積屍。
政院請令弘文館博考故事,弘文館書啓:「大槪五曜之中,唯火爲兇;衆星之中,鬼爲最忌。
熒惑入輿鬼,已爲不祥,至犯積屍,其變尤慘雲。
」 8月14日 ○乙卯,上詣慕義殿。
以三更五點,宮城門開,軍士聚會,巳時告動駕祭,申時動駕。
8月15日 ○丙辰,未正,上自敦化門,陪神輦,而出至宗廟。
8月16日 ○丁巳,醜時,上行祔廟祭。
卯正,上動樂還宮。
百官行賀禮于簷下。
敎中外大小臣僚、閑良、耆老、軍民人等。
王若曰。
望斷升雲,逸仙馭之。
永隔祀嚴,率禮欽祔儀之告成。
雲雲。
今隆慶三年八月十六日,祗奉皇考恭憲明宗獻毅昭文光肅敬孝大王神主,親祔于宗廟。
旣罄精,仍擧熙,事宜推演,其神貺霈,肆宥於群黎。
雲雲。
○弘文館校理李珥,於經席進講《孟子》,臨文啓曰:「世代各有所尙,戰國之時所尙,在於富國強兵,戰勝攻取而已。
至如西漢之淳厚,東漢之節義,西晉之淸談,皆一代所尙也。
人君當觀一代所尙之如何。
所尙不正,則當矯其弊。
今者承權奸鉗制之後,士習委靡偸惰,徒知食祿以自肥而已,無忠君憂國之心。
縱有一二有志者,皆爲流俗所拘,莫敢出氣力以振國勢。
俗尙如此,聖上當奮大有爲之志,以作士氣,然後世道庶可變也。
昔者孟子以匹夫之力,隻以言語敎人,尙能熄邪燄廓正路,以成如禹之功。
況人君任治世之責,能以斯道敎民,則非徒垂敎於後世,亦可興化於當時,其功豈特孟子而已?當今人心之陷溺,甚於洪水之災、楊、墨之害。
隻望,殿下躬行心得,施敎於世,盡其君師之責而已。
」講畢,珥進啓曰:「人君不欲治則已,如欲爲治,必先下功於學問。
所謂學問者,非特勤禦經筵,多讀古書而已。
必也,格物、緻知、誠意、正心,工夫不懈,實有功效,然後乃可謂之學問也。
匹夫在家,雖有學問之功,其效不見於世。
人君則不然,蘊之心意者,發爲政事,故其效立見也。
當今民生困瘁,風俗薄惡,紀綱陵夷,士習不正,而殿下臨禦數年,未見治效,竊恐,殿下格緻誠正之功,有未至也。
若此因循,日益頹敗,則國之爲國,未可知也。
伏願殿下,奮發大有爲之志,存心道學,講救善政,使臣民曉然知聖主將興三代之道,然後熟察群臣之臧否,擇其忠君憂國者,與之共事,而不使碌碌無志,隻求餔餟者,冒居大位,擧錯得宜,人器相稱,則經濟之士,必有出爲世用者,而國事庶可爲也。
殿下誠志於治,則雖常人之言,可補聖德。
若殿下悠悠泛泛,隻事文具,則雖孔、孟在左右,日談道理,亦何益哉?」領議政李浚慶進曰:「朝廷之上,當守體統。
頃日承旨請面對之事,非近規也。
恐壞體統也。
假使有可畏之機,自有臺諫及論思之臣,何必承旨請對耶?」珥曰:「此言不然。
隻在所言之如何耳。
若所言是,則何妨於體統?承旨亦經筵參贊之官也。
請對言事,亦其職也。
浚慶之言,大執也。
今者善政不擧,百度廢弛,若不奮然振作,以新一代之規矩,而徒欲循常守舊,則安能祛積弊,而大有爲哉?大臣不能引君當道,而惟遵守近規是務,殊非群下所望也。
」李珥白上曰:「爲治,先須識時。
人君雖欲有爲,若權臣專國,或兵革擾亂,則雖有其志,治務難成矣。
今者幸無權姦及戎馬,此正殿下汲汲有爲之秋也。
」上曰:「此言則然矣但。
戰國擾攘之時,孟子勸齊、梁行王道,則雖有戎馬,亦可行王道矣。
」珥拜謝曰:「殿下所見,誠卓冠千古矣。
但王道之行,在於實功,不在於言語。
伏願,殿下實下功夫也。
孟子之言曰:『一正君而國定。
』此最要語也。
夫君旣正,則政事之間,雖有小失,自當改革矣。
若君心不正,則雖使政事偶合於理,漸變爲非矣。
今者,殿下先正聖心,日用言行,粹然一出於正,以表率臣民,則君子有所恃,而盡忠輔佐,小人亦知上心之不可幹以私,將必革面向善矣。
此所謂一正君而國定者也。
」 8月18日 ○己未,司諫院劾不能詳察祝文之承旨請遞。
上從之。
○司憲府啓:「十六日祔廟行事之時,左通禮當執禮未唱之前,經導殿下,入詣版位,非徒玉體有勞,祭禮愆違,節次顚倒。
請禮儀使、都承旨及禮房承旨,竝命罷職,他承旨竝命遞差,左通禮請命罷職。
次知禮貌官,任然退在,隻令迷劣下人往見廟內之事,請拿鞫堂上,執禮推考。
」答曰:「通禮、禮貌官罷職事,如啓。
禮儀使,推考可也。
○傳曰:「今月內,文昭殿別祭親行矣。
擇日以啓。
8月20日 ○辛酉,司諫院啓曰:「前海豐君李元佑,以陰險奸慝之人,縱臾其兇惡之父,其於傷人害物之事,無不預知,國人共憤者久矣。
及先王昇遐之初,不赴號哭之班,輒生希望之計,敢以戎服馳詣潛邸,往還闕門,再三未已。
原其心事,極爲無狀。
按律定罪,當伏流竄之典,削官不齒,已爲太濫。
給牒之命,反及於如此之人,凡在見聞,莫不驚愕。
請還收成命。
上從之。
○禮曹啓:「考見前例,則卽位之後,有先祭宗廟,次祭社稷,次謁聖、文昭殿、迎恩殿別祭,以此擧行。
」雲雲。
○以李仲虎爲舍人,李民覺爲司成。
8月23日 ○甲子,以樸應男爲大司憲,沈義謙爲大司諫,李景軫爲掌令。
8月26日 ○丁卯,以李後白爲都承旨,柳希春爲右副承旨,尹澍爲同副承旨。
8月27日 ○戊辰,慈殿,以今上卽位以後,經筵官、實錄廳諸臣,賜酒于明政殿庭。
大妃以手書下備忘記于群臣曰:「大臣侍從等,進講於勤勞,主上速爲聖學高明。
且國家多事之時,賢臣等勵翼國事矣。
予爲慈母之心,不勝美喜,以此略小薄物,乃示予感悅之意也。
勿謝。
」三公以下,賜物有差。
8月28日 ○己巳,有夕講。
8月29日 ○庚午,上幸景福宮,問安于恭懿王大妃,日暮還宮。
王大妃命宦官樸謹賜酒。
又各賜紫的囊子一部。
九月 9月1日 ○辛未,是日,慈殿上尊號,初度習儀。
9月2日 ○壬申,臺諫來啓:「承旨樸好元、許曄等,前日祔廟時,失禮事被論時,或退家不入直,或不入經筵,請罷其職。
上命隻遞。
又劾禮判金貴榮爲禮儀使失禮,上亦命遞差。
9月4日 ○甲戌,上頒賜《聖學十圖》四十餘件,賜中綿子,每一人二斤。
○以李俊民爲左承旨,李拭爲右承旨。
○夜,雷雨。
9月5日 ○乙亥,三公,以雷動災變辭免。
上答曰:「推咎台衡,以應災變,吾誰欺?欺天乎?漢君以罷相,塞天譴,君子譏之。
卿等獨不聞乎?宜勿辭。
」 ○大司憲等,以業從之冤,張洽漏網,不宜停啓,自數請遞。
9月8日 ○戊寅,上尊號時,左右承旨爲冊捧進,左副右副承旨爲寶捧進。
9月11日 ○辛巳,上尊號。
午時,殿下袞冕而出,慈殿以權停禮不出。
殿下立階上闆位之上,左承旨李俊民、右承旨李拭,旣冊封進之任,左副承旨柳希春、右副承旨宋賀,趨以傳受二寶,雙擧以進。
上捧而復授二臣,二臣傳于二內侍而退。
上入幕次,小歇,還入宮。
申時,自內出禦殿上幄坐,百官三行四拜禮,山呼。
典翰爲宣箋官,讀百官箋。
引儀爲讀箋官,誦外官職姓名,日暮乃罷。
9月12日 ○壬午,朝講。
校理李珥陳侵虐新來,汚辱傷病之風。
上曰:「此甚無謂。
可令痛禁。
」 ○以閔起文爲右副承旨,宋賀爲同副承旨。
9月13日 ○癸未,傳:「新及第者四館,目爲新來,侵虐汚辱,無所不至。
以溝溷穢泥,塗其面目,名曰唐鄕粉。
毀裂冠服,推轉於汚水之中,作爲鬼形,人不忍見。
傷身受病,比比有之,其於體貌,虧損實多。
此等弊俗之事,旣無於禮文,又無於中國,而習以爲常,恬不知改,無識莫甚。
自今以後,新舊間糾撿事外,汚穢侵虐戲弄之事,一切痛革。
如或仍踵舊習者,摘發治罪。
」 9月14日 ○甲申,府啓:「吏曹佐郞具忭,人物麤鄙,且不安靜,不合淸職。
請遞。
」上從之。
○以金就文爲大司諫。
9月18日 ○戊子,上詣社稷。
○司天奏金星入帝座。
9月19日 ○己醜,上行祭于社稷。
未明還宮。
9月21日 ○辛卯,以李湛爲左副承旨,柳希春爲上護軍。
9月24日 ○甲午,上移禦景福宮。
9月25日 ○乙未,上幸太學,別祭文廟,試士取盧稙等七人。
○李珥因進講,乃啓曰:「自古,有爲之主,欲興至治,則必推誠待賢,酬酢如響,開懷虛納,故上下交孚,而政治成焉。
堯、舜之時,不言而信,無爲而化。
若無待於言語,而考之古書,則堯舜與廷臣,都喩籲咈,無言不答。
況後世乎?至如我朝,世宗、世祖與群臣,相親如家人父子,故群臣感恩懷德,竭其死力焉。
今臣累得入侍,每見殿下,於群臣之言,略不酬答。
夫一家父子、夫婦,雖至親,若使父不答子,夫不答妻,情尙阻隔。
況君臣名位懸絶者乎?群臣得見上面,隻在經筵,故入侍之臣,預思所奏,晝思夜度,及至上前,怯於天威,言不盡意,十達二三。
自上雖虛心酬酢,尙患下情不達,況沈默不言,以阻之乎?目今天災時變,近古所無,臣民惴惴,不知更有何事,爲殿下計,當敷求善策,急急救時,不宜深拱無所爲也。
明宗大王,以二百年宗社,付之殿下,殿下受其憂也,非受其樂也。
二百年宗社,日阽危地,而殿下不思振起之乎?」上曰:「蘊之爲德行,然後乃可發之爲事業。
豈可無德行,而有事業乎?且三代之治,亦當行之有漸,不可猝然遽復也。
」珥曰:「殿下此言,固是循本之論。
但德行非一朝可辦,而政事不可一日廢也。
允德未成之前,將置政事於不問,而任其紊亂乎?是故德行事業,當一時交修竝進也。
且三代之治,固不可猝復矣。
至於革弊救民,則此豈難行之事乎?堯、舜之德,雖不可猝成,但求堯、舜之用心,法堯、舜之善政,則庶幾堯、舜之治矣。
」上曰:「古亦有無堯、舜之德,而有堯、舜之治者乎?」珥曰:「古人無法堯、舜者,故不見其治,誠能法堯、舜而行之,則豈無其治乎?程子有言曰:『後王若明春秋之義,雖無舜、禹之功,亦復三代之治。
』此其明驗也。
且孟子勸齊、梁行王道,以二君可行王道故也。
豈好爲空言哉?以德言之,舜禹之德,非二君所可猝辦也。
德雖不及於舜、禹,而奮發大志,力於躬行,信任賢臣,每事取法舜、禹,則舜、禹之治,可庶幾也。
臣民得遇聖君,乃不見治化,則何時得遇大平之日乎?」李珥因書堂月製,乃設問答之辭,以陳人君爲學爲治之道,名曰《東湖問答》。
上問珥曰:「《東湖問答》,何以漢文爲自棄乎?其論似過矣。
」對曰:「文帝固是賢主也。
臣所謂自棄者,抑有意焉。
先儒謂,若道將第一等,讓與別人,且做第二等,便是自棄。
文帝以美質之君,當漢道全盛之時,可以復古,而志趣不齊,終於雜伯,故臣以爲自棄耳。
」上曰:「文帝之不能復古,以經籍遇火,眞儒不作故耳。
豈是文帝之過乎?」珥曰:「文帝無大志,每好卑論,雖有文獻,亦將如之何哉?人君立志不高,大抵皆自棄也。
」時中宮未建,獻納吳健啓曰:「擇妃,當先觀家法,且外戚之患,不可預防。
」上曰:「人君自不賢,故外戚爲患。
人君苟賢,外戚豈能作威福乎?」珥曰:「殿下之見,誠卓然矣。
但人君雖賢,不可自恃其賢,而不爲之撿防也。
擇妃,須見家法之如何,不然,則聖女未可必得,而後日外戚,豈無恣橫之憂乎?」上曰:「王莽之女孝平皇後,亦賢明,則何必繫於父母乎?」珥曰:「若泛論事理,盡其常變,則上敎亦當矣。
今擇聖妃,而不問父母之如何,以冀萬一之幸,則無乃不可乎?必須咨訪大臣,博採群議,必得家法純正、父母仁賢者,然後乃爲國家之福矣。
」 ○李浚慶侍上,語及乙巳之事曰:「衛社之時,善士或有坐死者,其瘡痍未合矣。
」李珥曰:「大臣之言,何可含糊不明乎?衛社是僞勳也。
其得罪者,皆善士也。
仁廟禮陟,中宗嫡子,隻有明宗一人而已。
天命人心,豈歸他人哉?奸兇乃敢貪天之功,斬伐士林,以錄僞功,神人之憤久矣。
今當聖上新政之初,當削勳正名,以定國是,不可緩也。
」浚慶曰:「此言則然矣。
但先朝之事,不可猝改。
」珥曰:「不然。
明宗幼沖卽祚,雖不免奸兇之欺蔽,今則在天之靈,洞照其奸矣。
雖曰先朝之事豈可不改乎?」 冬十月 10月21日 ○辛酉,是日,白虹貫日。
上避正殿,減膳。
十一月 11月6日 ○乙亥,以柳希春爲副提學。
11月29日 ○戊戌,有日變,上親見而兢惕。
○工曹參議樸承任等赴京,上禮部主事書曰: 竊照,本國接攘東隅,密邇皇化,名爲外藩,實同內服,拱北之誠,有加無替。
朝廷亦鑑其忠順,嘉其慕義,遇以殊禮,別於他邦。
其字小之仁,無間內外;眷待寵榮,靡所不至。
下邦亦感戴皇恩,益篤葵悃,猶恐絲毫愆度,以獲戾于天威。
今者卑職等,齎擎冬至賀表,進至天閽,不期,鴻臚寺將卑職一行人等,退班於無職生員及褻衣人之後。
又朔望朝見,不許入皇極門內,隻令於門外行禮,較諸久遠見行事例,尊卑懸絶。
遠人惶惑,罔知厥由,卽欲呈稟于該部,以未行見朝之禮,不敢徑進幹冒,姑循新令,隱忍遷就,靦面汗背,無地容措。
始令通事,仰達微懇于執事。
且稟呈文辨白之意,則執事不以煩訴爲罪,特賜溫慰。
又敎以不須呈文,隻可口稟于該司郞中。
郞中大人,亦訝其變易之輕率,卽稟議于尙書閤下。
於進賀之日,別遣下史,曲諭序班,使之依舊隨班,得廁冠佩之後。
失而有復,喜幸良深。
某等拜受執事之賜,以謂自是,盡遵舊規,而無憂矣。
日昨望日朝見,鴻臚寺猶執變禮,止之戟門之外,與左袵襢醜,分庭比級,悶默而退,無以自解。
竊念,邦禮掌在春官,而小邦亦忝隷屬於下庭,則陪臣失班之意,不可取正於他,而亦賢執事之乘軫焉者也。
夫上國所以接遇藩服,自辭權度曲折,雖在春秋之時,其入覲王朝,未聞以下國陪賤,而卑夷之,抑之賤流之末也。
今朝廷於小邦,遣使頒詔,特掄近侍之臣。
而況且郊後慶成之宴,則陪臣之坐,亦賜於殿內。
以此觀之,陪臣朝賀班列,似當有級,而朝見之際,則序於流品之次,生員雜類之前,賤價後生,雖未知此儀肇於何時,而自先朝以來,未嘗移易,則亦後世不可率爾更變之成規也。
司朝儀者,固當率由舊章,堅如金石,設或流弊防政,在所損益,則亦當申奏,委諸該部,詳議定奪,取裁聖斷,昭布知會,使無疑訝。
如是,則處事得體,遠人無辭矣。
今者朝廷不與知,該部不經議,無半行文字,無片言端緖,迫令序班,舌掉臂揮,破開先朝已定之舊規,易置一時無弊之成法,某等反覆思惟,竊所未喩。
必以爲,偏荒賤價蔑無知識,呼來斥去,誰敢違逆,所以隨意措使而然也。
竊謂,朝廷接待外國,其一號一令,實體統所關,一進一退,乃等威所係。
一朝無故貶降班品,區隔內外,豈不妨於體統,而缺於慕望之心乎?且王者之政,有善然後升陟,則人無不勸,有罪然後降黜則,人無不懲。
我小邦事大至誠,累世如一日,別無違忤,皇朝祖宗所以眷厚優待,褒嘉錫予,綸言俱在,不知,今者有何罪犯,遽加貶降,而若或懲之者歟?我嗣王畏天之威,不違咫尺。
陪臣回自京師,則必召進于前,恭問聖壽無疆,至如進貢物件,有無汙損;拜稽儀節,有無差失,瞻仰天光,祗受宴賞,皆所咨詢,一依前度,別無違異,則一國大小相慶,以爲庶獲免於有司之責矣。
今某等之歸,我王有問,其將何辭以對?我王若問使臣班列,橫被與奪,而又斥在大庭之外,則必驚惶憂恐曰:「我向上之誠,不逮前日,而朝廷降之罰歟?陪臣無狀,幹犯朝儀,而有司裁以法歟?」與一國臣民,戰戰焉,寢食不安,必將究其所以,而陳謝于纊聰也。
陪臣當此,其將何辭以陳之歟?執事其亮之哉!我寡君守小邦,有朝夕之務,不能自行。
使一二陪臣,冒獻貢篚于下執事。
然則陪臣雖賤,實代寡君以行事者也。
天朝之接之也,於陪臣之賤,何有?亦以寡君所使,而優待焉爾。
今者失所立之班,降拜於門外,是雖陪臣之失位,實則寡君之羞也。
是雖鴻臚之抑黜陪臣,實乃朝廷無故,而抑黜小邦也。
皇朝設秩宗之官,置賢公卿大夫,以講明辨定,而鴻臚乃奉行成範,不使廢隳之一有司耳。
今將祖宗累朝常行無弊之廷儀,遽革於一言,尙書閤下、郞中大人之特加拳拳,而猶未快正,固滯如前。
賤品之微命,不足惜,而皇朝寵眷之隆意,寡君懸慕之純誠,擧皆委之於虛。
此某等所以區區仰籲,覶縷而不已者也。
轉告堂司,曲賜施行,以復舊班,無墜成規,惟此之望,不勝幸甚。
伏惟執事垂察焉。
瀆冒威尊,無任悚慄之至。
禮部乃令復正其班次,永爲恒式。
十二月 12月29日 ○丁卯,上行嘉禮。
○辛醜,右贊成李滉卒,字景浩,七十。
贈領議政,諡文純,學者稱退溪先生。
其學問事業,載在文集,行于世。
蘇洵作文,以記人君必有激勸諫臣之道,而其要有三。
洵之議論,雖曰詭而不正,天下道理,固如此也。
近來,自上所爲,無不允當,在廷臣僚,孰不盡力?然必自上當知諫諍不爲己謀,而隻欲爲國可也。
直諫犯顔,甚不便於其身,不知君上以爲何如,而攻人之惡,亦多取怨,故諫諍之臣,自古謂之孤單。
能知此意,而快於聽納,則凡事漸好矣。
臣見外間公事及經席陳弊,時世已誤,風俗不美,國儲闆蕩,生民困瘁,莫甚於此時。
而水旱之災,又從而連綿,思之,則甚多憂悶。
人君統禦億兆,億兆安,然後始可言盡其責任。
古之聖王,勞心焦思,側身修德,正以此也。
先以濟蒼生之心,堅定于中,雖聞片言之善,亦必服膺于心,草野疏章,亦可採施也。
」又啓曰:「小臣因此章,三年之喪,敢以迷劣之言,敷衍啓達,心極惶恐,而言出,故敢陳之。
天下通喪,有常有變,常者其順,故雖衆人可以易處,而變則處置得宜甚難,必加留意,窮極詳察,然後始免失禮之譏矣。
自上入承大統,似異於常事,其間處置之事,或出常規之外。
先賢之議。
各有定論,當其時,則可以其議擧行也。
第念自古議論不一,雖以先賢之言,或有誤見之時,失之毫釐,改之未安。
先聖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能以禮爲之,則可無一毫之差,而知禮甚難。
今者三年已過,論之以古規,豈無爲私親合行典禮乎?朝廷自能善處,而一時或牽於私情,有所未盡於禮文,則非但殿下自處之道,大有未安,其於事親之道,亦甚有妨。
聖念留省,一遵古制,必以古先聖賢自處,則好矣。
小臣先事而言,極爲惶恐,而別無他意,欲望主上無過擧,而合古禮也。
古者,人君入承大統,其所處置者甚多,而能得其正者少。
宋英宗時,議論不一,而終不能勝正。
至孝宗時,無他議,程、朱是之。
其間或有處置之損益,而此其大綱領也。
以天性罔極之情言之,則何可限量,然必以古禮裁制,然後不失其天理之正,而能得乎人心之安也。
古人曰:『孝悌之德,通于神明,光于四海。
』伏願更加留念焉。
朝廷之上,自古每患因循苟且之病,自上有復三代之志,又有復三代之德,今欲復三代之禮,當勉勉循循,以復三代之典。
若因循苟且於近代之事,抑恐有乖於大有爲之氣象也。
國家之事,每爲啓達,極知惶恐,而頃日文昭殿事,當初增修之議甚正,而後因謄錄,更疑祖宗朝事如此,而非一番騷擾,今旣改之,曷若初不爲非禮之爲愈哉?雖以祖宗朝事,亦或有不可盡從之事。
非謂良法美意不,可以遵守,一時偶爲之事,或有所商量可也。
成廟初年,文昭殿議得未安之事,前已啓達。
其間甚多悶鬱之事,成廟幼沖卽位,貞熹王後臨朝,而一時大臣,多世祖朝功臣,故臣見《日記》,則睿宗小祥,卽庚寅年十二月也。
小祥纔過,三大妃殿爲進豐呈,而大臣則賜宴樂於闕庭,敎之曰:『以醉爲度。
』諸臣終日而醉,韓明澮、鄭麟趾,至於起舞雲。
以此推之,其時亦豈無誤處之事乎?此非以祖宗朝爲盡是,而聖念一遵三代以上之禮,以法孔、孟、程、朱之論,然後東方禮樂益備,垂之萬世,而有光矣。
人君代天理物,立法創制,必欲流澤於後世,不可取辨於目前。
自上立志,當可高遠。
」又曰:「若有一毫之未盡,則非但有乖於禮,抑非貽謀燕翼之道也。
事至於誤處之後,則至親天性之際,易於承順,難於諫止。
朝廷之上,不可必謂以死力爭也。
小臣迷劣,不曉事理,而所望者,隻欲聖學日躋,時世隆平,則行於明時,其榮大矣。
事若誤處,則別無回天之力,而抱悶何可量哉?先事而言,甚爲未安,然平時有所啓達,則聖念亦必省念,而下人亦知可爭矣。
或意思不平,而一人念偏倚,則恐誤國家大事,深以爲憂。
自有孝宗故事,知可以思慕乎?此則必無他虞矣。
其間事勢,或稍有損益之當然,而自不失於典禮之正,尙何患今古之殊乎?程子曰:『雖當專意於正統,豈能盡絶於私恩?』國家大事,當可次第擧行,又不可有所防礙,而不卽施行也。
」 閏6月25日 ○丁卯,以樸忠元爲吏曹判書,閔起文爲大司諫。
秋七月 7月3日 ○甲戌,司憲府論啓:「三陟府使韓琦殘劣衰耗,安邊府使梁應台,前爲東萊府使時,貪取鄙陋。
」 7月6日 ○丁醜,以金添慶爲左承旨。
7月7日 ○戊寅,司憲府連啓韓琦、梁應台罷職事。
上從之。
7月10日 ○辛巳,全羅監司馳啓,全州、金堤、和順、扶安、慶尙道鹹陽等水災,禾穀沈淪,人物漂沒,而鹹陽尤甚。
上傳于政院曰:「今觀兩南書狀,極爲慘惔。
民生至爲可慮,緻災處救荒之意,言于該曹。
」 ○議政府啓:李彥迪諡號望,文忠公、文貞公、文元公道德博聞爲文,主義行德爲元。
上落點于文元公。
7月11日 ○壬子,以具思孟爲黃海道監司。
7月13日 ○甲申,以樸淳爲吏曹判書。
○羅州赴擧儒生,請改上下道,爲左右道監司,從之。
左道,以光州、綾城、和順、長興、順天、淳昌、南原等官爲之。
右道以全州、羅州、海南、靈巖、靈光、古阜、扶安等邑爲之。
7月18日 ○己醜,傳曰:「卽位以後,經筵官及實錄廳官員,書啓可也。
」慈殿欲知之,故言之矣。
「 ○是時,自乙巳竄逐以還,升堂上者九人。
白仁傑、盧守愼、黃博、金鸞祥、柳希春、閔起文、李湛、李震、李元祿。
賜環未久,而早死者三人,韓澍、李焰、柳堪。
時未爲堂上者,尹剛元一人而已。
7月25日 ○丙申,全羅監司馳啓:「寶城郡定配罪人申檥,割穿棘圍,任意出入,強奸朝官之妾。
」上命拿鞫。
7月28日 ○己亥,弘文館啓曰:「《論語》,今巳畢進講。
當徹上徹下熟讀,限熟讀間,勿爲朝講,日數多寡。
自上斟酌宜當。
若有疑處,不時召對,何如?」傳曰:「知道。
」 7月29日 ○庚子,以愼喜男爲掌令。
八月 8月2日 ○癸卯,巳時,太白見於午地,經天。
上傳于政院曰:「不勝驚愕。
」 8月5日 ○丙子,五更,熒惑入輿鬼星。
8月6日 ○丁未,太白經天,五六日來,無日不見。
8月7日 ○戊申,以白仁傑爲同知經筵,李仲虎爲檢詳。
8月9日 ○庚戌,太白經天,熒惑入輿鬼星,又犯積屍。
政院請令弘文館博考故事,弘文館書啓:「大槪五曜之中,唯火爲兇;衆星之中,鬼爲最忌。
熒惑入輿鬼,已爲不祥,至犯積屍,其變尤慘雲。
」 8月14日 ○乙卯,上詣慕義殿。
以三更五點,宮城門開,軍士聚會,巳時告動駕祭,申時動駕。
8月15日 ○丙辰,未正,上自敦化門,陪神輦,而出至宗廟。
8月16日 ○丁巳,醜時,上行祔廟祭。
卯正,上動樂還宮。
百官行賀禮于簷下。
敎中外大小臣僚、閑良、耆老、軍民人等。
王若曰。
望斷升雲,逸仙馭之。
永隔祀嚴,率禮欽祔儀之告成。
雲雲。
今隆慶三年八月十六日,祗奉皇考恭憲明宗獻毅昭文光肅敬孝大王神主,親祔于宗廟。
旣罄精,仍擧熙,事宜推演,其神貺霈,肆宥於群黎。
雲雲。
○弘文館校理李珥,於經席進講《孟子》,臨文啓曰:「世代各有所尙,戰國之時所尙,在於富國強兵,戰勝攻取而已。
至如西漢之淳厚,東漢之節義,西晉之淸談,皆一代所尙也。
人君當觀一代所尙之如何。
所尙不正,則當矯其弊。
今者承權奸鉗制之後,士習委靡偸惰,徒知食祿以自肥而已,無忠君憂國之心。
縱有一二有志者,皆爲流俗所拘,莫敢出氣力以振國勢。
俗尙如此,聖上當奮大有爲之志,以作士氣,然後世道庶可變也。
昔者孟子以匹夫之力,隻以言語敎人,尙能熄邪燄廓正路,以成如禹之功。
況人君任治世之責,能以斯道敎民,則非徒垂敎於後世,亦可興化於當時,其功豈特孟子而已?當今人心之陷溺,甚於洪水之災、楊、墨之害。
隻望,殿下躬行心得,施敎於世,盡其君師之責而已。
」講畢,珥進啓曰:「人君不欲治則已,如欲爲治,必先下功於學問。
所謂學問者,非特勤禦經筵,多讀古書而已。
必也,格物、緻知、誠意、正心,工夫不懈,實有功效,然後乃可謂之學問也。
匹夫在家,雖有學問之功,其效不見於世。
人君則不然,蘊之心意者,發爲政事,故其效立見也。
當今民生困瘁,風俗薄惡,紀綱陵夷,士習不正,而殿下臨禦數年,未見治效,竊恐,殿下格緻誠正之功,有未至也。
若此因循,日益頹敗,則國之爲國,未可知也。
伏願殿下,奮發大有爲之志,存心道學,講救善政,使臣民曉然知聖主將興三代之道,然後熟察群臣之臧否,擇其忠君憂國者,與之共事,而不使碌碌無志,隻求餔餟者,冒居大位,擧錯得宜,人器相稱,則經濟之士,必有出爲世用者,而國事庶可爲也。
殿下誠志於治,則雖常人之言,可補聖德。
若殿下悠悠泛泛,隻事文具,則雖孔、孟在左右,日談道理,亦何益哉?」領議政李浚慶進曰:「朝廷之上,當守體統。
頃日承旨請面對之事,非近規也。
恐壞體統也。
假使有可畏之機,自有臺諫及論思之臣,何必承旨請對耶?」珥曰:「此言不然。
隻在所言之如何耳。
若所言是,則何妨於體統?承旨亦經筵參贊之官也。
請對言事,亦其職也。
浚慶之言,大執也。
今者善政不擧,百度廢弛,若不奮然振作,以新一代之規矩,而徒欲循常守舊,則安能祛積弊,而大有爲哉?大臣不能引君當道,而惟遵守近規是務,殊非群下所望也。
」李珥白上曰:「爲治,先須識時。
人君雖欲有爲,若權臣專國,或兵革擾亂,則雖有其志,治務難成矣。
今者幸無權姦及戎馬,此正殿下汲汲有爲之秋也。
」上曰:「此言則然矣但。
戰國擾攘之時,孟子勸齊、梁行王道,則雖有戎馬,亦可行王道矣。
」珥拜謝曰:「殿下所見,誠卓冠千古矣。
但王道之行,在於實功,不在於言語。
伏願,殿下實下功夫也。
孟子之言曰:『一正君而國定。
』此最要語也。
夫君旣正,則政事之間,雖有小失,自當改革矣。
若君心不正,則雖使政事偶合於理,漸變爲非矣。
今者,殿下先正聖心,日用言行,粹然一出於正,以表率臣民,則君子有所恃,而盡忠輔佐,小人亦知上心之不可幹以私,將必革面向善矣。
此所謂一正君而國定者也。
」 8月18日 ○己未,司諫院劾不能詳察祝文之承旨請遞。
上從之。
○司憲府啓:「十六日祔廟行事之時,左通禮當執禮未唱之前,經導殿下,入詣版位,非徒玉體有勞,祭禮愆違,節次顚倒。
請禮儀使、都承旨及禮房承旨,竝命罷職,他承旨竝命遞差,左通禮請命罷職。
次知禮貌官,任然退在,隻令迷劣下人往見廟內之事,請拿鞫堂上,執禮推考。
」答曰:「通禮、禮貌官罷職事,如啓。
禮儀使,推考可也。
○傳曰:「今月內,文昭殿別祭親行矣。
擇日以啓。
8月20日 ○辛酉,司諫院啓曰:「前海豐君李元佑,以陰險奸慝之人,縱臾其兇惡之父,其於傷人害物之事,無不預知,國人共憤者久矣。
及先王昇遐之初,不赴號哭之班,輒生希望之計,敢以戎服馳詣潛邸,往還闕門,再三未已。
原其心事,極爲無狀。
按律定罪,當伏流竄之典,削官不齒,已爲太濫。
給牒之命,反及於如此之人,凡在見聞,莫不驚愕。
請還收成命。
上從之。
○禮曹啓:「考見前例,則卽位之後,有先祭宗廟,次祭社稷,次謁聖、文昭殿、迎恩殿別祭,以此擧行。
」雲雲。
○以李仲虎爲舍人,李民覺爲司成。
8月23日 ○甲子,以樸應男爲大司憲,沈義謙爲大司諫,李景軫爲掌令。
8月26日 ○丁卯,以李後白爲都承旨,柳希春爲右副承旨,尹澍爲同副承旨。
8月27日 ○戊辰,慈殿,以今上卽位以後,經筵官、實錄廳諸臣,賜酒于明政殿庭。
大妃以手書下備忘記于群臣曰:「大臣侍從等,進講於勤勞,主上速爲聖學高明。
且國家多事之時,賢臣等勵翼國事矣。
予爲慈母之心,不勝美喜,以此略小薄物,乃示予感悅之意也。
勿謝。
」三公以下,賜物有差。
8月28日 ○己巳,有夕講。
8月29日 ○庚午,上幸景福宮,問安于恭懿王大妃,日暮還宮。
王大妃命宦官樸謹賜酒。
又各賜紫的囊子一部。
九月 9月1日 ○辛未,是日,慈殿上尊號,初度習儀。
9月2日 ○壬申,臺諫來啓:「承旨樸好元、許曄等,前日祔廟時,失禮事被論時,或退家不入直,或不入經筵,請罷其職。
上命隻遞。
又劾禮判金貴榮爲禮儀使失禮,上亦命遞差。
9月4日 ○甲戌,上頒賜《聖學十圖》四十餘件,賜中綿子,每一人二斤。
○以李俊民爲左承旨,李拭爲右承旨。
○夜,雷雨。
9月5日 ○乙亥,三公,以雷動災變辭免。
上答曰:「推咎台衡,以應災變,吾誰欺?欺天乎?漢君以罷相,塞天譴,君子譏之。
卿等獨不聞乎?宜勿辭。
」 ○大司憲等,以業從之冤,張洽漏網,不宜停啓,自數請遞。
9月8日 ○戊寅,上尊號時,左右承旨爲冊捧進,左副右副承旨爲寶捧進。
9月11日 ○辛巳,上尊號。
午時,殿下袞冕而出,慈殿以權停禮不出。
殿下立階上闆位之上,左承旨李俊民、右承旨李拭,旣冊封進之任,左副承旨柳希春、右副承旨宋賀,趨以傳受二寶,雙擧以進。
上捧而復授二臣,二臣傳于二內侍而退。
上入幕次,小歇,還入宮。
申時,自內出禦殿上幄坐,百官三行四拜禮,山呼。
典翰爲宣箋官,讀百官箋。
引儀爲讀箋官,誦外官職姓名,日暮乃罷。
9月12日 ○壬午,朝講。
校理李珥陳侵虐新來,汚辱傷病之風。
上曰:「此甚無謂。
可令痛禁。
」 ○以閔起文爲右副承旨,宋賀爲同副承旨。
9月13日 ○癸未,傳:「新及第者四館,目爲新來,侵虐汚辱,無所不至。
以溝溷穢泥,塗其面目,名曰唐鄕粉。
毀裂冠服,推轉於汚水之中,作爲鬼形,人不忍見。
傷身受病,比比有之,其於體貌,虧損實多。
此等弊俗之事,旣無於禮文,又無於中國,而習以爲常,恬不知改,無識莫甚。
自今以後,新舊間糾撿事外,汚穢侵虐戲弄之事,一切痛革。
如或仍踵舊習者,摘發治罪。
」 9月14日 ○甲申,府啓:「吏曹佐郞具忭,人物麤鄙,且不安靜,不合淸職。
請遞。
」上從之。
○以金就文爲大司諫。
9月18日 ○戊子,上詣社稷。
○司天奏金星入帝座。
9月19日 ○己醜,上行祭于社稷。
未明還宮。
9月21日 ○辛卯,以李湛爲左副承旨,柳希春爲上護軍。
9月24日 ○甲午,上移禦景福宮。
9月25日 ○乙未,上幸太學,別祭文廟,試士取盧稙等七人。
○李珥因進講,乃啓曰:「自古,有爲之主,欲興至治,則必推誠待賢,酬酢如響,開懷虛納,故上下交孚,而政治成焉。
堯、舜之時,不言而信,無爲而化。
若無待於言語,而考之古書,則堯舜與廷臣,都喩籲咈,無言不答。
況後世乎?至如我朝,世宗、世祖與群臣,相親如家人父子,故群臣感恩懷德,竭其死力焉。
今臣累得入侍,每見殿下,於群臣之言,略不酬答。
夫一家父子、夫婦,雖至親,若使父不答子,夫不答妻,情尙阻隔。
況君臣名位懸絶者乎?群臣得見上面,隻在經筵,故入侍之臣,預思所奏,晝思夜度,及至上前,怯於天威,言不盡意,十達二三。
自上雖虛心酬酢,尙患下情不達,況沈默不言,以阻之乎?目今天災時變,近古所無,臣民惴惴,不知更有何事,爲殿下計,當敷求善策,急急救時,不宜深拱無所爲也。
明宗大王,以二百年宗社,付之殿下,殿下受其憂也,非受其樂也。
二百年宗社,日阽危地,而殿下不思振起之乎?」上曰:「蘊之爲德行,然後乃可發之爲事業。
豈可無德行,而有事業乎?且三代之治,亦當行之有漸,不可猝然遽復也。
」珥曰:「殿下此言,固是循本之論。
但德行非一朝可辦,而政事不可一日廢也。
允德未成之前,將置政事於不問,而任其紊亂乎?是故德行事業,當一時交修竝進也。
且三代之治,固不可猝復矣。
至於革弊救民,則此豈難行之事乎?堯、舜之德,雖不可猝成,但求堯、舜之用心,法堯、舜之善政,則庶幾堯、舜之治矣。
」上曰:「古亦有無堯、舜之德,而有堯、舜之治者乎?」珥曰:「古人無法堯、舜者,故不見其治,誠能法堯、舜而行之,則豈無其治乎?程子有言曰:『後王若明春秋之義,雖無舜、禹之功,亦復三代之治。
』此其明驗也。
且孟子勸齊、梁行王道,以二君可行王道故也。
豈好爲空言哉?以德言之,舜禹之德,非二君所可猝辦也。
德雖不及於舜、禹,而奮發大志,力於躬行,信任賢臣,每事取法舜、禹,則舜、禹之治,可庶幾也。
臣民得遇聖君,乃不見治化,則何時得遇大平之日乎?」李珥因書堂月製,乃設問答之辭,以陳人君爲學爲治之道,名曰《東湖問答》。
上問珥曰:「《東湖問答》,何以漢文爲自棄乎?其論似過矣。
」對曰:「文帝固是賢主也。
臣所謂自棄者,抑有意焉。
先儒謂,若道將第一等,讓與別人,且做第二等,便是自棄。
文帝以美質之君,當漢道全盛之時,可以復古,而志趣不齊,終於雜伯,故臣以爲自棄耳。
」上曰:「文帝之不能復古,以經籍遇火,眞儒不作故耳。
豈是文帝之過乎?」珥曰:「文帝無大志,每好卑論,雖有文獻,亦將如之何哉?人君立志不高,大抵皆自棄也。
」時中宮未建,獻納吳健啓曰:「擇妃,當先觀家法,且外戚之患,不可預防。
」上曰:「人君自不賢,故外戚爲患。
人君苟賢,外戚豈能作威福乎?」珥曰:「殿下之見,誠卓然矣。
但人君雖賢,不可自恃其賢,而不爲之撿防也。
擇妃,須見家法之如何,不然,則聖女未可必得,而後日外戚,豈無恣橫之憂乎?」上曰:「王莽之女孝平皇後,亦賢明,則何必繫於父母乎?」珥曰:「若泛論事理,盡其常變,則上敎亦當矣。
今擇聖妃,而不問父母之如何,以冀萬一之幸,則無乃不可乎?必須咨訪大臣,博採群議,必得家法純正、父母仁賢者,然後乃爲國家之福矣。
」 ○李浚慶侍上,語及乙巳之事曰:「衛社之時,善士或有坐死者,其瘡痍未合矣。
」李珥曰:「大臣之言,何可含糊不明乎?衛社是僞勳也。
其得罪者,皆善士也。
仁廟禮陟,中宗嫡子,隻有明宗一人而已。
天命人心,豈歸他人哉?奸兇乃敢貪天之功,斬伐士林,以錄僞功,神人之憤久矣。
今當聖上新政之初,當削勳正名,以定國是,不可緩也。
」浚慶曰:「此言則然矣。
但先朝之事,不可猝改。
」珥曰:「不然。
明宗幼沖卽祚,雖不免奸兇之欺蔽,今則在天之靈,洞照其奸矣。
雖曰先朝之事豈可不改乎?」 冬十月 10月21日 ○辛酉,是日,白虹貫日。
上避正殿,減膳。
十一月 11月6日 ○乙亥,以柳希春爲副提學。
11月29日 ○戊戌,有日變,上親見而兢惕。
○工曹參議樸承任等赴京,上禮部主事書曰: 竊照,本國接攘東隅,密邇皇化,名爲外藩,實同內服,拱北之誠,有加無替。
朝廷亦鑑其忠順,嘉其慕義,遇以殊禮,別於他邦。
其字小之仁,無間內外;眷待寵榮,靡所不至。
下邦亦感戴皇恩,益篤葵悃,猶恐絲毫愆度,以獲戾于天威。
今者卑職等,齎擎冬至賀表,進至天閽,不期,鴻臚寺將卑職一行人等,退班於無職生員及褻衣人之後。
又朔望朝見,不許入皇極門內,隻令於門外行禮,較諸久遠見行事例,尊卑懸絶。
遠人惶惑,罔知厥由,卽欲呈稟于該部,以未行見朝之禮,不敢徑進幹冒,姑循新令,隱忍遷就,靦面汗背,無地容措。
始令通事,仰達微懇于執事。
且稟呈文辨白之意,則執事不以煩訴爲罪,特賜溫慰。
又敎以不須呈文,隻可口稟于該司郞中。
郞中大人,亦訝其變易之輕率,卽稟議于尙書閤下。
於進賀之日,別遣下史,曲諭序班,使之依舊隨班,得廁冠佩之後。
失而有復,喜幸良深。
某等拜受執事之賜,以謂自是,盡遵舊規,而無憂矣。
日昨望日朝見,鴻臚寺猶執變禮,止之戟門之外,與左袵襢醜,分庭比級,悶默而退,無以自解。
竊念,邦禮掌在春官,而小邦亦忝隷屬於下庭,則陪臣失班之意,不可取正於他,而亦賢執事之乘軫焉者也。
夫上國所以接遇藩服,自辭權度曲折,雖在春秋之時,其入覲王朝,未聞以下國陪賤,而卑夷之,抑之賤流之末也。
今朝廷於小邦,遣使頒詔,特掄近侍之臣。
而況且郊後慶成之宴,則陪臣之坐,亦賜於殿內。
以此觀之,陪臣朝賀班列,似當有級,而朝見之際,則序於流品之次,生員雜類之前,賤價後生,雖未知此儀肇於何時,而自先朝以來,未嘗移易,則亦後世不可率爾更變之成規也。
司朝儀者,固當率由舊章,堅如金石,設或流弊防政,在所損益,則亦當申奏,委諸該部,詳議定奪,取裁聖斷,昭布知會,使無疑訝。
如是,則處事得體,遠人無辭矣。
今者朝廷不與知,該部不經議,無半行文字,無片言端緖,迫令序班,舌掉臂揮,破開先朝已定之舊規,易置一時無弊之成法,某等反覆思惟,竊所未喩。
必以爲,偏荒賤價蔑無知識,呼來斥去,誰敢違逆,所以隨意措使而然也。
竊謂,朝廷接待外國,其一號一令,實體統所關,一進一退,乃等威所係。
一朝無故貶降班品,區隔內外,豈不妨於體統,而缺於慕望之心乎?且王者之政,有善然後升陟,則人無不勸,有罪然後降黜則,人無不懲。
我小邦事大至誠,累世如一日,別無違忤,皇朝祖宗所以眷厚優待,褒嘉錫予,綸言俱在,不知,今者有何罪犯,遽加貶降,而若或懲之者歟?我嗣王畏天之威,不違咫尺。
陪臣回自京師,則必召進于前,恭問聖壽無疆,至如進貢物件,有無汙損;拜稽儀節,有無差失,瞻仰天光,祗受宴賞,皆所咨詢,一依前度,別無違異,則一國大小相慶,以爲庶獲免於有司之責矣。
今某等之歸,我王有問,其將何辭以對?我王若問使臣班列,橫被與奪,而又斥在大庭之外,則必驚惶憂恐曰:「我向上之誠,不逮前日,而朝廷降之罰歟?陪臣無狀,幹犯朝儀,而有司裁以法歟?」與一國臣民,戰戰焉,寢食不安,必將究其所以,而陳謝于纊聰也。
陪臣當此,其將何辭以陳之歟?執事其亮之哉!我寡君守小邦,有朝夕之務,不能自行。
使一二陪臣,冒獻貢篚于下執事。
然則陪臣雖賤,實代寡君以行事者也。
天朝之接之也,於陪臣之賤,何有?亦以寡君所使,而優待焉爾。
今者失所立之班,降拜於門外,是雖陪臣之失位,實則寡君之羞也。
是雖鴻臚之抑黜陪臣,實乃朝廷無故,而抑黜小邦也。
皇朝設秩宗之官,置賢公卿大夫,以講明辨定,而鴻臚乃奉行成範,不使廢隳之一有司耳。
今將祖宗累朝常行無弊之廷儀,遽革於一言,尙書閤下、郞中大人之特加拳拳,而猶未快正,固滯如前。
賤品之微命,不足惜,而皇朝寵眷之隆意,寡君懸慕之純誠,擧皆委之於虛。
此某等所以區區仰籲,覶縷而不已者也。
轉告堂司,曲賜施行,以復舊班,無墜成規,惟此之望,不勝幸甚。
伏惟執事垂察焉。
瀆冒威尊,無任悚慄之至。
禮部乃令復正其班次,永爲恒式。
十二月 12月29日 ○丁卯,上行嘉禮。
○辛醜,右贊成李滉卒,字景浩,七十。
贈領議政,諡文純,學者稱退溪先生。
其學問事業,載在文集,行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