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
關燈
小
中
大
非生於父母乎?何如是爲輕薄之言乎?上箚而謂予從之乎?誰出此言乎?」招三公,傳曰:「展拜親廟,人情天理,自然之道。
玉堂受予厚眷,不思辭恩,敢爲橫生私議,擊去臺諫請停親行,此必有倡之者,而必有情由。
他日亦將有擅弄之漸,極爲痛憤。
予欲摘發治之,以爲人臣輕蔑君上之戒。
」領、左相回啓曰:「伏承聖敎,驚惶失措,出祭私親,情理所必至,而於祖宗大統,亦無嫌貳。
臣等嘗考先儒論祭,告濮王之書,其不以親祭,爲非禮之意,則明矣。
職在論思者,上箚請停,不過仰慮聖上或失於禮體而發,寧有蔑君上之意乎?上敎曰:『必有倡之者,必有情由。
』臣等保其必無是理也。
」上敎又曰:『予欲摘發治之』。
論思之臣,言雖過中,但當勉恢聖量,更加優容而已。
何敢摘發,以塞言路?臣等非以聖敎爲信然也。
然王言一下,恐或緻士氣沮喪也。
「答曰:」其輕君上、蔑大臣,莫斯若也。
此而不治,無以爲國。
卿等何如是啓之乎?不可不窮鞫情由。
且其儀註,卿等與禮官,今日速爲磨鍊以啓。
「領、左相再啓曰:」論事之臣,言事過當,則有之矣。
寧有窮鞫情由?臣等仰恃聖明,日期保合太和而已。
未及料今日,有此傳敎也。
伏望恢弘天地之量,勿令上下之情,有所阻隔。
儀註則今日內,當磨鍊入啓。
「答曰:」國家置論思之臣,期聞忠言耳,非所以外托論思,敢爲如此不肖之說也。
此豈可不治哉?但卿等如是言之,當爲卿等從之。
「 4月16日 ○癸酉,上親祭于文昭、延恩殿。
○兩司啓曰:「爵命,國之公器。
頃者,濫施私恩,鋥、鏻皆陞正一品,安滉超授六品,一日之內,恩除至三,有識寒心,請竝命改正。
」答曰:「河原等,乃予分形連氣之人也。
陞授一品,本非不當。
安滉六品之職,亦雲輕也。
此皆事理之當然,豈宜敢爲追論?」 4月17日 ○甲戌,司憲府啓:「親祭家廟,至情所發,臣等不宜妄有所陳。
但考前史,則宋濮王之議,先儒互有異同,不見歸一之論,豈不以人情天理之間,別有難處之議而然耶?一時諸臣,如司馬光、韓琦、歐陽脩輩,亦不能酌定典禮,後世不聞英宗展謁私親之廟,其愼重之意,可想矣。
今日之事,正類於此,而率意輕擧,徑行無據之禮,終歸有過之地,被譏於後世之博洽,則其爲聖明之累,顧不大哉?請姑停今此之擧,請令儒臣,博考往史,必得歸一之論,合於情禮者,然後行之。
」答曰:「不須容言。
不允。
」 ○司諫院亦上箚,請姑停,不允。
4月20日 ○丁醜,上親祭于家廟。
祭後仍傳曰:「備別床而來,如茶禮,予欲親奠何如?」政院啓曰:「自內行之,無妨。
」 ○司憲府啓:「親祭之後,又欲親行茶禮,此乃人君晝茶禮之比也。
請下問大臣,果合於情禮,然後行之。
」 ○司諫院啓:「一日之內,疊行親奠,極爲過重。
何可緣情直行,不以禮制之乎?且至尊久駐閭閻,亦極未安。
請勿行親奠,速回淸蹕。
」答曰:「茶禮則已行,餘察諸事,而還宮。
」 ○傳曰:「予外舅,惟有鄭昌瑞一人,從仕已久,官至三品,又不無功。
予今親拜家廟,情不自抑,欲特授一資,以示情何如?問于大臣。
」領相權轍議:「加資無妨。
」左相洪暹議:「公論方以施恩之濫執爭,鄭昌瑞事,宜斟酌。
」右相盧守愼:「恩典似濫未安。
」領府事樸淳議:「自上欲推恩於外舅,一資何關?但恩典驟疊,物情未安。
」傳曰:「河原、河陵,各加一資。
鄭昌瑞、唐恩正,引齡特加一資。
安滉賜內廐馬一匹。
行祭時執事,各加資。
承旨等賜馬。
河原君,別賜米六十石、太三十石、紬布竝十同,隨駕宗宰諸將等,賜宴于太平館,賜一等樂。
」 ○兩司啓:「河原、河陵,方以濫超論劾之日,又加一資,輕蔑公論,惟意所欲。
且鄭昌瑞、唐恩正、亦爲太濫,無異於漢末五侯之時,請竝命改正。
且家廟執事等恩典,亦爲稠疊,請皆還收。
」皆不允。
4月21日 ○戊寅,司憲府啓:「昨於家廟,欲行茶禮,下問政院時,不以難愼之意回啓,令禮官大臣議定,妄揣以自內行之無妨啓之,使殿下重蹈非禮之地,請都承旨樸啓賢以下,竝命罷職。
」答曰:「不允」。
○鹹鏡道武士別試射。
居首金應秋,直赴殿試。
以下武,直赴會試。
餘兼司僕內禁衛,次次論賞不差。
4月25日 ○壬午,上親祭于康、泰陵。
弘文館啓曰:「自上諒陰制畢,展謁園陵,瞻望怵惕,孝思必倍於常日。
請還宮時,勿奏樂。
」答曰:「勿爲之。
」 ○參祭執事等,命加資。
後因言官所啓,還收之。
4月28日 ○乙酉,兩司啓:「以太白星變,請勿親臨閱武、慶會樓下觀試。
」上從之。
惟謁聖不停。
五月 5月3日 ○庚寅,朝講入侍,進講《書傳》,自君牙初頭,止維爾之中,讀至若蹈虎,尾涉于春氷。
宇顒曰:「此兢業敬畏之意,三代以上人主相傳心法,都是一敬字。
穆王德之衰也,去古未遠,帝王心法,猶有存者,故初年之言如此。
此一段語,人主常常體念,豈無補於心學乎?」讀至弘敷五典,或和民則,宇顒曰:「伏羲、神農以來,人主皆兼君師之道,人君主敎於上,而司徒典樂,掌敎於下,先自上之人身心之正,而推之天下萬民,莫敢不正。
後世此學不傳,故敎化不行,萬民不正矣,此篇命大司徒,故隻就司徒身心上說,推而上之,則人主身心中正,然後掌敎者,莫不中正,而萬民皆中正矣。
」右相盧守愼曰:「中指體,正指發處。
」宇顒曰:「中以心言,兼未發已發之中。
」又曰:「人主身心,萬化之本,萬民之所取正也。
故愚下之民,有犯義傷敎之事,人主皆不可不一一反諸身,而惕念,不可歸咎於遇民也。
」守愼進啓曰:「災癘甚酷,罔知所措。
」宇顒曰:「方今天災地變,古所未有,而癘疫爲災,生靈十萬,盡歸劄瘥,其爲慘酷,耳不忍聞。
玉堂受予厚眷,不思辭恩,敢爲橫生私議,擊去臺諫請停親行,此必有倡之者,而必有情由。
他日亦將有擅弄之漸,極爲痛憤。
予欲摘發治之,以爲人臣輕蔑君上之戒。
」領、左相回啓曰:「伏承聖敎,驚惶失措,出祭私親,情理所必至,而於祖宗大統,亦無嫌貳。
臣等嘗考先儒論祭,告濮王之書,其不以親祭,爲非禮之意,則明矣。
職在論思者,上箚請停,不過仰慮聖上或失於禮體而發,寧有蔑君上之意乎?上敎曰:『必有倡之者,必有情由。
』臣等保其必無是理也。
」上敎又曰:『予欲摘發治之』。
論思之臣,言雖過中,但當勉恢聖量,更加優容而已。
何敢摘發,以塞言路?臣等非以聖敎爲信然也。
然王言一下,恐或緻士氣沮喪也。
「答曰:」其輕君上、蔑大臣,莫斯若也。
此而不治,無以爲國。
卿等何如是啓之乎?不可不窮鞫情由。
且其儀註,卿等與禮官,今日速爲磨鍊以啓。
「領、左相再啓曰:」論事之臣,言事過當,則有之矣。
寧有窮鞫情由?臣等仰恃聖明,日期保合太和而已。
未及料今日,有此傳敎也。
伏望恢弘天地之量,勿令上下之情,有所阻隔。
儀註則今日內,當磨鍊入啓。
「答曰:」國家置論思之臣,期聞忠言耳,非所以外托論思,敢爲如此不肖之說也。
此豈可不治哉?但卿等如是言之,當爲卿等從之。
「 4月16日 ○癸酉,上親祭于文昭、延恩殿。
○兩司啓曰:「爵命,國之公器。
頃者,濫施私恩,鋥、鏻皆陞正一品,安滉超授六品,一日之內,恩除至三,有識寒心,請竝命改正。
」答曰:「河原等,乃予分形連氣之人也。
陞授一品,本非不當。
安滉六品之職,亦雲輕也。
此皆事理之當然,豈宜敢爲追論?」 4月17日 ○甲戌,司憲府啓:「親祭家廟,至情所發,臣等不宜妄有所陳。
但考前史,則宋濮王之議,先儒互有異同,不見歸一之論,豈不以人情天理之間,別有難處之議而然耶?一時諸臣,如司馬光、韓琦、歐陽脩輩,亦不能酌定典禮,後世不聞英宗展謁私親之廟,其愼重之意,可想矣。
今日之事,正類於此,而率意輕擧,徑行無據之禮,終歸有過之地,被譏於後世之博洽,則其爲聖明之累,顧不大哉?請姑停今此之擧,請令儒臣,博考往史,必得歸一之論,合於情禮者,然後行之。
」答曰:「不須容言。
不允。
」 ○司諫院亦上箚,請姑停,不允。
4月20日 ○丁醜,上親祭于家廟。
祭後仍傳曰:「備別床而來,如茶禮,予欲親奠何如?」政院啓曰:「自內行之,無妨。
」 ○司憲府啓:「親祭之後,又欲親行茶禮,此乃人君晝茶禮之比也。
請下問大臣,果合於情禮,然後行之。
」 ○司諫院啓:「一日之內,疊行親奠,極爲過重。
何可緣情直行,不以禮制之乎?且至尊久駐閭閻,亦極未安。
請勿行親奠,速回淸蹕。
」答曰:「茶禮則已行,餘察諸事,而還宮。
」 ○傳曰:「予外舅,惟有鄭昌瑞一人,從仕已久,官至三品,又不無功。
予今親拜家廟,情不自抑,欲特授一資,以示情何如?問于大臣。
」領相權轍議:「加資無妨。
」左相洪暹議:「公論方以施恩之濫執爭,鄭昌瑞事,宜斟酌。
」右相盧守愼:「恩典似濫未安。
」領府事樸淳議:「自上欲推恩於外舅,一資何關?但恩典驟疊,物情未安。
」傳曰:「河原、河陵,各加一資。
鄭昌瑞、唐恩正,引齡特加一資。
安滉賜內廐馬一匹。
行祭時執事,各加資。
承旨等賜馬。
河原君,別賜米六十石、太三十石、紬布竝十同,隨駕宗宰諸將等,賜宴于太平館,賜一等樂。
」 ○兩司啓:「河原、河陵,方以濫超論劾之日,又加一資,輕蔑公論,惟意所欲。
且鄭昌瑞、唐恩正、亦爲太濫,無異於漢末五侯之時,請竝命改正。
且家廟執事等恩典,亦爲稠疊,請皆還收。
」皆不允。
4月21日 ○戊寅,司憲府啓:「昨於家廟,欲行茶禮,下問政院時,不以難愼之意回啓,令禮官大臣議定,妄揣以自內行之無妨啓之,使殿下重蹈非禮之地,請都承旨樸啓賢以下,竝命罷職。
」答曰:「不允」。
○鹹鏡道武士別試射。
居首金應秋,直赴殿試。
以下武,直赴會試。
餘兼司僕內禁衛,次次論賞不差。
4月25日 ○壬午,上親祭于康、泰陵。
弘文館啓曰:「自上諒陰制畢,展謁園陵,瞻望怵惕,孝思必倍於常日。
請還宮時,勿奏樂。
」答曰:「勿爲之。
」 ○參祭執事等,命加資。
後因言官所啓,還收之。
4月28日 ○乙酉,兩司啓:「以太白星變,請勿親臨閱武、慶會樓下觀試。
」上從之。
惟謁聖不停。
五月 5月3日 ○庚寅,朝講入侍,進講《書傳》,自君牙初頭,止維爾之中,讀至若蹈虎,尾涉于春氷。
宇顒曰:「此兢業敬畏之意,三代以上人主相傳心法,都是一敬字。
穆王德之衰也,去古未遠,帝王心法,猶有存者,故初年之言如此。
此一段語,人主常常體念,豈無補於心學乎?」讀至弘敷五典,或和民則,宇顒曰:「伏羲、神農以來,人主皆兼君師之道,人君主敎於上,而司徒典樂,掌敎於下,先自上之人身心之正,而推之天下萬民,莫敢不正。
後世此學不傳,故敎化不行,萬民不正矣,此篇命大司徒,故隻就司徒身心上說,推而上之,則人主身心中正,然後掌敎者,莫不中正,而萬民皆中正矣。
」右相盧守愼曰:「中指體,正指發處。
」宇顒曰:「中以心言,兼未發已發之中。
」又曰:「人主身心,萬化之本,萬民之所取正也。
故愚下之民,有犯義傷敎之事,人主皆不可不一一反諸身,而惕念,不可歸咎於遇民也。
」守愼進啓曰:「災癘甚酷,罔知所措。
」宇顒曰:「方今天災地變,古所未有,而癘疫爲災,生靈十萬,盡歸劄瘥,其爲慘酷,耳不忍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