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講 從實用主義來考慮幾個形而上學的問題
關燈
小
中
大
學的辯論中,一定牽涉到一些實際的争端,不論它是想象的還是渺茫的。
要認識這一點,請和我一起回到我們的問題上來,這次把你自己安置在我們所生活的世界裡,安置在有未來前途的世界裡,就是說,當我們說話時,這世界還沒有完成。
在這個未完成的世界裡,選擇“唯物主義”還是選擇“有神論”,是一個十分實際的問題。
值得我們花幾分鐘來看清楚:它是一個非常實際的問題。
如果我們認為,到現在為止,經驗中的事實是盲目的原子按照永恒的定律運動着的一種毫無目的的構型,或者相反,認為它是由于上帝的造化而構成的,實際上,照這兩種看法,這種程序對我們說來又有什麼區别呢?就過去的事實而論,确實沒有什麼區别。
不管那些事實的原因是原子還是上帝,它們是在眼前了,囊括起來了,被抓住了;而它們裡面的善也已取得了。
因此現在有許多在我們周圍的唯物主義者完全不管這個問題的将來和它的實際方面,盡量設法消除人家對唯物主義這個名詞的厭惡,甚至消除這個名詞的本身,他們指出,物質既然能産生這些利益,那麼從功能來說,物質和上帝作為一種存在而論,它們是同樣神聖的;其實物質與上帝已合而為一了,這就是你們所謂上帝。
這些人勸我們不要再用這兩個帶有過時的對立性的術語了。
一方面,不妨用一個沒有宗教含義的術語;另一方面,可用一種不引起粗劣、鄙俗和不尊貴等等意義的術語。
不去說上帝或物質,且談談原始的神秘、不可知的能和唯一的力量吧。
這是斯賓塞勸我們走的道路,如果哲學是純粹回顧性的,那末斯賓塞可以因此自命為一個傑出的實用主義者了。
但哲學又是展望性的;它發現了世界是什麼、做什麼、産生什麼之後,它還要追問:“世界還能許給我們什麼呢?”如果給我們一種物質,它使我們有成功的希望,它受它的定律的支配引導我們的世界越來越接近完善,那末任何有理性的人都會欣然地崇拜這物質,就象斯賓塞崇拜他自己所謂不可知的力量那樣。
這物質不但到現在為止有利于正義,而且還會永遠有利于正義;而這就是我們所需要的一切。
上帝所能做的,它實際上都能做;它就等于上帝,它的職能就是上帝的職能;在那樣的世界裡,上帝會顯得是多餘的;在那樣的世界裡,即使沒有上帝,永遠也不會感到不合規律。
“宇宙的情緒”(Cosmicemotion)在這裡就成為代替宗教的正當名稱了。
但是,這種主宰着斯賓塞所謂宇宙進化過程的物質,是否就是這樣一種永不終止的完善的原則呢?實在不是的,因為每個宇宙進化的事物或事物體系,按照科學的預測,将來的結局都是死亡的悲劇;斯賓塞在這争論中專限于美學方面而忘卻了實際方面,他對于它的補救并沒有什麼了不起的貢獻。
現在且運用我們實際結果的原理,來看唯物主義或有神論的問題馬上會得到什麼重大的意義吧。
往回看,有神論和唯物主義沒有什麼差别,向前看,它們在經驗中卻指向完全不同的遠景。
因為,根據機械進化論的學說,雖然我們的确應該為我們的有機體所給予我們的一切快樂,為我們的心靈在目前所構成的一切理想,感謝這些物質和運動的再分配定律,但是它們注定再要廢止它們的工作而且要再一次分解它們所已發展起來的每一事物。
大家都知道進化論科學所預測的宇宙末期的景象,這方面我不能比巴爾弗先生說得更好了。
他說:“我們宇宙體系的各種能要衰退,太陽的光輝要昏暗,無潮流無活動的地球不再忍受這種前進的運動了,這種運動有一個時候曾經擾亂過大地的岑寂。
人會堕入深淵,而他的種種思想也會消失。
在這個黑暗的一隅裡不安甯的意識曾在一個短短時間内打破了這個宇宙自己感到滿意的沉寂,但在這時候這意識也休止了。
物質不再知道它自己了。
‘不會磨滅的紀念碑’、‘不朽的功績’、死亡本身和比死亡更強的愛,也都好象沒存在過一樣。
人類的勤勞、天才、忠誠和艱辛經曆無數年代所完成的任何東西,就這一切來說,也好象沒有好壞可說了。
”① ①《信仰的基礎》,第30頁。
這正是它的症結所在:在宇宙風雲漫無邊際的飄蕩中,雖然也出現了許多珍貴的寶岸,浮遊過去許多變幻的雲山,它們流連很久才消失(正如現在供我們享樂的世界流連着一樣),但當這些暫時的東西過去了之後,就絕對沒有一物留下來可以表示它們的特質或它們所包涵的珍貴的成分。
它們消亡了,過去了,完全脫離了存在(being)的範圍和場所。
對于後來可能出現的任何事物,沒有造成回響,沒有留下記憶,沒有産生任何影響使它能夠注意到同樣的理想。
這種完全的最後破裂和悲劇就是現在所理解的科學唯物主義的實質。
較低的,而不是較高的力量,才是永恒的力量,或是在我們所能明确看到的唯一進化周期裡的最後尚存的力量。
斯賓塞先生和大家一樣地相信這一點。
真正使我們感到沮喪的,是斯賓塞哲學的最後的實際結果的凄涼陰郁,那末他有什麼理由和我們辯論,好象我們是很愚蠢地在美學意義上反對“物質和運動”(這是他的哲學的原理)的“粗糙”呢? 其實不然,反對唯物主義的真實理由,不在肯定方面,而在否定方面。
如果現在我們因為它是什麼,因為它的“粗糙”而責備它,那是滑稽的。
我們現在都知道這個,粗糙指的是粗糙所表現的行動。
相反地,我們責備唯物主義是因為它不是什麼——它不是我們比較理想的利益的永久保證,不是我們最遙遠的希望的實現者。
另一方面,上帝這個概念雖然不如機械論哲學中所流行的數學概念那樣明确,但是最低限度,它有一個比它們強的實際優點,那就是保證一個理想的秩序可以永久存在。
歸根結蒂說一句,一個有上帝的世界,自然也許會燒毀或凍僵,但是我們可以想到上帝不會忘記舊的理想,一定會使理想在别處實現。
所以,那兒有上帝,悲劇就不過是暫時的、局部的;毀滅與分解不是最後絕對的結果。
這種永恒的精神秩序的需要,是我們心裡最深刻的需要之一。
象但丁與華茲華斯等這些詩人,由于在這種精神秩序的信仰中生活,他們的詩句才具有偉大振作的精神和安慰人心的力量。
因此唯物主義與唯靈論的真正意義就在于這些感情上和實用上的不同感化力,就在于如何調整我們對于希望與期待的具體态度和它們的差異所産生的一切微妙的影響;而不在于物質的内在實質或上帝的形而上學屬性的拘泥于小節的抽象理論。
唯物主義不過意味着否定精神秩序是永恒的,它取消了我們最後的希望;而唯靈論卻意味着肯定精神秩序是永恒的,它使我們充滿了希望。
凡感覺到有這種精神秩序的人,都認為它當然是一個很真實的問題;隻要人還是人,這個問題總會給認真的哲學争論提供一些材料。
但是可能你們中間還有人會鼓起精神來為它們辯護。
你們雖然承認唯靈論和唯物主義對于世界的将來預言不同,但是你們也許輕視這個不同,以為這是極遙遠的事,因此對于一個頭腦清楚的人說來簡直毫無意義。
你們也許會說一個頭腦清楚的人的基本點是把眼光放得近些,不去理會那些世界終局的怪想法。
你們如果這樣說,那我就必須指出這可歪曲了人性了。
宗教的憂郁是不能單純揮動“精神錯亂”這個詞來排除的。
絕對的事物、最後的事物、彼此蟬聯着的事物,實在都是些哲學問題;所有優越的思想家在感情上都沉重的關懷這些問題,而那些眼光極短的思想家隻不過是代表更加粗淺的人的思想而已。
辯論中有關事實的争執問題,當然,目前我
要認識這一點,請和我一起回到我們的問題上來,這次把你自己安置在我們所生活的世界裡,安置在有未來前途的世界裡,就是說,當我們說話時,這世界還沒有完成。
在這個未完成的世界裡,選擇“唯物主義”還是選擇“有神論”,是一個十分實際的問題。
值得我們花幾分鐘來看清楚:它是一個非常實際的問題。
如果我們認為,到現在為止,經驗中的事實是盲目的原子按照永恒的定律運動着的一種毫無目的的構型,或者相反,認為它是由于上帝的造化而構成的,實際上,照這兩種看法,這種程序對我們說來又有什麼區别呢?就過去的事實而論,确實沒有什麼區别。
不管那些事實的原因是原子還是上帝,它們是在眼前了,囊括起來了,被抓住了;而它們裡面的善也已取得了。
因此現在有許多在我們周圍的唯物主義者完全不管這個問題的将來和它的實際方面,盡量設法消除人家對唯物主義這個名詞的厭惡,甚至消除這個名詞的本身,他們指出,物質既然能産生這些利益,那麼從功能來說,物質和上帝作為一種存在而論,它們是同樣神聖的;其實物質與上帝已合而為一了,這就是你們所謂上帝。
這些人勸我們不要再用這兩個帶有過時的對立性的術語了。
一方面,不妨用一個沒有宗教含義的術語;另一方面,可用一種不引起粗劣、鄙俗和不尊貴等等意義的術語。
不去說上帝或物質,且談談原始的神秘、不可知的能和唯一的力量吧。
這是斯賓塞勸我們走的道路,如果哲學是純粹回顧性的,那末斯賓塞可以因此自命為一個傑出的實用主義者了。
但哲學又是展望性的;它發現了世界是什麼、做什麼、産生什麼之後,它還要追問:“世界還能許給我們什麼呢?”如果給我們一種物質,它使我們有成功的希望,它受它的定律的支配引導我們的世界越來越接近完善,那末任何有理性的人都會欣然地崇拜這物質,就象斯賓塞崇拜他自己所謂不可知的力量那樣。
這物質不但到現在為止有利于正義,而且還會永遠有利于正義;而這就是我們所需要的一切。
上帝所能做的,它實際上都能做;它就等于上帝,它的職能就是上帝的職能;在那樣的世界裡,上帝會顯得是多餘的;在那樣的世界裡,即使沒有上帝,永遠也不會感到不合規律。
“宇宙的情緒”(Cosmicemotion)在這裡就成為代替宗教的正當名稱了。
但是,這種主宰着斯賓塞所謂宇宙進化過程的物質,是否就是這樣一種永不終止的完善的原則呢?實在不是的,因為每個宇宙進化的事物或事物體系,按照科學的預測,将來的結局都是死亡的悲劇;斯賓塞在這争論中專限于美學方面而忘卻了實際方面,他對于它的補救并沒有什麼了不起的貢獻。
現在且運用我們實際結果的原理,來看唯物主義或有神論的問題馬上會得到什麼重大的意義吧。
往回看,有神論和唯物主義沒有什麼差别,向前看,它們在經驗中卻指向完全不同的遠景。
因為,根據機械進化論的學說,雖然我們的确應該為我們的有機體所給予我們的一切快樂,為我們的心靈在目前所構成的一切理想,感謝這些物質和運動的再分配定律,但是它們注定再要廢止它們的工作而且要再一次分解它們所已發展起來的每一事物。
大家都知道進化論科學所預測的宇宙末期的景象,這方面我不能比巴爾弗先生說得更好了。
他說:“我們宇宙體系的各種能要衰退,太陽的光輝要昏暗,無潮流無活動的地球不再忍受這種前進的運動了,這種運動有一個時候曾經擾亂過大地的岑寂。
人會堕入深淵,而他的種種思想也會消失。
在這個黑暗的一隅裡不安甯的意識曾在一個短短時間内打破了這個宇宙自己感到滿意的沉寂,但在這時候這意識也休止了。
物質不再知道它自己了。
‘不會磨滅的紀念碑’、‘不朽的功績’、死亡本身和比死亡更強的愛,也都好象沒存在過一樣。
人類的勤勞、天才、忠誠和艱辛經曆無數年代所完成的任何東西,就這一切來說,也好象沒有好壞可說了。
”① ①《信仰的基礎》,第30頁。
這正是它的症結所在:在宇宙風雲漫無邊際的飄蕩中,雖然也出現了許多珍貴的寶岸,浮遊過去許多變幻的雲山,它們流連很久才消失(正如現在供我們享樂的世界流連着一樣),但當這些暫時的東西過去了之後,就絕對沒有一物留下來可以表示它們的特質或它們所包涵的珍貴的成分。
它們消亡了,過去了,完全脫離了存在(being)的範圍和場所。
對于後來可能出現的任何事物,沒有造成回響,沒有留下記憶,沒有産生任何影響使它能夠注意到同樣的理想。
這種完全的最後破裂和悲劇就是現在所理解的科學唯物主義的實質。
較低的,而不是較高的力量,才是永恒的力量,或是在我們所能明确看到的唯一進化周期裡的最後尚存的力量。
斯賓塞先生和大家一樣地相信這一點。
真正使我們感到沮喪的,是斯賓塞哲學的最後的實際結果的凄涼陰郁,那末他有什麼理由和我們辯論,好象我們是很愚蠢地在美學意義上反對“物質和運動”(這是他的哲學的原理)的“粗糙”呢? 其實不然,反對唯物主義的真實理由,不在肯定方面,而在否定方面。
如果現在我們因為它是什麼,因為它的“粗糙”而責備它,那是滑稽的。
我們現在都知道這個,粗糙指的是粗糙所表現的行動。
相反地,我們責備唯物主義是因為它不是什麼——它不是我們比較理想的利益的永久保證,不是我們最遙遠的希望的實現者。
另一方面,上帝這個概念雖然不如機械論哲學中所流行的數學概念那樣明确,但是最低限度,它有一個比它們強的實際優點,那就是保證一個理想的秩序可以永久存在。
歸根結蒂說一句,一個有上帝的世界,自然也許會燒毀或凍僵,但是我們可以想到上帝不會忘記舊的理想,一定會使理想在别處實現。
所以,那兒有上帝,悲劇就不過是暫時的、局部的;毀滅與分解不是最後絕對的結果。
這種永恒的精神秩序的需要,是我們心裡最深刻的需要之一。
象但丁與華茲華斯等這些詩人,由于在這種精神秩序的信仰中生活,他們的詩句才具有偉大振作的精神和安慰人心的力量。
因此唯物主義與唯靈論的真正意義就在于這些感情上和實用上的不同感化力,就在于如何調整我們對于希望與期待的具體态度和它們的差異所産生的一切微妙的影響;而不在于物質的内在實質或上帝的形而上學屬性的拘泥于小節的抽象理論。
唯物主義不過意味着否定精神秩序是永恒的,它取消了我們最後的希望;而唯靈論卻意味着肯定精神秩序是永恒的,它使我們充滿了希望。
凡感覺到有這種精神秩序的人,都認為它當然是一個很真實的問題;隻要人還是人,這個問題總會給認真的哲學争論提供一些材料。
但是可能你們中間還有人會鼓起精神來為它們辯護。
你們雖然承認唯靈論和唯物主義對于世界的将來預言不同,但是你們也許輕視這個不同,以為這是極遙遠的事,因此對于一個頭腦清楚的人說來簡直毫無意義。
你們也許會說一個頭腦清楚的人的基本點是把眼光放得近些,不去理會那些世界終局的怪想法。
你們如果這樣說,那我就必須指出這可歪曲了人性了。
宗教的憂郁是不能單純揮動“精神錯亂”這個詞來排除的。
絕對的事物、最後的事物、彼此蟬聯着的事物,實在都是些哲學問題;所有優越的思想家在感情上都沉重的關懷這些問題,而那些眼光極短的思想家隻不過是代表更加粗淺的人的思想而已。
辯論中有關事實的争執問題,當然,目前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