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節:第一章 悲劇的誕生(7)
關燈
小
中
大
第二處是河北平山的中山王墓,從已發掘的兩座墓葬看,亦為兩條墓道的“中”字形,墓上的建築和固圍村大墓相仿,墓室全部被盜墓賊洗劫,隻留下一塊名為“兆域圖”的陵墓設計圖,可能是盜掘時認為無用吧。另外,墓中發現盜墓賊使用的工具、兵器和生活用具,其中鐵?7件,鐵鋤2件,均出自盜洞中。在墓主人的棺椁旁則發現鐵斧5件。考古人員發現,凡出于盜洞中的盜墓工具大都完好,有的因擊砸建築壁柱石而遭毀壞,遂被遺棄于柱石之下。從遺棄的工具推斷,當為一個較大盜墓團夥所為,或許是兵匪所盜也未可知。所幸的是,還有一間椁室旁側的兩個單獨的器物坑沒有被盜,從中出土了一批精美的随葬器物。
中山國是古代北方狄族所建之國,其疆域大緻是現在的保定和滿城縣南部到石家莊市的南部。公元前314年,中山國曾乘燕國之危,對其讨伐,奪地“方數百裡,城邑數十”,戰利品無數。公元前296年,趙國、齊國、燕國聯合滅掉了中山國。在歡慶勝利的同時,三國軍隊按照慣例對失敗國“毀其宗廟,遷其重器”,盜掘了中山國的王陵。
第三處是河南淮陽的楚頃襄王墓,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拔郢,占領楚都,楚頃襄王率殘兵敗将逃往安徽壽縣。這一番血與火交織的驚心動魄的周折,成為著名的曆史事件。頃襄王死後,葬于今河南淮陽。經發掘得知,墓為“中”字形,北去40多米還有一座一邊有墓道的“甲”字形大墓,其墓規模更加宏大,據推測可能是頃襄王之母懷王夫人墓。兩座墓葬皆為夯土闆築的台階一級一級内收,兩墓的兩邊均有大型車馬坑。發掘時考古人員發現有不止一個盜洞從封土深入地下,直至穿透墓室。待發掘到底部時,方知墓内銅禮器等珍貴物器被盜一空,隻出土一些陶器等殘物。好在頃襄王墓的車馬坑尚未被盜掘,發掘所得随葬車23輛,泥馬20多匹。而懷王夫人墓的車馬坑,則出土了随葬車8輛,泥馬24匹,狗2隻,另外還有一些精制的車馬飾。
春秋戰國之後的秦漢時期,随着封建王朝的大一統和不斷強盛,陵墓的規模空前龐大,厚葬之風又烈。但這些陵墓最終也難逃被盜掘的命運。秦始皇陵面積之大令人咋舌,而據文獻記載,其先後幾次遭到盜掘,并留下了衆多傳說。西漢諸皇陵在赤眉軍攻入長安後,悉數被掘,無一幸免,而其後,漢文帝的霸陵,漢武帝的茂陵,以及漢宣帝的杜陵也曾多次被盜掘。東漢皇帝的陵墓,在東漢末曾被董卓及呂布指揮的軍隊大規模盜掘,破壞殆盡。除皇陵外,衆諸侯王及一些名人冢墓也多被盜掘,如長沙王吳芮冢、梁孝王墓、劉表墓等,甚至漢代大儒董仲舒之母的衣冠墓也未能幸免。
當世人在為馬王堆漢墓出土女屍的防腐術感到驚歎,為古代中國人民的智慧再一次擊節叫好之時,有誰會想到,這座墓葬也曾遭到過盜掘。
1972年,當考古人員在發掘馬王堆一号墓,即出土女屍之墓時,曾連續發現了三個盜洞。這三個盜洞,兩個呈方形,一個呈圓形。三個盜洞的發現,令當時的發掘人員心灰意冷,憑以往的經驗,隻要盜墓賊“光顧”過,此墓幾乎空空如也,就連考古大師夏鼐也萌生了退卻的念頭。
1951年,夏鼐大師曾率湖南考古調查發掘團,在長沙調查、發掘了幾百座墓葬,但結果證明,多數古墓均遭盜掘,完整者實在是鳳毛麟角。為此,夏鼐大師曾在其發表的《長沙近郊古墓發掘記略》一文中,以抑郁的調子和淡淡的感傷寫道:“我們所發掘的最大的一墓,長5米,寬4.2米,大多是木椁墓,椁木保存的程度不一樣,有些隻剩下放置棺木的漕溝的痕迹,木質已完全腐朽不見,有些椁木保存得非常完整,盜掘者須用鋸或斧把椁蓋的木闆切一缺口才能進去。”又說:“這次我們所發掘的西漢墓葬,僅有兩座大墓内木椁保存比較良好,但也隻有平鋪墓底的地闆及其下的枕木保存較佳……墓道向北,墓穴深度距地面8.8米,……後半是主室,室中是一個長10.8米、寬6.8米的木椁,放置木棺和重要的殉葬品。前半分為兩室,貯藏陶器等,可惜這墓已被盜過好幾次了。……另一木椁大墓是在伍家嶺,這墓的主室也曾被盜過了……”當年夏鼐大師曾親自到馬王堆勘察過,并有發掘的念頭,但鑒于已被盜掘的事實,最終還是選擇了放棄。直到20年後由于挖防空洞才又迎來了發掘的機緣。
中山國是古代北方狄族所建之國,其疆域大緻是現在的保定和滿城縣南部到石家莊市的南部。公元前314年,中山國曾乘燕國之危,對其讨伐,奪地“方數百裡,城邑數十”,戰利品無數。公元前296年,趙國、齊國、燕國聯合滅掉了中山國。在歡慶勝利的同時,三國軍隊按照慣例對失敗國“毀其宗廟,遷其重器”,盜掘了中山國的王陵。
第三處是河南淮陽的楚頃襄王墓,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拔郢,占領楚都,楚頃襄王率殘兵敗将逃往安徽壽縣。這一番血與火交織的驚心動魄的周折,成為著名的曆史事件。頃襄王死後,葬于今河南淮陽。經發掘得知,墓為“中”字形,北去40多米還有一座一邊有墓道的“甲”字形大墓,其墓規模更加宏大,據推測可能是頃襄王之母懷王夫人墓。兩座墓葬皆為夯土闆築的台階一級一級内收,兩墓的兩邊均有大型車馬坑。發掘時考古人員發現有不止一個盜洞從封土深入地下,直至穿透墓室。待發掘到底部時,方知墓内銅禮器等珍貴物器被盜一空,隻出土一些陶器等殘物。好在頃襄王墓的車馬坑尚未被盜掘,發掘所得随葬車23輛,泥馬20多匹。而懷王夫人墓的車馬坑,則出土了随葬車8輛,泥馬24匹,狗2隻,另外還有一些精制的車馬飾。
春秋戰國之後的秦漢時期,随着封建王朝的大一統和不斷強盛,陵墓的規模空前龐大,厚葬之風又烈。但這些陵墓最終也難逃被盜掘的命運。秦始皇陵面積之大令人咋舌,而據文獻記載,其先後幾次遭到盜掘,并留下了衆多傳說。西漢諸皇陵在赤眉軍攻入長安後,悉數被掘,無一幸免,而其後,漢文帝的霸陵,漢武帝的茂陵,以及漢宣帝的杜陵也曾多次被盜掘。東漢皇帝的陵墓,在東漢末曾被董卓及呂布指揮的軍隊大規模盜掘,破壞殆盡。除皇陵外,衆諸侯王及一些名人冢墓也多被盜掘,如長沙王吳芮冢、梁孝王墓、劉表墓等,甚至漢代大儒董仲舒之母的衣冠墓也未能幸免。
當世人在為馬王堆漢墓出土女屍的防腐術感到驚歎,為古代中國人民的智慧再一次擊節叫好之時,有誰會想到,這座墓葬也曾遭到過盜掘。
1972年,當考古人員在發掘馬王堆一号墓,即出土女屍之墓時,曾連續發現了三個盜洞。這三個盜洞,兩個呈方形,一個呈圓形。三個盜洞的發現,令當時的發掘人員心灰意冷,憑以往的經驗,隻要盜墓賊“光顧”過,此墓幾乎空空如也,就連考古大師夏鼐也萌生了退卻的念頭。
1951年,夏鼐大師曾率湖南考古調查發掘團,在長沙調查、發掘了幾百座墓葬,但結果證明,多數古墓均遭盜掘,完整者實在是鳳毛麟角。為此,夏鼐大師曾在其發表的《長沙近郊古墓發掘記略》一文中,以抑郁的調子和淡淡的感傷寫道:“我們所發掘的最大的一墓,長5米,寬4.2米,大多是木椁墓,椁木保存的程度不一樣,有些隻剩下放置棺木的漕溝的痕迹,木質已完全腐朽不見,有些椁木保存得非常完整,盜掘者須用鋸或斧把椁蓋的木闆切一缺口才能進去。”又說:“這次我們所發掘的西漢墓葬,僅有兩座大墓内木椁保存比較良好,但也隻有平鋪墓底的地闆及其下的枕木保存較佳……墓道向北,墓穴深度距地面8.8米,……後半是主室,室中是一個長10.8米、寬6.8米的木椁,放置木棺和重要的殉葬品。前半分為兩室,貯藏陶器等,可惜這墓已被盜過好幾次了。……另一木椁大墓是在伍家嶺,這墓的主室也曾被盜過了……”當年夏鼐大師曾親自到馬王堆勘察過,并有發掘的念頭,但鑒于已被盜掘的事實,最終還是選擇了放棄。直到20年後由于挖防空洞才又迎來了發掘的機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