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下船歸家,血亦随人直至水濱。
其人以蓑笠置船上,被雨沖濕,亦有紅色如血。
次日,但見船中有血,凝定可鬥餘,人皆驚異。
時禮官複奏,以所在災異疊見,請遣官祭禱嶽鎮海渎諸神。
诏從之。
臣冠私議曰:血者,陰屬也。
班史《五行志》謂之赤眚赤祥。
漢惠帝時雨血于宜陽,劉向以為諸呂用事之應。
京房《易傳》曰:“佞人祿,功臣僇,天雨血。
”是後妖人王臣依附貂珰,所至刮索珍玩,民間騷然。
諸以左道進者,内侍梁方、韋興,方士李孜省,髠徒繼曉等,皆濫竊寵幸。
已而王臣敗,枭首于市,孜省等亦相繼伏誅。
孰謂天道譴告之不豫哉! 成化二十年歲次甲辰九月乙酉朔,越二十六日庚戌,皇帝遣南京守備司禮監太監黃賜緻祭于東嶽上卿司命太元妙道沖虛聖祐真應真君,定錄右禁至道沖靜德祐妙應真君,三官保命微妙沖慧仁祐神應真君,惟神清虛沖澹,秉正存忠,靈妥三茅,功施社稷。
朕自即位以來,二十年矣,四海奠安,萬方甯谧,惟賴神之靈贶以緻于斯,今特谕祭神,其不昧尚冀鑒之。
臣冠竊惟皇祖酌古準今,定為祀典,其山川稱号,不過曰:“某山之神”而已。
百年以來,治定功成,文日滋盛,至山之稱号至于如此。
又以奠安社稷之功,皆歸于神,意者其時詞臣著作考據益精,而萬、劉諸公輔相參贊,又别有道?非愚儒所知也。
尚書三原王公恕巡撫南畿時,嘗以書抵東劉閣老,其詞雲: “某薰沐再拜太保尚書學士壽光先生閣下,辱賜詩,獎與太過,感愧無已。
仆豈好為此哉,誠以責任在己,不得已也。
夫公孤任天下之責者也,巡撫任一方之責者也。
任天下之責者,天下之休戚不可以不言,任一方之責者,一方之休戚不可以不言。
公孤居天子之左右,于其事之初,皆得而可否之。
可者将順之,不可者救正之。
是以天下陰受其福而不知其功。
巡撫處千裡之遠,有所言,非奏疏則不能達,言非切直則不能盡其情,是以逆耳而難入,無益于成敗,得罪于左右者多矣。
當今天下一統,如金瓯之完,無纖毫之缺,誠能以仁義道德為城郭以居之,立綱紀法度為甲兵以守之,使人不得而窺瞰,物不得而搏擊,則斯器可以千萬世為國家之所有。
若置之通衢之中,無城郭以居之,無甲兵以守之,使人得瞰之,物得搏擊之,萬一有損,不能無費大匠陶熔之力矣。
近觀時政,如置新器于通衢而不之顧也,仆竊為國家憂之。
是以言之至再至三。
即不見從,又不得去,而徒為是凜凜也。
聲名之有無,豈暇計哉! 執事為國家之元老,居論道經邦之地,苟以嘉谟嘉猷入而言之于内,出而順之于外,使國家置斯器于安,固保斯器于無窮,其功豈不偉哉!保之之道無他,惟在乎節用愛人,進賢退不肖而已。
噫!非執事不敢為此言,亦非執事不能容此言,惟察其愚而恕之。
幸甚。
” 成化末年,中外争進奇玩以邀恩澤,倖門大開,爵賞狠濫。
又廣營寺觀,幫藏虛竭,内閣諸大臣無一言正救。
獨王公連上疏谏诤,壽光蓋作詩以譽公,實則諷其言之太直,欲使緘默,與己同流,不至于泾以渭濁耳。
公複以此書,詞直氣昌,略無畏沮之意。
其未雲“節用愛人,進賢退不肖”,在當時尤膏盲之箴貶也。
憲廟時,德王之國,欲迎養母妃,疏請于上。
诏報曰:“汝母即朕母,朕養即汝養。
汝以一國養,孰若朕以天下養。
”王遂不敢複請。
一時中外傳誦,無不稱歎。
蓋數言之間,上不違祖宗家法,中不失天子之孝,下不傷兄弟之情。
而其詞溫厚簡當,得王言之體,可以為萬世法矣。
安成彭公禮巡撫南畿時,命蘇郡立周、夏二尚書祠于胥門之西岸,歲時祀之。
周則文襄公忱,夏則忠靖公原吉。
後有人題詩于胥口之伍相廟雲:“周、況曾蠲百萬租,二公遺愛在三吳。
鄉人近日祀馮道,為問将軍合義無。
”蓋指忠靖也。
(原注:忠靖先事建文朝,故有馮道之目)殊不知三吳減額之議,實由忠靖發端,周、況二公特收其成功耳。
以此而血食于吳土,固宜,不暇論其他也。
吾蘇陸全卿為禦史時,嘗親見戶部舊牍中減糧額事,因知皆本于忠靖雲。
其人以蓑笠置船上,被雨沖濕,亦有紅色如血。
次日,但見船中有血,凝定可鬥餘,人皆驚異。
時禮官複奏,以所在災異疊見,請遣官祭禱嶽鎮海渎諸神。
诏從之。
臣冠私議曰:血者,陰屬也。
班史《五行志》謂之赤眚赤祥。
漢惠帝時雨血于宜陽,劉向以為諸呂用事之應。
京房《易傳》曰:“佞人祿,功臣僇,天雨血。
”是後妖人王臣依附貂珰,所至刮索珍玩,民間騷然。
諸以左道進者,内侍梁方、韋興,方士李孜省,髠徒繼曉等,皆濫竊寵幸。
已而王臣敗,枭首于市,孜省等亦相繼伏誅。
孰謂天道譴告之不豫哉! 成化二十年歲次甲辰九月乙酉朔,越二十六日庚戌,皇帝遣南京守備司禮監太監黃賜緻祭于東嶽上卿司命太元妙道沖虛聖祐真應真君,定錄右禁至道沖靜德祐妙應真君,三官保命微妙沖慧仁祐神應真君,惟神清虛沖澹,秉正存忠,靈妥三茅,功施社稷。
朕自即位以來,二十年矣,四海奠安,萬方甯谧,惟賴神之靈贶以緻于斯,今特谕祭神,其不昧尚冀鑒之。
臣冠竊惟皇祖酌古準今,定為祀典,其山川稱号,不過曰:“某山之神”而已。
百年以來,治定功成,文日滋盛,至山之稱号至于如此。
又以奠安社稷之功,皆歸于神,意者其時詞臣著作考據益精,而萬、劉諸公輔相參贊,又别有道?非愚儒所知也。
尚書三原王公恕巡撫南畿時,嘗以書抵東劉閣老,其詞雲: “某薰沐再拜太保尚書學士壽光先生閣下,辱賜詩,獎與太過,感愧無已。
仆豈好為此哉,誠以責任在己,不得已也。
夫公孤任天下之責者也,巡撫任一方之責者也。
任天下之責者,天下之休戚不可以不言,任一方之責者,一方之休戚不可以不言。
公孤居天子之左右,于其事之初,皆得而可否之。
可者将順之,不可者救正之。
是以天下陰受其福而不知其功。
巡撫處千裡之遠,有所言,非奏疏則不能達,言非切直則不能盡其情,是以逆耳而難入,無益于成敗,得罪于左右者多矣。
當今天下一統,如金瓯之完,無纖毫之缺,誠能以仁義道德為城郭以居之,立綱紀法度為甲兵以守之,使人不得而窺瞰,物不得而搏擊,則斯器可以千萬世為國家之所有。
若置之通衢之中,無城郭以居之,無甲兵以守之,使人得瞰之,物得搏擊之,萬一有損,不能無費大匠陶熔之力矣。
近觀時政,如置新器于通衢而不之顧也,仆竊為國家憂之。
是以言之至再至三。
即不見從,又不得去,而徒為是凜凜也。
聲名之有無,豈暇計哉! 執事為國家之元老,居論道經邦之地,苟以嘉谟嘉猷入而言之于内,出而順之于外,使國家置斯器于安,固保斯器于無窮,其功豈不偉哉!保之之道無他,惟在乎節用愛人,進賢退不肖而已。
噫!非執事不敢為此言,亦非執事不能容此言,惟察其愚而恕之。
幸甚。
” 成化末年,中外争進奇玩以邀恩澤,倖門大開,爵賞狠濫。
又廣營寺觀,幫藏虛竭,内閣諸大臣無一言正救。
獨王公連上疏谏诤,壽光蓋作詩以譽公,實則諷其言之太直,欲使緘默,與己同流,不至于泾以渭濁耳。
公複以此書,詞直氣昌,略無畏沮之意。
其未雲“節用愛人,進賢退不肖”,在當時尤膏盲之箴貶也。
憲廟時,德王之國,欲迎養母妃,疏請于上。
诏報曰:“汝母即朕母,朕養即汝養。
汝以一國養,孰若朕以天下養。
”王遂不敢複請。
一時中外傳誦,無不稱歎。
蓋數言之間,上不違祖宗家法,中不失天子之孝,下不傷兄弟之情。
而其詞溫厚簡當,得王言之體,可以為萬世法矣。
安成彭公禮巡撫南畿時,命蘇郡立周、夏二尚書祠于胥門之西岸,歲時祀之。
周則文襄公忱,夏則忠靖公原吉。
後有人題詩于胥口之伍相廟雲:“周、況曾蠲百萬租,二公遺愛在三吳。
鄉人近日祀馮道,為問将軍合義無。
”蓋指忠靖也。
(原注:忠靖先事建文朝,故有馮道之目)殊不知三吳減額之議,實由忠靖發端,周、況二公特收其成功耳。
以此而血食于吳土,固宜,不暇論其他也。
吾蘇陸全卿為禦史時,嘗親見戶部舊牍中減糧額事,因知皆本于忠靖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