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十六

關燈
亦有專修淨業者。

    亦有真實行門者。

    亦有随緣佛事助揚法門者。

    亦有持誦書寫經典為求行門者。

    此皆在佛白毫光中。

    種種因緣而求佛道者。

    亦不可以一概而取。

    故宰官中凡有護法深心者。

    但取僧中一行為得。

    亦不必定要個個參禅。

    方為正行耳。

    然參禅雖妙。

    其實非小根所能。

    然在佛世。

    人天百萬。

    獨迦葉一人。

    達摩西來。

    隻得二祖。

    黃梅七百餘人。

    唯六祖一人印心。

    豈細事哉。

    若在僧中。

    但有一行。

    可以為法門正事。

    可以教化衆生。

    即是菩薩。

    故曰。

    種種所行。

    皆菩薩道。

    苟一事可取。

    則已超乘粥飯常流。

    空過時光者萬萬矣。

    所謂短中取長。

    則無棄人。

    長中取短。

    則無全人。

    自古世出世閑。

    全人之難得也。

    如上葛藤乃至佛化生儀軌之次第。

    在佛豈不要人頓悟自心。

    當下成佛。

    但衆生根鈍。

    不得不施權接引耳。

    古人雲。

    僧徒不能了悟自心。

    且于教法留心。

    時光亦不空過。

    予則謂今之僧徒。

    縱不能參禅看教。

    有能持戒誦經作福護法者。

    亦說勝尋常魔種萬萬矣。

    在居士中。

    但能持齋念佛助揚三寶者。

    皆真實行也。

    是在諸佛之所望也。

    顧諸方高明達士。

    當自信之。

    慎無以愚言為妄也。

     化儀之餘 示宜華衆道人 老人于癸醜冬日。

    自粵東杖策來南嶽。

    道經宜章。

    善男子邝紹桢等二十餘輩。

    迎老人于經堂。

    殷勤頂禮而作供養。

    求請開示。

    略說法要。

    一宿而行。

    既而老人隐寓靈湖蘭若。

    建諷誦。

     華嚴道場。

    乙卯夏六月。

    紹桢等遠來瞻禮。

    正值老人為衆講說金剛般若。

    随喜聽聞。

    大生歡喜。

    拈香請示。

    在家修行捷要。

    老人因示之曰。

    宜章當深山僻地。

    無善知識經過。

    在家善信雖多。

    未聞正法。

    今衆等各宜精持五戒。

    以為正行。

    此五戒者。

    乃吾 佛專為在家善男子說。

    此五戒。

    即儒家五常。

    仁。

    義。

    禮。

    智。

    信也。

    故曰。

    五戒不持。

    人天路絕。

    是故在家善士。

    應當奉持。

    既持五戒。

    不可聽信邪師邪教。

    妄說法空。

    撥無因果。

    斷滅佛種。

    造地獄業。

    隻當專依 佛教。

    修西方淨土法門一味。

    以念佛為正行。

    然淨土一門。

    接引衆生。

    利益最廣。

    古今念佛得往生者甚多。

    但以專精為主。

    不是一月一兩會。

    念佛幾千聲。

    如此便作正行也。

    第一要發心。

    深厭娑婆是苦。

    志求舍離。

    存想西方淨土。

    蓮花化生。

    念念定要往生彼國。

    親見 彌陀。

    以為本願。

    每日早晚要刻定功課。

    或持金剛經。

    或持彌陀經。

    或持往生咒。

    定要念佛。

    回向西方發願往生。

    以此為定規。

    二六時中。

    無論閑忙動靜。

    将一聲阿彌陀佛。

    持在心中。

    念念不忘。

    心心不斷。

    乃至睡夢之中。

    亦不忘失。

    如此打成一片。

    無有閑斷。

    名為一行三昧。

    此念純熟。

    一切境緣不被打斷。

    開眼合眼。

    一聲阿彌陀佛。

    明明現前。

    将一切世閑父母妻子。

    種種恩愛妄想業念。

    都被一聲佛号消磨清淨。

    如此即得自心清淨。

    經雲。

    心淨則佛土淨。

    如此念佛。

    如此用心。

    念到臨命終時。

    單單隻有一聲阿彌陀佛現在目前。

    一心不亂。

    自然得見阿彌陀佛親來接引。

    一念之頃。

    即得往生淨土。

    從此即得永脫生死之苦。

    高登極樂。

    蓮華化生。

    便是一生念佛之效驗也。

    如此精專。

    若不往生。

    則諸佛堕妄語矣。

    若是悠悠歲月。

    口說念佛。

    心無實行。

    是為自瞞自欺。

    豈有效驗之時耶。

    善男子等。

    既發信心。

    當行實行。

    萬勿自欺。

     湧泉寺湖心寺十二時念佛規制 佛說衆生生死。

    長時以積日夜。

    以至劫數輪轉。

    不休不息。

    由念念妄想攀緣。

    曾無一念之暫已者。

    以妄想不斷。

    故生死無窮。

    長劫迅輪。

    無暫停寝。

    職此之由也。

    佛說種種制心之法。

    皆止輪之墊耳。

    法門雖多。

    以衆生垢重識昏。

    難以攝入。

    故唯念佛一門。

    最為捷要。

    所謂憶佛念佛。

    現前當來。

    必定見佛。

    以衆生一切妄見。

    皆屬生死。

    獨許見佛之見。

    為出生死法。

    然見佛必從憶念而至。

    妄念日夜無閑斷時。

    特以念佛斷之。

    此遠公之匡山蓮社。

    六時刻漏所由作也。

    是時社中百二十人。

    稱高賢十八而已。

    斯則真實念佛者。

    又不多得。

    今之視念佛為末品。

    豈真知也哉。

    近代唯牛山以念佛為行。

    且以煉魔為名。

    則苦于鉗錘太緊。

    雖日夜不斷。

    歲止三冬。

    而人非一律。

    亦難于長久。

    頃雲栖力主念佛。

    雖日以四時。

    然于夜有睡眠。

    又費呼喚警醒。

    法欠微密。

    今法師佛石玄津。

    各發心以十二時為請。

    此法固綿密。

    而動靜飲食。

    似難歸一。

    若調理有度。

    設法得宜。

    此又古今之良規也。

    請益老人。

    因為創立規制庶事不繁。

    而人心一緻。

    此乃微密妙行也。

    乃為之制。

    條牒如左。

    凡念佛會建立。

    随人随願。

    廣狹不一。

    若力大則堂多。

    力微則堂一。

    人亦如之。

    但人不論多少。

    均派六班。

    晝夜班各二時。

    照香輪流。

    出班禮誦。

    行道忏悔。

    而餘皆靜坐。

    随聞默念。

    或習觀門。

    願者随之。

    此則靜多動少。

    不繁不亂。

    而佛聲不斷。

    則妄想不生。

    如相呼相喚。

    不昏不散。

    入則動靜一如。

    自他不二。

    寤寐恒常。

    此則不起于座。

    頓見彌陀。

    是為第一如意妙行。

    至若飲食。

    亦宜如法調之。

    務使内外一如。

    則人我兩忘。

    是非俱泯。

    而道場之安恬寂漠。

    亦無如此之妙者。

    老人深思此法。

    愧腳跟未措。

    尚未遂心。

    故特示之。

    代為前驅。

    他日觀聽者衆。

    必處處建立。

    而淨土将遍震旦矣。

    是有望焉。

     宗鏡堂結修證道場約語 佛說一大藏教。

    備列衆行。

    總歸修證。

    以為究竟。

    所謂依一心以建立萬行。

    以萬行還證一心。

    故雲。

    無不從此法界流。

    無不還歸此法界。

    原夫法界。

    不屬迷悟聖凡。

    良由無明不覺。

    迷此一心。

    從迷積迷。

    造種種業。

    自取輪回生死之苦。

    所言修證者。

    但以淨除自心之三障。

    複還自心之本體。

    故名為證。

    非離修外别有證也。

    是以佛祖教人修行之訣必先了悟一心。

    淨除三障。

    以心難悟。

    故設觀以通之。

    障難除故設忏以淨之。

    即華嚴法界圓宗。

    尊普賢為毗盧長子。

    而十種願王。

    以忏悔業障。

    為前列也。

    是以從昔以來。

    若天台親悟法華三昧。

    猶尊忏法為妙行。

    設有儀軌。

    即永明大師。

    乃淨土中人。

    尚謹遵而力行之。

    況其它乎。

    嗟哉末法。

    去聖逾遠。

    衆生垢重。

    積迷逾深。

    既無了悟參究之功。

    又乏忏摩悔罪之行。

    将何法可望出生死乎。

    唯永明大師。

    镕一大藏。

    歸唯心之旨。

    着書百卷。

    名曰宗鏡。

    至今堂存淨慈。

    其書廣明一心。

    如揭日月于中天。

    朗萬法之幽邃。

    學者苟能親習。

    則徹見自心。

    不俟更悟。

    證入之要。

    無出此矣。

    大師生平自行。

    日課誦念法華經一萬部。

    秉天台法華忏儀。

    依法修持。

    率以為常。

    故現住世時。

    則冥府帝君。

    圖其像以瞻禮之。

    以其行超生死實證唯心者。

    乃其人也。

    今也。

    其書現行。

    堂具存。

    孰能過而問焉者乎。

    茲玄津壑法師。

    乃其的嗣。

    自幼出家。

    于其寺剃發之日。

    即問大師之名。

    何如人。

    遂發心願禮其塔。

    是豈往曾親近為侍者乎。

    大師塔已湮。

    堂已圮。

    公能力起而恢複之。

    大師之眉光。

    複放于山川草木之閑者。

    非無因也。

    今諸緣小集。

    公願暢明宗鏡之旨。

    精忏悔修證之業。

    将結真實法侶一十二人。

    效圓覺之軌。

    則誓為長期。

    歲分四時。

    每時撥二十一日。

    為忏法。

    遵法華忏儀。

    餘則日披宗鏡錄。

    了悟唯心。

    疑則為衆發明的旨。

    不假枝葉。

    但取直捷為本參。

    冀其實證。

    其以入期之衆為表率。

    将引本山弟子為禅雛。

    調其羽翼。

    雙舉飛騰。

    法性空遠。

    登覺天而朗慧日。

    在斯舉矣。

    其結制規約。

    因事施設。

    務簡而易行。

    真而無僞。

    以踐實地。

    然四事所需。

    力不自持。

    以安居不能效如來逐日行乞之軌。

    又不敢觊天人送供之儀。

    而核名取實。

    發心供給。

    則有望于發心之檀越。

    今有居士譚孟恂力任先登。

    則一切有緣。

    靡不歡呼響應矣。

    以諸法從緣生。

    佛種從緣起。

    是則今日之緣雖近。

    而成佛之遠蹈。

    實借此為最初之方便也。

    諸人聞而歡喜。

    遂破其端。

    則究竟之果。

    是在諸同緣。

    同行。

    同事。

    同心。

    一發勇猛之力耳。

    若以世閑生死之心。

    而易出世之心。

    以滋罪之财。

    而養定慧之命。

    諸有智者。

    何慮而不為耶。

    苟生一念疑心。

    則當面錯過百千萬劫矣。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四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