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纏。
三界大火所燒。
無有一人能免之者。
故我本師釋迦文佛。
于常寂光土。
興起大悲救苦之心。
舍自性法樂。
從兜率。
降皇宮。
入母胎。
舍父母妻子。
割斷世閑深重恩愛。
頓棄金輪王位。
走入雪山。
剃除須發。
六年凍餓。
苦行修持。
乃至悟道成佛。
此乃是第一個為生死出家之樣子也。
及成佛後。
又遭魔害。
受金槍馬麥之難。
種種堪忍。
拌舍身命。
受盡無量魔怨之難。
說法四十九年。
隻是一念慈悲。
為度衆生。
救令出苦而已。
惟此一事。
更無餘事。
故靈山會上弟子。
一千二百五十人。
皆一時英靈豪傑之士。
學佛所行。
各各舍離世閑父母妻子恩愛。
依佛修行。
了悟恩愛。
得出生死。
證阿羅漢果。
如阿難為佛之弟。
亦随出家。
随衆受苦。
此乃吾佛所度弟子出家之榜樣也。
佛在世時。
投佛出家之弟子。
不知修行之法。
故佛因事設戒。
令其止惡防非。
得正熏修。
故初出家者。
名為沙彌。
則設有十戒。
及至比丘。
則設有二百五十戒。
女人出家。
名比丘尼。
則設有五百大戒。
乃至國王大臣宰官居士。
與在家出家四衆人等。
進修菩薩大戒。
則有梵網經。
說十重四十八輕戒。
此諸戒律。
乃吾佛法門之家法也。
故雲。
若人受佛戒。
即入諸佛位。
若為僧不受戒者。
名為秃賊。
盜佛袈裟。
裨販如來。
非佛弟子。
此為僧奉法之不易也。
然佛在世時人壽百歲。
佛當壽百年。
以念末法弟子無福。
止住世八十年。
留二十年未盡之福。
與後世兒孫。
故今之弟子。
供養四事。
皆受用吾佛白毫光中一分功德。
即施主粒米莖菜。
分毫之施利。
皆 佛所留之福田。
今入在法門為僧者。
竟不知 佛是何人。
亦不知己為何事。
不知為何舍父母。
棄妻子。
剃除須發。
不在俗家而住寺中。
亦不知不耕不織。
衣食從何而來。
隻道是自己有能。
化得施主供養。
更不知施主信心。
膏血難消。
将來拖犁拽耙。
銜鐵負鞍。
酬償之苦。
此其大家一齊迷悶而不知者。
若是如此受用。
有能粗守戒行。
持經念佛。
守本分者。
猶自可也。
況又全不知僧體。
不受戒行。
縱放身心。
攀緣俗親。
出入不忌。
不避譏嫌。
乃至違法犯禁。
全不知非者。
又非一種矣。
竟不知為何出家。
為何舍俗。
為何剃除須發也。
不但不知修行之事。
即燒香禮佛。
敬奉三寶之心。
絕然忘之。
混混一生。
醉生夢死。
全不知有出家正修行路。
即有見者。
返以為非。
此為最可憐愍者矣。
佛言。
三途地獄未是苦。
向袈裟下失卻人身。
始為苦也。
總之不知僧為何物耳。
故四十二章經雲。
佛言。
汝等比丘。
每于晨朝。
當自摩頭。
若肯自摩頭。
則返省自己。
為甚無須發也。
以不知佛法出家規矩。
故師不成師。
而弟子亦不成為弟子。
上下絕分。
鳥獸同群。
但知衣食為急。
全不知有生死之事。
不怕将來有三途之苦。
世閑以此習俗成風。
以為常事。
至有離鄉行腳操方者。
亦止知有叢林粥飯。
茫不知有佛法禅道。
此又大可憐愍者矣。
嗟乎。
去聖時遙。
法門頹獘。
一至于此。
不可救也。
雖然。
十室之邑。
必有忠信。
惟今在在諸山。
豈無英靈豪傑之士哉。
每于一方。
但有一二肯發心興起者。
自然有轉化之機矣。
故今惟望住刹有志之士。
各宜思省回頭。
當念生死大事。
痛改前非。
發起一念向道之心。
發心之初。
先要參請善知識。
秉受沙彌十戒。
若持十戒無犯。
則進比丘二百五十戒。
一一戒條。
委細檢點。
乃至進受梵網菩薩大戒。
以佛設教。
以戒定慧三學為成佛之本。
所謂因戒生定。
因定生慧。
是為三無漏學。
其諸戒相。
具載戒經。
請自檢閱。
不必細列。
既能受戒之後。
不論獨居随衆。
定要半月半月。
對佛誦念戒品。
有毀犯者。
對衆忏悔。
改過自新。
則身心清淨。
業障消除。
乃為出苦之要也。
既能持戒。
為修行之本。
則當親近佛法。
縱不能出門。
他方聽講。
亦當自己發心。
專一持誦大乘經典。
或華嚴法華圓覺楞嚴諸大乘經。
以種般若因緣。
或有志專修西方淨土一門。
則以念佛為正行。
誦大乘經為助行。
六時發願回向。
求出生死苦趣。
如此方不負出家之莫大因緣。
亦不虛度此生矣。
若有上上根人。
發心脫離俗業。
操方參請知識。
志究己躬下生死大事者。
隻須單提一念。
更不外求。
此又最上一乘之根器。
然但發肯心。
定有發明了悟之時。
是在各人根器志向何如耳。
如上所說持戒修行誦經念佛。
雖不能頓悟自心。
亦不空過時光。
亦不負出家之緣耳。
若夫悠悠縱情。
至死無成。
可不大哀也哉。
空過今生。
堕落三途。
則将來又不知何時出頭也。
如上所說在家出家修行之法。
雖淺深不同。
乃我佛出世。
初二十年所說之法也。
然佛說法四十九年。
所說之法有三乘。
謂小中大。
初二十年。
但說有教。
名為小乘。
謂有三界生死之苦可出。
有二乘涅盤可求。
有善道人天因果。
有惡業三途之因果。
一切諸法皆是實有。
故雲四谛之法。
谛者。
實也。
四谛者。
乃苦。
集。
滅。
道。
四法也。
謂實實有苦可受。
集者。
貪嗔癡愛煩惱也。
言此煩惱。
為諸苦之因。
能招苦果。
故謂實實有煩惱之集可斷也。
滅者。
出三界外二乘偏空涅盤。
以出生死證此涅盤樂。
故謂實實有涅盤可證也。
道者。
乃修行之方法。
乃二乘人所修。
厭苦。
斷集。
慕滅。
修道。
謂八背舍。
五停心觀。
謂觀身不淨。
觀受是苦。
觀心無常。
觀法無我。
又有總相念别相念等觀。
此名小根所修出苦之法也。
名小乘教。
又有一等根器少利者。
名為中乘。
即廣前四谛。
說十二因緣之法。
謂無明緣行。
行緣識。
識緣名色。
名色緣六入。
六入緣觸。
觸緣受。
受緣愛。
愛緣取。
取緣有。
有緣生。
生緣老死憂悲苦惱。
是名十二有支。
此十二支。
該三世因果。
謂過去二支因。
乃無明行。
現在五支果。
乃識至受。
現在三支因。
謂愛取有。
未來二支果。
謂生老死憂悲苦惱。
緣者。
引也。
謂三世輪回因果。
相緣引而有也。
以中根人。
觀此十二因緣。
有流轉還滅二門。
謂從無明至老死等。
為流轉門。
若無明滅。
則十二有支齊滅。
為還滅門。
逆順觀之。
則悟無生。
證辟支佛獨覺之果。
為中乘之法也。
此二乘法。
說二十年。
以根機鈍劣。
不堪受大。
故為權耳。
從此二十年後。
機漸通泰。
方說大乘菩薩。
所修六度之法。
所謂布施。
持戒。
忍辱。
精進。
禅定。
智慧。
此六乃大乘菩薩所修。
名為大乘。
若修此六度。
單為下度衆生。
上求佛果。
此六度法。
以般若為主。
故佛第二時說般若經。
有二十二年。
其經最多。
來此方者。
有八部般若。
共六百卷。
此經純談般若真空智慧。
破前二乘生死涅盤之有見。
廣說六度。
乃至四谛十二因緣等法。
皆以般若真空為極則。
淘汰前執有之見。
即如金剛心經。
皆般若之宗極也。
以前二乘所執之空。
乃偏空。
所謂斷滅之空。
今此般若。
乃實相真空。
以佛說空假中三觀。
乃成佛之妙門。
惟此般若經一部。
單說一空觀。
故為入大乘之初門。
為菩薩修行之妙法。
梵語般若。
此雲智慧。
故菩薩利生。
以智慧為首。
所謂無慧方便縛。
有慧方便解。
然此空觀一門。
雖載八部般若之中。
其實捷要。
隻在心經一十四行。
業已該盡。
心經一卷。
又單在照見五蘊皆空一句。
已盡其義。
此一句之中。
若下手做工夫。
又隻在照之一字而已。
此最簡最要之法門。
然禅門修行。
最初用心工夫。
隻一照字。
即此一字法門。
在吾佛直待三十年方說。
以此看來。
修心之法。
豈是尋常凡夫易說易行哉。
此一字法門。
是謂教菩薩。
乃大乘之法也。
惟佛出世本懷。
直是要令一切衆生成佛。
更無别事。
即四十九年所說一代時教。
今為一大藏經。
總是學成佛之法門。
成佛之方便。
雖有六度萬行。
種種多門。
正意隻是三觀為成佛之本。
三觀者。
乃空。
假。
中道。
三觀也。
一代教中。
總隻說個三觀。
若從前來說到般若。
方才說了空觀一門。
以此故知法不易說。
亦不易入也。
然般若會上。
其在會聞法二乘之人。
皆以般若非己智分。
全不餐辨。
況親受佛教。
三十年。
尚且不信不入。
如今惡業凡夫。
口口談空。
妄說空法。
無佛無祖。
無修無證。
便自稱為上上根人。
豈非大妄誕人也。
惟佛已說般若真空觀。
然後才說
三界大火所燒。
無有一人能免之者。
故我本師釋迦文佛。
于常寂光土。
興起大悲救苦之心。
舍自性法樂。
從兜率。
降皇宮。
入母胎。
舍父母妻子。
割斷世閑深重恩愛。
頓棄金輪王位。
走入雪山。
剃除須發。
六年凍餓。
苦行修持。
乃至悟道成佛。
此乃是第一個為生死出家之樣子也。
及成佛後。
又遭魔害。
受金槍馬麥之難。
種種堪忍。
拌舍身命。
受盡無量魔怨之難。
說法四十九年。
隻是一念慈悲。
為度衆生。
救令出苦而已。
惟此一事。
更無餘事。
故靈山會上弟子。
一千二百五十人。
皆一時英靈豪傑之士。
學佛所行。
各各舍離世閑父母妻子恩愛。
依佛修行。
了悟恩愛。
得出生死。
證阿羅漢果。
如阿難為佛之弟。
亦随出家。
随衆受苦。
此乃吾佛所度弟子出家之榜樣也。
佛在世時。
投佛出家之弟子。
不知修行之法。
故佛因事設戒。
令其止惡防非。
得正熏修。
故初出家者。
名為沙彌。
則設有十戒。
及至比丘。
則設有二百五十戒。
女人出家。
名比丘尼。
則設有五百大戒。
乃至國王大臣宰官居士。
與在家出家四衆人等。
進修菩薩大戒。
則有梵網經。
說十重四十八輕戒。
此諸戒律。
乃吾佛法門之家法也。
故雲。
若人受佛戒。
即入諸佛位。
若為僧不受戒者。
名為秃賊。
盜佛袈裟。
裨販如來。
非佛弟子。
此為僧奉法之不易也。
然佛在世時人壽百歲。
佛當壽百年。
以念末法弟子無福。
止住世八十年。
留二十年未盡之福。
與後世兒孫。
故今之弟子。
供養四事。
皆受用吾佛白毫光中一分功德。
即施主粒米莖菜。
分毫之施利。
皆 佛所留之福田。
今入在法門為僧者。
竟不知 佛是何人。
亦不知己為何事。
不知為何舍父母。
棄妻子。
剃除須發。
不在俗家而住寺中。
亦不知不耕不織。
衣食從何而來。
隻道是自己有能。
化得施主供養。
更不知施主信心。
膏血難消。
将來拖犁拽耙。
銜鐵負鞍。
酬償之苦。
此其大家一齊迷悶而不知者。
若是如此受用。
有能粗守戒行。
持經念佛。
守本分者。
猶自可也。
況又全不知僧體。
不受戒行。
縱放身心。
攀緣俗親。
出入不忌。
不避譏嫌。
乃至違法犯禁。
全不知非者。
又非一種矣。
竟不知為何出家。
為何舍俗。
為何剃除須發也。
不但不知修行之事。
即燒香禮佛。
敬奉三寶之心。
絕然忘之。
混混一生。
醉生夢死。
全不知有出家正修行路。
即有見者。
返以為非。
此為最可憐愍者矣。
佛言。
三途地獄未是苦。
向袈裟下失卻人身。
始為苦也。
總之不知僧為何物耳。
故四十二章經雲。
佛言。
汝等比丘。
每于晨朝。
當自摩頭。
若肯自摩頭。
則返省自己。
為甚無須發也。
以不知佛法出家規矩。
故師不成師。
而弟子亦不成為弟子。
上下絕分。
鳥獸同群。
但知衣食為急。
全不知有生死之事。
不怕将來有三途之苦。
世閑以此習俗成風。
以為常事。
至有離鄉行腳操方者。
亦止知有叢林粥飯。
茫不知有佛法禅道。
此又大可憐愍者矣。
嗟乎。
去聖時遙。
法門頹獘。
一至于此。
不可救也。
雖然。
十室之邑。
必有忠信。
惟今在在諸山。
豈無英靈豪傑之士哉。
每于一方。
但有一二肯發心興起者。
自然有轉化之機矣。
故今惟望住刹有志之士。
各宜思省回頭。
當念生死大事。
痛改前非。
發起一念向道之心。
發心之初。
先要參請善知識。
秉受沙彌十戒。
若持十戒無犯。
則進比丘二百五十戒。
一一戒條。
委細檢點。
乃至進受梵網菩薩大戒。
以佛設教。
以戒定慧三學為成佛之本。
所謂因戒生定。
因定生慧。
是為三無漏學。
其諸戒相。
具載戒經。
請自檢閱。
不必細列。
既能受戒之後。
不論獨居随衆。
定要半月半月。
對佛誦念戒品。
有毀犯者。
對衆忏悔。
改過自新。
則身心清淨。
業障消除。
乃為出苦之要也。
既能持戒。
為修行之本。
則當親近佛法。
縱不能出門。
他方聽講。
亦當自己發心。
專一持誦大乘經典。
或華嚴法華圓覺楞嚴諸大乘經。
以種般若因緣。
或有志專修西方淨土一門。
則以念佛為正行。
誦大乘經為助行。
六時發願回向。
求出生死苦趣。
如此方不負出家之莫大因緣。
亦不虛度此生矣。
若有上上根人。
發心脫離俗業。
操方參請知識。
志究己躬下生死大事者。
隻須單提一念。
更不外求。
此又最上一乘之根器。
然但發肯心。
定有發明了悟之時。
是在各人根器志向何如耳。
如上所說持戒修行誦經念佛。
雖不能頓悟自心。
亦不空過時光。
亦不負出家之緣耳。
若夫悠悠縱情。
至死無成。
可不大哀也哉。
空過今生。
堕落三途。
則将來又不知何時出頭也。
如上所說在家出家修行之法。
雖淺深不同。
乃我佛出世。
初二十年所說之法也。
然佛說法四十九年。
所說之法有三乘。
謂小中大。
初二十年。
但說有教。
名為小乘。
謂有三界生死之苦可出。
有二乘涅盤可求。
有善道人天因果。
有惡業三途之因果。
一切諸法皆是實有。
故雲四谛之法。
谛者。
實也。
四谛者。
乃苦。
集。
滅。
道。
四法也。
謂實實有苦可受。
集者。
貪嗔癡愛煩惱也。
言此煩惱。
為諸苦之因。
能招苦果。
故謂實實有煩惱之集可斷也。
滅者。
出三界外二乘偏空涅盤。
以出生死證此涅盤樂。
故謂實實有涅盤可證也。
道者。
乃修行之方法。
乃二乘人所修。
厭苦。
斷集。
慕滅。
修道。
謂八背舍。
五停心觀。
謂觀身不淨。
觀受是苦。
觀心無常。
觀法無我。
又有總相念别相念等觀。
此名小根所修出苦之法也。
名小乘教。
又有一等根器少利者。
名為中乘。
即廣前四谛。
說十二因緣之法。
謂無明緣行。
行緣識。
識緣名色。
名色緣六入。
六入緣觸。
觸緣受。
受緣愛。
愛緣取。
取緣有。
有緣生。
生緣老死憂悲苦惱。
是名十二有支。
此十二支。
該三世因果。
謂過去二支因。
乃無明行。
現在五支果。
乃識至受。
現在三支因。
謂愛取有。
未來二支果。
謂生老死憂悲苦惱。
緣者。
引也。
謂三世輪回因果。
相緣引而有也。
以中根人。
觀此十二因緣。
有流轉還滅二門。
謂從無明至老死等。
為流轉門。
若無明滅。
則十二有支齊滅。
為還滅門。
逆順觀之。
則悟無生。
證辟支佛獨覺之果。
為中乘之法也。
此二乘法。
說二十年。
以根機鈍劣。
不堪受大。
故為權耳。
從此二十年後。
機漸通泰。
方說大乘菩薩。
所修六度之法。
所謂布施。
持戒。
忍辱。
精進。
禅定。
智慧。
此六乃大乘菩薩所修。
名為大乘。
若修此六度。
單為下度衆生。
上求佛果。
此六度法。
以般若為主。
故佛第二時說般若經。
有二十二年。
其經最多。
來此方者。
有八部般若。
共六百卷。
此經純談般若真空智慧。
破前二乘生死涅盤之有見。
廣說六度。
乃至四谛十二因緣等法。
皆以般若真空為極則。
淘汰前執有之見。
即如金剛心經。
皆般若之宗極也。
以前二乘所執之空。
乃偏空。
所謂斷滅之空。
今此般若。
乃實相真空。
以佛說空假中三觀。
乃成佛之妙門。
惟此般若經一部。
單說一空觀。
故為入大乘之初門。
為菩薩修行之妙法。
梵語般若。
此雲智慧。
故菩薩利生。
以智慧為首。
所謂無慧方便縛。
有慧方便解。
然此空觀一門。
雖載八部般若之中。
其實捷要。
隻在心經一十四行。
業已該盡。
心經一卷。
又單在照見五蘊皆空一句。
已盡其義。
此一句之中。
若下手做工夫。
又隻在照之一字而已。
此最簡最要之法門。
然禅門修行。
最初用心工夫。
隻一照字。
即此一字法門。
在吾佛直待三十年方說。
以此看來。
修心之法。
豈是尋常凡夫易說易行哉。
此一字法門。
是謂教菩薩。
乃大乘之法也。
惟佛出世本懷。
直是要令一切衆生成佛。
更無别事。
即四十九年所說一代時教。
今為一大藏經。
總是學成佛之法門。
成佛之方便。
雖有六度萬行。
種種多門。
正意隻是三觀為成佛之本。
三觀者。
乃空。
假。
中道。
三觀也。
一代教中。
總隻說個三觀。
若從前來說到般若。
方才說了空觀一門。
以此故知法不易說。
亦不易入也。
然般若會上。
其在會聞法二乘之人。
皆以般若非己智分。
全不餐辨。
況親受佛教。
三十年。
尚且不信不入。
如今惡業凡夫。
口口談空。
妄說空法。
無佛無祖。
無修無證。
便自稱為上上根人。
豈非大妄誕人也。
惟佛已說般若真空觀。
然後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