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十四

關燈


    拈出個勿字。

    勿是禁令驅逐之詞。

    謂隻将舊日的視聽言動。

    盡行屏絕。

    全不許再犯。

    再犯即為賊矣。

    此最嚴禁之令也。

    顔子一聞。

    當下便領會。

    遂将聰明隳了。

    将肢體黜了。

    一切屏去。

    單單坐。

    坐而忘。

    忘到無可忘處。

    翻身跳将起來。

    一切見聞知覺。

    全不似舊時的人。

    乃是從新自己别修造出一個人身來一般。

    如此豈不是新人耶。

    自己既新。

    就推此新以化民。

    而民無不感化而新之者。

    此所謂一日克己複禮。

    天下歸仁。

    正修身之效也。

    不如此。

    何以修身為治國平天下之本耶 心乃本體。

    為主。

    意乃妄想思慮。

    屬客。

    此心意之辨也。

    今要心正。

    須先将意根下一切思慮妄想。

    一齊斬斷。

    如斬亂絲。

    一念不生。

    則心體純一無妄。

    故謂之賊。

    蓋心邪由意不誠。

    今意地無妄。

    則心自正矣。

    故曰。

    欲正其心。

    先誠其意 知與意。

    又真妄之辨也。

    意乃妄想。

    知屬真知。

    真知即本體之明德。

    一向被妄想障蔽。

    不得透露。

    故真知暗昧受屈。

    而妄想專權。

    譬如權奸挾天子以令諸侯。

    如今要斬奸邪。

    必請上方之劍。

    非真命不足以破僭竊。

    故曰。

    欲誠其意。

    先緻其知。

    知乃真主。

    一向昏迷不覺。

    今言緻者。

    猶達也。

    譬如忠臣志欲除奸。

    不敢自用。

    必先緻奸邪之狀。

    達于其主。

    使其醒悟。

    故謂之緻。

    若真主一悟。

    則奸邪自不容其作祟矣。

    故曰。

    欲誠其意。

    先緻其知 物即外物。

    一向與我作對者。

    乃見聞知覺視聽言動所取之境。

    知即真知。

    乃自體本明之智光。

    此一知字。

    是迷悟之原。

    以迷則内變真知為妄想。

    故意不誠。

    不誠故不明。

    外取真境為可欲。

    故物不化。

    不化故為礙。

    是則此一知字。

    為内外心境。

    真妄迷悟之根宗。

    古人雲。

    知之一字。

    衆妙之門。

    衆禍之門是也。

    今撥亂反正。

    必内仗真知之力。

    以破妄想。

    外用真知之照。

    以融妄境。

    格即禹格三苗之格。

    謂我以至誠感通。

    彼即化而歸我。

    所謂至誠貫金石。

    感豚魚。

    格也。

    且知有真妄不同。

    故用亦異。

    而格亦有二。

    以妄知用妄想。

    故物與我相捍格。

    此格為鬥格之格。

    如雲與接為構。

    日與心鬥是也。

    以真知用至誠。

    故物與我相感通。

    此格乃感格之格。

    如雲格其非心是也。

    且如驢鳴蛙噪窗前草。

    皆聲色之境。

    與我作對為捍格。

    而宋儒有聞驢鳴蛙噪。

    見窗前草而悟者。

    聲色一也。

    向之與我捍格者。

    今則化為我心之妙境矣。

    物化為知。

    與我為一。

    其為感格之格。

    複何疑 問。

    真知無物可對。

    如何感格于物。

    答。

    真知其實内外洞然。

    無物可對。

    而感物之理。

    最難措口。

    易曰。

    寂然不動。

    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寂然不動。

    知體也。

    天下之故。

    外物也。

    感而遂通。

    格物也。

    感通雲者。

    不是真知鑽到物裡去。

    以真知蕩然。

    無物當前故也。

    真妄心境。

    不容兩立。

    外物如黑暗。

    真知如白日。

    若白日一升。

    群暗頓滅。

    殆約消化處說感通耳。

    以暗感明。

    則明成暗。

    今以明感暗。

    則暗自謝而明獨立。

    故雖感而本不相到。

    而重在明也。

    物體本虛。

    以妄取着。

    故作障礙。

    今以真知獨照。

    則解處洞然。

    無物可當情矣。

    以寂然不動之真知。

    達本來無物之幻物。

    斯則知不待感而自照。

    物不待通而自融。

    兩不相解。

    微矣微矣。

    故學人獨貴在真知。

    真知一立。

    則明德自明。

    元無一毫造作。

    大學工夫。

    所以言明。

    言知。

    而修齊治平。

    皆是物也。

     問。

    始綱領。

    說明德。

    親民。

    止至善。

    分明是三件事。

    今條目上。

    隻說明明德于天下。

    終歸到緻知格物上。

    若一件事。

    是何意。

    答。

    聖人此意最妙。

    千古無人會得。

    此中八件事。

    單單隻重在一個知字。

    此知字即明德。

    乃本體也。

    前雲。

    第一個明字。

    有二意。

    吾向所解緻知格物。

    乃用前悟明一意。

    工夫已在知止中。

    止字即寂然不動之知體。

    知止知字。

    即第一個明字乃工夫。

    此一段已知緻至極處。

    知體既極。

    則誠意正心修身之能事畢矣。

    如此則明德與新民。

    分明兩事。

    今欲明明德于天下。

    乃用第二揭示昭明之意。

    則緻知格物。

    亦可就新民上說。

    且知止而後有定。

    是已立。

    謂知所止。

    則自己腳跟已立定矣。

    慮而後能得。

    是已達。

    謂已于一切事物。

    通達而不遺。

    目前無一毫障礙。

    則法法皆真。

    豈非已達耶。

    其所以立。

    所以達。

    皆仗真知之力也。

    故今做新民的工夫。

    就将我已悟之真知。

    緻達于萬物之中。

    萬物既蒙我真知一照。

    則如紅爐點雪。

    烈日消霜。

    不期化而自化矣。

    故雲。

    緻知在格物。

    物自化。

    故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