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十九

關燈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三十九 侍 者  福 善 日錄 門 人  通 炯 編輯 嶺南弟子 劉起相 重較 說 雜說 滾滾紅塵。

    漫漫世路。

    多少英雄。

    盡被擔誤。

    賞心樂事。

    詩酒忘憂。

    琴書雖雅。

    猶讓一籌。

    金谷蘭亭。

    于今荒矣。

    縱有虛名。

    與人俱已。

    竹下逢僧。

    目中何有。

    豈但偷閑。

    徒為借口。

    是知出世。

    最上一着。

    可惜時人。

    昧而不覺。

    五欲場中種種惡緣。

    如沸湯裂火。

    能發一念為生死心。

    如火中生蓮。

    甚難得也。

    苟不深生厭懼。

    求出離道。

    難免燒煮。

     世之聰明之士。

    生來但知世閑功名富貴。

    妻子愛戀之樂。

    以為人生在世。

    止此而已。

    不知大有過于此者。

    古之豪傑之士。

    直出生死者無他。

    特看破此耳。

     佛言。

    我于然燈佛所。

    實無授記。

    若有授記。

    即為着我。

    作佛猶恐着我。

    況生死事業乎。

     但願空諸所有。

    切勿實諸所無。

    此語不獨為老龐家傳之秘。

    佛祖皆然。

     前聖所知。

    轉相傳授。

    妄想無性。

    若妄有性。

    則佛祖無出頭處。

    刹那刹那。

    生滅之稱也。

    悟無生者。

    方見刹那。

    此語疑殺天下人。

     如幻三摩提。

    金剛王寶覺。

    彈指超無學。

    此法神速若是。

    仰山夢升兜率天白槌。

    與文殊貶入鐵圍山公案。

    是同是别。

    世尊偏向魔王宮中。

    說心地法門。

    可笑别無淨土耶。

     一切諸病。

    從癡愛生。

    癡愛不生。

    颠倒想滅。

    名為涅盤。

    一切法不生。

    我說刹那義。

    當生即有滅。

    不為愚者說。

    是可與愚者說耶。

     夢幻泡影。

    露電陽焰。

    鏡像水月。

    幹城芭蕉。

    此十種喻為入道基本。

    知之者希。

     妄想興而涅盤現。

    煩惱起而佛道成。

    此法唯五眼圓明。

    方許知見。

     三寸氣消誰是主。

    百年身後漫虛名。

    此語。

    如來二十年破執之談。

    無以過之。

     真歇了禅師卧病詩雲。

    病後始知身是苦。

    健時多為别人忙。

    誠哉是言也。

     性本非水火。

    寒熱自然生。

    此予昔居海上時。

    病中詩也。

    今寄居海外。

    故病忽作。

    宛若舊态。

    蓋病不因地異。

    情不為境遷。

    而趣味自别。

    難以語人。

     東坡雲。

    凡有所好。

    必有所蔽。

    餘讀居儋耳集。

    覺範後至海外。

    就舊館訪其遺事。

    有老妪答曰。

    蘇相公無奈好作詩。

    何老妪尚知其好。

    豈非蔽耶。

     東坡初被放。

    至嶺外。

    食荔枝美。

    因雲。

    日啖荔枝三百顆。

    不妨常作嶺南人。

    餘始誦之。

    将謂其矯。

    餘居此幾六年矣。

    每遇時新一度。

    不覺誦此什伯過。

     餘平生愛書晉唐諸帖。

    或雅事之。

    宋之四家。

    猶未經思。

    及被放海外。

    每想東坡居儋耳時。

    桄榔庵中風味。

    不覺書法近之。

    獻之雲。

    外人那得知此語。

    殊有味也。

    書法之妙。

    實未易言。

    古來臨書者多。

    皆非究竟語。

    獨餘有雲。

    如雁度長空。

    影沈秋水。

    此若禅家所說。

    徹底掀翻一句也。

    學者于此透得。

    可參書法上乘。

     昔人論詩。

    皆以禅比之。

    殊不知詩乃真禅也。

    陶靖節雲。

    采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

    飛鳥相與還。

    末雲。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此等語句。

    把作詩看。

    猶乎蒙童讀上大人。

    丘乙己也。

    唐人獨李太白語。

    自造玄妙。

    在不知禅而能道耳。

    若王維多佛語。

    後人争誇善禅。

    要之豈非禅耶。

    特文字禅耳。

    非若陶李。

    造乎文字之外。

     餘少時。

    讀陳思王洛神賦。

    翩若驚鴻。

    婉若遊龍。

    隻作形容洛神語。

    常私謂驚鴻可睹。

    遊龍則未知也。

    昔居海上時。

    一日侵晨。

    朝霞在空。

    日未出紅。

    萬裡無雲。

    海空一色。

    忽見太虛片雲乍興。

    海水倒流上天。

    如銀河挂九天之狀。

    大以為奇。

    頃見一龍。

    婉蜒雲中。

    頭角鱗甲。

    分明如掌中物。

    自空落海。

    其婉蜒之态。

    妙不可言。

    世閑之物。

    無可喻者。

    始知古人言非苟發。

    因回思非特龍也。

    佛之利生。

    威儀具足。

    故稱大人行履。

    如龍象雲。

     知止 吾師佛聖人。

    出家學道。

    乃止雪山修行。

    及成正覺。

    即據菩提場中說法。

    蓋雪山清涼處也。

    意其衆生。

    同處五欲。

    都為煩惱之火。

    晝夜燒煮。

    熾然不息。

    而吾人獨欲出離。

    非夫置于盡絕之地。

    埋此身心。

    于萬仞冰雪之中。

    使之徹骨嚴寒。

    以之凍餓。

    大死而複蘇者。

    又何以止烈焰。

    免銷铄哉。

    哉吾師止此而修行。

    菩提覺場。

    且曰。

    其地金剛所成。

    乃極堅固處也。

    其所說法。

    乃性海法門。

    原夫智海無性。

    迷之而為業為識。

    故曰藏識海。

    常住境界風所動。

    悟之而為覺為智。

    故曰覺海性澄圓。

    圓澄覺元妙。

    意顯衆生。

    同此法性之原。

    妄有動靜迷悟之别。

    欲令吾人。

    即動以觀靜。

    即迷以照悟。

    不為魔外之惑所傾。

    不為境界之風所動。

    非夫據乎最極堅固之地。

    又何以摧邪外。

    建大業哉。

    故吾師據此而說法。

    由是觀之。

    吾師之所據。

    欲吾人之共據也。

    故予有意于那羅延。

    那羅延。

    堅固也。

    處臨大海。

    俨乎法門。

    居名海印。

    炳乎三昧。

    語曰。

    于止知其所止。

    吾人止此。

    可謂止其所止矣。

    又曰。

    裡仁為美。

    擇不處仁。

    焉得知。

    又曰。

    綿蠻黃鳥。

    止于丘隅。

    于止知其所止。

    可以人而不如鳥乎。

    吾将三複斯言。

     安貧 語曰。

    貧而無谄。

    富而無驕。

    驕則失富。

    谄則獻貧。

    是故未若貧而樂也。

    貧而樂。

    則無不樂。

    是以顔子之陋巷。

    原憲之環堵。

    子路之缊袍。

    榮公之帶素。

    豈無所樂而樂哉。

    苟得其樂。

    則雖天下不易已也。

    噫。

    宜乎許由務光。

    齧缺披衣。

    而荷決絕之行焉。

    孔子亦曰。

    飯蔬食飲水。

    曲肱而枕之。

    樂亦在其中矣。

    不義而富且貴。

    于我如浮雲。

     學要 嘗言為學有三要。

    所謂不知春秋。

    不能涉世。

    不精老莊。

    不能忘世。

    不參禅。

    不能出世。

    此三者。

    經世出世之學備矣。

    缺則一偏。

    缺二則隘。

    三者無一。

    而稱人者。

    則肖之而已。

    雖然不可以不知要。

    要者。

    宗也。

    故曰。

    言有宗。

    事有君。

    言而無宗。

    則蔓衍無統。

    事而無君。

    則支離日紛。

    學而無要。

    則渙散寡成。

    是故學者。

    斷不可以不務要矣。

    然是三者之要在一心。

    務心之要在參禅。

    參禅之要在忘世。

    忘世之要在适時。

    适時之要在達變。

    達變之要在見理。

    見理之要在定志。

    定志之要在安分。

    安分之要在寡欲。

    寡欲之要在自知。

    自知之要在重生。

    重生之要在務内。

    務内之要在颛一。

    一得而天下之理得矣。

    稱理而涉世。

    則無不忘也。

    無不有也。

    不忘不有。

    則物無不忘。

    物無不有。

    物無不忘。

    物無不有。

    則無入而不自得矣。

    故曰。

    天地與我并生。

    萬物與我為一。

    會萬物而為己者。

    其唯聖人乎。

    噫。

    至矣盡矣。

    妙極于一心。

    而無遺事矣。

    是故學者。

    固不可以不知要。

     牧心 安心在乎虛。

    持心在乎平。

    用心在乎照。

    悟心在乎忘。

    心體本虛。

    物欲交錯。

    妄想集積。

    了無一隙。

    是以氣蒸體昏。

    熠熠炎炎。

    而不安矣。

    故曰。

    物撤疏明。

    不撤則不虛。

    不虛則不明。

    不明則不安。

    故安心在乎虛。

    心本如如。

    内外平等。

    其不平者。

    由乎重輕。

    是以愚者重其外。

    智者重其内。

    聖人重兩忘。

    重外者墜。

    重内者矯。

    兩忘者平。

    平則無不中。

    故持心在乎平。

    心體本明。

    無所不照。

    由其汩昏。

    故有所不照。

    觀夫世人。

    日益其汩昏。

    雖用卒無以自鑒耳。

    故用心在乎照。

    心本不迷。

    由失照故迷。

    迷祛則照泯矣。

    故悟心在乎忘。

     觀心 觀心。

    第一微妙法門也。

    夫心為一身之主。

    萬行之本。

    心不明。

    欲身正而行端者。

    鮮矣。

    是故世閑一切種種苦惱。

    皆從妄想颠倒所生。

    若颠倒不生。

    則生無生矣。

    無生則雖生而無生。

    生而無生。

    則念亦無念。

    無念則颠倒何起。

    有起則非正觀也。

    正觀則無不正。

     讀莊子 真宰本無形。

    超然塵垢外。

    忽爾一念迷。

    闖入者皮袋。

    如被裹猿猴。

    左右不自在。

    起坐要奉承。

    饑渴索管待。

    名利為他忙。

    田園盡典賣。

    更有一種癡。

    将臉要人愛。

    脂粉摸臭皮。

    恰似精鬼怪。

    個個都為他。

    惹下來生債。

    傷嗟今古人。

    誰肯自驚駭。

    惟有漆園生。

    此味少知解。

     圓扇說 予己醜夏日。

    偶為狂士所黩。

    寓墨之東郭。

    有出扇索書者。

    因信口為說。

    以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