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為生死出家。
一向修念佛法門。
不審是第一義谛否。
融曰。
更不容念佛外。
别求第一義谛。
公領旨作禮。
慈聖皇太後大作佛事。
建淨業期。
請居首座。
三年期罷。
遊五台之伏牛。
遍參諸老宿。
時柏松和尚。
牛山者舊也。
公見與語心契。
留住石室。
吊影絕迹。
木食三年。
一日趺坐。
雪積滿床。
火絕衣濕。
侍者往見。
驚走報松。
松往視。
見公定。
乃擊磬警覺。
問曰。
煙寒灰冷。
作麼境會。
公曰。
山原是石。
冰原是水。
雪飛滿崖。
不知所以。
松曰。
此是暫息塵勞。
得輕安耳。
若耽着此境。
即堕偏空。
勿滞于此。
宜行腳去。
逢南即止。
授以缽袋。
囑曰。
禅和往南走。
報道七十九。
我也不多時。
大家相厮守。
公遂瓢笠。
徑造峨嵋禮普賢。
住大峨石。
八越月。
苦切參究。
心地未安。
因憶松柏逢南之記。
遂之南嶽。
登祝融峰頂。
望古大明。
山林崇茂。
即往蔔居。
未幾赤帝峰僧楚然。
請主閱藏。
公至一宿。
夜半恍惚夢中告曰。
此非師所居。
速去。
诘朝将他往。
适僧大寬。
留住側刀峰。
公應諾。
行三日。
藏經破毀。
公以嘯岩開示念佛法門。
志終身從事。
欲以豆為數。
寬願充化主。
募豆四十八石。
公從此放下身心。
影不出山。
日夜精勤。
以豆為珠。
淨念相繼。
至終身焉。
由是稱為豆兒佛雲。
公住山絕無外緣。
聲光日露。
十方衲子遠歸之。
四事不思而至。
叢林不作而成。
南嶽寂寞多至。
得公一振。
起居常誡諸弟子。
汝剃除須發。
不知有生死大事。
但倚牆靠壁。
業識茫茫。
喚作甚麼。
豈非吾佛所呵。
衲衣在空閑。
假名阿練若。
苟不專心淨業。
大限到來。
将何抵對閻老子乎。
聞者感泣。
公雖絕意人世。
當世君子聞風景仰。
廣西方伯劉公谒廟。
遣書請一見。
力謝不往。
衡州郡丞盧公祀廟。
點失期者罰。
約三十餘石送公。
公曰。
老僧豈以一缽飯。
斂衆怨乎。
竟不納。
長沙吉王向公。
差内使往請。
公曰。
山僧行腳倦遊。
息肩于此。
誓死效遠公。
迹不入俗。
不敢奉命。
王遣前使。
赍送華嚴經二部。
大疏鈔一部。
齋資百兩。
公領令旨。
以齋資散合山。
以廣王惠。
餘留鎮山門。
王益加重焉。
公接納往來。
不擇臧否。
一味平等慈悲。
荊襄大盜。
賈二唐九等七人。
被捕急來歸。
發露忏悔。
哀乞活命。
公憐其誠納之。
冠以道巾。
令随衆作務。
捕官至。
見公慈心藹然。
又聞念佛音聲有感。
乃解腰纏三金。
辦齋而去。
其盜亦化為苦行僧。
辛醜歲饑。
大衆絕糧三日。
采蕨而食。
公日夜禱于護法神。
有少年僧。
于山下檀越家。
化米豆百數十石送至。
詢問前僧無有也。
公自居側刀峰。
精修淨業。
三十餘年。
未常暫辍。
居常脅不至席。
不設方丈。
唯坐一龛于佛殿。
不安庫戾。
笥無長物。
滅之日。
唯胡椒一瓶。
舊布數片而已。
無勞侍者。
不發化主。
不結外援。
不交權貴。
所食麗粝。
常以糠麸為餅充餐。
僧有投之地者。
公拾取煨而晱之。
每經行念佛。
必荷鋤出遊。
凡見遺穢。
必以土掩之。
或曰。
師何過勞如此。
公曰。
一片清淨地。
恐山神見穢矣。
公生平随衆。
年七十餘。
尚無法嗣。
臨江居士傅某。
向賈于江湖。
一旦棄妻子。
出家峨嵋。
名同融。
萬曆壬寅冬來參。
心相印契。
即付衣缽。
偈曰。
西來大意問如何。
直至于今見也麼。
心上不生何有見。
蘇噜[口*悉]唎娑婆诃。
融即依栖以終焉。
公向與衆。
周旋無倦。
一日索浴。
禮佛告衆曰。
瓜子孰也。
正落蒂時。
堂中無知之者。
時融居毗佛洞。
乃遣人往喚。
融至峰前。
聞音樂聲。
入室寂然。
公趺坐。
融作禮。
公曰。
我行矣。
先以缽袋累汝。
今以念珠柱杖留别。
善自護持。
良久令首座領衆念佛。
公趺坐誡衆曰。
毋得虛張捏怪。
诳惑世人。
獨一味老實念佛。
言訖。
合掌端坐而逝。
萬曆庚戌二月初六日寅時也。
公生于嘉靖壬辰九月望日。
世壽七十有九。
法臘四十有三。
大衆供于堂中。
七日。
顔色不變。
全身葬于峰之右。
建窣堵波。
憶昔在東海時。
儀部曾公。
為言公苦行高操。
不減古人。
予時心識之矣。
公入滅後。
十有四年。
癸亥。
予歸曹溪。
融公具狀。
來乞塔上之銘。
予撫狀喟然而歎曰。
嗟乎。
去聖時遙。
法門凋獘。
叢林典刑。
幾至埽地。
泛泛波流。
率汩汩于聲利。
以喪本真。
法道之衰。
亦至于此。
若夫清操苦節。
一念終身。
始終不易。
如公者。
可謂以身說法矣。
又何俟登曲錄木。
拈槌豎拂。
為向上哉。
觀公死生去來。
了無挂礙。
豈非以念佛心入無生者耶。
愧不能發公之蘊秘。
乃為之銘。
銘曰。
十方世界。
法身普應。
諸塵勞門。
是為妙行。
何況一心。
淨念相繼。
始終不移。
日夜無替。
嗟哉末法。
逐物失真。
何如我公。
為道忘身。
一入千峰。
如履刀刃。
故得三昧。
名為無诤。
回絕外緣。
以豆為珠。
光明曆曆。
心境如如。
影不出山。
迹不入俗。
苦節棱棱。
清風拂拂。
四衆來歸。
随緣粥飯。
一味平懷。
人人自辦。
以念佛心。
直入無生。
故末後句。
撩起便行。
赤律一身。
寸絲不挂。
七十九年。
脫體放下。
來無所粘。
去不留迹。
故我稱為。
真善知識。
塔影橫空。
光流南嶽。
廣長舌相。
熾然常說。
水流風動。
念佛念法。
此是我公。
迷津寶筏。
敕建大護國慈壽寺開山第一代住持古風淳公塔銘 世尊說法。
三藏所談。
則曰随類現身皆為實相。
拈花示衆。
迦葉微笑。
則曰觸物明心。
單傳直指。
古之學佛者。
明此可謂具正法眼。
若古風禅師者。
始以居士身。
終為比丘相。
随緣利物。
人莫測其潛符。
此豈可以二谛求之哉。
謹按師狀。
諱覺淳。
保定新城人也。
父宋欽。
母張氏。
師生。
即性不茹葷酒。
為兒好趺坐。
及長。
不喜治生産業。
父母為娶。
師雖強從。
即善觀空。
修離欲行。
每集諸善男子。
作般若圓覺法會。
師為衆中長。
天然穎悟。
年二十七。
棄家遠遊。
如京師。
登壇受白衣戒。
大善知識寶藏成公。
開法于王城。
師往參谒。
有所感契。
即從披剃。
執弟子業。
師
一向修念佛法門。
不審是第一義谛否。
融曰。
更不容念佛外。
别求第一義谛。
公領旨作禮。
慈聖皇太後大作佛事。
建淨業期。
請居首座。
三年期罷。
遊五台之伏牛。
遍參諸老宿。
時柏松和尚。
牛山者舊也。
公見與語心契。
留住石室。
吊影絕迹。
木食三年。
一日趺坐。
雪積滿床。
火絕衣濕。
侍者往見。
驚走報松。
松往視。
見公定。
乃擊磬警覺。
問曰。
煙寒灰冷。
作麼境會。
公曰。
山原是石。
冰原是水。
雪飛滿崖。
不知所以。
松曰。
此是暫息塵勞。
得輕安耳。
若耽着此境。
即堕偏空。
勿滞于此。
宜行腳去。
逢南即止。
授以缽袋。
囑曰。
禅和往南走。
報道七十九。
我也不多時。
大家相厮守。
公遂瓢笠。
徑造峨嵋禮普賢。
住大峨石。
八越月。
苦切參究。
心地未安。
因憶松柏逢南之記。
遂之南嶽。
登祝融峰頂。
望古大明。
山林崇茂。
即往蔔居。
未幾赤帝峰僧楚然。
請主閱藏。
公至一宿。
夜半恍惚夢中告曰。
此非師所居。
速去。
诘朝将他往。
适僧大寬。
留住側刀峰。
公應諾。
行三日。
藏經破毀。
公以嘯岩開示念佛法門。
志終身從事。
欲以豆為數。
寬願充化主。
募豆四十八石。
公從此放下身心。
影不出山。
日夜精勤。
以豆為珠。
淨念相繼。
至終身焉。
由是稱為豆兒佛雲。
公住山絕無外緣。
聲光日露。
十方衲子遠歸之。
四事不思而至。
叢林不作而成。
南嶽寂寞多至。
得公一振。
起居常誡諸弟子。
汝剃除須發。
不知有生死大事。
但倚牆靠壁。
業識茫茫。
喚作甚麼。
豈非吾佛所呵。
衲衣在空閑。
假名阿練若。
苟不專心淨業。
大限到來。
将何抵對閻老子乎。
聞者感泣。
公雖絕意人世。
當世君子聞風景仰。
廣西方伯劉公谒廟。
遣書請一見。
力謝不往。
衡州郡丞盧公祀廟。
點失期者罰。
約三十餘石送公。
公曰。
老僧豈以一缽飯。
斂衆怨乎。
竟不納。
長沙吉王向公。
差内使往請。
公曰。
山僧行腳倦遊。
息肩于此。
誓死效遠公。
迹不入俗。
不敢奉命。
王遣前使。
赍送華嚴經二部。
大疏鈔一部。
齋資百兩。
公領令旨。
以齋資散合山。
以廣王惠。
餘留鎮山門。
王益加重焉。
公接納往來。
不擇臧否。
一味平等慈悲。
荊襄大盜。
賈二唐九等七人。
被捕急來歸。
發露忏悔。
哀乞活命。
公憐其誠納之。
冠以道巾。
令随衆作務。
捕官至。
見公慈心藹然。
又聞念佛音聲有感。
乃解腰纏三金。
辦齋而去。
其盜亦化為苦行僧。
辛醜歲饑。
大衆絕糧三日。
采蕨而食。
公日夜禱于護法神。
有少年僧。
于山下檀越家。
化米豆百數十石送至。
詢問前僧無有也。
公自居側刀峰。
精修淨業。
三十餘年。
未常暫辍。
居常脅不至席。
不設方丈。
唯坐一龛于佛殿。
不安庫戾。
笥無長物。
滅之日。
唯胡椒一瓶。
舊布數片而已。
無勞侍者。
不發化主。
不結外援。
不交權貴。
所食麗粝。
常以糠麸為餅充餐。
僧有投之地者。
公拾取煨而晱之。
每經行念佛。
必荷鋤出遊。
凡見遺穢。
必以土掩之。
或曰。
師何過勞如此。
公曰。
一片清淨地。
恐山神見穢矣。
公生平随衆。
年七十餘。
尚無法嗣。
臨江居士傅某。
向賈于江湖。
一旦棄妻子。
出家峨嵋。
名同融。
萬曆壬寅冬來參。
心相印契。
即付衣缽。
偈曰。
西來大意問如何。
直至于今見也麼。
心上不生何有見。
蘇噜[口*悉]唎娑婆诃。
融即依栖以終焉。
公向與衆。
周旋無倦。
一日索浴。
禮佛告衆曰。
瓜子孰也。
正落蒂時。
堂中無知之者。
時融居毗佛洞。
乃遣人往喚。
融至峰前。
聞音樂聲。
入室寂然。
公趺坐。
融作禮。
公曰。
我行矣。
先以缽袋累汝。
今以念珠柱杖留别。
善自護持。
良久令首座領衆念佛。
公趺坐誡衆曰。
毋得虛張捏怪。
诳惑世人。
獨一味老實念佛。
言訖。
合掌端坐而逝。
萬曆庚戌二月初六日寅時也。
公生于嘉靖壬辰九月望日。
世壽七十有九。
法臘四十有三。
大衆供于堂中。
七日。
顔色不變。
全身葬于峰之右。
建窣堵波。
憶昔在東海時。
儀部曾公。
為言公苦行高操。
不減古人。
予時心識之矣。
公入滅後。
十有四年。
癸亥。
予歸曹溪。
融公具狀。
來乞塔上之銘。
予撫狀喟然而歎曰。
嗟乎。
去聖時遙。
法門凋獘。
叢林典刑。
幾至埽地。
泛泛波流。
率汩汩于聲利。
以喪本真。
法道之衰。
亦至于此。
若夫清操苦節。
一念終身。
始終不易。
如公者。
可謂以身說法矣。
又何俟登曲錄木。
拈槌豎拂。
為向上哉。
觀公死生去來。
了無挂礙。
豈非以念佛心入無生者耶。
愧不能發公之蘊秘。
乃為之銘。
銘曰。
十方世界。
法身普應。
諸塵勞門。
是為妙行。
何況一心。
淨念相繼。
始終不移。
日夜無替。
嗟哉末法。
逐物失真。
何如我公。
為道忘身。
一入千峰。
如履刀刃。
故得三昧。
名為無诤。
回絕外緣。
以豆為珠。
光明曆曆。
心境如如。
影不出山。
迹不入俗。
苦節棱棱。
清風拂拂。
四衆來歸。
随緣粥飯。
一味平懷。
人人自辦。
以念佛心。
直入無生。
故末後句。
撩起便行。
赤律一身。
寸絲不挂。
七十九年。
脫體放下。
來無所粘。
去不留迹。
故我稱為。
真善知識。
塔影橫空。
光流南嶽。
廣長舌相。
熾然常說。
水流風動。
念佛念法。
此是我公。
迷津寶筏。
敕建大護國慈壽寺開山第一代住持古風淳公塔銘 世尊說法。
三藏所談。
則曰随類現身皆為實相。
拈花示衆。
迦葉微笑。
則曰觸物明心。
單傳直指。
古之學佛者。
明此可謂具正法眼。
若古風禅師者。
始以居士身。
終為比丘相。
随緣利物。
人莫測其潛符。
此豈可以二谛求之哉。
謹按師狀。
諱覺淳。
保定新城人也。
父宋欽。
母張氏。
師生。
即性不茹葷酒。
為兒好趺坐。
及長。
不喜治生産業。
父母為娶。
師雖強從。
即善觀空。
修離欲行。
每集諸善男子。
作般若圓覺法會。
師為衆中長。
天然穎悟。
年二十七。
棄家遠遊。
如京師。
登壇受白衣戒。
大善知識寶藏成公。
開法于王城。
師往參谒。
有所感契。
即從披剃。
執弟子業。
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