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歲。
母病。
日夜悲泣。
母臨危。
囑曰。
汝宿僧也。
無負本願。
言訖而逝。
師以母遺命。
尋禮會稽華嚴寺賢和尚出家。
年十七。
始剃染。
居常切念生死大事。
即之牛頭山。
立志參究。
未幾從荊山法師。
聽法華經于天台。
即隐山中。
憤力向上事。
單栖六載。
偶觸境有省。
年二十六。
聞雪浪恩公開法于南都。
乃瓢笠而往。
先從栖霞素庵法師受具。
遂依雪浪座下。
執業十有二載。
研窮諸經論。
深造玄奧。
萬曆己醜。
槜李創慧華庵。
沈司馬。
嶽水部。
延公居之。
庚寅。
公年三十六。
陸太宰五台。
管佥憲東溟。
劉柱史子威。
請講楞嚴于吳門。
壬辰。
講法華于杭之靈隐。
明年講楞伽于淨慈。
壬寅。
栖息武林之飛來峰北。
有永福寺故址。
廢入民閑。
潘太常贖建佛閣禅堂。
以成庵居。
三吳兩浙。
皆宗公教化。
随在列刹。
開演諸經論者。
三十餘處。
會五十餘期。
稱一代師匠雲。
予與雪浪為同門兄弟。
恩兄開法南都。
公為上首弟子。
予聞其夙解有年矣。
丁巳。
予以雙徑因緣。
過吳門。
晤公于如意。
睹其蒼然道骨。
喜法門尚有典刑也。
及公歸。
予往吊雲栖。
抵武林。
月之九日。
公先示微疾。
手予書曰。
本意追大師歸。
今予将長往。
不能待矣。
囑弟子曰。
我留最後供。
必為獻之。
明日索浴。
自起更衣。
端坐而逝。
嗚呼。
公秉夙慧。
童真出家。
即志向上事。
及有發明。
力窮教典。
為人天師。
豈非願力然哉。
生平清節自守。
應世皭然。
三衣之外無長物。
臨終脫然無挂礙。
蓋般若根深。
人未易察識也。
嗟予老朽。
三十餘年。
慕公止一面。
且末後不忘。
非宿緣哉。
乃叙公行履之概。
而為之銘曰。
死生膠固。
靡不牽纏。
公何視之。
如此脫然。
以般若種。
生生熏習。
是故去來。
全不着力。
戒月悲華。
慈雲法雨。
自利利他。
潔無塵滓。
洞契佛心。
播廣長舌。
法音經耳。
功報彌劫。
嗟哉末法。
公為法幢。
願久住世。
魔外自降。
生死去來。
法身寂滅。
公實灑然。
是真解脫。
塔倚孤峰。
松聲不絕。
日夜圓音。
熾然常說。
雲中普興禅院開山第一代住持古鏡玄公塔銘 日月麗天。
生盲獲益。
春回大地。
幽谷陽生。
故吾佛世尊法身彌綸。
凡在有情。
無不具足。
雖邊地篾戾。
苟因緣會遇。
無不使令入佛知見。
轉腥膻而為淨土者。
是在開化之功何如耳。
予于玄公深有感焉。
公諱義玄。
别号古鏡。
雲中賈氏子。
父林。
母李氏。
生有異征。
髫年厭俗。
禮郡定盛和尚出家。
志向上事。
長辭師操方。
初至京師。
于萬壽戒壇受具足戒。
遍禮海内名山。
參訪知識。
決策己躬下事。
有所發明。
念福慧未圓。
功行不具。
中年還鄉。
廣作佛事。
結飯僧緣。
不以數計。
造滲金像。
莊嚴佛土。
繪水陸以拔幽冥。
修橋梁以濟厲揭。
建窣堵以标人天。
跪誦往生咒三十六萬遍。
以資淨業。
凡在利益。
靡不精心竭力。
以導利多人。
由是四衆歸依。
王臣敬仰。
雲中邊地逼虜。
民情剽悍。
以公之教化。
轉殺機為善種。
讵非現比丘身說法者耶。
公體豐厚而性柔和。
見者欣說景從。
内典外書。
無不該涉。
學富而行高。
故感 代藩國主。
三世崇重。
吉陽端惠諸王。
鹹為外護。
建普興禅院。
遂為開山第一代住持。
公生于嘉靖丁亥。
入滅于萬曆乙巳。
世壽八十。
僧臘四十有奇。
塔于雲中郊外。
予于丙辰長至月。
吊紫柏老人于雙徑。
大都龍華故人月清潭公。
走書持狀乞銘。
乃為之銘曰。
法身普遍。
無處不周。
如月現水。
清濁同流。
是故衆生。
有情皆具。
善惡雖殊。
其性不二。
轉化之機。
系于善導。
以水投水。
不妙自妙。
是故至人。
随處示現。
若是無緣。
對面不見。
倘以妙用。
入衆生心。
如月在水。
愈清愈深。
能以善化。
轉彼殺機。
以無我故。
知之者希。
日照中天。
春回大地。
時若至時。
無處不是。
公以緣現。
而以緣滅。
生滅去來。
了不可說。
表刹淩空。
法身常住。
是知我公。
真機獨露。
敕賜龍岡寺大方遷禅師塔銘 禅宗傳燈所載。
皆本五家。
法脈修短。
不一其系。
自有元雪庭禅師。
揭洞上一宗。
于少林二十四傳。
至大章書禅師。
中興其道。
今遷公為的嗣也。
師諱如遷。
字大方。
别号松谷。
陝西鳳翔岐山人。
族李氏。
父諱铎。
母張氏。
師生于落星裡。
幼喜佛事。
每至佛寺。
則如舊居。
愛戀忘歸。
蚤入社學。
肄儒業。
心不喜。
每向父母曰。
兒聞佛教。
乃出世因。
志願出家。
年十七。
父母不能回其志。
乃舍禮本郡無蹤本公為師。
剃染。
居三載。
發志操方。
遠訪知識。
決擇己躬下事。
首參悅庵喜和尚授具。
指示向上一路。
尋入青峰山。
吊影單栖。
有所開悟。
聞大章宗師開堂少林。
往求印證。
嘉靖辛酉。
谒章于立雪庭。
遂留依止。
朝夕入室。
陶镕從上機緣。
乃蒙印可。
有針頭玉線。
海底鐵牛。
日夜辛勤。
記伊保守之囑。
由是知洞上宗風。
五位正偏之旨。
至是猶未泯也。
師得法已。
腰包一缽。
遍遊海内名山。
回至京師。
曆諸講肆。
深窮性相宗旨。
後至懷慶。
鄭世子讓國。
潛修白業。
聞師至。
緻禮參請。
深相印契。
乃建精舍于龍岡。
延師晏寂。
時四方學者。
聞風遠至。
萬曆丁亥。
應大都慈雲庵請。
舉揚宗旨。
戊子。
千佛寺請講諸經。
日繞萬指。
庚寅。
奉 聖母慈聖皇太後懿旨。
于慈壽寺。
開淨土法門。
在會者千二百衆。
欽造鍍金大佛像。
賜大藏經。
護敕禦書大法寶藏四字。
甲午春。
請回龍岡。
創寺安供。
戊戌。
秋八月十有一日。
先示微恙。
端然而逝。
師生于嘉靖戊戌。
世壽六十有一。
僧臘四十有奇。
全身葬于寺之西原。
師殁後二十二年。
萬曆己未。
弟子海雲。
走匡廬谒予。
求塔上之銘。
予昔晤師于大都慈壽。
見其孤标凜凜。
如立雪長松。
衲子參請。
不假辭色。
拈提宗教。
必指向上為極則。
應機接物。
純一至誠。
動止未嘗少怠。
有先德典型。
與予對談旬日夜。
無不抵掌擊節。
居恒謂學人。
憨師當代宗門正眼也。
予被放嶺外。
師歸故山。
時對弟子言有萬裡之思。
故其銘。
待予有以也。
予感師為法門知己。
乃為之銘曰。
一花五葉。
二派五宗。
門庭施設。
各擅家風。
洞上真源。
機貴回互。
玉線金針。
正偏不住。
雪老重拈。
書師繼業。
至我遷公。
親承骨血。
海底鐵牛。
當機印定。
遇緣即宗。
全提正令。
随方指示。
明鏡當台。
妍[娟-月+蟲]不隐。
八字打開。
二十餘年。
和
母病。
日夜悲泣。
母臨危。
囑曰。
汝宿僧也。
無負本願。
言訖而逝。
師以母遺命。
尋禮會稽華嚴寺賢和尚出家。
年十七。
始剃染。
居常切念生死大事。
即之牛頭山。
立志參究。
未幾從荊山法師。
聽法華經于天台。
即隐山中。
憤力向上事。
單栖六載。
偶觸境有省。
年二十六。
聞雪浪恩公開法于南都。
乃瓢笠而往。
先從栖霞素庵法師受具。
遂依雪浪座下。
執業十有二載。
研窮諸經論。
深造玄奧。
萬曆己醜。
槜李創慧華庵。
沈司馬。
嶽水部。
延公居之。
庚寅。
公年三十六。
陸太宰五台。
管佥憲東溟。
劉柱史子威。
請講楞嚴于吳門。
壬辰。
講法華于杭之靈隐。
明年講楞伽于淨慈。
壬寅。
栖息武林之飛來峰北。
有永福寺故址。
廢入民閑。
潘太常贖建佛閣禅堂。
以成庵居。
三吳兩浙。
皆宗公教化。
随在列刹。
開演諸經論者。
三十餘處。
會五十餘期。
稱一代師匠雲。
予與雪浪為同門兄弟。
恩兄開法南都。
公為上首弟子。
予聞其夙解有年矣。
丁巳。
予以雙徑因緣。
過吳門。
晤公于如意。
睹其蒼然道骨。
喜法門尚有典刑也。
及公歸。
予往吊雲栖。
抵武林。
月之九日。
公先示微疾。
手予書曰。
本意追大師歸。
今予将長往。
不能待矣。
囑弟子曰。
我留最後供。
必為獻之。
明日索浴。
自起更衣。
端坐而逝。
嗚呼。
公秉夙慧。
童真出家。
即志向上事。
及有發明。
力窮教典。
為人天師。
豈非願力然哉。
生平清節自守。
應世皭然。
三衣之外無長物。
臨終脫然無挂礙。
蓋般若根深。
人未易察識也。
嗟予老朽。
三十餘年。
慕公止一面。
且末後不忘。
非宿緣哉。
乃叙公行履之概。
而為之銘曰。
死生膠固。
靡不牽纏。
公何視之。
如此脫然。
以般若種。
生生熏習。
是故去來。
全不着力。
戒月悲華。
慈雲法雨。
自利利他。
潔無塵滓。
洞契佛心。
播廣長舌。
法音經耳。
功報彌劫。
嗟哉末法。
公為法幢。
願久住世。
魔外自降。
生死去來。
法身寂滅。
公實灑然。
是真解脫。
塔倚孤峰。
松聲不絕。
日夜圓音。
熾然常說。
雲中普興禅院開山第一代住持古鏡玄公塔銘 日月麗天。
生盲獲益。
春回大地。
幽谷陽生。
故吾佛世尊法身彌綸。
凡在有情。
無不具足。
雖邊地篾戾。
苟因緣會遇。
無不使令入佛知見。
轉腥膻而為淨土者。
是在開化之功何如耳。
予于玄公深有感焉。
公諱義玄。
别号古鏡。
雲中賈氏子。
父林。
母李氏。
生有異征。
髫年厭俗。
禮郡定盛和尚出家。
志向上事。
長辭師操方。
初至京師。
于萬壽戒壇受具足戒。
遍禮海内名山。
參訪知識。
決策己躬下事。
有所發明。
念福慧未圓。
功行不具。
中年還鄉。
廣作佛事。
結飯僧緣。
不以數計。
造滲金像。
莊嚴佛土。
繪水陸以拔幽冥。
修橋梁以濟厲揭。
建窣堵以标人天。
跪誦往生咒三十六萬遍。
以資淨業。
凡在利益。
靡不精心竭力。
以導利多人。
由是四衆歸依。
王臣敬仰。
雲中邊地逼虜。
民情剽悍。
以公之教化。
轉殺機為善種。
讵非現比丘身說法者耶。
公體豐厚而性柔和。
見者欣說景從。
内典外書。
無不該涉。
學富而行高。
故感 代藩國主。
三世崇重。
吉陽端惠諸王。
鹹為外護。
建普興禅院。
遂為開山第一代住持。
公生于嘉靖丁亥。
入滅于萬曆乙巳。
世壽八十。
僧臘四十有奇。
塔于雲中郊外。
予于丙辰長至月。
吊紫柏老人于雙徑。
大都龍華故人月清潭公。
走書持狀乞銘。
乃為之銘曰。
法身普遍。
無處不周。
如月現水。
清濁同流。
是故衆生。
有情皆具。
善惡雖殊。
其性不二。
轉化之機。
系于善導。
以水投水。
不妙自妙。
是故至人。
随處示現。
若是無緣。
對面不見。
倘以妙用。
入衆生心。
如月在水。
愈清愈深。
能以善化。
轉彼殺機。
以無我故。
知之者希。
日照中天。
春回大地。
時若至時。
無處不是。
公以緣現。
而以緣滅。
生滅去來。
了不可說。
表刹淩空。
法身常住。
是知我公。
真機獨露。
敕賜龍岡寺大方遷禅師塔銘 禅宗傳燈所載。
皆本五家。
法脈修短。
不一其系。
自有元雪庭禅師。
揭洞上一宗。
于少林二十四傳。
至大章書禅師。
中興其道。
今遷公為的嗣也。
師諱如遷。
字大方。
别号松谷。
陝西鳳翔岐山人。
族李氏。
父諱铎。
母張氏。
師生于落星裡。
幼喜佛事。
每至佛寺。
則如舊居。
愛戀忘歸。
蚤入社學。
肄儒業。
心不喜。
每向父母曰。
兒聞佛教。
乃出世因。
志願出家。
年十七。
父母不能回其志。
乃舍禮本郡無蹤本公為師。
剃染。
居三載。
發志操方。
遠訪知識。
決擇己躬下事。
首參悅庵喜和尚授具。
指示向上一路。
尋入青峰山。
吊影單栖。
有所開悟。
聞大章宗師開堂少林。
往求印證。
嘉靖辛酉。
谒章于立雪庭。
遂留依止。
朝夕入室。
陶镕從上機緣。
乃蒙印可。
有針頭玉線。
海底鐵牛。
日夜辛勤。
記伊保守之囑。
由是知洞上宗風。
五位正偏之旨。
至是猶未泯也。
師得法已。
腰包一缽。
遍遊海内名山。
回至京師。
曆諸講肆。
深窮性相宗旨。
後至懷慶。
鄭世子讓國。
潛修白業。
聞師至。
緻禮參請。
深相印契。
乃建精舍于龍岡。
延師晏寂。
時四方學者。
聞風遠至。
萬曆丁亥。
應大都慈雲庵請。
舉揚宗旨。
戊子。
千佛寺請講諸經。
日繞萬指。
庚寅。
奉 聖母慈聖皇太後懿旨。
于慈壽寺。
開淨土法門。
在會者千二百衆。
欽造鍍金大佛像。
賜大藏經。
護敕禦書大法寶藏四字。
甲午春。
請回龍岡。
創寺安供。
戊戌。
秋八月十有一日。
先示微恙。
端然而逝。
師生于嘉靖戊戌。
世壽六十有一。
僧臘四十有奇。
全身葬于寺之西原。
師殁後二十二年。
萬曆己未。
弟子海雲。
走匡廬谒予。
求塔上之銘。
予昔晤師于大都慈壽。
見其孤标凜凜。
如立雪長松。
衲子參請。
不假辭色。
拈提宗教。
必指向上為極則。
應機接物。
純一至誠。
動止未嘗少怠。
有先德典型。
與予對談旬日夜。
無不抵掌擊節。
居恒謂學人。
憨師當代宗門正眼也。
予被放嶺外。
師歸故山。
時對弟子言有萬裡之思。
故其銘。
待予有以也。
予感師為法門知己。
乃為之銘曰。
一花五葉。
二派五宗。
門庭施設。
各擅家風。
洞上真源。
機貴回互。
玉線金針。
正偏不住。
雪老重拈。
書師繼業。
至我遷公。
親承骨血。
海底鐵牛。
當機印定。
遇緣即宗。
全提正令。
随方指示。
明鏡當台。
妍[娟-月+蟲]不隐。
八字打開。
二十餘年。
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