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七

關燈
十五所。

    除刻大藏。

    凡古名尊宿語錄。

    若寂音尊者。

    所著諸經論文集。

    及蘇長公易解。

    盡搜出刻行于世。

    性耽山水。

    生平雲行鳥飛。

    一衲無餘。

    無容足地。

    嚴重君親忠孝之大節。

    入佛殿。

    見 萬歲牌。

    必緻敬。

    閱曆書。

    必加額而後覽。

    偶讀長沙志。

    見忠臣李芾。

    城垂陷。

    不欲死于賊。

    授部将一劍。

    令斬其全家。

    部将恸哭奉命。

    既推刃。

    因複自殺。

    師至此。

    淚直迸灑。

    弟子有傍。

    侍者不哭。

    師呵曰。

    當推堕汝于崖下。

    其忠義感激。

    類如此。

    師氣雄體豐。

    面目嚴冷。

    其立心最慈。

    每示弟子。

    必令自參。

    以發其悟。

    直至疑根盡拔而後已。

    接人不以常情為法。

    求人如蒼鷹攫兔。

    一見即欲生擒。

    故凡入室不契者。

    心愈慈而恨愈深。

    一棒之下。

    直欲頓斷命根。

    故親近者希。

    凄然暖然。

    師實有焉。

    于戲。

    師豈常人哉。

    即其見地直捷穩密。

    當上追古人。

    其悲願利生。

    弘護三寶。

    是名應身大士。

    有人問師何如人。

    予曰。

    正法可無臨濟德山。

    末法不可無此老也。

    師每慨五家綱宗不振。

    常提此示人。

    予嘗歎曰。

    綱宗之不振。

    其如慧命何。

    原其曹洞。

    則專主少林。

    沩仰圓相久隐。

    雲門自韓大伯後。

    則難見其人。

    法眼大盛于永明。

    後則流入高麗。

    獨臨濟一派。

    流布寰區。

    至宋大慧。

    中興其道。

    及國初楚石無念諸大老。

    後傳至弘正末。

    有濟關主。

    其門人。

    為先師雲谷和尚。

    典則尚存。

    五十年來。

    師弦絕響。

    近則蒲團未穩。

    正眼未明。

    遂妄自尊稱。

    臨濟幾十幾代。

    于戲。

    邪魔亂法。

    可不悲乎。

    予以師之見地。

    誠可遠追臨濟。

    上接大慧。

    以前無師派。

    未敢妄推。

    若據堯舜之道。

    傳至孔子孟轲。

    轲死不得其傳。

    至宋濂雒諸儒。

    遙續其脈。

    以此證之。

    師固不忝為轉輪真子矣。

    姑錄大略。

    以俟後之明眼宗匠。

    續傳燈者采焉。

    以師未出世。

    故無上堂普說示衆諸語。

    但就參請機緣開示。

    門人緝之。

    有内外集若幹卷。

    行于世。

    入室缁白弟子甚多。

    而宰官居士尤衆。

    師生平行履。

    不能具載。

    别有傳。

    乃為之銘。

    銘曰。

     佛未出世。

    祖未西來。

    擊塗毒鼓。

    誰其人哉。

    鹫嶺拈花。

    少室面壁。

    隻道快便。

    翻成狼籍。

    黃梅夜半。

    老盧竊逃。

    誰料嶺南。

    有此獦獠。

    南嶽青原。

    擦膿涕漢。

    多少癡人。

    被他诓賺。

    五家手快。

    如撫舜琴。

    南熏倏至。

    辨者知音。

    兒孫惡辣。

    觸者先亡。

    但放一線。

    其家永昌。

    門戶孤單。

    命在一絲。

    有救之者。

    定是嫡兒。

    如漢張良。

    為韓報仇。

    縱然國破。

    宗祧可求。

    是生吾師。

    如石迸筍。

    出則淩霄。

    孰知其本。

    為法力戰。

    通身汗血。

    大似李陵。

    空拳不怯。

    身雖陷虜。

    其心不亡。

    千秋之下。

    畢竟歸王。

    師金剛心。

    盡化為骨。

    逼塞虛空。

    豈在山麓。

    師不知我。

    誰當知師。

    一死一生。

    春在花枝。

     雲栖蓮池宏大師塔銘 師諱袾宏。

    字佛慧。

    别号蓮池。

    志所歸也。

    俗姓沈氏。

    古杭仁和人。

    世為名族。

    父德鑒。

    号明齋先生。

    母周氏。

    師生而穎異。

    世味澹如。

    年十七。

    補邑庠。

    試屢冠諸生。

    以學行重一時。

    于科第猶掇之也。

    顧志在出世。

    每書生死事大四字于案頭。

    從遊講藝。

    必折歸佛理。

    業已栖心淨土矣。

    家戒殺生。

    祭必素。

    居常太息曰。

    人命過隙耳。

    浮生幾何。

    吾三十不售。

    定超然長往。

    何終身事龌龊哉。

    前婦張氏。

    生一子殇。

    婦亡。

    即不欲娶。

    母強之。

    議婚湯氏。

    湯貧女齋蔬。

    有富者。

    欲得師為佳婿。

    陰閑之。

    師竟納湯。

    然意不欲成夫婦禮。

    年二十七。

    父喪。

    三十一。

    母喪。

    因涕泣曰。

    親恩罔極。

    正吾報答時也。

    至是。

    長往之志決矣。

    嘉靖乙醜。

    除日。

    師命湯點茶。

    捧至案。

    盞裂。

    師笑曰。

    因緣無不散之理。

    明年丙寅。

    訣湯曰。

    恩愛不常。

    生死莫代。

    吾往矣。

    汝自為計。

    湯亦灑然曰。

    君先往。

    吾徐行耳。

    師乃作一筆勾詞。

    竟投性天理和尚祝發。

    乞昭慶寺無塵玉律師。

    就壇受具。

    居頃。

    即單瓢隻杖遊諸方。

    遍參知識。

    北遊五台。

    感文殊放光。

    至伏牛随衆煉廣。

    入京師。

    參遍融笑岩二大老。

    皆有開發。

    過東昌。

    忽有語。

    作偈曰。

    二十年前事可疑。

    三千裡外遇何奇。

    焚香擲戟渾如夢。

    魔佛空争是與非。

    師以母服未阕。

    乃懷木主以遊。

    每食必供。

    居必奉。

    其哀慕如此。

    至金陵瓦官寺。

    病幾絕。

    時即欲就茶毗。

    師微曰。

    吾一息尚存耳。

    乃止。

    病閑歸。

    越中多禅期。

    師與會者五。

    終不知鄰單性字。

    隆慶辛未。

    師乞食梵村。

    見雲栖山水幽寂。

    遂有終焉之志。

    山故伏虎禅師刹也。

    楊國柱陳如玉等。

    為結茅三楹以栖之。

    師吊影寒岩。

    曾絕糧七日。

    倚壁危坐而已。

    村多虎。

    環山四十裡。

    歲傷不下數十人。

    居民最苦之。

    師發悲懇。

    為諷經施食。

    虎患遂甯。

    歲亢旱。

    村民乞師禱雨。

    師笑曰。

    吾但知念佛。

    無他術也。

    衆堅請。

    師不得已出。

    乃擊木魚循田念佛。

    時雨随注。

    如是所及。

    民異之。

    相與累累然。

    挈材木。

    荷鋤镢。

    競發其地。

    得柱礎而指之曰。

    此雲栖寺故物也。

    師福吾村。

    吾願鼎新之。

    以永吾福。

    不日成蘭若。

    外無崇門。

    中無大殿。

    惟禅堂安僧。

    法堂奉經像。

    餘取蔽風雨耳。

    自此法道大振。

    海内衲子歸心。

    遂成叢林。

    師悲末法。

    教網滅裂。

    禅道不明。

    衆生業深垢重。

    以醍醐而貯穢器。

    吾所懼也。

    且佛設三學以化群生。

    戒為基本。

    基不立。

    定慧何依。

    思行利導。

    必固本根。

    第 國制。

    南北戒壇久禁不行。

    予即願振頹綱。

    亦何敢違憲令。

    因令衆半月半月。

    誦梵網戒經。

    及比丘諸戒品。

    由是遠近皆歸。

    師以精嚴律制為第一行。

    着沙彌要略。

    具戒便蒙。

    梵網經疏發隐。

    以發明之。

    初師發足參方。

    從參究念佛得力。

    至是遂開淨土一門。

    普攝三根。

    極力主張。

    乃着彌陀疏鈔十萬餘言。

    融會事理。

    指歸唯心。

    又憶昔見高峰語錄。

    謂自來參究此事。

    最極精銳。

    無逾此師之純鋼鑄就者。

    向懷之行腳。

    惟時師意。

    并匡山永明而一之。

    更錄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