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之如渴。
枝葉雖凋。
逝者如斯。
我卓錫來。
将欲浚之。
爰有上人。
亦随我願。
引華藏流。
先開一線。
積粒粒米。
如香飯界。
勺滴滴水。
灌華藏海。
食者之腹。
量等虛空。
施者之福。
福更無窮。
上人志滿。
我願未足。
一口吸盡。
祖師乃出。
重修彭城洪福寺記 佛法引攝衆緣。
若合殊流而歸于海。
故曰。
辟如四海。
以海為極。
惟黃乃四河之一。
從昆侖東注。
真丹始也。
洪流滔天。
爰有神禹。
鑿龍門。
疏九河。
導百川。
而下抵徐。
開呂梁。
引衆派。
而歸之海。
逝者如斯。
則治之功。
終古一脈耳。
吾法自西至東。
亦猶是也。
竊觀中國。
名山大刹。
珠宮梵宇。
凡所以流通道脈。
源源不絕者。
其開創之功。
豈直神禹。
且禹之所治者。
非性水也。
有為之迹。
況乃腓胫剝膚。
三過其門而不入。
必辛苦憔悴而後成功。
今也吾人鑿無明之堅礙。
疏法性之洪流。
蹑差别之機緣。
而會歸覺海。
豈易為力哉。
非等心死誓。
斷斷乎難矣。
彭城當黃河之要沖。
天上傾流。
建瓴至此。
可謂極矣。
其奔騰迅駛。
孰能當之。
故其為害不淺。
即有神禹。
獨且奈之何哉。
東坡居士。
曾守是郡。
懷終古之憂。
乃築黃樓以彈壓之。
蓋黃土也。
取克治之義。
城北乃建黃福寺。
以枕洪流。
托之栖禅。
然居士深有見于性相之源。
義取相融。
融則不相陵奪。
則滔滔安流。
将為有土蒼生永永之福。
故今之傳者。
亦曰洪福。
其旨微矣。
寺今亦為河水漂突。
豈非妙達性水真空者主之耶。
達觀可禅師北遊。
頻駐錫于此。
深慨焉。
因大開法社。
屬阇黎慈峰朝公。
令其精持性戒。
即為疏攝衆緣。
普會而一新之。
将使往者過。
來者息。
各各同入法性海中。
以導西來一脈。
期為大地衆生永永之福。
惟師之心神禹哉。
良亦苦矣。
諸大宰官居士。
一時同發無上道緣。
此猶三門既開。
七井既鑿。
中流砥柱。
矻立頹波。
而千瑞安流。
風[馬*凡]往來。
舟楫上下。
則引攝之功。
亦易易耳。
朝公乘橇跋涉。
當不惜腓胫。
必等心死誓。
極力而蚤圖之。
無淹歲月。
雖然圖難于易。
為大于細。
嘗謂滴水入海。
與渤海同枯。
苟不讓細流。
漸成深廣。
以此前驅。
則萬鈞易舉。
異日輪奂莊嚴。
如隻桓精舍。
吾當以廣長舌。
吐無盡流。
籌量此會人天之福。
萬曆乙未長至十日。
餘以弘法罹難。
诏戍嶺海。
達大師繭足數千裡。
北走唁餘。
期會于此。
及餘至。
大師已買舟南下矣。
主人出其疏。
讀之怃然長慨。
遂秉燭信筆書此。
以結他日之緣。
語似不倫。
亦慣曾為旅偏憐客耳。
創建長壽庵記 粵城西三裡許。
曰小圃園。
負山帶海。
為叢林奧區。
其地蘊靈秀。
由來久矣。
萬曆庚辰。
有禅僧如受者。
自楚中來。
衍化及此。
一時富商大賈。
及居人之有名行者。
率多歸依。
鹹願請為唱導師。
各布金建精舍。
為說法所。
購土人潘氏地。
輸财鸠工。
不日成之。
額曰長壽庵。
上下殿堂。
兩翼方丈。
齋廚禅室。
輪稛連桊。
丹饬煥然。
又以锔範如來諸大士像。
香華鐘磬。
鼓樂莊嚴。
靡不畢備。
淖音梵呗。
日夜交參。
居然地湧隻桓。
一勝道場也。
如受化去。
其徒性亮繼之。
庚寅。
亮複拓地範圍。
門牆巍然一新。
丙申春。
餘 恩遣雷陽。
道經此庵。
信宿而去。
明年丁酉夏。
餘奉鎮檄去五羊。
亮乃率諸檀越弟子。
稽首作禮。
乞餘記其事。
餘欣然。
攝衣據席。
揮麈而普告之曰。
諸佛子。
善哉谛聽。
山河大地。
無一處非道場。
鱗介羽毛。
無一物非佛性。
況茲粵地。
為兩閑之鉅麗。
顧斯人類。
為萬物之最靈。
讵不頓現淨土。
而見法身者乎。
憶昔世尊。
與帝釋行次。
偶指其地曰。
此處宜建梵刹。
乃我昔為然燈布發掩泥之所。
時長者即拈一草插之曰。
建梵刹竟。
諸天贊歎。
諸佛子。
由此觀之。
随所行處。
皆是如來因地。
随所施為。
即建道場。
況夫瀝膏剔髓。
汗血泥途。
而為輪奂莊嚴者乎。
固在施者受者何如耳。
苟施者不着相。
則功德如空。
應量無際。
而果報不可思議。
如是則束草滴水。
粒米莖菜。
皆法界性與虛空等。
否則計功思利。
雖施七寶滿恒河沙。
适足以增有為業累。
況得無上福田。
為菩提種子乎。
苟受之者不滞迹。
則唯心淨土。
自性彌陀。
觸目無非極樂。
如是則高岩深谷。
樹下冢閑。
皆常寂光等。
否則假我偷安。
雖居兜率。
住梵天。
亦隻以增生死業果。
況能自他二利。
開人天眼乎。
諸佛子。
施者受者。
能忘緣離相。
則心境俱空。
而所作功德亦如空。
所護果報亦如空。
是則此庵雖小。
可以含法界。
包虛空。
晨鐘夕梵。
水月松風。
皆演無盡法音。
以祝我 聖天子無疆之壽。
以培斯民無窮之福。
推之以盡大地。
無一處而非樂土。
廣之以極十方。
無一人而不證真。
是則庵即極樂場。
人即無量壽。
如是。
其志之曰長壽。
宜矣。
否則水土木石。
有為四相。
代謝遷流。
不啻陽焰空花。
又何長之有。
諸大衆聞說。
歡喜作禮而退。
遂以此書。
重修英德縣堯山天心寺記(并銘) 嶺表僻處東南。
與諸羌接。
周秦貢服不稱。
今也。
不獨為文憲大雅之風。
洋洋中國。
即琳宮梵宇。
在在稱雄。
爰自梁朝。
達摩航海。
來于西竺。
有唐六祖。
衣缽着于曹溪。
而禅林道化。
為東土宗。
斯豈以天地限其道。
山川私其氣哉。
固在弘之得人。
行之以時耳。
韶之英德。
去曹溪咫尺。
府治之西百裡許。
曰堯山天心寺。
蓋亦創自前代。
豈曹溪之苗裔耶。
湮不可考。
今上議 東宮大禮。
先有采珠之令。
特遣 幹清宮近侍。
禦馬監太監李公。
至[奧-大+ㄎ]督其役。
以萬曆戊戌秋七月。
至青鹦。
未幾複以 兩宮三殿災。
方事大工。
東西軍興。
司農告匮。
再下開礦之命。
總歸于公。
公奉 命唯謹。
入海犯風濤。
陟山冒虎兕。
事上育下。
以忠愛為心。
安靜
枝葉雖凋。
逝者如斯。
我卓錫來。
将欲浚之。
爰有上人。
亦随我願。
引華藏流。
先開一線。
積粒粒米。
如香飯界。
勺滴滴水。
灌華藏海。
食者之腹。
量等虛空。
施者之福。
福更無窮。
上人志滿。
我願未足。
一口吸盡。
祖師乃出。
重修彭城洪福寺記 佛法引攝衆緣。
若合殊流而歸于海。
故曰。
辟如四海。
以海為極。
惟黃乃四河之一。
從昆侖東注。
真丹始也。
洪流滔天。
爰有神禹。
鑿龍門。
疏九河。
導百川。
而下抵徐。
開呂梁。
引衆派。
而歸之海。
逝者如斯。
則治之功。
終古一脈耳。
吾法自西至東。
亦猶是也。
竊觀中國。
名山大刹。
珠宮梵宇。
凡所以流通道脈。
源源不絕者。
其開創之功。
豈直神禹。
且禹之所治者。
非性水也。
有為之迹。
況乃腓胫剝膚。
三過其門而不入。
必辛苦憔悴而後成功。
今也吾人鑿無明之堅礙。
疏法性之洪流。
蹑差别之機緣。
而會歸覺海。
豈易為力哉。
非等心死誓。
斷斷乎難矣。
彭城當黃河之要沖。
天上傾流。
建瓴至此。
可謂極矣。
其奔騰迅駛。
孰能當之。
故其為害不淺。
即有神禹。
獨且奈之何哉。
東坡居士。
曾守是郡。
懷終古之憂。
乃築黃樓以彈壓之。
蓋黃土也。
取克治之義。
城北乃建黃福寺。
以枕洪流。
托之栖禅。
然居士深有見于性相之源。
義取相融。
融則不相陵奪。
則滔滔安流。
将為有土蒼生永永之福。
故今之傳者。
亦曰洪福。
其旨微矣。
寺今亦為河水漂突。
豈非妙達性水真空者主之耶。
達觀可禅師北遊。
頻駐錫于此。
深慨焉。
因大開法社。
屬阇黎慈峰朝公。
令其精持性戒。
即為疏攝衆緣。
普會而一新之。
将使往者過。
來者息。
各各同入法性海中。
以導西來一脈。
期為大地衆生永永之福。
惟師之心神禹哉。
良亦苦矣。
諸大宰官居士。
一時同發無上道緣。
此猶三門既開。
七井既鑿。
中流砥柱。
矻立頹波。
而千瑞安流。
風[馬*凡]往來。
舟楫上下。
則引攝之功。
亦易易耳。
朝公乘橇跋涉。
當不惜腓胫。
必等心死誓。
極力而蚤圖之。
無淹歲月。
雖然圖難于易。
為大于細。
嘗謂滴水入海。
與渤海同枯。
苟不讓細流。
漸成深廣。
以此前驅。
則萬鈞易舉。
異日輪奂莊嚴。
如隻桓精舍。
吾當以廣長舌。
吐無盡流。
籌量此會人天之福。
萬曆乙未長至十日。
餘以弘法罹難。
诏戍嶺海。
達大師繭足數千裡。
北走唁餘。
期會于此。
及餘至。
大師已買舟南下矣。
主人出其疏。
讀之怃然長慨。
遂秉燭信筆書此。
以結他日之緣。
語似不倫。
亦慣曾為旅偏憐客耳。
創建長壽庵記 粵城西三裡許。
曰小圃園。
負山帶海。
為叢林奧區。
其地蘊靈秀。
由來久矣。
萬曆庚辰。
有禅僧如受者。
自楚中來。
衍化及此。
一時富商大賈。
及居人之有名行者。
率多歸依。
鹹願請為唱導師。
各布金建精舍。
為說法所。
購土人潘氏地。
輸财鸠工。
不日成之。
額曰長壽庵。
上下殿堂。
兩翼方丈。
齋廚禅室。
輪稛連桊。
丹饬煥然。
又以锔範如來諸大士像。
香華鐘磬。
鼓樂莊嚴。
靡不畢備。
淖音梵呗。
日夜交參。
居然地湧隻桓。
一勝道場也。
如受化去。
其徒性亮繼之。
庚寅。
亮複拓地範圍。
門牆巍然一新。
丙申春。
餘 恩遣雷陽。
道經此庵。
信宿而去。
明年丁酉夏。
餘奉鎮檄去五羊。
亮乃率諸檀越弟子。
稽首作禮。
乞餘記其事。
餘欣然。
攝衣據席。
揮麈而普告之曰。
諸佛子。
善哉谛聽。
山河大地。
無一處非道場。
鱗介羽毛。
無一物非佛性。
況茲粵地。
為兩閑之鉅麗。
顧斯人類。
為萬物之最靈。
讵不頓現淨土。
而見法身者乎。
憶昔世尊。
與帝釋行次。
偶指其地曰。
此處宜建梵刹。
乃我昔為然燈布發掩泥之所。
時長者即拈一草插之曰。
建梵刹竟。
諸天贊歎。
諸佛子。
由此觀之。
随所行處。
皆是如來因地。
随所施為。
即建道場。
況夫瀝膏剔髓。
汗血泥途。
而為輪奂莊嚴者乎。
固在施者受者何如耳。
苟施者不着相。
則功德如空。
應量無際。
而果報不可思議。
如是則束草滴水。
粒米莖菜。
皆法界性與虛空等。
否則計功思利。
雖施七寶滿恒河沙。
适足以增有為業累。
況得無上福田。
為菩提種子乎。
苟受之者不滞迹。
則唯心淨土。
自性彌陀。
觸目無非極樂。
如是則高岩深谷。
樹下冢閑。
皆常寂光等。
否則假我偷安。
雖居兜率。
住梵天。
亦隻以增生死業果。
況能自他二利。
開人天眼乎。
諸佛子。
施者受者。
能忘緣離相。
則心境俱空。
而所作功德亦如空。
所護果報亦如空。
是則此庵雖小。
可以含法界。
包虛空。
晨鐘夕梵。
水月松風。
皆演無盡法音。
以祝我 聖天子無疆之壽。
以培斯民無窮之福。
推之以盡大地。
無一處而非樂土。
廣之以極十方。
無一人而不證真。
是則庵即極樂場。
人即無量壽。
如是。
其志之曰長壽。
宜矣。
否則水土木石。
有為四相。
代謝遷流。
不啻陽焰空花。
又何長之有。
諸大衆聞說。
歡喜作禮而退。
遂以此書。
重修英德縣堯山天心寺記(并銘) 嶺表僻處東南。
與諸羌接。
周秦貢服不稱。
今也。
不獨為文憲大雅之風。
洋洋中國。
即琳宮梵宇。
在在稱雄。
爰自梁朝。
達摩航海。
來于西竺。
有唐六祖。
衣缽着于曹溪。
而禅林道化。
為東土宗。
斯豈以天地限其道。
山川私其氣哉。
固在弘之得人。
行之以時耳。
韶之英德。
去曹溪咫尺。
府治之西百裡許。
曰堯山天心寺。
蓋亦創自前代。
豈曹溪之苗裔耶。
湮不可考。
今上議 東宮大禮。
先有采珠之令。
特遣 幹清宮近侍。
禦馬監太監李公。
至[奧-大+ㄎ]督其役。
以萬曆戊戌秋七月。
至青鹦。
未幾複以 兩宮三殿災。
方事大工。
東西軍興。
司農告匮。
再下開礦之命。
總歸于公。
公奉 命唯謹。
入海犯風濤。
陟山冒虎兕。
事上育下。
以忠愛為心。
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