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二

關燈
究竟真實處。

    殊不知教乃佛眼。

    禅乃佛心。

    二非兩般。

    豈有彼此。

    海印教人看教參禅。

    皆不是者等知見。

    足下今日作此解。

    不獨辜負海印。

    抑且辜負己靈耳。

    曾記古人有問者雲。

    古人饑時吃飯。

    困時打眠。

    便是道。

    今人饑時吃飯。

    困來打眠。

    為什麼不是道。

    答曰。

    古人吃飯隻吃飯。

    打眠隻打眠。

    所以是道。

    今人吃飯不吃飯。

    打眠不打眠。

    胡思亂算。

    所以背道耳。

    由此看來。

    足下日用。

    隻将眉毛剔起。

    叱咤一聲。

    隻教神驚鬼怕。

    天魔膽碎。

    陰鬼魂消。

    一喝喝退。

    落得本地靜靜悄悄。

    寸絲不挂。

    赤力力。

    淨裸裸。

    将此一段家風。

    要讀書便讀書。

    不讀則拈向一邊。

    不許挂一字。

    要作文。

    便作文。

    不作便拈向一邊。

    不許胡思算。

    乃至吃茶吃飯。

    就吃茶吃飯。

    要打眠。

    便打眠。

    要痾矢放尿。

    便痾矢放尿。

    撞着便了。

    更不許過後思量。

    如遊魂鬼子一般。

    幹幹淨淨。

    潔潔白白。

    亦不許坐在幹淨潔白裡。

    如此單刀直入。

    一念向前。

    則讀書親見古人。

    作文也隻向自胸中一口吐出。

    更無前後。

    涵畜時。

    便是吐露時。

    吐露時。

    便是涵畜時。

    如此不為動靜明暗所轉。

    不為種種伎倆所移。

    此之謂挺特大人。

    沒量漢也。

    足下信然之乎。

    若果見信。

    便撩起。

    向者裡入。

    珍重珍重。

     示馬居士 學道人。

    第一要為生死心切。

    第二要知身是苦本。

    心是妄想造業之本。

    第三要真真看破。

    世閑功名富貴。

    聲色貨利。

    都是虛華不實。

    第四要怕今生造下惡業。

    将來一堕地獄。

    受種種苦。

    無人救護。

    第五要知現在命根。

    隻此一息之閑。

    若此息一斷。

    則再求今日參禅學道作福之事。

    永不可求。

    況受用富貴乎。

    學道人但得此五種心。

    時時刻刻。

    蘊積在懷。

    則目前一切虛華境界。

    自然冷澹。

    心地自然清淨。

    将從前一往所學。

    知見學問。

    口頭伎倆。

    一切放下。

    發菩提心。

    永斷酒肉不貪不愛。

    持戒修福。

    作諸功德。

    以為載道之本。

    仍讀大乘經典。

    助發自心。

    開佛知見。

    方可作觀。

    但觀此心。

    廣大圓明。

    清淨空寂。

    一法不可得。

    妄念元無。

    亦無生滅。

    而此根身。

    一切動作。

    猶幻人元無心識。

    目前一切境界。

    猶如空華。

    忽起忽滅。

    本來不有。

    唯隻圓明一念。

    曆曆不昧。

    此念亦無。

    是名正念。

    如是用心。

    二六時中。

    動靜閑忙。

    如如不動。

    逆順好惡。

    冤親平等。

    随順世緣。

    所作功德。

    一事一法。

    皆成圓妙淨行。

    如是行者。

    名菩薩行。

    道人果能如此用心。

    可謂不出塵勞。

    而作佛事。

    現宰官身而說法。

    即此是名報佛恩。

    報國恩者。

    公禀性靈明。

    發心向道。

    故特此示之。

    乃贈以号曰淨妙居士。

    公其無負己靈。

    無忘此說。

    珍重。

     示王生求受戒更字 王生名廷佐。

    字子瞻。

    生意謂名俗。

    而字犯古。

    請幻人更新之。

    幻人喜而告之曰。

    異哉。

    子之質也。

    傳有之曰。

    苟日新。

    日日新。

    又日新。

    今子志願祛故吾。

    而大新之。

    不獨新子之名。

    抑且新子之心。

    名者實之賓。

    心者德之實。

    苟不務實而尚虛名。

    非德也。

    由是觀之。

    非獨子俗于名。

    抑且俗于心。

    所謂俗者。

    非衣冠言貌之謂也。

    所謂狎習染污于性德者之謂也。

    吾人性德本明。

    由日漸染嗜欲。

    目蔽邪色。

    耳蔽淫聲。

    鼻蔽臭香。

    舌蔽爽味。

    身蔽妄觸。

    心蔽邪思。

    六者交蔽。

    汩昏其中。

    熏陶漸染。

    習以成性。

    将謂之本有。

    謂之固然。

    是以大馳于昏迷之境。

    本明之德。

    翻視為異物。

    安知有故吾故吾哉。

    聖人所悲。

    悲在于此。

    故投戒水。

    以洗滌之。

    且夫戒者。

    非他物也。

    乃自心本有之智光。

    即儒所謂明德也。

    今夫人者。

    智光不朗。

    故明德日昏。

    今複明德。

    而返天真。

    必須朗智光而破昏蔽。

    昏蔽破。

    本體現。

    智光朗。

    諸障消。

    此吾佛所以戒殺生以成仁。

    戒偷盜以就義。

    戒邪淫以立禮。

    戒妄語以敦信。

    戒飲酒以明智。

    五戒具。

    而五常足。

    六情斂。

    而三業清。

    此所謂滌舊染。

    進日新。

    舍故吾。

    而造新化也。

    故幻人亦更其名曰言。

    字曰子綸。

    将其奉佛戒。

    如君命也。

    子其勉之。

     示周子潛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聾。

    五味令人口爽。

    馳騁田獵。

    令人心發狂。

    此老氏之戒也。

    非禮勿視。

    非禮勿聽。

    非禮勿言。

    非禮勿動。

    又曰。

    少之時。

    血氣未定。

    戒之在色。

    及其長也。

    血氣方剛。

    戒之在鬥。

    及其老也。

    血氣既衰。

    戒之在得。

    此孔子之戒也。

    不殺。

    不盜。

    不淫。

    不妄言绮語。

    不兩舌惡口。

    不貪嗔癡。

    此佛之戒也。

    噫。

    以吾人之性。

    本自靈明清淨。

    但以習染之污。

    日就汩昏。

    沉迷而不省者。

    唯在耳目口鼻身心之閑。

    與聲色香味觸法相對。

    膠固綢缪。

    接構心鬥。

    長迷而不返也。

    故聖人愍之。

    切為之戒。

    且将欲祛舊染。

    斷塵習。

    而複乎本然清淨真心也。

    由是觀之。

    戒在我而備在心。

    修之以身。

    是謂道不遠人。

    故曰。

    聖遠乎哉。

    體之即神。

    吾人欲造大道之原者。

    唯在謹謹奉持于是而已矣。

    周子少年。

    切志向上。

    歸心于此。

    故因書此以示之。

     示祖定沙彌 子嘗見世之市肆。

    羅列割烹。

    而過者。

    靡不刮目垂涎。

    希一脔之味。

    此恒情也。

    每見吾徒。

    稱沙門釋子者。

    身處旃檀之林。

    足履清涼之地。

    曆大法之肆。

    羅無上醍醐。

    甘露妙味。

    則邈視之如鸩毒。

    可不悲欤。

    雖然。

    蓋不知味之過也。

    藉使知之。

    豈讓嗜脔之情哉。

    吾佛最初出世。

    即揭波羅提木叉以示人。

    此即以甘露陳于周道。

    冀人人而味之。

    同入不死之鄉矣。

    過而味之者。

    幾何人哉。

    予随緣入王舍城。

    止慈氏園林。

    适開甘露之肆。

    有沙彌祖定。

    從吳興來參。

    問莊嚴佛土。

    最上法門。

    因指入林中。

    即得餐辨此甘露法味。

    所言甘露法者。

    即四根本重戒也。

    嗟乎人者久矣。

    沉酣生死之場。

    成就鐵床苦具。

    靡不依此淫殺盜妄四者而立。

    至于諸佛淨土莊嚴。

    亦皆從斷此四者而成就。

    故曰。

    永斷淫心。

    方成佛道等。

    今沙彌将欲辟瓦礫作叢林。

    轉穢邦成淨土。

    若不翻破四根。

    作四面清涼池。

    豈能化三毒。

    而為三種解脫地耶。

    是故海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