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細。
細中之粗。
初地至七地。
斷三細中現相。
八地至等覺斷轉相。
金剛最後斷業相。
此經中斷證之明文也。
今若以五陰對惑。
合位高下。
則經義大不然矣。
以經有明文。
則曰理須頓悟。
乘悟并消。
此則不曆諸位矣。
事須漸除。
因次第盡。
此又約斷以明位也。
此經先悟後修。
正與論義相符。
若約論義。
先斷惑業。
在三賢。
後斷無明在登地。
與今經少異。
詳今經文。
三漸次中。
即獲無生法忍。
從是漸修。
安立聖位。
然無生法忍。
乃登地已證平等真如。
方得此忍。
是經意以三漸中。
專以真如為行本。
且雲。
反流全一。
六用不行。
十方國土。
皎然清淨。
譬如琉璃。
内懸寶月。
後文雲。
識陰若盡。
如淨琉璃。
内含寶月。
如是乃超十信。
以至等覺圓明。
入于如來妙莊嚴海。
以此佛語證之。
則在三漸次中。
已超諸位。
應于未登位前。
已破識陰。
又不待相似信位矣。
又何敢妄以破陰次第。
配諸位耶。
谛觀佛意。
必不然矣。
此經正義。
大與諸經不同者。
以諸經蓋随時随機。
對談修證中一段義。
其所破惑。
亦随機偏重。
乃一時應病之藥耳。
此經總收一代時教。
無機不攝。
重在單破生死根本。
專指淫習為生死之根。
大定乃破敵之具。
故經特出。
發業潤生。
二種無明。
是以大定直破八識根本無明。
而以定斫窮。
縱八識未破。
而見思塵沙粗惑。
任運先落。
至若以不生滅心。
為本修因。
正是以金剛心為禅定本。
故經雲。
是名妙蓮華。
金剛王寶覺。
由是觀之。
則初修定時。
在三漸次中。
以定研窮。
已破八識。
透出金剛心地。
正是理須頓悟。
乘悟并消。
則能超越諸位矣。
若雲。
從此安立聖位。
則是事須漸除。
因次第盡。
乃約侵斷。
曆劫無明習氣。
特就厚薄輕重。
約位。
以判淺深高下耳。
斯約頓悟漸修。
則由破陰而入位。
元無二路也。
此義正與沩山雲。
若人一念頓了自心。
是名為悟。
即以所悟。
淨除現業流識。
是名為修。
非此外别有修也。
以衆生随生死流。
流有四種。
謂欲流。
有流見流。
無明流。
今三漸次中。
欲愛幹枯。
根境不偶。
現前殘質。
不複續生。
乃斷欲有見三流也。
名幹慧地者。
言幹有其慧。
未與如來法流水接。
是無明流尚未幹耳。
此無明流。
乃金剛心中無明流。
宗門目為真常流注。
故經結位文雲。
是覺始獲金剛心中。
初幹慧地。
此言從前漸次。
得幹慧以來。
直至等覺。
金剛心中。
無明習氣之流。
才得幹耳。
由是觀之。
于三漸次中。
已破八識。
頓悟自心。
從入信以來。
直至等覺。
通斷無明習氣。
正是事須漸除。
因次第盡也。
所以無明。
必曆諸位而後盡者。
以從真淨界中。
瞥生一念無明。
遂起生死。
無量劫來。
起惑造業。
皆是無明妄想之咎。
以遭曠劫生死時長。
染着愛欲。
習氣深厚。
必須以金剛心。
重重磨煉。
方始得還本源心地。
故從信位。
即雲圓妙開敷。
中道純真。
末後乃雲如是重重。
單複十二者。
正顯以此大定。
消磨習氣之功也。
且如經雲。
五陰各各皆是妄想為本。
若破陰對位。
則經初信文中便雲。
即以此心中中流入。
一切妄想。
滅盡無餘。
又安可以帶陰而入諸位耶。
若帶妄想而修。
則不名為真修矣。
且三漸次中。
欲愛幹枯。
根境不偶。
現前殘質。
不複續生。
此則已出三界生死矣。
後文識陰盡。
則超命濁。
豈但破色陰耶。
受乃執受。
四大有苦樂等。
若受陰不破。
則不得正受。
若想陰不破。
則難入妙奢摩他。
若行陰不破。
則生滅不停。
非為正定。
若識陰不破。
則未悟真心。
難立諸位。
由此證之。
則在三漸次中。
已破五陰。
決不帶五陰而入諸位也明矣。
豈可單破色陰耶。
由五陰俱破。
方名真悟。
由破八識進修。
乃名真修。
是則破五陰。
乃頓悟其理。
其後諸位。
但約大定。
以消磨曆劫無明習氣。
正謂事須漸除。
至若五十五位。
諸妙功德。
以如來藏中。
具有恒沙稱性功德。
向被無明。
變作恒沙生死業習。
今以金剛如幻三昧。
磨煉業習。
化作神通妙用耳。
以所化者淺。
故其位下。
所化者深。
故其位高。
圭山雲。
覺前前非。
名後後位。
以此觀之。
此經大義。
單以觀心研窮。
進破無明。
約位以明證入之淺深。
非分斷分證之可比。
由先破陰。
而後八位。
非約破五陰。
以配諸位也明矣。
又豈可執定破陰。
以并行布位次耶。
然破陰之說。
佛恐諸修行人。
得少為足。
錯亂修習。
故特申明。
以防邪誤。
非就此以明位也。
且識陰未破。
堕落二乘。
則可知矣。
若禅門頓悟自心。
頓出生死。
則不落階級。
乃是三漸次中。
頓破八識。
自然超越諸位。
然祖師雖雲超越。
但雲素法身佛。
未必具有相光莊嚴。
神通妙用。
即諸佛如來。
未有不悟自心。
而成佛者。
若一悟便了無事。
則諸佛又何假更曆三大阿僧祇劫耶。
今人蒲團未穩。
以世智聰明。
掠古人公案。
自逞知見。
妄言證聖。
自為超佛越祖。
乃是憎上慢人。
未得謂得。
堕大妄語。
可不懼哉。
此輩豈可以破陰不破陰。
與真修之士同日而語耶。
昨東行。
見禅者甚多。
而堕上慢者不少。
山野特舉破陰。
以印正之。
聞者慚服。
頗折其邪。
見白衣談禅。
多堕此病。
惟今真修。
但以三漸次行頓悟自心。
頓出生死一着為急務。
若自心一明。
識陰自破。
則前四陰。
不待破而自破。
且如将頭臨白刃。
一似斬春風。
豈色陰能礙也。
又雲。
老僧能轉十二時。
又雲。
入息不居陰界。
出息不涉衆緣。
豈在受想行陰裡。
六祖臨終自知去處。
豈非随願所往。
如是殆非妄言證聖者可拟也。
吾人隻貴究明自心。
求出生死一着。
且不必論破陰與位次合不合。
以理揆之。
聖言證明。
暗劣之見如此。
高明有以教之。
西堂廣智請益教乘六疑 一問古人判教雲。
雙垂兩相。
二始同時。
初說華嚴。
本被大乘。
二乘絕分。
鹿苑轉四谛時。
身子目連。
尚未舍邪出家。
何故華嚴結末文中。
有聲聞舍利弗等。
若據結文。
細中之粗。
初地至七地。
斷三細中現相。
八地至等覺斷轉相。
金剛最後斷業相。
此經中斷證之明文也。
今若以五陰對惑。
合位高下。
則經義大不然矣。
以經有明文。
則曰理須頓悟。
乘悟并消。
此則不曆諸位矣。
事須漸除。
因次第盡。
此又約斷以明位也。
此經先悟後修。
正與論義相符。
若約論義。
先斷惑業。
在三賢。
後斷無明在登地。
與今經少異。
詳今經文。
三漸次中。
即獲無生法忍。
從是漸修。
安立聖位。
然無生法忍。
乃登地已證平等真如。
方得此忍。
是經意以三漸中。
專以真如為行本。
且雲。
反流全一。
六用不行。
十方國土。
皎然清淨。
譬如琉璃。
内懸寶月。
後文雲。
識陰若盡。
如淨琉璃。
内含寶月。
如是乃超十信。
以至等覺圓明。
入于如來妙莊嚴海。
以此佛語證之。
則在三漸次中。
已超諸位。
應于未登位前。
已破識陰。
又不待相似信位矣。
又何敢妄以破陰次第。
配諸位耶。
谛觀佛意。
必不然矣。
此經正義。
大與諸經不同者。
以諸經蓋随時随機。
對談修證中一段義。
其所破惑。
亦随機偏重。
乃一時應病之藥耳。
此經總收一代時教。
無機不攝。
重在單破生死根本。
專指淫習為生死之根。
大定乃破敵之具。
故經特出。
發業潤生。
二種無明。
是以大定直破八識根本無明。
而以定斫窮。
縱八識未破。
而見思塵沙粗惑。
任運先落。
至若以不生滅心。
為本修因。
正是以金剛心為禅定本。
故經雲。
是名妙蓮華。
金剛王寶覺。
由是觀之。
則初修定時。
在三漸次中。
以定研窮。
已破八識。
透出金剛心地。
正是理須頓悟。
乘悟并消。
則能超越諸位矣。
若雲。
從此安立聖位。
則是事須漸除。
因次第盡。
乃約侵斷。
曆劫無明習氣。
特就厚薄輕重。
約位。
以判淺深高下耳。
斯約頓悟漸修。
則由破陰而入位。
元無二路也。
此義正與沩山雲。
若人一念頓了自心。
是名為悟。
即以所悟。
淨除現業流識。
是名為修。
非此外别有修也。
以衆生随生死流。
流有四種。
謂欲流。
有流見流。
無明流。
今三漸次中。
欲愛幹枯。
根境不偶。
現前殘質。
不複續生。
乃斷欲有見三流也。
名幹慧地者。
言幹有其慧。
未與如來法流水接。
是無明流尚未幹耳。
此無明流。
乃金剛心中無明流。
宗門目為真常流注。
故經結位文雲。
是覺始獲金剛心中。
初幹慧地。
此言從前漸次。
得幹慧以來。
直至等覺。
金剛心中。
無明習氣之流。
才得幹耳。
由是觀之。
于三漸次中。
已破八識。
頓悟自心。
從入信以來。
直至等覺。
通斷無明習氣。
正是事須漸除。
因次第盡也。
所以無明。
必曆諸位而後盡者。
以從真淨界中。
瞥生一念無明。
遂起生死。
無量劫來。
起惑造業。
皆是無明妄想之咎。
以遭曠劫生死時長。
染着愛欲。
習氣深厚。
必須以金剛心。
重重磨煉。
方始得還本源心地。
故從信位。
即雲圓妙開敷。
中道純真。
末後乃雲如是重重。
單複十二者。
正顯以此大定。
消磨習氣之功也。
且如經雲。
五陰各各皆是妄想為本。
若破陰對位。
則經初信文中便雲。
即以此心中中流入。
一切妄想。
滅盡無餘。
又安可以帶陰而入諸位耶。
若帶妄想而修。
則不名為真修矣。
且三漸次中。
欲愛幹枯。
根境不偶。
現前殘質。
不複續生。
此則已出三界生死矣。
後文識陰盡。
則超命濁。
豈但破色陰耶。
受乃執受。
四大有苦樂等。
若受陰不破。
則不得正受。
若想陰不破。
則難入妙奢摩他。
若行陰不破。
則生滅不停。
非為正定。
若識陰不破。
則未悟真心。
難立諸位。
由此證之。
則在三漸次中。
已破五陰。
決不帶五陰而入諸位也明矣。
豈可單破色陰耶。
由五陰俱破。
方名真悟。
由破八識進修。
乃名真修。
是則破五陰。
乃頓悟其理。
其後諸位。
但約大定。
以消磨曆劫無明習氣。
正謂事須漸除。
至若五十五位。
諸妙功德。
以如來藏中。
具有恒沙稱性功德。
向被無明。
變作恒沙生死業習。
今以金剛如幻三昧。
磨煉業習。
化作神通妙用耳。
以所化者淺。
故其位下。
所化者深。
故其位高。
圭山雲。
覺前前非。
名後後位。
以此觀之。
此經大義。
單以觀心研窮。
進破無明。
約位以明證入之淺深。
非分斷分證之可比。
由先破陰。
而後八位。
非約破五陰。
以配諸位也明矣。
又豈可執定破陰。
以并行布位次耶。
然破陰之說。
佛恐諸修行人。
得少為足。
錯亂修習。
故特申明。
以防邪誤。
非就此以明位也。
且識陰未破。
堕落二乘。
則可知矣。
若禅門頓悟自心。
頓出生死。
則不落階級。
乃是三漸次中。
頓破八識。
自然超越諸位。
然祖師雖雲超越。
但雲素法身佛。
未必具有相光莊嚴。
神通妙用。
即諸佛如來。
未有不悟自心。
而成佛者。
若一悟便了無事。
則諸佛又何假更曆三大阿僧祇劫耶。
今人蒲團未穩。
以世智聰明。
掠古人公案。
自逞知見。
妄言證聖。
自為超佛越祖。
乃是憎上慢人。
未得謂得。
堕大妄語。
可不懼哉。
此輩豈可以破陰不破陰。
與真修之士同日而語耶。
昨東行。
見禅者甚多。
而堕上慢者不少。
山野特舉破陰。
以印正之。
聞者慚服。
頗折其邪。
見白衣談禅。
多堕此病。
惟今真修。
但以三漸次行頓悟自心。
頓出生死一着為急務。
若自心一明。
識陰自破。
則前四陰。
不待破而自破。
且如将頭臨白刃。
一似斬春風。
豈色陰能礙也。
又雲。
老僧能轉十二時。
又雲。
入息不居陰界。
出息不涉衆緣。
豈在受想行陰裡。
六祖臨終自知去處。
豈非随願所往。
如是殆非妄言證聖者可拟也。
吾人隻貴究明自心。
求出生死一着。
且不必論破陰與位次合不合。
以理揆之。
聖言證明。
暗劣之見如此。
高明有以教之。
西堂廣智請益教乘六疑 一問古人判教雲。
雙垂兩相。
二始同時。
初說華嚴。
本被大乘。
二乘絕分。
鹿苑轉四谛時。
身子目連。
尚未舍邪出家。
何故華嚴結末文中。
有聲聞舍利弗等。
若據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