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一

關燈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十一 侍 者  福 善 日錄 門 人  通 炯 編輯 嶺南弟子 劉起相 重較 法語 答湖州僧海印 問古人已禀單傳直指。

    複修淨業而欲往生者。

    為是悟後。

    随願起行耶。

    為是未悟。

    二行兼修耶。

    若兼修者。

    堕偷心。

    岐路心。

    工夫那得成片。

    如已悟。

    則塵塵華藏。

    在在蓮苗。

    十方無不可者。

    何獨樂西方乎。

     答。

    承教有言。

    淨土有三。

    謂常寂光土。

    實報莊嚴土。

    方便有餘土。

    若諸佛菩薩。

    與從上單傳悟心諸祖。

    皆受自性法樂。

    無一不歸常寂光土者。

    是謂惟心淨土。

    若塵塵刹刹皆淨土者。

    乃華藏莊嚴實報土耳。

    亦惟心所現。

    至若求生西方淨土者。

    名方便有餘土。

    乃華藏塵刹中一土耳。

    此是欲求往生者。

    論雲。

    衆生初學。

    懼信心難成。

    意欲退者。

    當知如來有勝方便。

    攝護信心。

    謂以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所修善根回向。

    願求即得往生。

    常見歸依佛。

    故終無有退。

    此乃未悟而修者。

    即永明所雲。

    但得見彌陀。

    何愁不開悟之意也。

    若兼修此行。

    如論所雲。

    若觀彼佛真如法身。

    常勤修習。

    畢竟得生住正定故。

    此豈偷心。

    是未達念佛之旨。

    不知淨土之意也。

    是知已悟者。

    不待求而自然往生。

    未悟者。

    亦非偷心念佛可生也。

     問參禅貴一念不生。

    念佛貴淨念相繼。

    茲參究念佛一門。

    意在妙悟。

    而得往生也。

    今念佛時。

    雖心佛分明。

    參時則二俱坐斷。

    故參功漸勝。

    念佛漸微。

    他時焉得亦悟亦生耶。

     答。

    參禅。

    貴一念不生。

    是已。

    若言念佛。

    貴淨念相繼者。

    此将四字佛号。

    放在心中。

    為淨念耳。

    殊不知四字佛号。

    相繼不斷者。

    是名系念。

    非淨念也。

    乃中下根人。

    專以念佛求生西方。

    正屬方便淨土一門耳。

    今雲參究念佛。

    意在妙悟者。

    乃是以一聲佛。

    作話頭參究。

    所謂念佛參禅公案也。

    如從上諸祖。

    教人參話頭。

    如庭前柏樹子。

    麻三斤。

    幹矢橛。

    狗子無佛性。

    放下着須彌山等公案。

    随提一則。

    蘊在胸中。

    默默參究。

    借此塞斷意根。

    使妄想不行。

    久久話頭得力。

    忽然[囗@力]也。

     問即心即。

    佛不外馳求之理。

    信得及。

    見得徹了。

    為便。

    随緣消業。

    不造新殃。

    任運騰騰。

    以待夫識幹自得耶。

    為當更起疑情。

    窮參力究。

    以求妙悟耶。

     答。

    信得即心即佛及。

    隻是空信。

    須要行證。

    若無行證。

    徒信無益。

    豈有但以信字便為了徹耶。

    古人雲。

    先悟後修。

    是則悟後正好修行。

    古德雲。

    學人但得一念頓契自心。

    是為妙悟。

    尚有八識田中。

    無量劫來惡習種子。

    名為現業流識。

    既悟之後。

    即将悟得道理。

    二六時中。

    密密綿綿。

    淨除現業流識。

    名之為修。

    不是舍此悟外。

    更有修也。

    淨除現業。

    乃為随緣消舊業。

    全仗悟之之功。

    乃能有力淨除惡習。

    若但空信。

    将何以消惡習乎。

    所雲。

    疑情參究等。

    正是淨除現業工夫。

    若未悟時。

    須究業習流識起處。

    經雲。

    靜坐山林。

    觀自心流注等。

    若已悟後。

    則惡習起處。

    一照便消。

    自然如紅爐片雪耳。

    悟後消業。

    與未悟時工夫。

    日劫相倍。

    不可同日語也。

     問。

    參禅暫有諸念不生時。

    其話頭便提不起。

    亦捺不落。

    其應緣時。

    若管帶又被古人诃斥。

    任之不能相續。

    隻是動靜兩閑。

    如何提究。

    疾得相應。

     答。

    參禅暫有諸念不生時。

    此非真不生。

    乃是話頭得力處耳。

    此得力處。

    不能久常。

    及至遇緣便打失。

    或被境界搖奪。

    自然動靜兩般。

    起滅不停耳。

    若果能用心。

    單在一念不生以前着力。

    久久純熟。

    一念不生。

    本體現前。

    常光了了。

    明暗不移。

    動靜一如。

    方為打成一片。

    到此應緣。

    不須管帶。

    自然任運合道。

    豈有古人诃斥。

    真無生意耶。

    參禅工夫。

    隻在一念不生以前着力。

    如此提究。

    自然疾得相應。

    若以電光三昧為得。

    終落識情窠臼。

     問永嘉雲。

    誰無念。

    誰無生。

    雲居齊雲。

    不斷分别。

    不舍心相。

    似悟後有想念也。

    又湧泉雲。

    不許走作。

    仰山禅鬼不知。

    及石霜一念萬年等。

    竟似悟後無想念也。

    豈應緣有。

    而離緣無耶。

    有無二義。

    願垂一決。

     答。

    古人悟的就是妄想。

    妄想就是悟的。

    元無兩般。

    迷人坐在妄想中。

    故望妙悟。

    将謂别有耳。

    棱伽雲。

    從上諸聖。

    轉相傳授。

    妄想無性。

    豈有二耶但迷時用妄想。

    悟時用自心。

    豈有悟後又起妄想耶。

     問永明雲。

    先以聞解信入。

    後以無私契同。

    一入信門。

    便登祖位。

    夫祖位甚深。

    聞解便可登乎。

    況雲門已透法身。

    洞山必令盡識。

    是證非解也。

    茲解位稱祖。

    當必有深義。

     答。

    教有信解行證四門。

    其解有解悟之解。

    知解之解。

    若以聞信入。

    乃知解邊事。

    若靈雲睹桃華。

    香岩聞擊竹。

    頓了自心。

    此解悟之解。

    一解便徹自心。

    即将解字吐卻。

    所謂入此門來。

    不存知解。

    便稱祖位。

    若聞他家屋裡事。

    解得當為己有。

    豈可稱為祖師耶。

    已透法身。

    若影子不忘。

    正堕識情。

    全存知解。

    是以古人不貴。

    若真實悟的。

    豈特解不稱祖。

    所謂初發心時。

    即得菩提。

    豈可與知解者同耶。

     問初祖示棱伽以印心。

    黃梅令讀金剛而見性。

    乃至俱胝準提。

    首山法華。

    似參禅不礙于持誦。

    藥山不許看經。

    趙州不喜念佛。

    乃至高峰曰。

    話頭綿密。

    便是一卷不斷頭的經。

    又似禁絕誦持。

    而貴在單提心印。

    從來以參話頭為主。

    兼持華嚴及念佛為課。

    今欲止其課。

    一其參。

    惟存願力。

    未知得否。

     答。

    初祖黃梅。

    以棱伽金剛印心乃禅道初來。

    恐學人用心差錯。

    故以經印正其心。

    不緻誤謬。

    非是以經為己解也。

    俱胝準提。

    是以咒為話頭參究。

    亦從緣而入者。

    若首山法華。

    乃悟後聊以作佛事耳。

    所謂心悟轉法華。

    非以誦經作功行也。

    其不許看經念佛者。

    正恐學人迷卻自己。

    把作實法會耳。

    若參禅人未悟時。

    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