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光接引。
投托蓮花。
以為父母。
花開見佛。
從此永出生死輪回之苦。
長揖三界。
是名菩薩。
此念佛功夫。
古今在家男女行持。
一生取辦。
生西方者不少。
故曰。
唯有徑路修行。
但念阿彌陀佛。
此外别求。
皆為邪見邪行矣。
善人持此。
轉化同類。
一人一家。
以及一鄉一郡通都為佛國矣。
但願努力修行。
隻要信心真切。
一念奉行。
不必别求[纟-八]妙佛法。
示盛蓮生 老子雲。
吾所大患。
為吾有身。
若吾無身。
吾有何患。
圓覺經雲。
我今此身。
四大合成。
當觀身中堅硬歸地。
潤濕歸水。
暖氣歸火。
動轉歸風。
四大各離。
今者妄身。
當在何處。
如此谛觀。
此心久久純熟。
身相忽空。
種種煩惱。
皆從妄想颠倒而生。
如夢颠倒本來不有。
當煩惱時。
直觀此心妄想。
從何處生。
追到本無生處。
則妄想不生。
妄想不生。
則煩惱空。
身心忽空。
則一切煩惱。
當下消滅。
應念即入清涼極樂國矣。
此觀吃緊。
乃脫苦之妙藥。
然初心觀未易成。
但将阿彌陀佛。
審實話頭。
切切不忘。
若妄想起時。
提起話頭一拶。
則妄想自滅以尋常無有正念。
故專逐妄想流轉。
攀緣不停以滋苦耳。
一切諸法。
皆自心生。
心外無法。
若不觀心。
而求脫若之路。
猶卻步而求前也。
隻須發勇猛心。
切不可說不能。
乃自畫耳。
示吳啟高 啟高久歸三寶齋心有年。
今來匡山。
求授戒法。
為法門弟子。
以結未來出世之緣。
因詺名福常。
号淨心居士。
為授優婆塞戒。
複拈香請益。
老人因示之曰。
一切世閑種種業行。
皆是無常。
盡為苦因。
故感生娑婆國土。
衆生所聚。
故名堪忍。
愚迷之人。
以苦為樂。
轉滋貪愛。
更增苦本。
不知出苦之要。
是為颠倒。
故舉世之人但有一念。
知是無常苦空。
發心求出離者。
是即大智慧人。
但有一念返省。
發起厭苦之心。
便是出苦之路。
但有一念求生淨土之願。
即是成佛之本。
所以佛說戒法。
教人止惡修善。
以惡止則心淨。
善修則苦滅。
苦滅則福增。
心淨則為淨土之因。
苦滅則為極樂之本。
福增則為常樂之果。
是知一念發起受戒之心。
則衆苦可斷。
衆福可集。
生死可出。
淨土可生。
皆從最初一念。
發心為因地也。
居士今日既能知此事。
發此心。
故凡所作。
即是出世之行。
雖未出家。
即名佛子。
從今果以持戒之心念佛。
淨除心中夙染。
貪嗔癡愛。
種種煩惱。
則心地清淨。
以此淨心念佛。
念念不忘。
心心不斷。
即日用現前。
事事皆是淨土之因。
即所施種種。
四事供養三寶者。
皆為莊嚴淨土之資。
所謂心淨則佛土淨。
唯心淨土。
自性彌陀元不離當人一念。
是為真實法行。
所謂真常之福。
從淨心中謂是故也。
居士果能谛信不疑。
何用别求佛法。
但不可作世閑尋常事。
目之則道念自堅。
信心日長矣。
珍重珍重。
示無知鑒禅人 出家人。
先須要知出家割愛辭親。
本為求出生死。
若為生死大事。
要知世閑一切諸法。
皆是苦本。
身是苦聚。
必要發心修行。
求出苦之道。
先須看破。
現在身心境界。
當觀此身。
乃地水火風。
四大假合成形。
四大各離。
今者妄身。
當在何處。
如此看破。
則不為此身謀求。
種種受用之樂。
次要看破。
現前見聞知覺。
全是妄想用事。
總非真心。
以此妄心。
造種種業。
起心動念。
無非是業。
無非是罪。
即此一念。
便是生死苦本。
切不可随他妄想流轉。
日用密密觀察。
妄想起處。
就要看破。
當下消滅。
切不可随他相續。
攀緣往而不返。
若觀察不定。
無巴鼻時。
但将一聲阿彌陀佛作話頭。
緊緊抱定。
念念不忘。
有此話頭作主。
但見妄想起處。
即提起佛來。
是為正念現前。
則妄念不待遣而自消矣。
如此二六時中。
密密用心。
唯此一念為主。
其餘一切妄想皆為客。
客主若分。
久久純熟。
則妄想自消。
真心自顯矣。
禅人若果有志。
為生死大事。
但以此一念為真。
其餘世閑種種伎倆。
作詩寫字。
乃至攀緣。
交遊放浪。
皆是颠倒癡迷之事也。
若不慕實行。
專事虛浮。
縱放六情。
遊談無根。
空喪光陰。
不唯虛生浪死。
抑恐惡業難逃。
千生百劫。
無出頭時也。
示徐清之 佛說三界上下法。
唯是一心作。
言三界上者。
乃出世四聖。
謂佛。
菩薩。
聲聞。
緣覺也。
三界下者。
乃六道凡夫。
謂天。
人。
修羅。
三善道。
及地獄。
畜生。
餓鬼。
三惡道也。
是則十法界中。
一切聖凡。
善惡因果。
依正莊嚴。
皆由一心之所造。
然此一心非别。
乃吾人日用現前。
分别了知之心也。
既然一切由心。
非次第造。
乃日用現前。
念念所作之業。
于十法界流轉。
若一念由貪嗔癡所作十惡身三口四意三惡業。
則就三途苦趣之因。
若一念轉十惡而為十善。
則為人天妙樂之因。
若一念善惡兩忘。
内不見有我。
外不見有人。
一心寂靜。
則為聲聞出苦之因。
若觀目前苦樂逆順。
由因緣生滅。
流轉還滅。
則成緣覺之因。
若一念了知人法無我因緣。
性空無有作受者。
而不妨現行布施持戒忍辱。
六道之行。
化度衆生。
則為菩薩之因。
若一念頓悟自心。
本來光明廣大。
無不包容。
無不濟度。
了無一法當情。
生佛平等。
即為成佛之因。
故此一心。
廣大無外。
本來清淨。
圓滿光明。
若日用念念悟此。
則雖居塵勞。
而為出世之人矣。
此所以維摩稱為不二法門也。
居士若能體此而行。
則一切恩怨是非人我。
煩惱情根。
應念化成光明藏矣。
日用一切境界。
試此觀看。
念念覺察。
若不能安忍。
為煩
投托蓮花。
以為父母。
花開見佛。
從此永出生死輪回之苦。
長揖三界。
是名菩薩。
此念佛功夫。
古今在家男女行持。
一生取辦。
生西方者不少。
故曰。
唯有徑路修行。
但念阿彌陀佛。
此外别求。
皆為邪見邪行矣。
善人持此。
轉化同類。
一人一家。
以及一鄉一郡通都為佛國矣。
但願努力修行。
隻要信心真切。
一念奉行。
不必别求[纟-八]妙佛法。
示盛蓮生 老子雲。
吾所大患。
為吾有身。
若吾無身。
吾有何患。
圓覺經雲。
我今此身。
四大合成。
當觀身中堅硬歸地。
潤濕歸水。
暖氣歸火。
動轉歸風。
四大各離。
今者妄身。
當在何處。
如此谛觀。
此心久久純熟。
身相忽空。
種種煩惱。
皆從妄想颠倒而生。
如夢颠倒本來不有。
當煩惱時。
直觀此心妄想。
從何處生。
追到本無生處。
則妄想不生。
妄想不生。
則煩惱空。
身心忽空。
則一切煩惱。
當下消滅。
應念即入清涼極樂國矣。
此觀吃緊。
乃脫苦之妙藥。
然初心觀未易成。
但将阿彌陀佛。
審實話頭。
切切不忘。
若妄想起時。
提起話頭一拶。
則妄想自滅以尋常無有正念。
故專逐妄想流轉。
攀緣不停以滋苦耳。
一切諸法。
皆自心生。
心外無法。
若不觀心。
而求脫若之路。
猶卻步而求前也。
隻須發勇猛心。
切不可說不能。
乃自畫耳。
示吳啟高 啟高久歸三寶齋心有年。
今來匡山。
求授戒法。
為法門弟子。
以結未來出世之緣。
因詺名福常。
号淨心居士。
為授優婆塞戒。
複拈香請益。
老人因示之曰。
一切世閑種種業行。
皆是無常。
盡為苦因。
故感生娑婆國土。
衆生所聚。
故名堪忍。
愚迷之人。
以苦為樂。
轉滋貪愛。
更增苦本。
不知出苦之要。
是為颠倒。
故舉世之人但有一念。
知是無常苦空。
發心求出離者。
是即大智慧人。
但有一念返省。
發起厭苦之心。
便是出苦之路。
但有一念求生淨土之願。
即是成佛之本。
所以佛說戒法。
教人止惡修善。
以惡止則心淨。
善修則苦滅。
苦滅則福增。
心淨則為淨土之因。
苦滅則為極樂之本。
福增則為常樂之果。
是知一念發起受戒之心。
則衆苦可斷。
衆福可集。
生死可出。
淨土可生。
皆從最初一念。
發心為因地也。
居士今日既能知此事。
發此心。
故凡所作。
即是出世之行。
雖未出家。
即名佛子。
從今果以持戒之心念佛。
淨除心中夙染。
貪嗔癡愛。
種種煩惱。
則心地清淨。
以此淨心念佛。
念念不忘。
心心不斷。
即日用現前。
事事皆是淨土之因。
即所施種種。
四事供養三寶者。
皆為莊嚴淨土之資。
所謂心淨則佛土淨。
唯心淨土。
自性彌陀元不離當人一念。
是為真實法行。
所謂真常之福。
從淨心中謂是故也。
居士果能谛信不疑。
何用别求佛法。
但不可作世閑尋常事。
目之則道念自堅。
信心日長矣。
珍重珍重。
示無知鑒禅人 出家人。
先須要知出家割愛辭親。
本為求出生死。
若為生死大事。
要知世閑一切諸法。
皆是苦本。
身是苦聚。
必要發心修行。
求出苦之道。
先須看破。
現在身心境界。
當觀此身。
乃地水火風。
四大假合成形。
四大各離。
今者妄身。
當在何處。
如此看破。
則不為此身謀求。
種種受用之樂。
次要看破。
現前見聞知覺。
全是妄想用事。
總非真心。
以此妄心。
造種種業。
起心動念。
無非是業。
無非是罪。
即此一念。
便是生死苦本。
切不可随他妄想流轉。
日用密密觀察。
妄想起處。
就要看破。
當下消滅。
切不可随他相續。
攀緣往而不返。
若觀察不定。
無巴鼻時。
但将一聲阿彌陀佛作話頭。
緊緊抱定。
念念不忘。
有此話頭作主。
但見妄想起處。
即提起佛來。
是為正念現前。
則妄念不待遣而自消矣。
如此二六時中。
密密用心。
唯此一念為主。
其餘一切妄想皆為客。
客主若分。
久久純熟。
則妄想自消。
真心自顯矣。
禅人若果有志。
為生死大事。
但以此一念為真。
其餘世閑種種伎倆。
作詩寫字。
乃至攀緣。
交遊放浪。
皆是颠倒癡迷之事也。
若不慕實行。
專事虛浮。
縱放六情。
遊談無根。
空喪光陰。
不唯虛生浪死。
抑恐惡業難逃。
千生百劫。
無出頭時也。
示徐清之 佛說三界上下法。
唯是一心作。
言三界上者。
乃出世四聖。
謂佛。
菩薩。
聲聞。
緣覺也。
三界下者。
乃六道凡夫。
謂天。
人。
修羅。
三善道。
及地獄。
畜生。
餓鬼。
三惡道也。
是則十法界中。
一切聖凡。
善惡因果。
依正莊嚴。
皆由一心之所造。
然此一心非别。
乃吾人日用現前。
分别了知之心也。
既然一切由心。
非次第造。
乃日用現前。
念念所作之業。
于十法界流轉。
若一念由貪嗔癡所作十惡身三口四意三惡業。
則就三途苦趣之因。
若一念轉十惡而為十善。
則為人天妙樂之因。
若一念善惡兩忘。
内不見有我。
外不見有人。
一心寂靜。
則為聲聞出苦之因。
若觀目前苦樂逆順。
由因緣生滅。
流轉還滅。
則成緣覺之因。
若一念了知人法無我因緣。
性空無有作受者。
而不妨現行布施持戒忍辱。
六道之行。
化度衆生。
則為菩薩之因。
若一念頓悟自心。
本來光明廣大。
無不包容。
無不濟度。
了無一法當情。
生佛平等。
即為成佛之因。
故此一心。
廣大無外。
本來清淨。
圓滿光明。
若日用念念悟此。
則雖居塵勞。
而為出世之人矣。
此所以維摩稱為不二法門也。
居士若能體此而行。
則一切恩怨是非人我。
煩惱情根。
應念化成光明藏矣。
日用一切境界。
試此觀看。
念念覺察。
若不能安忍。
為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