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八

關燈
指望速成就。

    釋迦老子。

    三大阿僧祇劫。

    磨煉身心。

    豈是鈍根耶。

    古德參究機緣盡多。

    唯有念佛的是誰一則審實話頭。

    最易得力。

    禅人今日發心參究。

    但将此一則公案。

    時時提撕。

    先将身心内外一切妄想雜亂念頭。

    一齊放下。

    放到沒可放處。

    即深深提起一聲阿彌陀佛。

    四字曆曆分明。

    急着眼看。

    看得少不得力。

    又提一聲佛。

    有力便下疑情。

    審問者念佛的是誰。

    審之又審。

    畢竟是誰。

    看得才有昏散現前。

    即便快着精彩。

    又提又看。

    又審又疑。

    疑到疑不得處。

    胸中如銀山鐵壁。

    立在心目之閑。

    如此便是話頭得力時也。

    若到此得力處。

    正好重下疑情。

    于日用一切時。

    一切處。

    念念不移。

    乃至久久夢中。

    一似醒時一般。

    若用力到此。

    決不可退堕。

    忽然疑團迸裂。

    自然頓見本來面目。

    若肯發此決定之志操不退之心。

    但隻一念直直行将去。

    切不可求速效。

    切不得将心待悟。

    若工夫綿密。

    自有打破時節也。

    如上所說參究一節。

    最是易為省力。

    是要放得下。

    提得起。

    靠得定。

    疑得切。

    不拘行住坐卧。

    動靜閑忙。

    都是用心的時節。

    六祖雲。

    若論此事。

    輪刀上陣。

    亦可做得。

    此之謂也。

    禅人有志。

    真為生死。

    便從此一路下腳。

     示寶藏相禅人禮普陀 觀音大士。

    證圓通本根。

    以法界身。

    随緣應現。

    豈定居于普陀耶。

    海喻生死。

    山喻涅盤。

    大士以法身普應生死海中。

    即衆生日用尋常。

    皆大士威神顯現。

    湛然寂滅。

    猶如寶山。

    故以海中普陀象之。

    由在衆生煩惱海中。

    衆生有苦。

    即大士之苦故。

    一稱其名。

    即得解脫。

    乃衆生喚醒自心大士。

    大士現前。

    則寂滅現前。

    寂滅則苦不能到。

    故山在海中。

    波濤不能撼動。

    是故名為大士常居普陀。

    非局指海中拳石。

    為大士栖托也。

    衆生迷妄不禮自心大士。

    親踞寂滅道場。

    巍巍不動。

    如海中山爾。

    乃跋涉山川。

    必數千裡外。

    跉跰辛苦。

    而向外求之。

    迷之甚矣。

    雖然。

    如是。

    經雲。

    歸元無二。

    方便多門。

    今大地衆生。

    皆信大士于南海。

    合就其機而引進之。

    令其涉海登山。

    一呼大士。

    猛省自心。

    則觸目波濤。

    皆入圓通之門。

    必使自信而後已。

    同此行者。

    但有一人能信老人此言。

    則不負一翻行腳。

    不然。

    則空費草鞋錢也。

     示明輝禅少林禮祖 若論此事。

    佛未出世。

    祖未西來。

    照天照地。

    無欠無餘。

    即黃面老子出世。

    胡亂四十九年。

    終日搖唇鼓舌。

    亦未道着一字。

    及末後拈花。

    迦葉破顔微笑。

    乃曰。

    吾有正法眼藏。

    涅盤妙心。

    今付與汝。

    大似空拳诳小兒。

    自是喚作教外别傳之道。

    一似缽盂安柄。

    一人傳虛。

    十人傳實。

    達磨西來又說作單傳直指。

    少室九年。

    賺得神光癡種。

    立雪斷臂。

    将謂有甚奇特。

    究竟到底。

    直是個覓心了不可得。

    從此承虛接響。

    大家都架空中樓閣。

    各立門庭。

    二派五宗。

    畢竟不曾為人拈出。

    直至如今。

    大地黑如漆。

    緻使癡狂之輩。

    向鬼窟裡弄精魂。

    自謂傳少林禅。

    是某家兒孫。

    如此诳惑愚人。

    豈不痛哉。

    禅人今日參老僧。

    老僧此閑無佛法禅道與人。

    說甚麼幹矢橛。

    禅人又要走向少林。

    禮鼻祖。

    求佛法禅道舍卻自己腳跟下一尺土。

    更向千山萬水之外。

    向他家。

    屋裡覓。

    豈智也哉。

    禅人試将己躬下理會。

    看。

    未出門一步。

    與到匡山時。

    是同是别。

    即今離匡山一步。

    到少林往返歸來時。

    是同是别。

    若是别。

    則未出門一步。

    早已錯卻了也。

    況千裡萬裡乎。

    禅人如不信老人。

    試到少室。

    問取單傳堂前露柱。

    看。

    是個什麼。

     示法界約禅人 禅人生長建昌。

    自離塵以來。

    久走方外。

    曾禮紫柏及老人于大都。

    已三十餘年。

    複觐老人于匡山。

    因示之曰。

    從上出家兒。

    皆為生死大事。

    登山涉水。

    求善知識決擇。

    于一言一句之下。

    剿絕命根。

    将百千萬劫塵勞惡習。

    當下頓斷。

    如脫鞴之鷹。

    自此不複受人拘絷。

    即能掉臂生死路頭。

    絕無顧盼。

    谛觀傳燈諸祖。

    為人抽釘拔楔處。

    有甚[纟-八]妙秘密耶。

    隻是學人。

    一向單為生。

    死一着。

    蘊在胸中。

    吞不入。

    吐不出。

    扼塞不通。

    如喪老妣相似。

    偶因緣時熟。

    忽遇善知識拄杖頭。

    一撥便轉。

    更有何疑慮耶。

    唯的信自心本有而已。

    今人行腳。

    走遍天涯。

    入遍叢林。

    眼中到處熱烘烘。

    便是好道場。

    見粥飯精潔。

    一頓飽齁齁的。

    便是好知識。

    從遇明眼知識。

    都被熱瞞。

    當面錯過。

    如此行腳參方。

    不為本分事。

    便是流浪生死。

    一生空過時光。

    枉費草鞋錢。

    豈不大可歎息耶。

    禅人為生死。

    出家行腳。

    參知識。

    住名山。

    行苦行。

    種種法行。

    一一經曆。

    且道即今生死事。

    畢竟如何。

    且道。

    前見紫柏老人。

    今見老人。

    與未見時。

    有何差别。

    且道今在匡廬萬仞峰頭白雲深處。

    與王舍城中萬仗紅塵裡境界。

    是同是别。

    若道是同。

    且隔三千裡外沒交涉。

    若道是别。

    衲僧行腳。

    眼在甚處。

    若向者裡定當得出。

    三十年即今日。

    今日即三十年前。

    紅塵即白雲。

    白雲即紅塵。

    一切生死煩惱業行。

    及種種差别境界。

    無不觸目寂滅矣。

    其或未然。

    今日再行腳。

    從頭起重到五台峨嵋。

    參見文殊普賢。

    試問何等是平等一際寂滅法門。

    待有話會。

    再來與老僧相見。

     示崇觀禅人 觀禅人往來吳楚。

    不遠數千裡來參。

    一見則知其有志而未能也。

    老人愍其遠來。

    且無可指示。

    但因其名。

    乃字之曰見微。

    以衆生生死根株。

    微細流注。

    妄想昏迷而不自知。

    故吾佛大師設觀以照之。

    良以微非觀照無以見生死之力大。

    觀不涉微。

    無以顯照用之功力。

    能破幽微。

    則生死可出。

    此特教家之極則。

    若是衲僧分上。

    自有格外鉗錘。

    但能一念如鐵壁銀山。

    塞斷咽喉無吐氣處。

    直得死而複蘇。

    方有少分相應耳。

    禅人方且波流識海。

    未能剿絕命根。

    他時後日。

    苟能吐卻雜毒。

    放下身心。

    再來參請有分。

     示六如坤公 從上諸祖教人參禅。

    雖有超佛越祖之談。

    其實要人成佛作祖耳。

    未有欲求作佛祖。

    而不遵佛祖之言教者。

    舍教而言修行。

    是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