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其本也。
請試觀夫本師和尚。
毗盧遮那。
法身非身。
以文殊觀音普賢三大士之行。
以成其身。
文殊智也。
觀音悲也。
普賢行也。
舍此三者。
則法身寂寥。
亦無寄矣。
故如來法身。
若言其智。
則徹法界理事因果。
乃至草芥塵毛。
無不盡其源底。
盡衆生界心念頭數。
莫不徹其根源。
若言其悲。
則盡衆生數皆為己身。
凡衆生之饑寒困苦疾病痛癢。
乃至三塗劇苦。
皆菩薩全身一體共受。
故能不舍于一衆生。
若言其行。
則盡虛空徹法界。
無一草芥塵毛。
不是菩薩舍身命處。
故普賢十願。
一一皆言虛空界盡。
衆生界盡。
衆生業盡。
衆生煩惱盡。
我此行願無有窮盡。
是故本師毗盧遮那。
以此三法。
成就一身。
少一法而法身不成。
即一衆生而非自己。
則法身不遍。
乃至塵毛草芥。
一有不徹。
則未盡無明。
以至虛空盡處。
而行願亦盡。
則法身斷滅。
雖然。
于法界性中。
觀此三者。
如首羅三目。
即一即三。
非三非一。
于寂滅海中。
猶似漚滅漚生耳。
若有挺特沒量大人。
能于毗盧頂[甯*頁]上行。
回視此三行者。
大似喚奴作郎矣。
以彼區區介爾之行。
較三大士者。
又不啻奴兒婢子。
豈能盡佛法身之量哉。
苟能從此發堅固心。
放舍身命。
建立三寶。
凡有纖毫裨法門益衆生事。
皆法界全體之德用。
如由一塵以遍諸塵。
始一毛而融多毛。
從今生以極未來。
劫劫生生。
下退此心。
亦如普賢之虛空界盡。
而行願無盡。
生生世世。
食息起居。
行住坐卧。
未離本師一毛孔外。
三大老者。
乃于法性海中。
同出同沒。
不出如幻三昧。
逢場作戲。
竿木随身。
說幻法以開幻衆是則有之。
何足以為師哉。
其無以限量心。
自隘如來法身境界。
可也。
示自覺智禅人 佛言。
汝等比丘。
每于辰朝當自摩頭。
此語最為親切。
老人每每思之。
吾佛慈悲。
痛徹骨髓。
常謂末法比丘。
多所受用。
安居四事種種供養。
各各自謂所應得者。
更不思我是何人。
物從何來。
為何而受。
所以知恩者希。
而報恩者少。
特未一摩其頭耳。
苟回光一摩其頭。
則不覺自驚曰。
吾為何剃除須發。
不與俗人為伍耶。
苟知形與俗異。
則居不敢近俗。
身不敢入俗。
心不敢念俗。
如此則樂遠離行。
不待知識之教。
而自發勇猛。
入山唯恐不深矣。
又安忍混從市俗。
縱浪身心。
為無慚人。
作無益行耶。
自覺禅人。
向住人閑。
來匡山。
禮老人。
願枯心住山。
修出世行。
老人因示之以福慧雙修之行。
修慧在乎觀心。
修福在乎萬行。
觀心以念佛為最。
萬行以供養為先。
是二者。
乃為總持。
吾人日用一切。
起心動念。
皆是妄想。
為生死本。
故招苦果。
今以妄想之心。
轉為念佛。
則念念成淨土因。
是為樂果。
若念佛心心不斷。
妄想消滅。
心光發露。
智慧現前。
則成佛法身。
然衆生所以貧窮無福慧者。
由生生世世。
未嘗一念供養三寶。
以求福德。
直為生死苦身。
念念貪求五欲之樂。
以資苦本。
今以貪求一己之心。
轉而供養三寶。
以有限之身命。
随心量力。
供養十方。
乃至一香一華。
粒米莖菜。
則如滴水入滄溟。
一塵落大地。
縱海有枯而地有盡。
其福無窮。
故感佛果華藏莊嚴。
為己将來自受用地。
舍此則無成佛妙行矣。
禅人如生疲厭。
當自摩頭。
則自發無量勇猛也。
示龍華泰禅人 餘往乞食長安時。
過龍華樹下。
主人瑞庵師。
物色餘甚歡。
視猶多世親因也。
餘睹王舍城中諸住刹者。
率多浮習。
獨師孤硬潔介。
遇物不假辭色。
心知其非塵中人也。
遂相與莫逆。
數數往來。
諸弟子輩。
亦莫不以餘為親。
故無閑然。
及師化去。
其孫潭公。
視餘猶視師餘被放嶺外。
愧生平竟無以報德者。
頃餘出嶺之南嶽。
法孫泰禅人。
遠來相訊。
餘見之。
不覺五内酸痛。
昔之與師音聲相貌。
居然在目。
及餘之雙徑。
了達大師因緣。
禅人相侍。
既而餘歸匡山。
則攜禅人與之同歸。
意念爾祖之德。
冀成就禅人出世之業。
為報地耳。
居期年。
以開荒之勞。
身心未及放下。
頃政為禅人指示。
發覺初心。
方有趨向。
乃翁以書招之。
屬以他緣。
餘刻意留之。
不可得。
禅人将别。
請益。
因示之曰。
吾出家兒。
先須急其大者。
略其小者。
何謂大。
生死是也。
何謂小。
世緣是也。
古德雲。
除卻死生真大事。
其餘都是可商量。
以衆生沉淪苦海。
汩沒世緣。
積劫以來以至今日。
未嘗一念返省。
今幸為佛弟子。
身着袈裟。
且又遇知識。
有入道之緣。
而不拌舍世緣。
苦心參究己躬下事。
切恐今生錯過。
縱出頭來。
未審可能如今日諸緣畢具否也。
禅人今以乃翁之命不敢違。
去則固爾。
當以死生之念為急。
辦道之緣不可失。
事畢旋歸。
老人幸得活埋空山。
但存殘喘一日。
則與禅人切磋大事。
有一日之功。
老人以畢命為期。
禅人以死心相侍。
但得禅人當人一念光明煥發。
不獨禅人以了積劫生死大事。
亦是老人所以報乃祖之地。
不負此世際會因緣也。
禅人行矣。
其無久滞他鄉。
重增生死業累耳。
示翠林禅人 佛祖教人。
唯在真心實行。
為出生死之要。
心真則凡所動作言行舉措。
無一事而不真。
行實則凡所雲為。
無一行而不實。
故真實如好種子。
其餘作為立行種種。
皆發生之緣。
以是之故。
抽芽發幹。
開花結實。
究竟不虛。
故佛說發心修行。
如布種子。
成就菩提。
以為結果。
果者實也。
以始終皆真實故。
故佛呵二乘為焦芽敗種者。
以其心行不真實故也。
從上諸祖。
教人參須真參。
悟須實悟。
是知一切衆生。
虛生浪死者。
以其妄想颠倒用事。
劫劫生生。
未曾一念真實。
故于生死海中漂流。
難到彼岸。
所謂業識茫茫。
無本可據耳。
況為佛弟子。
身在袈裟之下。
豈可流浪一生。
念念妄想業識流轉。
曾無一念返省。
而求真實履踐之行。
此乃向袈裟下失卻人身。
最為可憐愍者。
禅人既不遠千裡。
來參老人。
必發一片真實信心。
以此空山寂寞之中。
非掠虛之地。
何所為而來耶。
既發真實信心。
不是一見便了。
不求一段真
請試觀夫本師和尚。
毗盧遮那。
法身非身。
以文殊觀音普賢三大士之行。
以成其身。
文殊智也。
觀音悲也。
普賢行也。
舍此三者。
則法身寂寥。
亦無寄矣。
故如來法身。
若言其智。
則徹法界理事因果。
乃至草芥塵毛。
無不盡其源底。
盡衆生界心念頭數。
莫不徹其根源。
若言其悲。
則盡衆生數皆為己身。
凡衆生之饑寒困苦疾病痛癢。
乃至三塗劇苦。
皆菩薩全身一體共受。
故能不舍于一衆生。
若言其行。
則盡虛空徹法界。
無一草芥塵毛。
不是菩薩舍身命處。
故普賢十願。
一一皆言虛空界盡。
衆生界盡。
衆生業盡。
衆生煩惱盡。
我此行願無有窮盡。
是故本師毗盧遮那。
以此三法。
成就一身。
少一法而法身不成。
即一衆生而非自己。
則法身不遍。
乃至塵毛草芥。
一有不徹。
則未盡無明。
以至虛空盡處。
而行願亦盡。
則法身斷滅。
雖然。
于法界性中。
觀此三者。
如首羅三目。
即一即三。
非三非一。
于寂滅海中。
猶似漚滅漚生耳。
若有挺特沒量大人。
能于毗盧頂[甯*頁]上行。
回視此三行者。
大似喚奴作郎矣。
以彼區區介爾之行。
較三大士者。
又不啻奴兒婢子。
豈能盡佛法身之量哉。
苟能從此發堅固心。
放舍身命。
建立三寶。
凡有纖毫裨法門益衆生事。
皆法界全體之德用。
如由一塵以遍諸塵。
始一毛而融多毛。
從今生以極未來。
劫劫生生。
下退此心。
亦如普賢之虛空界盡。
而行願無盡。
生生世世。
食息起居。
行住坐卧。
未離本師一毛孔外。
三大老者。
乃于法性海中。
同出同沒。
不出如幻三昧。
逢場作戲。
竿木随身。
說幻法以開幻衆是則有之。
何足以為師哉。
其無以限量心。
自隘如來法身境界。
可也。
示自覺智禅人 佛言。
汝等比丘。
每于辰朝當自摩頭。
此語最為親切。
老人每每思之。
吾佛慈悲。
痛徹骨髓。
常謂末法比丘。
多所受用。
安居四事種種供養。
各各自謂所應得者。
更不思我是何人。
物從何來。
為何而受。
所以知恩者希。
而報恩者少。
特未一摩其頭耳。
苟回光一摩其頭。
則不覺自驚曰。
吾為何剃除須發。
不與俗人為伍耶。
苟知形與俗異。
則居不敢近俗。
身不敢入俗。
心不敢念俗。
如此則樂遠離行。
不待知識之教。
而自發勇猛。
入山唯恐不深矣。
又安忍混從市俗。
縱浪身心。
為無慚人。
作無益行耶。
自覺禅人。
向住人閑。
來匡山。
禮老人。
願枯心住山。
修出世行。
老人因示之以福慧雙修之行。
修慧在乎觀心。
修福在乎萬行。
觀心以念佛為最。
萬行以供養為先。
是二者。
乃為總持。
吾人日用一切。
起心動念。
皆是妄想。
為生死本。
故招苦果。
今以妄想之心。
轉為念佛。
則念念成淨土因。
是為樂果。
若念佛心心不斷。
妄想消滅。
心光發露。
智慧現前。
則成佛法身。
然衆生所以貧窮無福慧者。
由生生世世。
未嘗一念供養三寶。
以求福德。
直為生死苦身。
念念貪求五欲之樂。
以資苦本。
今以貪求一己之心。
轉而供養三寶。
以有限之身命。
随心量力。
供養十方。
乃至一香一華。
粒米莖菜。
則如滴水入滄溟。
一塵落大地。
縱海有枯而地有盡。
其福無窮。
故感佛果華藏莊嚴。
為己将來自受用地。
舍此則無成佛妙行矣。
禅人如生疲厭。
當自摩頭。
則自發無量勇猛也。
示龍華泰禅人 餘往乞食長安時。
過龍華樹下。
主人瑞庵師。
物色餘甚歡。
視猶多世親因也。
餘睹王舍城中諸住刹者。
率多浮習。
獨師孤硬潔介。
遇物不假辭色。
心知其非塵中人也。
遂相與莫逆。
數數往來。
諸弟子輩。
亦莫不以餘為親。
故無閑然。
及師化去。
其孫潭公。
視餘猶視師餘被放嶺外。
愧生平竟無以報德者。
頃餘出嶺之南嶽。
法孫泰禅人。
遠來相訊。
餘見之。
不覺五内酸痛。
昔之與師音聲相貌。
居然在目。
及餘之雙徑。
了達大師因緣。
禅人相侍。
既而餘歸匡山。
則攜禅人與之同歸。
意念爾祖之德。
冀成就禅人出世之業。
為報地耳。
居期年。
以開荒之勞。
身心未及放下。
頃政為禅人指示。
發覺初心。
方有趨向。
乃翁以書招之。
屬以他緣。
餘刻意留之。
不可得。
禅人将别。
請益。
因示之曰。
吾出家兒。
先須急其大者。
略其小者。
何謂大。
生死是也。
何謂小。
世緣是也。
古德雲。
除卻死生真大事。
其餘都是可商量。
以衆生沉淪苦海。
汩沒世緣。
積劫以來以至今日。
未嘗一念返省。
今幸為佛弟子。
身着袈裟。
且又遇知識。
有入道之緣。
而不拌舍世緣。
苦心參究己躬下事。
切恐今生錯過。
縱出頭來。
未審可能如今日諸緣畢具否也。
禅人今以乃翁之命不敢違。
去則固爾。
當以死生之念為急。
辦道之緣不可失。
事畢旋歸。
老人幸得活埋空山。
但存殘喘一日。
則與禅人切磋大事。
有一日之功。
老人以畢命為期。
禅人以死心相侍。
但得禅人當人一念光明煥發。
不獨禅人以了積劫生死大事。
亦是老人所以報乃祖之地。
不負此世際會因緣也。
禅人行矣。
其無久滞他鄉。
重增生死業累耳。
示翠林禅人 佛祖教人。
唯在真心實行。
為出生死之要。
心真則凡所動作言行舉措。
無一事而不真。
行實則凡所雲為。
無一行而不實。
故真實如好種子。
其餘作為立行種種。
皆發生之緣。
以是之故。
抽芽發幹。
開花結實。
究竟不虛。
故佛說發心修行。
如布種子。
成就菩提。
以為結果。
果者實也。
以始終皆真實故。
故佛呵二乘為焦芽敗種者。
以其心行不真實故也。
從上諸祖。
教人參須真參。
悟須實悟。
是知一切衆生。
虛生浪死者。
以其妄想颠倒用事。
劫劫生生。
未曾一念真實。
故于生死海中漂流。
難到彼岸。
所謂業識茫茫。
無本可據耳。
況為佛弟子。
身在袈裟之下。
豈可流浪一生。
念念妄想業識流轉。
曾無一念返省。
而求真實履踐之行。
此乃向袈裟下失卻人身。
最為可憐愍者。
禅人既不遠千裡。
來參老人。
必發一片真實信心。
以此空山寂寞之中。
非掠虛之地。
何所為而來耶。
既發真實信心。
不是一見便了。
不求一段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