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四
侍 者 福 善 日錄
門 人 通 炯 編輯
嶺南弟子 劉起相 重較
法語
示容玉居士(甲辰)
予居雷陽之三一庵。
化州王居士容玉。
請曰。
弟子歸心于道久矣。
第志未專一。
念生為名教。
以忠孝為先。
愧未能挂功名以忠人主。
博儋石以孝慈親。
心有未安。
故難定志。
餘曰然哉。
夫忠孝之實。
大道之本。
人心之良也。
安有舍忠孝而言道。
背心性而言行哉。
世儒概以吾佛氏之教。
去人倫舍忠孝以為背馳。
殊不知所背者迹。
所向者心也。
傳曰。
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
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人者仁也。
性之德也。
由是觀之。
論事親而不知人。
不名為孝。
論知人而不知天。
不名知人。
言知天而不見性。
則天亦茫然無據矣。
是則心性在我。
則為本然之天真也。
能知天性之真。
則為真人。
以天真之孝。
則為真孝子。
能以見性之功自修。
則為真修。
以性真之樂娛親則為妙行。
以是為孝。
孝之至矣。
猥雲以敬為重。
而口體為輕者。
抑又末矣。
玉曰。
弟子服膺明誨。
見性之功誠大矣。
以此娛親。
固所願也。
第望洋若海。
渺無指歸。
捷徑之功。
乞師指示。
餘曰。
古德有言。
唯有徑路修行。
但念阿彌陀佛。
梵語阿彌陀。
此雲無量壽。
佛者覺也。
乃吾人本然天真之覺性。
尤見性之第一妙門也。
原夫此性先天地不為老。
後天地不為終。
生死之所不變。
代謝之所不遷。
直超萬物。
無所終窮。
故稱無量壽。
此壽非屬于形骸修短歲月延促也。
吾人能見此性。
即名為佛。
且佛非西方聖人之稱。
即吾入自性之真。
而堯舜禹湯。
蓋天民之先覺者。
斯則天民有待而能覺。
聖人生之而先覺。
此覺豈非佛性之覺耶。
孟子所謂堯舜與人同耳。
所同者此也。
能覺此性。
則人皆可以為堯舜。
人既皆可以為堯舜。
則人人皆可以作佛明矣。
嗟嗟。
世人拘拘一曲之見。
未遇真人之教。
而束于俗學。
以耳食為至當。
無怪乎茫然而不知歸宿矣。
玉曰。
弟子蒙開示。
信知自心是佛。
自心作佛。
不假外求。
但不知作佛之旨。
下手工夫。
願求示誨。
餘曰。
吾人苟知自心是佛。
當審因何而作衆生蓋衆生與佛。
如水與冰。
心迷則佛作衆生。
心悟則衆生是佛。
如水成冰。
冰融成水。
換名不換體也。
迷則不覺。
不覺即衆生。
不迷則覺。
覺即衆生是佛。
子欲求佛。
但求自心。
心若有迷。
但須念佛。
佛起即覺。
覺則自性光明挺然獨露。
從前妄想。
貪嗔癡等。
當下冰消。
業垢既消。
則自心清淨脫然無累。
無則苦去樂存。
禍去而福存矣。
真樂既存。
則無性而不樂。
天福斯現。
則所遇無不安。
惟此真安至樂。
豈口體之能緻。
富貴之可及哉。
此所謂心淨則佛土淨。
事心之功無外乎此。
淨土之資。
亦不外于是。
玉曰。
弟子聞教心目開朗。
如見歸家道路。
了無疑滞。
第以念佛為孝。
何以緻此孝耶。
是所未安。
願師指示。
餘曰。
昔有孝子遠出。
其母有客至。
望子不歸。
口齧其指子即心痛。
知母憶念。
遂即旋歸。
且母齧指而子心痛。
以體同而心一也。
子能了見自心。
恍然覺悟自心即母心也。
以己之覺。
以覺其母。
以己之念。
願母念之。
母既愛子之形。
豈不愛子之心耶。
母若愛子之形。
則形累而心苦。
母若愛子之心。
則形忘而心樂矣。
且母子之心體一也。
昔母念子。
齧指而子心痛。
今子念母忘形。
而母心豈不安且樂耶。
第恐子事心之功不笃。
忘形之學不至。
不能如母念子之切。
感悅其母之心耳。
故古之孝子。
不以五鼎三牲之養。
而易斑衣戲彩之樂。
孝之大者在樂親之心。
非養親之形也。
世孝乃爾。
傥能令母之餘年。
從此歸心于淨土。
緻享一日之樂。
猶勝百年富貴。
使母時懷戚戚之憂也。
是則彼雖富貴而親不樂。
即樂而有所以不樂者存。
今子以念佛而能令母心安且樂。
樂且久。
豈非無量壽耶。
母壽無量。
子壽亦無量。
是淨土在我而不在人。
佛在心而不在迹矣。
子其志之。
示自庵有禅人住山 佛言一切衆生。
流浪生死。
皆是妄想颠倒以為根本。
颠倒想滅。
肯心自許。
便是了生死出苦海的時節也。
妄想不休。
生死難出。
故雲。
狂心不歇。
歇即菩提。
吾人果能頓歇狂心。
便是出三界。
破魔軍。
露地而坐。
稱為無事道人。
鐵面閻羅老子。
縱有狠心毒手。
亦無打算摸索處。
往來縱橫。
自由自在。
一大解脫人。
恁麼時節即喚成佛作祖。
亦不耐聽。
又肯向廁溷中。
與癡蠅作隊。
偷腥撲臭耶。
十方世界。
皆成淨土。
以大圓覺。
為我伽藍。
身心充滿其中。
與十方諸佛把臂共遊。
得大自在。
此則庵即是自。
自即是庵。
庵即是山。
山即是人。
無内無外。
無彼無此。
恁麼則住無所住。
行無所行。
修無所修。
方稱自庵。
若養懶癡睡。
三生六十劫隻為他人作奴郎耳。
思之思之。
示慶雲禅人 出家兒要明大事。
第一。
要真實為生死心切。
第二。
要發決定出生死志。
第三。
要拌一生至死不變之節。
第四。
要真知世閑是苦。
極生厭離。
第五。
要親近絕勝知識。
具正知見。
時時參請。
承順教誨。
如教而行。
精勤弗懈。
不為五欲煩惱遮障。
不為惡習所使。
不為惡友所移。
不為惡緣所奪。
不以根鈍自生退屈。
如是發心。
如是趨造。
久久純熟。
自然與本所願求。
函蓋相合。
縱今生不能了悟。
明見自心。
即百劫千生。
亦以今日為最初因地也。
若不如是。
但以狹劣知見。
軟暖習氣。
因循宴安。
而欲以口頭禅。
狂妄心。
穢濁氣。
邪見根。
将為出家正業。
以此望出苦海。
是猶适越而之燕。
卻步而求前也。
嗟嗟。
末法正信者
化州王居士容玉。
請曰。
弟子歸心于道久矣。
第志未專一。
念生為名教。
以忠孝為先。
愧未能挂功名以忠人主。
博儋石以孝慈親。
心有未安。
故難定志。
餘曰然哉。
夫忠孝之實。
大道之本。
人心之良也。
安有舍忠孝而言道。
背心性而言行哉。
世儒概以吾佛氏之教。
去人倫舍忠孝以為背馳。
殊不知所背者迹。
所向者心也。
傳曰。
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
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人者仁也。
性之德也。
由是觀之。
論事親而不知人。
不名為孝。
論知人而不知天。
不名知人。
言知天而不見性。
則天亦茫然無據矣。
是則心性在我。
則為本然之天真也。
能知天性之真。
則為真人。
以天真之孝。
則為真孝子。
能以見性之功自修。
則為真修。
以性真之樂娛親則為妙行。
以是為孝。
孝之至矣。
猥雲以敬為重。
而口體為輕者。
抑又末矣。
玉曰。
弟子服膺明誨。
見性之功誠大矣。
以此娛親。
固所願也。
第望洋若海。
渺無指歸。
捷徑之功。
乞師指示。
餘曰。
古德有言。
唯有徑路修行。
但念阿彌陀佛。
梵語阿彌陀。
此雲無量壽。
佛者覺也。
乃吾人本然天真之覺性。
尤見性之第一妙門也。
原夫此性先天地不為老。
後天地不為終。
生死之所不變。
代謝之所不遷。
直超萬物。
無所終窮。
故稱無量壽。
此壽非屬于形骸修短歲月延促也。
吾人能見此性。
即名為佛。
且佛非西方聖人之稱。
即吾入自性之真。
而堯舜禹湯。
蓋天民之先覺者。
斯則天民有待而能覺。
聖人生之而先覺。
此覺豈非佛性之覺耶。
孟子所謂堯舜與人同耳。
所同者此也。
能覺此性。
則人皆可以為堯舜。
人既皆可以為堯舜。
則人人皆可以作佛明矣。
嗟嗟。
世人拘拘一曲之見。
未遇真人之教。
而束于俗學。
以耳食為至當。
無怪乎茫然而不知歸宿矣。
玉曰。
弟子蒙開示。
信知自心是佛。
自心作佛。
不假外求。
但不知作佛之旨。
下手工夫。
願求示誨。
餘曰。
吾人苟知自心是佛。
當審因何而作衆生蓋衆生與佛。
如水與冰。
心迷則佛作衆生。
心悟則衆生是佛。
如水成冰。
冰融成水。
換名不換體也。
迷則不覺。
不覺即衆生。
不迷則覺。
覺即衆生是佛。
子欲求佛。
但求自心。
心若有迷。
但須念佛。
佛起即覺。
覺則自性光明挺然獨露。
從前妄想。
貪嗔癡等。
當下冰消。
業垢既消。
則自心清淨脫然無累。
無則苦去樂存。
禍去而福存矣。
真樂既存。
則無性而不樂。
天福斯現。
則所遇無不安。
惟此真安至樂。
豈口體之能緻。
富貴之可及哉。
此所謂心淨則佛土淨。
事心之功無外乎此。
淨土之資。
亦不外于是。
玉曰。
弟子聞教心目開朗。
如見歸家道路。
了無疑滞。
第以念佛為孝。
何以緻此孝耶。
是所未安。
願師指示。
餘曰。
昔有孝子遠出。
其母有客至。
望子不歸。
口齧其指子即心痛。
知母憶念。
遂即旋歸。
且母齧指而子心痛。
以體同而心一也。
子能了見自心。
恍然覺悟自心即母心也。
以己之覺。
以覺其母。
以己之念。
願母念之。
母既愛子之形。
豈不愛子之心耶。
母若愛子之形。
則形累而心苦。
母若愛子之心。
則形忘而心樂矣。
且母子之心體一也。
昔母念子。
齧指而子心痛。
今子念母忘形。
而母心豈不安且樂耶。
第恐子事心之功不笃。
忘形之學不至。
不能如母念子之切。
感悅其母之心耳。
故古之孝子。
不以五鼎三牲之養。
而易斑衣戲彩之樂。
孝之大者在樂親之心。
非養親之形也。
世孝乃爾。
傥能令母之餘年。
從此歸心于淨土。
緻享一日之樂。
猶勝百年富貴。
使母時懷戚戚之憂也。
是則彼雖富貴而親不樂。
即樂而有所以不樂者存。
今子以念佛而能令母心安且樂。
樂且久。
豈非無量壽耶。
母壽無量。
子壽亦無量。
是淨土在我而不在人。
佛在心而不在迹矣。
子其志之。
示自庵有禅人住山 佛言一切衆生。
流浪生死。
皆是妄想颠倒以為根本。
颠倒想滅。
肯心自許。
便是了生死出苦海的時節也。
妄想不休。
生死難出。
故雲。
狂心不歇。
歇即菩提。
吾人果能頓歇狂心。
便是出三界。
破魔軍。
露地而坐。
稱為無事道人。
鐵面閻羅老子。
縱有狠心毒手。
亦無打算摸索處。
往來縱橫。
自由自在。
一大解脫人。
恁麼時節即喚成佛作祖。
亦不耐聽。
又肯向廁溷中。
與癡蠅作隊。
偷腥撲臭耶。
十方世界。
皆成淨土。
以大圓覺。
為我伽藍。
身心充滿其中。
與十方諸佛把臂共遊。
得大自在。
此則庵即是自。
自即是庵。
庵即是山。
山即是人。
無内無外。
無彼無此。
恁麼則住無所住。
行無所行。
修無所修。
方稱自庵。
若養懶癡睡。
三生六十劫隻為他人作奴郎耳。
思之思之。
示慶雲禅人 出家兒要明大事。
第一。
要真實為生死心切。
第二。
要發決定出生死志。
第三。
要拌一生至死不變之節。
第四。
要真知世閑是苦。
極生厭離。
第五。
要親近絕勝知識。
具正知見。
時時參請。
承順教誨。
如教而行。
精勤弗懈。
不為五欲煩惱遮障。
不為惡習所使。
不為惡友所移。
不為惡緣所奪。
不以根鈍自生退屈。
如是發心。
如是趨造。
久久純熟。
自然與本所願求。
函蓋相合。
縱今生不能了悟。
明見自心。
即百劫千生。
亦以今日為最初因地也。
若不如是。
但以狹劣知見。
軟暖習氣。
因循宴安。
而欲以口頭禅。
狂妄心。
穢濁氣。
邪見根。
将為出家正業。
以此望出苦海。
是猶适越而之燕。
卻步而求前也。
嗟嗟。
末法正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