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

關燈
着其心。

    将謂[纟-八]妙。

    深入不舍。

    此正識神影明。

    分别妄見之根。

    亦名見刺。

    比前粗浮妄想不同。

    斯乃微細流注生滅。

    亦名智障。

    正是礙正知見者。

    若人認以為真。

    則起種種狂見。

    最在所忌。

     其次不得将心待悟。

    以吾人妙圓真心。

    本來絕待。

    向因妄想凝結。

    心境根塵。

    對待角立。

    故起惑造業。

    今修行人。

    但隻一念放下身心世界。

    單單提此一念向前。

    切莫管他悟與不悟。

    隻管念念步步做将去。

    若工夫到處。

    自然得見本來面目。

    何須早計。

    若将心待悟。

    即此待心。

    便是生死根株。

    待至窮劫。

    亦不能悟。

    以不了絕待真心。

    将謂别有故耳。

    若待心不除。

    易生疲厭。

    多成退堕。

    譬如尋物不見。

    便起休歇想耳。

     其次不得希求妙果。

    蓋衆生生死妄心。

    元是如來果體。

    今在迷中。

    将諸佛神通妙用。

    變作妄想情慮。

    分别知見。

    将真淨法身變作生死業質。

    将清淨妙土。

    變作六塵境界。

    如今做工夫。

    若一念頓悟自心。

    則如大冶紅垆。

    陶镕萬象。

    即此身心世界。

    元是如來果體。

    即此妄想情慮。

    元是神通妙用。

    換名不換體也。

    永嘉雲。

    無明實性即佛性。

    幻化空身即法身。

    若能悟此法門。

    則取舍情忘。

    欣厭心歇。

    步步華藏淨土。

    心心彌勒下生。

    若安心先求妙果。

    即希求之心。

    便是生死根本。

    礙正知見。

    轉求轉遠。

    求之力疲。

    則生厭倦矣。

     其次不可自生疑慮。

    凡做工夫。

    一向放下身心。

    屏絕見聞知覺。

    脫去故步。

    望前眇冥。

    無安身立命處。

    進無新證。

    退失故居。

    若前後籌慮。

    則生疑心。

    起無量思算。

    較計得失。

    或别生臆見。

    動發邪思。

    礙正知見。

    此須勘破。

    則決定直入。

    無複顯慮。

    大概工夫做到做不得。

    正是得力處。

    更加精采。

    則不退屈。

    不然則堕憂愁魔矣。

    其次不得生恐怖心。

    謂工夫念力急切。

    逼拶妄想一念頓歇。

    忽然身心脫空。

    便見大地無寸土。

    深至無極。

    則生大恐怖。

    于此若不勘破。

    則不敢向前。

    或以此豁達空。

    當作勝妙。

    若認此空。

    則起大邪見撥無因果。

    此中最險。

     其次決定信自心是佛。

    然佛無别佛。

    唯心即是。

    以佛真法身。

    猶若虛空。

    若達妄元虛。

    則本有法身自現。

    光明寂照。

    圓滿周遍。

    無欠無餘。

    更莫将心向外馳求。

    若舍此心别求。

    則心中變起種種無量夢想境界。

    此正識神變現。

    切不可作奇特想也。

    然吾清淨心中。

    本無一物。

    更無一念。

    凡起心動念。

    即乖法體。

    今之做工夫人。

    總不知自心妄想。

    元是虛妄。

    将此妄想。

    誤為真實。

    專隻與作對頭。

    如小兒戲燈影相似。

    轉戲轉沒交涉。

    弄久則自生怕怖。

    又有一等怕妄想的。

    恨不得一把捉了。

    抛向一邊。

    此如捕風捉影。

    終日與之打交滾。

    費盡力氣。

    再無一念休歇時。

    纏綿日久。

    信心日疲。

    隻說參禅無靈驗。

    便生毀謗之心。

    或生怕怖之心。

    或生退堕之心。

    此乃初心之通病也。

    此無他。

    蓋由不達常住真心。

    不生滅性。

    隻将妄想認性實法耳。

    者裡切須透過。

    若要透得此關。

    自有向上一路。

    隻須離心意識參。

    離妄想境界求。

    但有一念起處。

    不管是善是惡。

    當下撇過。

    切莫與之作對。

    谛信自心中。

    本無此事。

    但将本參話頭。

    着力提起。

    如金剛寶劍。

    魔佛皆揮。

    此處最要大勇猛力。

    大精進力。

    大忍力。

    決不得思前算後。

    決不得怯弱。

    但得直心正念。

    挺身向前。

    自然巍巍堂堂。

    不被此等妄想纏繞。

    如脫鞴之鷹。

    二六時中。

    于一切境緣。

    自然不幹絆。

    自然得大輕安。

    得大自在。

    此乃初心第一步工夫得力處也。

     已上數則。

    大似畫蛇添足。

    乃一期方便語耳。

    本非究竟。

    亦非實法。

    蓋在路途邊。

    出門一步。

    恐落差别岐徑。

    枉費心力。

    虛喪光陰。

    必須要真正一門。

    超出妙莊嚴路。

    所謂行步平正。

    其疾如風。

    其所行履。

    可以日劫相倍矣。

    要之佛祖向上一路。

    不涉程途。

    其在初心方便。

    也須從者裡透過始得。

     示無生祿禅人(乙未夏日在圜中說) 古人最初發心。

    真正為生死大事。

    決志出離。

    故割愛辭親。

    參師訪友。

    曆盡艱辛。

    心心念念。

    隻為己躬下事未明。

    憂悲痛切。

    如喪考妣。

    若一見知識。

    如嬰兒得母。

    傥得一言半句。

    開導心地。

    如病得藥。

    若一念相當。

    胸中了悟。

    如貧得寶。

    拌身舍命。

    陸沈賤役。

    未嘗憚勞若二祖之安心斷臂。

    六祖之墜腰負石。

    百丈之執勞。

    楊岐之供衆。

    凡名載傳燈光照千古者。

    無不從刻苦中來。

    乃至過去諸佛。

    求無上菩提。

    舍身命如微塵數。

    無一類而不受身。

    無一身而不苦行。

    百劫修因。

    故感天上人閑。

    無量供養。

    乃至末法兒孫。

    猶受用白毫光中一分功德不盡。

    豈有天生彌勒。

    自然釋迦者哉。

    痛念末法。

    去聖時遙。

    法門典刑。

    已至掃地。

    吾輩出家兒。

    不知竟為何事。

    生來隻知懼饑寒圖飽暖。

    一入空門。

    因循俗習。

    遊談終日。

    捧腹縱情。

    徒騁六根。

    備造衆惡。

    不耕而美食。

    不蠶而好友。

    虛消信施。

    唐喪光陰。

    竟不知生從何來。

    死從何去。

    豈複知因果難逃。

    罪福無爽。

    一朝大限臨頭。

    如石投水。

    三途劇苦。

    一報五千。

    再得出頭。

    知更何日。

    興言及此。

    痛可悲酸。

    目擊時流。

    滔滔皆是。

    望吾人之修者。

    如披沙揀金。

    非曰絕無。

    蓋亦鮮矣。

    嗟乎。

    三界牢獄。

    四生桎梏。

    大火所燒。

    生死險宅。

    何由能濕猛焰離衆苦。

    至無畏處耶。

    非丈夫兒具靈根含夙骨者。

    不能奮發猛勇。

    一超直入。

    汝等幸爾生逢佛法。

    形寓袈裟。

    早值明師。

    六根完具。

    若不痛念無常。

    深思大事。

    思地獄苦。

    發菩提心。

    改往修來。

    晝夜精勤。

    早求出離。

    因循度日。

    縱放身心。

    大限到頭。

    悔之何及。

    嗟乎行矣。

    其無忘我臨岐叮咛之言。

    以負吾自負也。

     将之雷陽舟中示奇侍者 佛祖教人于生死中。

    頓證無生法忍。

    且每怪其于無生中。

    妄見生滅。

    此語如對市人說夢事。

    聞者非不明目張膽。

    但未證真耳。

    要之所說非所聞。

    所聞非所見也。

    古人貴實證者。

    直欲于生死法中。

    親切勘破而已。

    非别有奇特處也。

    嘗見小兒怕鬼者。

    每于夜中行。

    恍然一物随之。

    大生驚怖。

    雖慈母善谕本無。

    亦未之信。

    必待其自信不疑而後止。

    苟自至不疑之地。

    縱假鬼怖之。

    将一笑而釋矣。

    餘昔遊塞上。

    同健兒乘馬夜行。

    道傍一石。

    馬忽見而大驚。

    幾堕地。

    爾乃頓辔奮力鞭策。

    繞石周行數十匝。

    仍引熟視良久。

    方縱逸而去。

    馬自是遇物皆不驚。

    餘因是知道人遊生死險道。

    曆境驗心。

    必如是而後已。

    是故華嚴以善财表證。

    其所曆百城。

    參多知識。

    至于刀山火聚。

    亦遲回待勸而後入。

    及入之果得清涼大解脫門。

    此其策馬繞石。

    令其熟視之謂耶。

    由是觀之。

    佛祖殊無他長。

    蓋能熟視世閑相者耳。

    世人所驚怖者。

    非生死禍患乎。

    佛祖乃欲令人于中證無生忍。

    且又明言于無生中妄見生滅。

    噫此果何謂哉。

    苟非熟視自到不疑之地。

    吾意雖慈尊善谕。

    殆亦難免驚怖也。

    餘比以宏法罹難。

    上幹 聖怒。

    如白日雷霆。

    聞者掩耳。

    自被逮以至出離。

    二百餘日。

    備曆苦事不可言。

    從始至終。

    自視一念歡喜心。

    竟未減于平昔。

    觀者莫不驚異為非常。

    然而生死禍患。

    他人故為餘驚矣。

    及視餘不減歡喜心。

    乃又驚。

    餘不驚其所驚。

    而人驚其所不驚。

    是或有道焉。

    奇侍者。

    不遠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