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五十五
虞山私淑弟子 毛晉 編較
附錄
大明廬山五乳峰法雲禅寺前中興曹溪嗣法憨山大師塔銘(有序)
餘小子廣淪賓之在中秘也。
偕同參數子。
請益牢山憨公于龍華精舍。
蕭宗伯玄圃。
暨吾家司馬體中與焉。
所聞非帝網之十玄。
則祖燈之五葉。
而師特以體究念佛為露地兩輪。
後十年入粵。
而皖江之素複我。
又後二十年入吳。
因體中而浮渡之鼓振我。
于是餘始能遊師之籓。
悉秘現湧沒順逆種種影事。
又七年。
玄圃徑曹溪而北。
及送師于懸崖。
明年。
而餘得請幕府何公。
克以師蛻還五乳也。
又明年。
上首福善瑩石為楮。
而奉師自着年譜。
使餘吐舌為筆。
餘受卒業者三。
而龍華浮渡之會。
俨然未散矣。
師法諱德清。
慕清涼法界之玄。
故字澄印。
别号憨山。
乃選于五台之奇。
以喻狂性之歇者也。
系出金陵蔡氏。
考諱彥高。
妣洪氏夢觀音抱送而孕。
誕于嘉靖丙午孟冬之旬有二日。
白衣重包。
十年辭家。
依報恩寺主西林和尚使法孫俊公為之師。
十九禮栖霞雲谷大師。
剃發受具。
二十六北遊。
出入燕晉。
得自在三昧于台山。
三十八遁迹東海之那羅延窟。
久之得六種就。
逾五十放于嶺南。
而以出家優婆塞。
大振曹溪之铎。
覃恩洊逮。
袈裟着身。
而師年六十有九矣。
又三年反自吳。
營菟裘于廬山五乳峰下。
刹曰法雲。
以養十方之老。
居數歲。
複如曹溪。
當年之七十有八。
臘之六十。
是為天啟癸亥。
先于懸弧者一日而示寂焉。
師豐儀慈滿。
神情凝定。
望之似阿羅漢。
初就外塾。
而母督之嚴。
徐而察焉。
知非池中物也。
從臾若翁以裂愛網。
而師之酬罔極也。
卻十镒之供。
于山陰藩邸。
獨拜 孝定皇後之賜。
泥金和血。
以塗雜華。
攝二老于香幢光蕊。
其省觐也。
閑于報恩藏輪三宿子舍。
有法喜而無情怛。
君子曰。
生之成之。
是謂聖善。
熏之變之。
是謂潔白。
世閑慈孝。
其海之一漚而已矣。
北講之涉天塹也。
自無極之說華嚴玄談昉也。
南禅之反故鼎也。
自雲谷之付念佛公案昉也。
兩大士口光。
交灌師頂。
不驚不溢。
身恒晏坐華藏道場。
而清泰法王。
若二法王子。
入于淨念猛心。
如形斯鑒。
其養之專也。
乃至行于都市。
不見一人。
知其解者。
以為密雲尚往。
他日更于肇公似昔人非昔人義。
得未曾有。
所謂旋岚常靜。
江河不流。
證之目前。
一一谛了。
而七歲時生來死去之疑。
渙然冰釋。
其偈曰。
生死晝夜。
水流花謝。
今日乃知。
鼻孔向下。
得宗通之相一。
卓錫台山。
略杓岸頭。
聞機數反。
久乃不聞吹萬之諠。
雪窟頭陀。
酬對以目。
菜羹米汁。
旬啖一升。
念息塵忘。
立而喪我者。
不知幾旦暮也。
其偈曰。
瞥然一念狂心歇。
内外根塵俱洞徹。
翻身觸破太虛空。
萬象森羅從起滅。
得宗通之相二。
牢山之會心也。
海天雪月。
互影交光。
三昧現前。
無入無出。
其偈曰。
海湛空澄雪月光。
此中凡聖絕行藏。
金剛眼突空華落。
大地都歸寂滅場。
得宗通之相三。
又後三年。
靜中機發。
不因心念。
意在舌端。
其偈曰。
煙波日日浸寒空。
魚鳥同遊一鏡中。
夜半忽沉天外月。
孤明應自混骊龍。
所謂月落後相見。
是耶非耶。
得宗通之相四。
蓋自是回真入俗。
而有省觐之遊。
妙喜大悟十八。
小悟無數。
個中冷暖。
惟師自知。
意者菩薩根力。
次第增上。
明妙安樂。
恒與王所相應。
故華嚴之在筆端也。
六字佛名。
心手相得。
即一點無空過者。
而客主周旋。
語不愆忘。
文無亥豕。
妙法蓮華。
回向 慈聖。
亦若是則已矣。
台山無遮之會。
日更供具。
席以半千。
坐滿萬人。
皆師陰為擘畫。
如時而給。
剝啄無聲。
所與首事妙峰登公。
了不知其來處。
當事之嚴。
不交睫者九旬。
以水代餐者七日。
其去以匝月息者也。
借曰壯齡。
則耄期而徑餘邑屋矣。
雲興瓶瀉。
脅罕至席。
不睹其倦于勤也。
嘗閑行海南。
訪子瞻寂音故迹。
而望郡城生氣。
獨據西隅。
趣行北渡。
而瓊州地震。
存毀具如師言。
永嘉诠定。
初曰引起。
後曰辦事。
師其二之中乎。
台山之悟。
四顧無所咨決。
而以現量寓目首楞嚴王。
八閱月無用心處。
其在那羅延窟。
則楞嚴懸鏡。
半燭而成。
亦無用心處。
門人曰。
盍使一一文句。
消歸觀心。
師颔之。
楞嚴之有通議。
自此昉也。
嘗以四法界觀。
說法華于嶺南。
至現寶塔品。
喟然歎曰。
佛意要指娑婆人人目前即華藏。
然須三變淨土者。
曲為鈍根漸示一班耳。
從是法華之有擊節。
有品節。
有通議。
自此昉也。
折蘆孤唱。
楞伽握符。
栽松代興。
金剛司契。
而師照以楞嚴之鏡。
則無門之門。
無住之住。
皆若有啟其鐍者。
以故楞伽筆記。
和人目為流征之音。
而金剛決疑。
則雖空生再來。
固當相視而笑。
華嚴一宗。
往往迷清涼之廣。
而耽方山之略。
不知廣之可以略也。
五乳一關。
三周寒暑。
疏之綱要。
其将與合論并珍。
如是種種說通之相。
布在方策。
睹煙悟火。
宗通曆然。
誰謂與不傳者俱往。
而法雲之漏。
刻之以香。
課佛名日至數萬。
圓頓交參。
禅土雙妙。
兩大士最初結束。
撩起便行。
直向山眉海目。
繞錫三周。
作一宿覺。
豈不真勇邁終古大丈夫哉。
韋編珠笈。
初以為前茅。
中以為副乘。
卒以為輔車。
于是作中庸直指。
大學決疑。
着春秋左氏心法。
道德南華内篇。
為智度善巧。
而鬼神情狀表章。
丘明曰。
夫夫冥參魯竺之心法也。
東奧周參知。
舉大易通乎晝夜之道而知以質師。
曰是吾宗所謂不屬生死一着子也。
參知躍然。
更為諸弟子暢其玄義。
而師以西伯為東諸侯主矣。
蓋西林翁嘗鈍置師以世谛使侍臯比。
故于二酉多所漁獵。
法書韻語。
少作功力。
美秀夙成。
事辭之文。
居然良史。
而非滿字莊嚴。
一乘鼓吹。
無述也。
王大司徒弇州。
屬以慧業建[索-纟+((處-虍)/木)]。
得其所謂夷然不屑。
厥仲奉嘗贈以晤言曰。
可知王逸少。
名理讓支公。
而汪左司馬南溟。
則悲五宗衰相。
聲挽力推。
岌岌乎為徑山中峰之室佹得之矣。
伏牛法光和尚。
師目之宗門香象。
自慶小穴小友畜師。
勉以離心意識參。
出聖凡路學。
而師時已得肇公意旨。
北台□影師言庶幾。
獨怪其吟哦不停以為魔着。
閑而請焉。
報言驟發悟機。
而有物據我舌本。
爾時恨不遭鉗錘毒手痛棒。
熟眠以至此耳。
師心識焉。
館于胡臬憲順庵之署。
強可覓句。
遂不得休。
念光師之魔。
且至寝不成寐。
跏趺坐忘。
起問居諸。
而數盈于把矣。
故終其身于無礙辯才而得自在。
師之升聞于 慈聖也。
為 聖躬禱也。
其作無遮道場也。
為 皇儲禱也。
居一年。
貞皇應河清之瑞而誕。
唱導之侶。
妙峰大方。
鹹被寵錫。
而獨師逃之海濱。
求華嚴菩薩住處。
所謂那羅延窟而谷隐焉。
慈聖多之。
建寶坊于西山。
以召而弗之敢往也。
賜金百五十镒。
以繕阿蘭。
而弗之敢拜也。
無已。
請如漢汲黯矯制事。
果山以東。
缁黃鳏寡。
囚系之腹。
而有司者策書以報。
慈聖愈益多之。
藏函 寶玺。
有隕自天。
以草昧故庋于他。
已又 敕宮婇之勝任者。
布金有差。
而觀音庵之廢墟。
賜額尚方。
稱海印禅寺矣。
于是有挾隆隆而耽視茲土者。
号無賴黃冠百餘輩。
稱引宋七真故宇。
以為訟端。
萊守有聞于李中丞。
将緻辟。
而首難者。
露刃逼師。
談笑道之立解。
偕行數百武。
其黨疑與師購。
将倒戈。
師更與入市。
啖以瓜果。
一郡盡歡。
謂方士殺僧矣。
師乃明其不然。
即渠魁無使滅耳。
第盡驅越境而已。
其以德報怨類此。
而往者報恩殿廊之燼也。
師與雪浪恩公。
矢以一期戮力。
及奉 敕藏還寺。
而舍利窣堵。
出光明橋以迎貝[疊*毛]。
師因入謝。
請 慈聖日減膳馐。
需隆棟。
久之事有端矣。
戒于島夷。
遂不果。
而中貴人之與轉藏輪者。
嘗以眦睚得過。
上左右衆铄之。
謂其監緣飾佛事。
多壑帑金。
而詐稱黃冠。
摭己事鳴登聞以訟。
有 旨逮師。
及中貴人對簿 诏獄。
師内空其心。
而外侃侃言事。
請核内府。
則赈饑之籍固在。
而他無所得其漏卮。
釋憾于中貴人者。
本不欲患師。
更以所稔颠末具廣貞狀。
上意浸解。
坐私建梵刹。
戌之雷陽。
而諸刹之蒙悉檀于 慈聖者。
雖往來厲而億無喪矣。
故相張洪陽先生。
稱其難棄能棄。
難忍能忍。
以能幽贊 神廟之孝。
為 社稷功。
亮夫。
師于般若香光。
固是雲谷老人。
安上鼻孔。
臨岐逼拶。
亦自不無妙峰恩公一臂。
台山遂作。
暮雲春樹。
清風匝地。
何之非早歲埙[壉-豕+巾]。
而師所描邈于飛雪之爐。
運風之斤。
狎主之歃。
亦不啻三铠甲龍。
從涅盤起矣。
紫柏大師。
于世罕所許可。
而獨輕千裡之駕于堅牢。
晉琬公塔院之會。
送難通理。
一坐四旬于宇内。
法喜無兩。
其示寂圜扉。
雖魍魉輩毒于含沙。
而本所懷來。
固未嘗不在雷陽棨戟之下也。
雙徑之遊雖微上首铠公。
固當己事遄往。
愆期有待。
而适會紫柏。
以舍利遷。
爰及阇維。
銘諸堅白。
其斯以為方外素交。
揚厲雲栖。
證知吾師蓮祖。
為法華地湧中人。
而浮山朗目智公。
亦以旋陀羅尼。
與作點睛手。
則予小子賓。
竊負法壘蝥弧。
漸騰而附青雲上矣。
師謂紫柏瀾之濁矣。
維泉之昧。
及吾兩人之未髦也。
左提右挈。
以為曹溪滌除。
宗門其有興乎。
左股既夷。
壯馬是急。
故紫柏自曹溪如燕。
而師度嶺已還。
乃心罔不在祖窟。
筮之以周臬憲海門。
而曹溪志成。
鎮之以戴制台。
而屠沽之肆一灑。
狙狯虎冠。
兵奴我苾刍。
蠶食我疆裡者。
令不崇朝。
烏散鬼匿。
招提改觀。
于是乎範之以律儀。
經之以出入。
守之以典籍。
潤之以法流。
育之以義學。
如是者數年。
寶坊輪奂。
浸假若新。
最後有事于大雄寶殿。
而一二黠悍師蠹。
惡其害己。
歙張群噪。
将以一矢加遺。
而師方晏坐。
誦金剛般若。
深解義趣。
愉愉如也。
噪者心怍。
已退而不釋然。
乃因制府之罷。
誣師掠用常住物。
愬禦史台。
流寓二年。
司理錫之鞶帶。
直指弗是也。
下郡征典守節符會之。
秋毫無爽。
乃褫訟者服以竄。
而曹溪之蠱裕矣。
師之少也。
受遺西林翁。
獨以心計償兩世逋負缗至千。
于無遮之會。
而竣籍其羨。
以畀塔院寺主大方赀至萬。
知以恬養。
勞以謙牧。
發機于所不得已。
而藏用于所不可知。
骥稱其德。
而力倍凡馬無算矣。
雖報恩之籌以師命辍。
海印之績以城社隳。
南華之墉以裨販圮。
而師惟心之土。
悲智妙嚴。
偕同參數子。
請益牢山憨公于龍華精舍。
蕭宗伯玄圃。
暨吾家司馬體中與焉。
所聞非帝網之十玄。
則祖燈之五葉。
而師特以體究念佛為露地兩輪。
後十年入粵。
而皖江之素複我。
又後二十年入吳。
因體中而浮渡之鼓振我。
于是餘始能遊師之籓。
悉秘現湧沒順逆種種影事。
又七年。
玄圃徑曹溪而北。
及送師于懸崖。
明年。
而餘得請幕府何公。
克以師蛻還五乳也。
又明年。
上首福善瑩石為楮。
而奉師自着年譜。
使餘吐舌為筆。
餘受卒業者三。
而龍華浮渡之會。
俨然未散矣。
師法諱德清。
慕清涼法界之玄。
故字澄印。
别号憨山。
乃選于五台之奇。
以喻狂性之歇者也。
系出金陵蔡氏。
考諱彥高。
妣洪氏夢觀音抱送而孕。
誕于嘉靖丙午孟冬之旬有二日。
白衣重包。
十年辭家。
依報恩寺主西林和尚使法孫俊公為之師。
十九禮栖霞雲谷大師。
剃發受具。
二十六北遊。
出入燕晉。
得自在三昧于台山。
三十八遁迹東海之那羅延窟。
久之得六種就。
逾五十放于嶺南。
而以出家優婆塞。
大振曹溪之铎。
覃恩洊逮。
袈裟着身。
而師年六十有九矣。
又三年反自吳。
營菟裘于廬山五乳峰下。
刹曰法雲。
以養十方之老。
居數歲。
複如曹溪。
當年之七十有八。
臘之六十。
是為天啟癸亥。
先于懸弧者一日而示寂焉。
師豐儀慈滿。
神情凝定。
望之似阿羅漢。
初就外塾。
而母督之嚴。
徐而察焉。
知非池中物也。
從臾若翁以裂愛網。
而師之酬罔極也。
卻十镒之供。
于山陰藩邸。
獨拜 孝定皇後之賜。
泥金和血。
以塗雜華。
攝二老于香幢光蕊。
其省觐也。
閑于報恩藏輪三宿子舍。
有法喜而無情怛。
君子曰。
生之成之。
是謂聖善。
熏之變之。
是謂潔白。
世閑慈孝。
其海之一漚而已矣。
北講之涉天塹也。
自無極之說華嚴玄談昉也。
南禅之反故鼎也。
自雲谷之付念佛公案昉也。
兩大士口光。
交灌師頂。
不驚不溢。
身恒晏坐華藏道場。
而清泰法王。
若二法王子。
入于淨念猛心。
如形斯鑒。
其養之專也。
乃至行于都市。
不見一人。
知其解者。
以為密雲尚往。
他日更于肇公似昔人非昔人義。
得未曾有。
所謂旋岚常靜。
江河不流。
證之目前。
一一谛了。
而七歲時生來死去之疑。
渙然冰釋。
其偈曰。
生死晝夜。
水流花謝。
今日乃知。
鼻孔向下。
得宗通之相一。
卓錫台山。
略杓岸頭。
聞機數反。
久乃不聞吹萬之諠。
雪窟頭陀。
酬對以目。
菜羹米汁。
旬啖一升。
念息塵忘。
立而喪我者。
不知幾旦暮也。
其偈曰。
瞥然一念狂心歇。
内外根塵俱洞徹。
翻身觸破太虛空。
萬象森羅從起滅。
得宗通之相二。
牢山之會心也。
海天雪月。
互影交光。
三昧現前。
無入無出。
其偈曰。
海湛空澄雪月光。
此中凡聖絕行藏。
金剛眼突空華落。
大地都歸寂滅場。
得宗通之相三。
又後三年。
靜中機發。
不因心念。
意在舌端。
其偈曰。
煙波日日浸寒空。
魚鳥同遊一鏡中。
夜半忽沉天外月。
孤明應自混骊龍。
所謂月落後相見。
是耶非耶。
得宗通之相四。
蓋自是回真入俗。
而有省觐之遊。
妙喜大悟十八。
小悟無數。
個中冷暖。
惟師自知。
意者菩薩根力。
次第增上。
明妙安樂。
恒與王所相應。
故華嚴之在筆端也。
六字佛名。
心手相得。
即一點無空過者。
而客主周旋。
語不愆忘。
文無亥豕。
妙法蓮華。
回向 慈聖。
亦若是則已矣。
台山無遮之會。
日更供具。
席以半千。
坐滿萬人。
皆師陰為擘畫。
如時而給。
剝啄無聲。
所與首事妙峰登公。
了不知其來處。
當事之嚴。
不交睫者九旬。
以水代餐者七日。
其去以匝月息者也。
借曰壯齡。
則耄期而徑餘邑屋矣。
雲興瓶瀉。
脅罕至席。
不睹其倦于勤也。
嘗閑行海南。
訪子瞻寂音故迹。
而望郡城生氣。
獨據西隅。
趣行北渡。
而瓊州地震。
存毀具如師言。
永嘉诠定。
初曰引起。
後曰辦事。
師其二之中乎。
台山之悟。
四顧無所咨決。
而以現量寓目首楞嚴王。
八閱月無用心處。
其在那羅延窟。
則楞嚴懸鏡。
半燭而成。
亦無用心處。
門人曰。
盍使一一文句。
消歸觀心。
師颔之。
楞嚴之有通議。
自此昉也。
嘗以四法界觀。
說法華于嶺南。
至現寶塔品。
喟然歎曰。
佛意要指娑婆人人目前即華藏。
然須三變淨土者。
曲為鈍根漸示一班耳。
從是法華之有擊節。
有品節。
有通議。
自此昉也。
折蘆孤唱。
楞伽握符。
栽松代興。
金剛司契。
而師照以楞嚴之鏡。
則無門之門。
無住之住。
皆若有啟其鐍者。
以故楞伽筆記。
和人目為流征之音。
而金剛決疑。
則雖空生再來。
固當相視而笑。
華嚴一宗。
往往迷清涼之廣。
而耽方山之略。
不知廣之可以略也。
五乳一關。
三周寒暑。
疏之綱要。
其将與合論并珍。
如是種種說通之相。
布在方策。
睹煙悟火。
宗通曆然。
誰謂與不傳者俱往。
而法雲之漏。
刻之以香。
課佛名日至數萬。
圓頓交參。
禅土雙妙。
兩大士最初結束。
撩起便行。
直向山眉海目。
繞錫三周。
作一宿覺。
豈不真勇邁終古大丈夫哉。
韋編珠笈。
初以為前茅。
中以為副乘。
卒以為輔車。
于是作中庸直指。
大學決疑。
着春秋左氏心法。
道德南華内篇。
為智度善巧。
而鬼神情狀表章。
丘明曰。
夫夫冥參魯竺之心法也。
東奧周參知。
舉大易通乎晝夜之道而知以質師。
曰是吾宗所謂不屬生死一着子也。
參知躍然。
更為諸弟子暢其玄義。
而師以西伯為東諸侯主矣。
蓋西林翁嘗鈍置師以世谛使侍臯比。
故于二酉多所漁獵。
法書韻語。
少作功力。
美秀夙成。
事辭之文。
居然良史。
而非滿字莊嚴。
一乘鼓吹。
無述也。
王大司徒弇州。
屬以慧業建[索-纟+((處-虍)/木)]。
得其所謂夷然不屑。
厥仲奉嘗贈以晤言曰。
可知王逸少。
名理讓支公。
而汪左司馬南溟。
則悲五宗衰相。
聲挽力推。
岌岌乎為徑山中峰之室佹得之矣。
伏牛法光和尚。
師目之宗門香象。
自慶小穴小友畜師。
勉以離心意識參。
出聖凡路學。
而師時已得肇公意旨。
北台□影師言庶幾。
獨怪其吟哦不停以為魔着。
閑而請焉。
報言驟發悟機。
而有物據我舌本。
爾時恨不遭鉗錘毒手痛棒。
熟眠以至此耳。
師心識焉。
館于胡臬憲順庵之署。
強可覓句。
遂不得休。
念光師之魔。
且至寝不成寐。
跏趺坐忘。
起問居諸。
而數盈于把矣。
故終其身于無礙辯才而得自在。
師之升聞于 慈聖也。
為 聖躬禱也。
其作無遮道場也。
為 皇儲禱也。
居一年。
貞皇應河清之瑞而誕。
唱導之侶。
妙峰大方。
鹹被寵錫。
而獨師逃之海濱。
求華嚴菩薩住處。
所謂那羅延窟而谷隐焉。
慈聖多之。
建寶坊于西山。
以召而弗之敢往也。
賜金百五十镒。
以繕阿蘭。
而弗之敢拜也。
無已。
請如漢汲黯矯制事。
果山以東。
缁黃鳏寡。
囚系之腹。
而有司者策書以報。
慈聖愈益多之。
藏函 寶玺。
有隕自天。
以草昧故庋于他。
已又 敕宮婇之勝任者。
布金有差。
而觀音庵之廢墟。
賜額尚方。
稱海印禅寺矣。
于是有挾隆隆而耽視茲土者。
号無賴黃冠百餘輩。
稱引宋七真故宇。
以為訟端。
萊守有聞于李中丞。
将緻辟。
而首難者。
露刃逼師。
談笑道之立解。
偕行數百武。
其黨疑與師購。
将倒戈。
師更與入市。
啖以瓜果。
一郡盡歡。
謂方士殺僧矣。
師乃明其不然。
即渠魁無使滅耳。
第盡驅越境而已。
其以德報怨類此。
而往者報恩殿廊之燼也。
師與雪浪恩公。
矢以一期戮力。
及奉 敕藏還寺。
而舍利窣堵。
出光明橋以迎貝[疊*毛]。
師因入謝。
請 慈聖日減膳馐。
需隆棟。
久之事有端矣。
戒于島夷。
遂不果。
而中貴人之與轉藏輪者。
嘗以眦睚得過。
上左右衆铄之。
謂其監緣飾佛事。
多壑帑金。
而詐稱黃冠。
摭己事鳴登聞以訟。
有 旨逮師。
及中貴人對簿 诏獄。
師内空其心。
而外侃侃言事。
請核内府。
則赈饑之籍固在。
而他無所得其漏卮。
釋憾于中貴人者。
本不欲患師。
更以所稔颠末具廣貞狀。
上意浸解。
坐私建梵刹。
戌之雷陽。
而諸刹之蒙悉檀于 慈聖者。
雖往來厲而億無喪矣。
故相張洪陽先生。
稱其難棄能棄。
難忍能忍。
以能幽贊 神廟之孝。
為 社稷功。
亮夫。
師于般若香光。
固是雲谷老人。
安上鼻孔。
臨岐逼拶。
亦自不無妙峰恩公一臂。
台山遂作。
暮雲春樹。
清風匝地。
何之非早歲埙[壉-豕+巾]。
而師所描邈于飛雪之爐。
運風之斤。
狎主之歃。
亦不啻三铠甲龍。
從涅盤起矣。
紫柏大師。
于世罕所許可。
而獨輕千裡之駕于堅牢。
晉琬公塔院之會。
送難通理。
一坐四旬于宇内。
法喜無兩。
其示寂圜扉。
雖魍魉輩毒于含沙。
而本所懷來。
固未嘗不在雷陽棨戟之下也。
雙徑之遊雖微上首铠公。
固當己事遄往。
愆期有待。
而适會紫柏。
以舍利遷。
爰及阇維。
銘諸堅白。
其斯以為方外素交。
揚厲雲栖。
證知吾師蓮祖。
為法華地湧中人。
而浮山朗目智公。
亦以旋陀羅尼。
與作點睛手。
則予小子賓。
竊負法壘蝥弧。
漸騰而附青雲上矣。
師謂紫柏瀾之濁矣。
維泉之昧。
及吾兩人之未髦也。
左提右挈。
以為曹溪滌除。
宗門其有興乎。
左股既夷。
壯馬是急。
故紫柏自曹溪如燕。
而師度嶺已還。
乃心罔不在祖窟。
筮之以周臬憲海門。
而曹溪志成。
鎮之以戴制台。
而屠沽之肆一灑。
狙狯虎冠。
兵奴我苾刍。
蠶食我疆裡者。
令不崇朝。
烏散鬼匿。
招提改觀。
于是乎範之以律儀。
經之以出入。
守之以典籍。
潤之以法流。
育之以義學。
如是者數年。
寶坊輪奂。
浸假若新。
最後有事于大雄寶殿。
而一二黠悍師蠹。
惡其害己。
歙張群噪。
将以一矢加遺。
而師方晏坐。
誦金剛般若。
深解義趣。
愉愉如也。
噪者心怍。
已退而不釋然。
乃因制府之罷。
誣師掠用常住物。
愬禦史台。
流寓二年。
司理錫之鞶帶。
直指弗是也。
下郡征典守節符會之。
秋毫無爽。
乃褫訟者服以竄。
而曹溪之蠱裕矣。
師之少也。
受遺西林翁。
獨以心計償兩世逋負缗至千。
于無遮之會。
而竣籍其羨。
以畀塔院寺主大方赀至萬。
知以恬養。
勞以謙牧。
發機于所不得已。
而藏用于所不可知。
骥稱其德。
而力倍凡馬無算矣。
雖報恩之籌以師命辍。
海印之績以城社隳。
南華之墉以裨販圮。
而師惟心之土。
悲智妙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