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十

關燈
山場樹木。

    一并盡為禅堂永遠供贍。

    不唯保全祖山。

    且為禅堂永永之業。

    然師以此緻怨。

    而不法之僧。

    交結外侮為害。

    然竟以堅固立碑。

    為金剛幢矣。

     開禅堂以固根本 師一日示衆曰。

    叢林之有禅堂。

    如 國家之有學校。

    乃養育材器之地。

    自古為國者。

    以儲材為本。

    而法門亦然。

    自達磨西來。

    衣缽止曹溪。

    當時 六祖座下。

    悟道者。

    三十餘人。

    而南嶽青原為上首。

    其寶林禅堂。

    乃諸祖出身之地。

    故天下禅堂傳燈所載者。

    一千七百餘人。

    皆出曹溪一脈。

    如孔門之洙泗。

    是則本山禅堂。

    乃禅宗根本地也。

    夫何歲月已久。

    僧徒失守。

    而禅堂幾于湮沒。

    其舊基地。

    雜居僧房有七。

    而香積廚有二。

    則溷廁豕牢。

    亦各有九。

    以清淨寶地。

    變為糞壤矣。

    師甚哀之。

    因思叢林百年。

    須樹之以人。

    今選沙彌。

    教習成人。

    教而不育。

    則如農知種。

    而不知耘。

    終難成實。

    若無禅堂。

    後輩将何賴焉。

    以此日夜以思。

    苦心焦慮。

    遍察地宜。

    自以衣缽。

    減口之資。

    積金若幹兩。

    搜買空地。

    各移僧房。

    貼價另蓋。

    換出禅堂空地。

    寸寸計之以十易一。

    方得均齊方正。

    竭盡心力。

    乃起禅堂一區。

    雖不全舊制。

    其規模已盡此矣。

    又思若照諸方常套。

    決不能久。

    因立十方堂于山門外。

    以接待往來。

    而内堂但安本寺。

    作養後學僧徒。

    專心淨業。

    幸有成規。

    則在堂之僧。

    濟濟可觀。

    俨然一道場矣。

    師以禅堂既立。

    而食指為難。

    遂将前本寺供中興庵租銀三十一兩。

    又将翁源新增租銀十四兩。

    告贖紫筍莊田地山場原價。

    二百餘兩。

    并買黃山柴山一片。

    用價若幹兩。

    又将自買旃檀林房一座。

    換香積廚後僧房二主。

    一并通歸禅堂。

    以為中興常住始終。

    并修造所費。

    即此一所。

    不下千金。

    皆出師一力。

    自此僧徒衣食足而禮義興。

    故今在堂僧徒。

    所受用者。

    皆師當日苦心血汗也。

    後之安享者。

    可不知其本耶。

    僧徒欲食已足。

    又能以法食充之。

    則 佛祖慧命。

    可賴此永固矣。

     附錄未竟因緣 右上胪列。

    乃遵大師所訂壇經通志十品之規。

    故摭其事之大綱。

    亦分十則。

    以見全體之一毛。

    其微細行門。

    皆出思議之表者。

    亦未易悉數也。

    其在八年之内。

    拮據之勞。

    精神疲竭。

    其已成者。

    開辟之功十之七。

    修造之功十之三。

    其大殿一區。

    未竟之功。

    乃 六祖未竟之功也。

    久欲經營。

    力所不及。

    于戊申春三月。

    嶺西觀察文所馮公。

    入山訪師。

    宿庵中。

    夜夢 觀音大士。

    現高大身。

    相好端嚴。

    公見而頂禮。

    贊歎嚴好。

    聞大士語曰。

    即非莊嚴。

    是名莊嚴。

    公有省。

    及寤。

    甚喜。

    诘朝。

    入殿禮佛。

    谒大士。

    見大殿後柱腐敗。

    其勢欲傾。

    三大士像。

    亦甚危矣。

    公指謂師曰。

    何不修此。

    師曰。

    久抱此心。

    力未能耳。

    公曰。

    所須幾何。

    師曰。

    非三千金不敢舉。

    公曰。

    請力任之。

    師曰。

    檀越果發大心。

    在謦欬彈指間耳。

    公曰。

    固非一力所能。

    姑徐圖之。

    公歸。

    見制府大司馬戴公。

    告之故。

    公曰。

    孺子将入井。

    仁者必匍匐而往救。

    況大廈将傾。

    佛聖之危乎。

    此仁心者所不忍。

    遂語馮公。

    請師面議之。

    師聞而喜。

    乃具圖式往谒戴公。

    按圖私計曰。

    若公所雲。

    猶未也。

    師曰。

    佛事如空中雲。

    第以此為緣起耳。

    戴公即願力為之。

    師曰。

    法門之事。

    非可以世法拘。

    又不可期以速成。

    在台慈一力。

    恐有所不便。

    須衆心合成。

    但仗法力倡導。

    足矣。

    于是議制疏十通。

    分通省司道府。

    各助之。

    不日。

    軍門二司道府。

    各施有千金。

    師親往西粵。

    求大材。

    事事皆一肩荷擔。

    明年己酉孟夏。

    材木盡載運至蒙[泳-永+裡]。

    師還山。

    集衆議。

    擇日興工。

    以有礙之僧房。

    須先移空地。

    以堆拆謝之材料。

    時一二不軌僧徒。

    以為不便。

    因而倡衆鼓噪。

    如作亂勢。

    師遂已如是者三日。

    師默坐庵中。

    閱金剛經。

    乃曰。

    此正予着相之過也。

    仍着金剛決疑解。

    三日而成。

    衆乃止。

    倡者自憂。

    不獲已。

    乃妄捏師侵寺若幹金。

    拆毀殿堂若幹座。

    條牒具訟于道府。

    師聞之曰。

    諸辱可安忍。

    若言染指常住金錢。

    此幹大法。

    豈可緘默乎。

    因具先設常住清規。

    出納支籍号帖。

    及經手僧名。

    具白本道。

    下府。

    拘集節年經手者查算。

    一毫無幹。

    以住持願祖侵欺抵罪。

    僧複訟于按台。

    準批刑廳。

    師親往聽理。

    于是年五月。

    飄然出山。

    從此不複入寺矣。

    以直指無代者。

    師奉法不離船。

    居者二載。

    船破。

    廛居者期年。

    困辱病患。

    無所不至。

    辛亥秋。

    直指王公按部司理蔣謬聽。

    将師一往所修禅堂。

    及所置供贍山場田地。

    盡斷歸佛殿為名。

    其實歸訟者。

    仍坐師不法罪。

    遞解出境。

    而先事有勞者。

    皆坐以罪。

    事上。

     直指批曰。

    願祖盜賣寺基。

    猶然刁逞。

    此祖師之大罪人也。

    某大有功于六祖者。

    其違法之僧不遣。

    而反坐有功者。

    并其無盡庵而奪之。

    得無以此為平等法門乎。

    仍批本道劉公。

    覆勘詳确。

    重委陳郡丞到寺。

    按狀曆核。

    事事皆虛。

    願祖懼自死。

    以法科抵罪。

    禅堂香燈。

    屬門人圓修主之。

    六祖如線一脈賴以存。

    而師心迹始大白矣。

    當道再四慰留。

    還山以竟前業。

    師曰。

    僧以因緣為進退。

    今緣盡矣。

    力以病謝。

    竟浩然長往。

    師乃着中興曹溪寶林禅堂香燈記。

    具述其事。

    刻之貞石。

    時萬曆辛亥秋九月也。

    諸弟子懇留。

    居五羊長春庵。

    又明年癸醜。

    師以病不能安。

    遂臾杖之南嶽。

    越丙辰夏。

    東遊吳越。

    吊紫柏。

    雲栖。

    二大師。

    黃梅汪靜峰司馬。

    緻書浮梁陳大參赤石公。

    為檀越。

    留師休老于匡山。

    明年丁巳夏。

    師還匡山。

    遂結廬于五乳峰下。

    自師之去曹溪。

    其受化諸弟子輩。

    如嬰兒之失慈母也。

    日夜以思。

    求師複歸難得矣。

    越四年庚申。

    方伯吳公入山。

    睹寺之規模。

    三歎不已。

    衆僧因具白師之功德。

    及山中衆等戀慕之心。

    吳公大發歡喜。

    願與 六祖作護法。

    遂具書請師還山。

    未幾。

    會中興護法 祝公亦至。

    一力堅請師轉法輪。

    由是益知 六祖之靈有感。

    嶺南法化之機有在也。

    此師末後一段因緣。

    因記之以示來者。

    王安舜曰。

    夫建功成事之難也。

    寗獨興朝事業哉。

    即法門亦然。

    曹溪為禅宗洙泗。

    海内叢林。

    傳燈諸祖。

    皆出一脈。

    豈細事哉。

    今千年矣。

    其大壞極弊。

    一至于此。

    即 六祖複出。

    亦難之也。

    何幸徼 聖天子之寵靈。

    師以逆緣至一力而更新之。

    不八年而功過半。

    無論其财法二施。

    即堅忍不拔之志。

    處困苦污辱。

    而甘心若饴。

    在古人求之。

    亦未易見也。

    然師之真慈。

    禦物應化。

    居常切言。

    不為世主之忠臣。

    即為慈父之孝子。

    每見在行間執戟。

    大将軍轅門。

    雁行卒伍。

    叩首階下。

    出入如坐蓮花而禮金仙。

    未嘗一見其惰容。

    至于地方多故。

    當道束手。

    生民皇皇不安枕。

    師默運慈力。

    排難解紛。

    潛施密化。

    斡旋其間。

    未嘗一求人知。

    或以耿介觸時。

    即諸弟子人人危之。

    師恬然略無芥蒂。

    無論其妙悟玄機。

    高才磊落。

    即随緣應物。

    一味平懷。

    鹹聚首而語曰。

    此非所謂現應化身。

    随類而說法者耶。

    不然。

    何以竊謂嶺南 六祖。

    為佛法源頭。

    何幸千載之下。

    而一再見。

    豈昔曾授記也耶。

    若師之心如虛空。

    固不可涯量。

    略記其行事之概如此。

    師在行間。

    十有八年。

    所著述。

    有曹溪通志。

    楞伽筆記。

    楞嚴通議。

    法華擊節。

    品節通議。

    金剛決疑。

    道德經解。

    觀老莊影響論。

    唯識百法規矩解。

    起信肇論。

    莊子内篇解。

    大學決疑。

    其詩有夢遊集。

    自罹難始。

    及開示門人法語偈頌。

    計數百萬言。

    然皆在奔走間。

    凡有所求。

    信意揮灑。

    未嘗一安坐經思也。

    又其染翰。

    人得片紙為世寶。

    大略觀師于可見者。

    特緒餘耳。

    師之不可見者。

    又可得而思議耶。

    或曰。

    讵所謂和光同塵。

    微妙玄通。

    深不可識者耶。

    餘曰。

    是亦強為之容耳。

    欲知吾師。

    請俟如吾師者。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五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