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十

關燈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五十 菩薩戒弟子 僧本昂 馮昌曆 僧知融 日錄 宰官弟子 王安舜 劉起相 纂輯 長春社弟子 陳迪祥 梁四相 同較 曹溪中興錄上 中興因緣 師曰。

    曹溪者。

    乃昔曹叔良為魏武之裔。

    避地于此。

    因以名焉。

    其道場自梁神僧智藥三藏從西天泛海而來。

    攜菩提樹于五羊之法性寺。

    谶雲。

    百六十年。

    有肉身菩薩。

    于此出家。

    度人無量。

    将入嶺。

    過曹溪水口。

    掬水歠之。

    而甘且香。

    乃曰。

    此我西天水也。

    原上必有聖地。

    因溯流而上。

    至觀其山。

    似象形。

    曰。

    此山宛似我西天賓林山也。

    乃謂居人曹叔良曰。

    此山宜建梵刹。

    百六十年後。

    當有肉身菩薩。

    于此說法。

    叔良即白州牧某具奏。

    梁武帝遂命建寺額曰寶林。

    乃開山之始也。

    至唐龍朔間。

    有新州盧道者。

    得黃梅衣缽。

    号為六祖。

    回至曹溪。

    時寶林已廢。

    有尼僧名無盡者。

    見六祖。

    問涅盤經義。

    知是異人。

    乃白其父兄。

    重修寶林。

    延祖居之。

    未幾有害祖者。

    祖遂避難于懷會。

    隐獵隊中。

    一十五年。

    後至五羊法性寺。

    露穎而出。

    遂于菩提樹下剃發。

    即回曹溪。

    開法于寶林。

    時山已易主為陳氏矣。

    祖說法多年。

    雲集者衆。

    以其山如生象。

    齒鼻完具。

    先寺于左颔大牙之内。

    其鼻在右。

    業為陳氏祖墓。

    故其寺址甚迫隘。

    祖一日謂居人陳亞仙乞一坐具地。

    亞仙許之。

    祖以坐具一展。

    盡罩四山之嶺。

    時四天王出現四隅。

    亞仙即許之曰。

    也知和尚法力廣大。

    當盡舍之。

    但先祖墓在寺右。

    他日修建。

    望乞存留。

    又曰。

    此山形乃生龍白象來脈。

    他日興造。

    隻可平天。

    不可平地。

    于是亞仙遂攜家隐去。

    不知所之。

    故此山自六祖開創已來。

    四天王内。

    周環數十裡。

    為一蘭若。

    并無民居。

    其山形風氣完密。

    即少林已下。

    諸祖道場。

    未有如此之勝者。

    向僧皆以為藏修地。

    至我 國初開阡陌。

    而環山之内。

    皆為田疇。

    收入版籍。

    則僧以務農為本業。

    樹藝孳畜。

    不異俗人。

    然從來未有民居。

    及弘正間。

    四方流棍。

    漸集于山中。

    始以傭賃。

    久則經營借資于僧。

    而僧不察。

    以山門通滃源。

    入府孔道。

    而漸成窟穴。

    羅于道側。

    開張市肆。

    豈特鸠居鵲巢。

    将使狼據師窟。

    僧亦舍寺而住莊庵。

    則山門日空。

    流棍日集。

    禍害日作。

    而僧徒竟為此累。

    以至幾不可保矣。

    丙申春。

    予蒙 恩放嶺外。

    初入山禮祖。

    見其凋弊不堪之甚。

    未幾而禍患果作。

    僧至流離。

    于是一時當道。

    汲汲拯救之。

    初制府大司馬陳公。

    欲予往救正之。

    未既而觀察海門周公。

    甚留心祖道。

    方從事于此。

    頃即入賀去。

    [斷-斤]巡道祝公。

    乃極力緻予。

    因是寺僧某等。

    相率來歸。

    請授具戒。

    堅意懇請。

    予應之。

    于庚子秋九月入山。

    即以 祖庭為心。

    遂拚舍身命。

    一一綜理。

    次第建立。

    如下所列。

    其概皆大[(褱-衣)*土]極弊。

    不容一日安者。

    幸仗 佛祖之靈。

    當道護法。

    神力冥加。

    八年之中。

    略有頭緒。

    雖未究竟卒業。

    而心膂俱竭。

    其所建者。

    皆可為恒規。

    僧徒苟能自此謹守勿失。

    亦可保此道場。

    世世無虞矣。

    時師命昌曆等在寺。

    訓諸沙彌。

    凡所作事。

    皆目擊之。

    及所發言。

    即日錄之。

    久而成帙。

    題曰。

    中興實錄。

    彷通[ㄓ/心]十品之例。

    列為十則。

    其示衆法語。

    清規。

    手劄。

    雜着。

    并次第于後雲。

     培祖龍以完風氣 師初入山。

    因見祖庭破壞。

    乃集諸弟子曰。

    佛說大地山河。

    唯一真心之所融結。

    雖形家之說。

    未必盡信。

    而至理存焉。

    亞仙初舍地。

    即雲此山乃生龍白象來脈。

    他日興造。

    隻可平天。

    不可平地。

    此蓋言地形之不可傷也。

    觀此曹溪主山。

    俨然象形。

    而四足六牙。

    鼻口俱備。

    其寶林初開時。

    山勢完密。

    故寺坐颔中。

    左太牙包裹。

    與右牙連合。

    唇内為龍潭。

    即如象口。

    其寶林右壁。

    俨然象鼻。

    而陳亞仙之祖墓。

    先葬其上。

    六祖存日。

    其寶林牆外。

    即其墓也。

    故乞其地而擴之。

    其口為龍潭。

    滀水于内。

    有龍居之。

    及祖降其龍。

    乃鑿二牙交關處。

    放水填潭。

    以蓋佛殿。

    然龍既蛻。

    水既竭。

    而靈氣已洩。

    故佛殿雖備。

    其潭未填完。

    而祖師化去。

    至今殿前猶為深窟。

    乃前未竟之功也。

    故丹墀剛半。

    師察知其故。

    乃填平之。

    前羅漢樓。

    乃初鑿嶺之缺。

    後人因而為山門。

    既久。

    建樓于上。

    師欲改補而未及。

    以象之食賴鼻。

    而命即在鼻。

    其鼻當有數節。

    而陳墓正當中。

    故 六祖入滅。

    所存肉身。

    初即建木塔于墓前以安供。

    墓後建信具樓。

    以藏衣缽。

    至我明成化間。

    有僧某者。

    去木塔。

    易之以磚。

    其中陰濕。

    未幾祖現夢于郡守。

    乞一安居。

    守命改信具樓為祖殿。

    其空塔在前。

    返為胸中壘塊矣。

    其祖殿後為程蘇閣。

    乃嘉靖丙午間。

    郡守陳豹谷所建。

    師至。

    則見殿左為方丈。

    當中開一路。

    入後山。

    斬斷象鼻。

    其殿後低窪。

    為北風所劫。

    來脈有傷。

    故道場頹敗。

    職此之由也。

    師因察象鼻之形。

    則殿後當有一高阜。

    時一老僧為師言。

    初為沙彌時。

    見殿後一堆如壘土。

    比陳公修閣時。

    令僧削去。

    某時為沙彌。

    亦在擔土列。

    師知其信然。

    乃令所選三學教授僧。

    率肄業沙彌百餘人。

    每日各擔土十回以培之。

    三月而成一山。

    如固有。

    于是改中路于曹溪邊。

    為回廊。

    右繞祖庭。

    而行入後山。

    由是風氣始完。

    其于山門之内。

    凡有兇煞者盡除之。

    而衆僧遂安。

    其祖殿後一澗。

    為蜚錫橋。

    過橋為卓錫泉。

    即象咽喉。

    師引其泉入香積廚。

    泉右一小嶺。

    如舌狀。

    右一窩鉗。

    即右颔。

    古為無盡尼所居之庵。

    乃重興寶林之主。

    故師中興。

    必首新之。

    此最初入山開創之始也。

     新祖庭以尊瞻仰 祖庭初以改信具樓為之。

    殊為卑陋。

    入門不見眉目。

    禮拜不能重列。

    且前有拜殿接檐。

    殊為幽暗。

    墓前一塔屹立。

    塔前又有諸天殿重疊。

    破碎壘砌。

    當襟無一隙地。

    近殿左有僧房。

    如拳拄頤。

    右下角有戶長廚屋。

    糞穢垢積。

    兩腋僧居。

    郎當敗椽。

    如荊棘林。

    然外望屋宇。

    參差[山*叉]岈。

    略無一線通透。

    此祖道所以壅塞而不暢有由矣。

    師深見開辟之難。

    日夜以思。

    竟無規畫。

    不能成局。

    每每登塔眺望。

    谛觀全寺大勢。

    其左方丈。

    法堂。

    禅堂。

    前即鐘鼓兩樓。

    翼峙成一局。

    師雲。

    此必寶林開山初創之制也。

    而右為佛殿。

    乃祖師存日。

    填龍潭而為之者。

    後有經閣。

    前羅漢樓。

    及寶林山門。

    通為一局。

    後人不善增修。

    故祖殿居中。

    僧房雜居。

    塞其神路。

    全無瞻仰氣象耳。

    今欲分條析理。

    以就規模。

    非巨靈之手。

    何能劈之耶。

    因是見羅漢樓之西山。

    如虎頭回望。

    師買其山。

    取土填大殿之潭窟。

    出地以移祖師殿左之僧居。

    仍别買房屋。

    以易經閣後之僧房。

    為戶長公廨。

    以除祖殿西角之穢污。

    其兩廊之僧。

    各别置安居。

    拆其前後諸天拜殿。

    則目前地平如掌矣。

    遂極力經營。

    一一如畫。

    故得重修 祖殿。

    高廠可觀。

    前設兩配殿。

    欲奉南嶽青原五宗諸像。

    其大門房。

    周圍一十五間。

    将奉傳燈諸祖兒孫。

    如七十子之從祀于孔子也。

    但前路壅塞。

    乃買空地。

    移有礙僧房三主。

    乃大辟神路。

    直與寶林門齊。

    中與羅漢樓并。

    起華嚴樓三間。

    為祖庭頭門。

    其上為禅堂諸僧書華嚴經所。

    如此天然。

    成一勝概矣。

    今之觀者。

    但見一目了然。

    而不知開辟之難為力也。

     選僧行以養人才 本寺僧徒。

    向以便安莊居。

    種藝畜養。

    與俗無異。

    寺中百房。

    皆扄其戶。

    入門絕無人迹。

    唯祖殿侍奉香火數僧及住持方丈數輩而已。

    以是山門任流棍縱橫。

    僧徒出入。

    皆避影潛蹤。

    可恨也。

    師初至。

    首以作養人才為急。

    即選合寺僧衆。

    四十已上者。

    聽其自便。

    若四十已下者。

    二十已上者。

    每房一二人。

    在寺安居。

    日日登殿。

    逐日四時功課諷誦。

    祝延聖壽。

    誤者各罰有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