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衆同之。
接納無倦。
出入施利。
因果皎然。
毫發無爽。
一方檀越。
日益信重。
不十年閑。
遂成叢林。
予丙辰夏。
自南嶽之雙徑。
舟次江上。
見其為人。
端嚴誠悫。
信其為四衆依歸也。
予嘗閱華嚴。
知菩薩利生。
行非一種。
率以廣大深心。
視物同己。
以身為大地。
荷負衆生。
以身為橋梁。
濟渡衆生。
乃至頭目髓腦而無吝惜。
雖百千劫而無疲厭。
始而驚異。
終則信其為真實行也。
原夫衆生所以常寝生死者。
以其有我而為障也。
菩薩度生。
須先度我。
我度而衆生自度矣。
我人既空。
則衆生界盡。
衆生界盡。
則煩惱業果。
何從而寄耶。
成就妙行。
無逾此也。
一切聖凡因果。
依心建立。
随願所成。
心空願固。
則應念現前。
淨土莊嚴。
本非分外故。
如公者始以如絲一命。
以願系之。
而竟成如許廣大佛事。
豈非從空建立。
由是觀之。
則此有作幻化因緣。
又何足以盡法界之量耶。
雖然嘗一滴以知大海。
睹一隙以見太虛。
由是有以知公矣。
因感公之行。
遂記之。
以勒貞石。
為法門将來者勸。
都昌縣重興佛殿山長慶寺記 都昌治東七十裡許。
有山名佛殿。
奇絕處也。
有寺名長慶。
創始于唐。
長慶楞禅師過化于此。
遂為名刹。
相沿至胡元。
毀于兵。
久廢為民業。
我明萬曆己酉。
有僧名性念者。
遊方至此。
睹其山境清絕。
發心重興。
比有塘西劉氏。
舍其基園。
洎棠山劉氏。
施材鸠工。
始創蘭若。
為藏修所。
越四年壬子。
念請達觀禅師之法孫古愚拙公。
遂禮為師。
公竭志重建。
即率其徒性聽等。
苦心戮力。
募化資佐。
頃之。
拙公之父。
與其弟。
素業儒。
一旦發出世心。
盡舍其家資數百金。
以助莊嚴。
遂成道場。
佛殿禅堂。
齋廚山門。
無不畢備。
既而公之父弟俱剃發披缁。
父名本能。
字學南。
弟名大哲。
字安行。
相與精修白業。
而歸依拙公者。
日亦至。
若性愍。
悠。
感。
忠。
懋。
忞。
想等。
皆其徒也。
鹹有力焉。
寺成。
予至匡山。
拙公來參問法要。
仍樂單栖。
誅茅結廬于五老峰下。
獅子嚴。
望五乳眉目閑也。
以不時得扣谒焉。
一日拈香作禮。
具述因緣。
乞予為記。
予喟然歎曰。
法界皆從緣起也。
故曰。
一切諸法緣會而生。
緣會而生。
則未生無有。
未生無有。
則生本無也。
世出世法莫不皆然。
是知大地山河。
皆一真法界。
處處無非道場。
唯在緣之會不會耳。
茲山當長慶未至時。
奇峰絕壑。
唯草木蒙茸。
猿鶴嘯唳。
蛇虎縱橫而已。
及長慶一過。
遂即建法幢。
使見聞瞻禮。
頓發無上菩提之心。
向之山林草木。
一切音聲。
皆為廣長舌相。
演說無生無二佛法矣。
及緣散而滅。
猶然長慶未至時也。
今此道場之興。
創始由于性念。
緣會由于拙公。
克成則實資于學南父子。
一家際會。
豈小緣哉。
經雲。
想澄成國土。
今之興者。
施者。
助者。
居閑而效力者。
苟非同一金剛心地。
安能頓成不朽之勝事。
使山林草木同放光明。
超越前修而若是耶。
後之居者。
守者。
能知建立之心。
一草一葉。
盡為金剛種子。
則此山此地。
松聲泉響皆演法音。
永為菩提道場。
晨鐘夕梵。
永祝 聖壽無疆矣。
如是建立。
又豈可人天有漏而拟議耶。
因述其始末因緣。
以昭來者。
吳江接待寺十方常住記 雜花雲。
毗盧遮那。
遍法界身。
以智悲行。
而為莊嚴。
我震旦五台。
峨嵋。
補陀三山。
為三大士攝化地。
舉國男女之有知者。
靡不歸心為寶所。
其南海又近而易至者。
是以十方僧徒。
往來繩繩。
不絕如縷。
而中途疲乏。
非化城暫息。
無以濟其饑渴勞苦。
此接待之設。
尤為第一最勝行也。
吳江為南北孔道津口。
接待寺适當其沖。
寺建于宋紹熙閑。
僧寂照開山。
額承天萬壽。
元至正閑。
僧正壽增修。
改名接待。
萬曆初。
僧了空重開接待院。
尚書五台陸公。
中丞太素沈公。
善士吳氏等。
損資建禅堂。
立永遠十方常住。
了空後得無邊海公繼之。
至庚戌海遷化。
邑缙紳居士。
延念雲勤公居之。
勤乃達觀禅師之法孫。
密藏開公之上首也。
以禅師久過化于此。
法緣最熟。
勤公立行端确。
不忝其嗣。
一方雅重之。
叢林日益振。
念法門之老者。
無所歸。
乃設養老。
延壽二堂。
建普同塔。
此為最勝悲行也。
諸護法者。
為久遠議。
設長生田。
歲計三百六十畝。
于是寺有恒産。
以供來者。
緣既具。
勸公走書乞予以記之曰。
自古叢林。
非建立之難。
而守業之為難也。
以佛教菩薩。
專以利他為任。
故百丈立清規。
凡在伽藍衆僧之物。
秋毫皆為十方常住設非若世俗子孫之業比。
其戒亦何森嚴也。
乃曰。
十方僧物。
幾如鸩毒。
才沾着則通身潰爛。
極言其不可輕易染指也。
粒米莖菜。
尚不敢私。
況其多乎。
以乞者初心。
元為衆僧。
而施者發心。
本為福田種子。
佛說食者。
苟非良田。
則不免複身酬償之苦。
況以養貪毒。
滋泥犁之業乎。
此因果皎然之不爽者。
可不為之寒心乎。
惟此道場之建立也。
苟勤公之心不普。
必不能成此業。
後之守者。
非若勤公之心。
必不能繼其緒。
若果潔己盡力。
以奉佛戒。
則使往來雲水。
饑者食。
勞者息。
病者安。
老者佚。
死者歸。
豈不為永永福田。
為苦海之津梁乎。
若明察秋毫。
不昧因果。
則為文殊之大智守。
之勿失。
行之無倦。
則為普賢之大行。
利濟無窮。
悲田益廣。
則為觀音之大悲。
三者具足為因。
圓滿毗盧法身之果。
是則成佛妙行。
無越于是矣。
又何庸登山涉水。
廣參知識。
别求玄妙佛法乎。
予昔東遊吊達師。
信宿其地。
且知勤公之操心立行。
歎此功德最勝。
故詳為之記。
普度庵記 番禺之東。
南沙灣。
宋丞相李忠簡公之故裡也。
居族最鉅。
煙火萬餘家。
居士李宜桢。
字彥周。
幼業儒。
懷材不售。
每念人生虛幻。
徒碌碌耳。
思所以求出苦之方。
發心向道。
歸依三寶。
見龍舒淨土文。
歎曰。
此迷方指南也。
随得雲栖彌陀疏。
披閱再三。
益谛信不疑。
即發願長齋繡佛。
屏絕家緣。
專修淨業。
三年于茲矣。
因思法門廣大。
以普度為心。
建精藍一所。
奉觀音大士像。
顔曰普度。
願同裡長幼。
各各發随喜心。
同結出苦之緣。
非漫爾也。
予初至曹溪。
居士遠來參禮。
請為之記。
予聞而贊曰。
善哉。
廣大之心也。
惟此佛性。
聖凡同禀。
蠢動
接納無倦。
出入施利。
因果皎然。
毫發無爽。
一方檀越。
日益信重。
不十年閑。
遂成叢林。
予丙辰夏。
自南嶽之雙徑。
舟次江上。
見其為人。
端嚴誠悫。
信其為四衆依歸也。
予嘗閱華嚴。
知菩薩利生。
行非一種。
率以廣大深心。
視物同己。
以身為大地。
荷負衆生。
以身為橋梁。
濟渡衆生。
乃至頭目髓腦而無吝惜。
雖百千劫而無疲厭。
始而驚異。
終則信其為真實行也。
原夫衆生所以常寝生死者。
以其有我而為障也。
菩薩度生。
須先度我。
我度而衆生自度矣。
我人既空。
則衆生界盡。
衆生界盡。
則煩惱業果。
何從而寄耶。
成就妙行。
無逾此也。
一切聖凡因果。
依心建立。
随願所成。
心空願固。
則應念現前。
淨土莊嚴。
本非分外故。
如公者始以如絲一命。
以願系之。
而竟成如許廣大佛事。
豈非從空建立。
由是觀之。
則此有作幻化因緣。
又何足以盡法界之量耶。
雖然嘗一滴以知大海。
睹一隙以見太虛。
由是有以知公矣。
因感公之行。
遂記之。
以勒貞石。
為法門将來者勸。
都昌縣重興佛殿山長慶寺記 都昌治東七十裡許。
有山名佛殿。
奇絕處也。
有寺名長慶。
創始于唐。
長慶楞禅師過化于此。
遂為名刹。
相沿至胡元。
毀于兵。
久廢為民業。
我明萬曆己酉。
有僧名性念者。
遊方至此。
睹其山境清絕。
發心重興。
比有塘西劉氏。
舍其基園。
洎棠山劉氏。
施材鸠工。
始創蘭若。
為藏修所。
越四年壬子。
念請達觀禅師之法孫古愚拙公。
遂禮為師。
公竭志重建。
即率其徒性聽等。
苦心戮力。
募化資佐。
頃之。
拙公之父。
與其弟。
素業儒。
一旦發出世心。
盡舍其家資數百金。
以助莊嚴。
遂成道場。
佛殿禅堂。
齋廚山門。
無不畢備。
既而公之父弟俱剃發披缁。
父名本能。
字學南。
弟名大哲。
字安行。
相與精修白業。
而歸依拙公者。
日亦至。
若性愍。
悠。
感。
忠。
懋。
忞。
想等。
皆其徒也。
鹹有力焉。
寺成。
予至匡山。
拙公來參問法要。
仍樂單栖。
誅茅結廬于五老峰下。
獅子嚴。
望五乳眉目閑也。
以不時得扣谒焉。
一日拈香作禮。
具述因緣。
乞予為記。
予喟然歎曰。
法界皆從緣起也。
故曰。
一切諸法緣會而生。
緣會而生。
則未生無有。
未生無有。
則生本無也。
世出世法莫不皆然。
是知大地山河。
皆一真法界。
處處無非道場。
唯在緣之會不會耳。
茲山當長慶未至時。
奇峰絕壑。
唯草木蒙茸。
猿鶴嘯唳。
蛇虎縱橫而已。
及長慶一過。
遂即建法幢。
使見聞瞻禮。
頓發無上菩提之心。
向之山林草木。
一切音聲。
皆為廣長舌相。
演說無生無二佛法矣。
及緣散而滅。
猶然長慶未至時也。
今此道場之興。
創始由于性念。
緣會由于拙公。
克成則實資于學南父子。
一家際會。
豈小緣哉。
經雲。
想澄成國土。
今之興者。
施者。
助者。
居閑而效力者。
苟非同一金剛心地。
安能頓成不朽之勝事。
使山林草木同放光明。
超越前修而若是耶。
後之居者。
守者。
能知建立之心。
一草一葉。
盡為金剛種子。
則此山此地。
松聲泉響皆演法音。
永為菩提道場。
晨鐘夕梵。
永祝 聖壽無疆矣。
如是建立。
又豈可人天有漏而拟議耶。
因述其始末因緣。
以昭來者。
吳江接待寺十方常住記 雜花雲。
毗盧遮那。
遍法界身。
以智悲行。
而為莊嚴。
我震旦五台。
峨嵋。
補陀三山。
為三大士攝化地。
舉國男女之有知者。
靡不歸心為寶所。
其南海又近而易至者。
是以十方僧徒。
往來繩繩。
不絕如縷。
而中途疲乏。
非化城暫息。
無以濟其饑渴勞苦。
此接待之設。
尤為第一最勝行也。
吳江為南北孔道津口。
接待寺适當其沖。
寺建于宋紹熙閑。
僧寂照開山。
額承天萬壽。
元至正閑。
僧正壽增修。
改名接待。
萬曆初。
僧了空重開接待院。
尚書五台陸公。
中丞太素沈公。
善士吳氏等。
損資建禅堂。
立永遠十方常住。
了空後得無邊海公繼之。
至庚戌海遷化。
邑缙紳居士。
延念雲勤公居之。
勤乃達觀禅師之法孫。
密藏開公之上首也。
以禅師久過化于此。
法緣最熟。
勤公立行端确。
不忝其嗣。
一方雅重之。
叢林日益振。
念法門之老者。
無所歸。
乃設養老。
延壽二堂。
建普同塔。
此為最勝悲行也。
諸護法者。
為久遠議。
設長生田。
歲計三百六十畝。
于是寺有恒産。
以供來者。
緣既具。
勸公走書乞予以記之曰。
自古叢林。
非建立之難。
而守業之為難也。
以佛教菩薩。
專以利他為任。
故百丈立清規。
凡在伽藍衆僧之物。
秋毫皆為十方常住設非若世俗子孫之業比。
其戒亦何森嚴也。
乃曰。
十方僧物。
幾如鸩毒。
才沾着則通身潰爛。
極言其不可輕易染指也。
粒米莖菜。
尚不敢私。
況其多乎。
以乞者初心。
元為衆僧。
而施者發心。
本為福田種子。
佛說食者。
苟非良田。
則不免複身酬償之苦。
況以養貪毒。
滋泥犁之業乎。
此因果皎然之不爽者。
可不為之寒心乎。
惟此道場之建立也。
苟勤公之心不普。
必不能成此業。
後之守者。
非若勤公之心。
必不能繼其緒。
若果潔己盡力。
以奉佛戒。
則使往來雲水。
饑者食。
勞者息。
病者安。
老者佚。
死者歸。
豈不為永永福田。
為苦海之津梁乎。
若明察秋毫。
不昧因果。
則為文殊之大智守。
之勿失。
行之無倦。
則為普賢之大行。
利濟無窮。
悲田益廣。
則為觀音之大悲。
三者具足為因。
圓滿毗盧法身之果。
是則成佛妙行。
無越于是矣。
又何庸登山涉水。
廣參知識。
别求玄妙佛法乎。
予昔東遊吊達師。
信宿其地。
且知勤公之操心立行。
歎此功德最勝。
故詳為之記。
普度庵記 番禺之東。
南沙灣。
宋丞相李忠簡公之故裡也。
居族最鉅。
煙火萬餘家。
居士李宜桢。
字彥周。
幼業儒。
懷材不售。
每念人生虛幻。
徒碌碌耳。
思所以求出苦之方。
發心向道。
歸依三寶。
見龍舒淨土文。
歎曰。
此迷方指南也。
随得雲栖彌陀疏。
披閱再三。
益谛信不疑。
即發願長齋繡佛。
屏絕家緣。
專修淨業。
三年于茲矣。
因思法門廣大。
以普度為心。
建精藍一所。
奉觀音大士像。
顔曰普度。
願同裡長幼。
各各發随喜心。
同結出苦之緣。
非漫爾也。
予初至曹溪。
居士遠來參禮。
請為之記。
予聞而贊曰。
善哉。
廣大之心也。
惟此佛性。
聖凡同禀。
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