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六

關燈
矣。

    不惟附郭之閑。

    鐘鼓相聞。

    即窮鄉下裡。

    奉佛齊心者。

    蓋連比也。

    豈非天地大化之運。

    乘時而昌者耶。

    邑城之水。

    自西而南。

    二十裡與黃山水會。

    三汊為邑之水洩。

    當河之左。

    有山蹲峙若捍門。

    而右堤平衍。

    則水洩無制。

    氣散而中虛。

    若天有阙也。

    裡人夏讓。

    性笃善而喜奉佛。

    發心建佛刹于河北之浒。

    正殿山門。

    齋堂廚庫。

    居然一勝道場。

    其形勢則與山相雄峙。

    而制其波流。

    使滀不傾。

    而施有餘也。

    庵既成。

    走廬山。

    言其事。

    且問額于予。

    予桑梓也。

    稔知其故。

    乃題之曰。

    昌化。

    意謂法化之運。

    由此而昌。

    即以此而祝 聖壽。

    保斯民。

    亦大昌于王化。

    同跻仁壽。

    而登極樂之鄉也。

    故略記其事。

    且為銘曰。

     聖祖龍飛。

    于滁之陽。

    維茲椒丘。

    當西之岡。

    外碛中腴。

    蘊靈抱奇。

    如石之玉。

    含潤藏輝。

    天道默運。

    如春在花。

    三陽交泰。

    發英吐葩。

    文運一轉。

    法化同流。

    天機人心。

    如水載舟。

    三水會合。

    捍門為峙。

    獨有一拳。

    如阙右臂。

    爰有斯人。

    天光忽發。

    于河之浒。

    建茲梵刹。

    殿宇巍峨。

    斯民保障。

    鐘鼓鞫锽。

    法音嘹喨。

    見者歸依。

    聞者欣悅。

    頓置斯民。

    于極樂國。

    道化既流。

    文運實昌。

    奠茲遐福。

    山高水長。

     金沙重興東禅寺緣起碑記 十方世界盡常寂光。

    無一處而非道場。

    諸塵勞門為普賢行。

    無一法而非佛事。

    要在緣會方興。

    得人乃見。

    此五濁世中。

    建立法幢之不易。

    予觀金沙之東禅。

    概可見矣。

    按邑乘治東三裡許。

    有古刹。

    舊名新興禅院。

    肇建于唐光啟閑。

    及宋建炎中。

    因張忠穆公。

    改笃忠顯慶院。

    後名東禅。

    廢于元末。

     國朝重興。

    久亦堕于荒榛茂草。

    萬曆庚寅冬。

    達觀禅師。

    書經于于王二氏園。

    偕太史損庵王公輩。

    過而慨焉。

    草莽中得斷碑。

    湊而讀之。

    乃知為大觀閑。

    貢士路亦臨。

    所撰鐘樓記也。

    達師補其文而存之。

    于是遂發興複之願。

    達師去。

    弟子堅音修慈。

    古潭如清。

    願肩為十方院。

    時麥浪中敗屋三楹。

    為黃冠耕藝所也。

    清公即就處水齋。

    以發衆信。

    頃之遠近果集。

    居士孫雲翼。

    雲仍。

    造禅堂三楹。

    蔔萬曆辛卯八月二十八日上梁。

    雲翼登鄉薦報至。

    遂捐坊資充修造。

    壬辰雲仍特選應貢。

    及癸卯。

    太史從子懋锟捷。

    壬子懋铻捷。

    坊資各如例。

    于是建禅堂五楹。

    伽藍祖師堂各三楹。

    先因達師弟子密藏開公。

    募供禅侶。

    遂成道場。

    清公力守之。

    環寺經行。

    持咒種松。

    冀成叢林。

    未幾清公去。

    繼者或去或化。

    乃請蜀高原法師。

    原又去。

    遂以遍弟子浪崖海耀為住持。

    耀則有志。

    盡命豎立焉。

    會修茲至。

    遂與法侶海印道成輩。

    議建法社。

    遵佛三學。

    宗經律論。

    經則法華。

    律則梵網。

    論則起信。

    先以讀誦受持為業。

    熟則如說修行。

    然定主止觀妙宗。

    專于淨土。

    社名青蓮。

    耀公主之。

    此末法一最勝法緣也。

    約既就。

    太史從子鏡。

    承父宇望遺命。

    捐百金以助創始。

    庚戌閑。

    太史乏嗣。

    欲舍宅為寺。

    乃賣别業千餘金。

    悉舍為修建資。

    凡造正殿三楹。

    西方殿三楹。

    新禅堂五楹。

    其制則四合一局。

    規模軒豁。

    一目洞見。

    居然一大道場也。

    殿成。

    其像則耀公監制。

    仿唐貫休畫本。

    漆布為質。

    脫沙為之精妙絕倫。

    為世一代申品。

    初以舊堂為主坐北。

    遂以正殿坐東。

    其山門利在北。

    以太史精于形家故也。

    癸醜秋。

    太史不幸捐館。

    遺命以己像供于寺。

    願為伽藍。

    如南宮之于鶴林也。

    丙辰春。

    耀公集諸檀越。

    緻書請予主其社。

    以休老焉。

    予以吊達大師未了緣。

    喜而應之。

    以是年冬十月至。

    居無何。

    即之雙徑。

    明年丁巳春。

    予志投老歸匡山。

    耀公涕泣攀留。

    竟不可。

    會耀公以他緣欲去。

    予在匡山。

    聞之亟遺書。

    留本懷印公守之。

    未幾堅音慈公。

    自皖城至。

    衆信喜為本發心人。

    固留居之。

    居士雲仍。

    為開山檀越。

    備述始末因緣。

    乞予為記。

    且請為定規繩。

    立法約。

    永為十方常住。

    予為怃然而歎曰。

    自古建立成功之不易也。

    豈獨天下國家為然。

    而叢林亦以之。

    且夫法王禦世。

    以安樂行為家範。

    以梵網戒為條約。

    賞罰森嚴。

    何昭著也。

    所謂文武之政。

    布在方冊者。

    其人存政舉。

    固在得人何如耳。

    沙門釋子。

    苟知吾佛。

    曆無數劫。

    舍身命而求菩提。

    即今出世。

    猶受雪山六年凍餓。

    博得人天供養。

    以贍後世兒孫。

    即如茲刹建立艱難。

    纖塵滴水。

    皆信心之膏血。

    一思及此。

    身毛皆豎。

    雖粒米莖菜。

    皆金剛屑。

    何忍不懼泥犁。

    妄造黑業乎。

    後之居此者。

    但求明信因果。

    不昧初心。

    精持三學。

    守奉經律。

    念念以生死大事為懷。

    又何庸别求佛法哉。

    是為記。

     新安仰山寶志公畫像感應記 新安四塞山。

    奇秀甲東南。

    而仰山特幽勝。

    乃梁開山。

    為寶志公道場。

    顯名于唐寂禅師。

    久廢無聞焉。

    裡俗素不知佛。

    特奉志公甚嚴。

    凡禱雨祈嗣。

    災祥求之立應。

    故崇祀不絕。

    隆慶初。

    守靜暄公。

    習頭陀行。

    精苦異常。

    遠近皆化。

    源中巨姓。

    聚族而謀。

    請公興複仰山。

    公從之。

    及入山。

    則見故址堕草莽荊榛中。

    而區内山場。

    皆歸有力者。

    公乃先募衆姓山下田。

    以易其地。

    率弟子性玉。

    性覺。

    栖風沐雨。

    披草萊。

    剪荊棘。

    而為之。

    不十餘年。

    撤舊鼎新。

    遂成一大道場。

    如天降地湧。

    四境之内。

    人人知有三寶矣。

    寺既成。

    父老相傳。

    有志公畫像三幅。

    流落民閑。

    不知其所。

    萬曆辛醜。

    金陵報恩。

    修舍利塔。

    匠氏得于金頂寶瓶中。

    乃梁張僧繇手筆。

    卷而懷歸。

    其人乃新安績溪李氏也。

    有三子各分其一。

    未幾李卒。

    仲季二子日就貧。

    知志公道場在仰山。

    遂獻之。

    玉覺二公。

    得之以為神物。

    久之伯子家火。

    速戒家人棄像而搶券。

    及撿之。

    像存而券毀。

    如是者三。

    遂怪以為鬼物。

    越數年。

    伯子遠行歸途失道。

    誤至山下庵所。

    時僧俱赴齋。

    而靜光禅人獨留。

    頃之。

    一客揖而問路。

    光指之。

    客感而問其名。

    報曰靜光。

    客愕然。

    光不知其故。

    遲數日衆赴齋。

    光又後。

    頃之前客至。

    光與之坐。

    客曰。

    先人為石工。

    修報恩塔。

    得志公大士畫像三幅。

    分兄弟三人。

    前兩弟者已歸上刹矣。

    小子所藏者。

    家三被火棄之而不毀。

    以是知非我所宜有也。

    今送師将與前二合并耳。

    光受而展之。

    則見額載武帝。

    敕賜大士弟子靜光供養者。

    因知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