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
而緻君澤民之效。
無越于此矣。
谛觀宋濂溪之學。
實出于此。
故能羽翼 聖祖。
開萬世太平之業。
讀護法編。
未嘗不撫卷而歎也。
季世末習。
大有不可挽者。
必若人。
然後可言太平之治。
且天道運而不息。
豈斯世而絕無斯人哉。
山野自愧為法門棄物。
生無補于世。
而憂法之心。
如出諸己。
故所望于居士者。
重且大。
切願乘時深畜厚養。
以胥 天眷。
其于 社稷蒼生。
引領翹足極矣。
安忍不發深心重願乎。
護法編。
文章不必重加批點。
但就諸祖塔銘開正眼處。
略發一二。
則已為贅。
幸蚤刻之為望。
近拙述楞嚴通議。
先已令緻覽。
此經廣博。
包含一代聖教。
迷悟因果。
理無不徹。
向來解者。
未盡發揮。
山野此作。
大非故轍。
似更易入。
其法華通義。
亦盡翻舊案。
不知法華。
則不知如來救世之苦心。
不知楞嚴。
則不知修心迷悟之關鍵。
不知楞伽。
則不辨知見邪正之是非。
此三經者。
居士宜深心究之。
他日更有請焉。
又。
護法錄。
即禅宗之傳燈也。
其所重。
在具宗門法眼。
觀其人。
則根器師資。
悟門操行建立。
至若末後一着。
尤所取大。
今于毫端通身寫出。
不獨文章之妙。
其于護法深心。
無字不從實際流出。
其于教法來源。
顯密授受。
詳盡無遺。
此古今絕唱一書。
非他掇拾之比。
今但就宗門諸大老塔銘中者。
以正見正行為主。
如居士之見者大同。
亦不敢更增染污。
其于碑記序文。
特文章耳。
則不必也。
今以後寄底本覆上。
若早刻一日。
則法門早受一日之惠也。
山僧向讀 高皇文集。
有關佛教。
及諸經序文。
并南京天界報恩靈谷能仁雞鳴。
五放建寺中。
各有 欽錄。
簿中所載要緊事迹。
意要集成一書。
以見 聖祖護法之心。
若同此錄共成一部。
足見昭代開國君臣一體。
亦古今所未有也。
惟居士乘此留意一尋。
最為勝事。
實山僧所至願也。
又。
辱手教委悉近況。
且述眉公劄中末後句。
此山野久所切心。
不待今也。
養老社。
蓋自慧誠首座願力。
山野贊歎。
願舍所居而已。
此何時也。
求安且不暇。
又何以多事自擾乎。
況年來衰病日至。
足有濕疾。
行履多艱。
山居草草。
聊爾栖息。
且懼餘日無多。
生死心切。
閉關絕緣。
單提一念。
待死而已。
昨于中秋。
業已從事。
念二十餘年。
苦海風波。
青山白雲。
時在夢想。
今幸一旦遂之。
又肯作等閑看耶。
今關中一切禅道佛法。
束之高閣。
一味守拙。
每想古人有晝夜彌陀十萬聲。
今愧衰老。
色力不充。
自試常能強半。
特效遠公。
六時蓮漏。
以香代花。
數月以來。
身心自臻極樂。
知垂念之深。
故敢以告。
又。
侍者回。
得法音。
知近日心地脫灑。
此非真實工夫不易得也。
甚慰甚慰。
承示不二法門之要。
無越高座一機。
非特一法而已。
心法序。
誠孟浪之談。
辱大手改正。
頓成佳語。
真還丹點化之工。
非敢言必傳。
但存一種法門耳。
承念國事艱難。
無肯出死力者。
此言固然。
但觀從古舍身為國之人。
非臨時偶爾而發。
蓋此等人品。
有多因緣。
非容易可拟也。
一則當衆生大難之時。
自有一類大悲菩薩發願而來。
至其作用皆神通發。
現。
非妄想思慮計較中來。
無論在昔。
即如我 聖祖同時英雄。
皆其人也。
二則天生應運。
匡扶世道之人。
内禀般若靈根。
外操應變之具。
先有其本。
及臨時運用。
如探囊中。
百發百中。
此留侯諸葛。
與平原忠定諸公。
即其人也。
三則亦自般若願力中來。
負多生忠義果敢習氣。
剛方中正。
确乎不可拔者。
勘定大事。
堅持不易。
如文信國。
明之孝孺諸公。
生性一定而不可奪者。
即其人也。
方今目中天下人物。
有一于此者乎。
觀其發言議論。
有能一定戡亂扶危之識見者乎。
無其本而欲責其寔。
豈非過耶。
故古之忠臣。
有一定之材操。
有必可為之具。
不用則已。
用必見效。
即如當世才具兩全者。
誰其人哉。
故古之建不拔之功者。
皆預定于胸中。
如範蠡子房武侯。
進退裕如。
豈以空談為寔事哉。
即如東坡亦文章氣節耳。
惟今居士。
乃一時所屬望者。
第自揣其具。
孰與于諸公耶。
其所存者。
特一片赤心耳。
苟材具不充。
何敢言天下大事哉。
此山野向者。
切切望居士深所養者此耳。
以老朽觀居士之心。
審處諸公可為之事業。
志能為之。
至若戡亂扶危。
操何術以為之。
是豈旋旋從中煅煉而能者耶。
即今之事。
特細故耳。
更有大于此者在。
惟願居士當早畜其具。
幸無以軀命付之。
為全策也。
天下皆迷。
豈一呼能覺。
以知居士将有出山之意。
故特遣訊。
幸緩前綏。
操具待時。
天必有意。
成就大業。
萬勿輕脫。
若素養已就。
相時而出。
一見便為。
如蒼鷹拏兔。
不留影迹。
方是大手作略。
豈為以顔面從人。
而以軀命付之為得耶。
高明以為何如。
又。
自得居士去秋出山手書。
雲養身有待數語。
極慰鄙懷。
不意國運多故。
外患内憂。
朝野惶惶 沖聖孑立。
鉅肩為難。
幸一時夔龍濟濟。
上賴祖宗之靈。
下慰蒼生之望。
如居士正宜堅秉願力。
以負荷為心。
障回狂瀾。
切不可以慷慨意氣為任。
又難以随時上下。
為善權方便也。
此山林蔬筍心腸。
在大光明藏中。
必有以寝處也。
所謂大道之妙。
難以言傳耳。
山野年來衰病日作。
意非久處人世者。
此生無複再晤之時矣。
言之悲酸。
山野所悲。
不獨時事。
即法道寥寥。
目中所賴護法之心。
如居士者。
指不再屈。
豈特金剛幢耶。
山野嶺南之行。
所得印心弟子一人。
為馮昌曆者。
即四先生逸書之一也。
惜乎早逝(書尾阙數行)。
與徐清之中翰 承委悉近況。
深慰惓惓之念。
聖人雲。
歲寒然後知松柏。
丈夫處世。
以多難成其志。
居士經曆此番過。
則骨剛氣柔。
心強力健。
以成福壽之晚操。
是則彼困橫者。
皆天之所以造就。
皆我善知識也。
如是則慶且有餘。
又何有以芥蒂乎。
語雲。
人有可忘不可忘。
然有德于我者不可忘。
有怨于我者可忘。
況人生福祿。
秋毫皆前定。
其損益非彼。
皆我之固有也。
此後正宜精持道力。
遠無益之友。
省無益之費。
凡所舉念。
但作未來之福為心。
此誠沒量大人也。
何如何如。
複段幻然給谏 連奉手書。
具見老居士憂國憂民。
及憂法門之心。
且辱問慮于山僧者。
情何至也。
山僧人雖草木。
素抱懷出世願。
為法王之忠臣。
慈父之孝子。
此非虛談。
蓋有所試。
至若奉佛定業之訓。
生平蓋有年矣。
今不幸垂老。
眼見世亂。
此乃舉遭劫數。
即完業安可逃哉。
顧逃之而不得者。
乃名定業。
若可逃而不逃。
乃愚癡。
況不以法門為重。
而固守愚癡。
豈智耶。
屢接明誨。
深感護法盛心。
非特為山僧一人也。
然所教者。
若一聞亂。
即推倒禅床。
喝散大衆。
遂抽身而去。
此蒼皇失措。
似非智者所宜有。
山僧不能。
一也。
若雲。
一缽孤遊。
固是高傑。
但山僧年近八十。
有愧趙州。
二不能也。
若雲。
秋月為養老可歸。
即可逃名。
聞秋月山場數十裡。
果木養生之物滋設。
且恐力不能守。
乃投獻于王府。
求遍于宰官。
彼既好名如此
而緻君澤民之效。
無越于此矣。
谛觀宋濂溪之學。
實出于此。
故能羽翼 聖祖。
開萬世太平之業。
讀護法編。
未嘗不撫卷而歎也。
季世末習。
大有不可挽者。
必若人。
然後可言太平之治。
且天道運而不息。
豈斯世而絕無斯人哉。
山野自愧為法門棄物。
生無補于世。
而憂法之心。
如出諸己。
故所望于居士者。
重且大。
切願乘時深畜厚養。
以胥 天眷。
其于 社稷蒼生。
引領翹足極矣。
安忍不發深心重願乎。
護法編。
文章不必重加批點。
但就諸祖塔銘開正眼處。
略發一二。
則已為贅。
幸蚤刻之為望。
近拙述楞嚴通議。
先已令緻覽。
此經廣博。
包含一代聖教。
迷悟因果。
理無不徹。
向來解者。
未盡發揮。
山野此作。
大非故轍。
似更易入。
其法華通義。
亦盡翻舊案。
不知法華。
則不知如來救世之苦心。
不知楞嚴。
則不知修心迷悟之關鍵。
不知楞伽。
則不辨知見邪正之是非。
此三經者。
居士宜深心究之。
他日更有請焉。
又。
護法錄。
即禅宗之傳燈也。
其所重。
在具宗門法眼。
觀其人。
則根器師資。
悟門操行建立。
至若末後一着。
尤所取大。
今于毫端通身寫出。
不獨文章之妙。
其于護法深心。
無字不從實際流出。
其于教法來源。
顯密授受。
詳盡無遺。
此古今絕唱一書。
非他掇拾之比。
今但就宗門諸大老塔銘中者。
以正見正行為主。
如居士之見者大同。
亦不敢更增染污。
其于碑記序文。
特文章耳。
則不必也。
今以後寄底本覆上。
若早刻一日。
則法門早受一日之惠也。
山僧向讀 高皇文集。
有關佛教。
及諸經序文。
并南京天界報恩靈谷能仁雞鳴。
五放建寺中。
各有 欽錄。
簿中所載要緊事迹。
意要集成一書。
以見 聖祖護法之心。
若同此錄共成一部。
足見昭代開國君臣一體。
亦古今所未有也。
惟居士乘此留意一尋。
最為勝事。
實山僧所至願也。
又。
辱手教委悉近況。
且述眉公劄中末後句。
此山野久所切心。
不待今也。
養老社。
蓋自慧誠首座願力。
山野贊歎。
願舍所居而已。
此何時也。
求安且不暇。
又何以多事自擾乎。
況年來衰病日至。
足有濕疾。
行履多艱。
山居草草。
聊爾栖息。
且懼餘日無多。
生死心切。
閉關絕緣。
單提一念。
待死而已。
昨于中秋。
業已從事。
念二十餘年。
苦海風波。
青山白雲。
時在夢想。
今幸一旦遂之。
又肯作等閑看耶。
今關中一切禅道佛法。
束之高閣。
一味守拙。
每想古人有晝夜彌陀十萬聲。
今愧衰老。
色力不充。
自試常能強半。
特效遠公。
六時蓮漏。
以香代花。
數月以來。
身心自臻極樂。
知垂念之深。
故敢以告。
又。
侍者回。
得法音。
知近日心地脫灑。
此非真實工夫不易得也。
甚慰甚慰。
承示不二法門之要。
無越高座一機。
非特一法而已。
心法序。
誠孟浪之談。
辱大手改正。
頓成佳語。
真還丹點化之工。
非敢言必傳。
但存一種法門耳。
承念國事艱難。
無肯出死力者。
此言固然。
但觀從古舍身為國之人。
非臨時偶爾而發。
蓋此等人品。
有多因緣。
非容易可拟也。
一則當衆生大難之時。
自有一類大悲菩薩發願而來。
至其作用皆神通發。
現。
非妄想思慮計較中來。
無論在昔。
即如我 聖祖同時英雄。
皆其人也。
二則天生應運。
匡扶世道之人。
内禀般若靈根。
外操應變之具。
先有其本。
及臨時運用。
如探囊中。
百發百中。
此留侯諸葛。
與平原忠定諸公。
即其人也。
三則亦自般若願力中來。
負多生忠義果敢習氣。
剛方中正。
确乎不可拔者。
勘定大事。
堅持不易。
如文信國。
明之孝孺諸公。
生性一定而不可奪者。
即其人也。
方今目中天下人物。
有一于此者乎。
觀其發言議論。
有能一定戡亂扶危之識見者乎。
無其本而欲責其寔。
豈非過耶。
故古之忠臣。
有一定之材操。
有必可為之具。
不用則已。
用必見效。
即如當世才具兩全者。
誰其人哉。
故古之建不拔之功者。
皆預定于胸中。
如範蠡子房武侯。
進退裕如。
豈以空談為寔事哉。
即如東坡亦文章氣節耳。
惟今居士。
乃一時所屬望者。
第自揣其具。
孰與于諸公耶。
其所存者。
特一片赤心耳。
苟材具不充。
何敢言天下大事哉。
此山野向者。
切切望居士深所養者此耳。
以老朽觀居士之心。
審處諸公可為之事業。
志能為之。
至若戡亂扶危。
操何術以為之。
是豈旋旋從中煅煉而能者耶。
即今之事。
特細故耳。
更有大于此者在。
惟願居士當早畜其具。
幸無以軀命付之。
為全策也。
天下皆迷。
豈一呼能覺。
以知居士将有出山之意。
故特遣訊。
幸緩前綏。
操具待時。
天必有意。
成就大業。
萬勿輕脫。
若素養已就。
相時而出。
一見便為。
如蒼鷹拏兔。
不留影迹。
方是大手作略。
豈為以顔面從人。
而以軀命付之為得耶。
高明以為何如。
又。
自得居士去秋出山手書。
雲養身有待數語。
極慰鄙懷。
不意國運多故。
外患内憂。
朝野惶惶 沖聖孑立。
鉅肩為難。
幸一時夔龍濟濟。
上賴祖宗之靈。
下慰蒼生之望。
如居士正宜堅秉願力。
以負荷為心。
障回狂瀾。
切不可以慷慨意氣為任。
又難以随時上下。
為善權方便也。
此山林蔬筍心腸。
在大光明藏中。
必有以寝處也。
所謂大道之妙。
難以言傳耳。
山野年來衰病日作。
意非久處人世者。
此生無複再晤之時矣。
言之悲酸。
山野所悲。
不獨時事。
即法道寥寥。
目中所賴護法之心。
如居士者。
指不再屈。
豈特金剛幢耶。
山野嶺南之行。
所得印心弟子一人。
為馮昌曆者。
即四先生逸書之一也。
惜乎早逝(書尾阙數行)。
與徐清之中翰 承委悉近況。
深慰惓惓之念。
聖人雲。
歲寒然後知松柏。
丈夫處世。
以多難成其志。
居士經曆此番過。
則骨剛氣柔。
心強力健。
以成福壽之晚操。
是則彼困橫者。
皆天之所以造就。
皆我善知識也。
如是則慶且有餘。
又何有以芥蒂乎。
語雲。
人有可忘不可忘。
然有德于我者不可忘。
有怨于我者可忘。
況人生福祿。
秋毫皆前定。
其損益非彼。
皆我之固有也。
此後正宜精持道力。
遠無益之友。
省無益之費。
凡所舉念。
但作未來之福為心。
此誠沒量大人也。
何如何如。
複段幻然給谏 連奉手書。
具見老居士憂國憂民。
及憂法門之心。
且辱問慮于山僧者。
情何至也。
山僧人雖草木。
素抱懷出世願。
為法王之忠臣。
慈父之孝子。
此非虛談。
蓋有所試。
至若奉佛定業之訓。
生平蓋有年矣。
今不幸垂老。
眼見世亂。
此乃舉遭劫數。
即完業安可逃哉。
顧逃之而不得者。
乃名定業。
若可逃而不逃。
乃愚癡。
況不以法門為重。
而固守愚癡。
豈智耶。
屢接明誨。
深感護法盛心。
非特為山僧一人也。
然所教者。
若一聞亂。
即推倒禅床。
喝散大衆。
遂抽身而去。
此蒼皇失措。
似非智者所宜有。
山僧不能。
一也。
若雲。
一缽孤遊。
固是高傑。
但山僧年近八十。
有愧趙州。
二不能也。
若雲。
秋月為養老可歸。
即可逃名。
聞秋月山場數十裡。
果木養生之物滋設。
且恐力不能守。
乃投獻于王府。
求遍于宰官。
彼既好名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