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惱之所障礙。
才見起處。
即将六祖本來無物一句提起。
如金剛王寶劍。
則一切煩惱。
當下冰消。
身心化作清涼池矣。
如此力行。
若能精進不退。
則頓證大解脫場。
又何此外别求佛法哉。
示若昙成禅人 成禅人。
約同志于金沙之東禅。
結青蓮社。
以持誦法華經為業。
凡入社者。
必先熟讀此經。
能背誦而後入堂。
不數年閑。
能持者數十輩。
去住不一。
唯禅人一志不移。
遂以此為盡形壽焉。
請益老人。
因示之曰。
此經乃吾師釋迦世尊。
特為開示衆生。
佛之知見。
為成佛真種。
故述其往因。
謂于大通智勝佛時。
為十六王子。
得聞此經。
展轉傳持故。
凡曾從聞者。
必生生世世。
共生一處。
以持此經為行故。
昔受化者。
直至今生。
于靈山會上。
各各授記成佛。
乃的示此經。
為成佛正因真種也。
故委明持經之法師。
即于現世父母。
所生六根。
必得清淨。
如經具明。
金口親宣。
非虛語也。
此經自入中土。
受持者多。
獨南嶽思大禅師。
所悟精深。
天台智者大師。
讀誦此經。
乃見靈山一會。
俨然未散。
思大師曰。
此法華三昧也。
非子莫證。
非我莫識。
故天台因之建立止觀妙門。
發明百界千如實相之旨。
向後依止觀而悟明一心者。
如永嘉而下。
非一人也。
是知此經為成佛之妙行明矣。
唯六祖雲。
心迷法華轉。
心悟轉法華此又示持此經者。
第一義門。
禅人今持此經。
試向未展卷軸已前。
突開頂門正眼。
爍破無明。
諸法實相。
觸處洞然。
則見色聞聲目前現證。
嘗轉如是一卷真經。
頓将八識田中。
曆劫已來。
愛憎煩惱種子。
盡化為光明藏。
如是受持。
是真精進是明真法供養如來。
若徒以紙墨文言為妙法。
以循行數字為持經。
而心地未淨。
煩惱未空。
此何異以水泡為摩尼。
以蒸沙為飯本。
如是則牛皮未透。
豈圖遮眼而已耶。
示觀智雲禅人 學道人。
以等心死誓。
為出生死第一義。
又放下為入道之要。
古人雲。
志當歸一。
久而不退。
他日必知妙道所歸。
此五乳為老人歸真之所。
禅人歸依老人之心。
一生居半。
今幸有此卓錐之地。
正是爾等。
放舍身命處。
生則同修。
死則同歸。
爾當放下諸緣。
一心寂靜。
于此集二三同志。
老者專心念佛。
精修淨業。
誓死為期。
則法道常存。
慧命不斷。
是不負歸依之念也。
應念爾祖樂天公。
與老人有三世之誼。
自當以義為質。
絕無二念。
若别存一念。
則非真實為生死人。
凡居常。
務要以法為懷。
綱維叢林。
調和大衆。
内外一體。
賓主一心。
兼忘人我。
剿絕是非。
了得煩惱本空。
便是出生死路。
即此心地清涼。
便是淨土之要門也。
爾其勉哉。
勖哉。
示凝畜通禅人 佛祖修行之要。
唯有禅淨二門。
兼以萬行莊嚴。
是為正修行路。
比來學人。
參禅者多。
被邪師過謬。
引入邪見稠林。
堕我慢魔。
增外道種。
是大可憂。
況十無一人。
得解脫處。
似此不唯自誤。
亦且誤人。
可不懼哉。
是故老人。
極力主張。
淨土真修。
世人不知。
都輕視為尋常不知念佛之妙。
故多錯誤耳。
且念佛即是參禅。
更無二法。
即念佛時。
須先将自己胸中。
一切煩惱妄想。
貪嗔癡愛。
種種雜亂念頭。
一齊放下。
放到無可放處。
單單提起一聲阿彌陀佛。
曆曆分明。
心中不斷。
如線貫珠。
又如箭筈。
相拄中閑。
無一毫空隙處。
如此着力靠定。
于一切處。
不被境緣牽引打失。
如此日用。
動中不雜不亂。
夢寐如一。
如此用心。
念到臨命終時。
一心不亂。
便是超生死淨土之時節也。
若但口說念佛。
心地不淨。
妄想不除。
隻道念佛不靈驗。
如此縱到三生六十劫。
亦無出頭分。
爾其勉之。
答德王問 承大王谕使者。
訪問山僧修行直捷法門。
雲。
王已能持不殺戒。
齋蔬三年。
但念末後一着為急。
有何法修持。
至臨終安樂。
後世不迷。
此乃大王宿習。
般若根深。
積生修習。
故今處富貴尊位。
不昧本來一念。
真切參求法要。
山僧愚劣。
敢以實對。
惟佛說法度人。
如應病之藥。
方便多門。
不是一種。
自教流此土。
古今依奉。
修行者。
有禅與教兩門。
人人共由。
禅則傳燈諸祖。
直貴了悟自心。
其下手工夫。
則心單提話頭參求。
直至明見自心而後已。
此獨被上上根人。
一超直入。
又須善知識時時調護提撕。
方得正路。
在昔王臣。
亦有能者。
蓋不多見。
是乃出家人易為行耳。
今大王尊居深密。
不易接見善知識。
故不敢以此勸進。
其有依教修行昔有天台智者。
大小止觀。
乃成佛要門。
其大止觀文繁難于理會。
其小止觀。
雖簡易。
其實要說解明白而下手安心。
亦不易入。
即能知能行。
亦難得親切。
日用現前。
境界逆順處多用不上。
況末後大事乎。
此法亦非大王所易行者。
亦不敢進。
今獨有佛說西方淨土一門。
專以念佛一事為要。
以觀想淨境為正行。
以誦大乘經為引發。
以發願為趣向。
以布施為福田莊嚴。
此實古今共由。
不論貴賤智愚。
俱能真實下工夫。
故萬人修行。
萬人效驗。
此願大王留意焉。
謹将日用修行規則。
條列如左。
我佛為救度娑婆世界。
諸苦衆生。
專說西方極樂。
淨土法門。
但專以念阿彌陀佛。
發願往生。
彼國有彌陀經一卷。
便是證明。
其經中所說。
都是彼國。
及國土境界實事。
最是明白。
其修行之方。
亦有節次。
如僧家功課之法。
不必拘套。
但以念佛為主。
每日早起禮佛。
即誦彌陀經一卷。
或金剛經一卷。
即持數珠。
念阿彌陀佛名号。
或三五千聲
才見起處。
即将六祖本來無物一句提起。
如金剛王寶劍。
則一切煩惱。
當下冰消。
身心化作清涼池矣。
如此力行。
若能精進不退。
則頓證大解脫場。
又何此外别求佛法哉。
示若昙成禅人 成禅人。
約同志于金沙之東禅。
結青蓮社。
以持誦法華經為業。
凡入社者。
必先熟讀此經。
能背誦而後入堂。
不數年閑。
能持者數十輩。
去住不一。
唯禅人一志不移。
遂以此為盡形壽焉。
請益老人。
因示之曰。
此經乃吾師釋迦世尊。
特為開示衆生。
佛之知見。
為成佛真種。
故述其往因。
謂于大通智勝佛時。
為十六王子。
得聞此經。
展轉傳持故。
凡曾從聞者。
必生生世世。
共生一處。
以持此經為行故。
昔受化者。
直至今生。
于靈山會上。
各各授記成佛。
乃的示此經。
為成佛正因真種也。
故委明持經之法師。
即于現世父母。
所生六根。
必得清淨。
如經具明。
金口親宣。
非虛語也。
此經自入中土。
受持者多。
獨南嶽思大禅師。
所悟精深。
天台智者大師。
讀誦此經。
乃見靈山一會。
俨然未散。
思大師曰。
此法華三昧也。
非子莫證。
非我莫識。
故天台因之建立止觀妙門。
發明百界千如實相之旨。
向後依止觀而悟明一心者。
如永嘉而下。
非一人也。
是知此經為成佛之妙行明矣。
唯六祖雲。
心迷法華轉。
心悟轉法華此又示持此經者。
第一義門。
禅人今持此經。
試向未展卷軸已前。
突開頂門正眼。
爍破無明。
諸法實相。
觸處洞然。
則見色聞聲目前現證。
嘗轉如是一卷真經。
頓将八識田中。
曆劫已來。
愛憎煩惱種子。
盡化為光明藏。
如是受持。
是真精進是明真法供養如來。
若徒以紙墨文言為妙法。
以循行數字為持經。
而心地未淨。
煩惱未空。
此何異以水泡為摩尼。
以蒸沙為飯本。
如是則牛皮未透。
豈圖遮眼而已耶。
示觀智雲禅人 學道人。
以等心死誓。
為出生死第一義。
又放下為入道之要。
古人雲。
志當歸一。
久而不退。
他日必知妙道所歸。
此五乳為老人歸真之所。
禅人歸依老人之心。
一生居半。
今幸有此卓錐之地。
正是爾等。
放舍身命處。
生則同修。
死則同歸。
爾當放下諸緣。
一心寂靜。
于此集二三同志。
老者專心念佛。
精修淨業。
誓死為期。
則法道常存。
慧命不斷。
是不負歸依之念也。
應念爾祖樂天公。
與老人有三世之誼。
自當以義為質。
絕無二念。
若别存一念。
則非真實為生死人。
凡居常。
務要以法為懷。
綱維叢林。
調和大衆。
内外一體。
賓主一心。
兼忘人我。
剿絕是非。
了得煩惱本空。
便是出生死路。
即此心地清涼。
便是淨土之要門也。
爾其勉哉。
勖哉。
示凝畜通禅人 佛祖修行之要。
唯有禅淨二門。
兼以萬行莊嚴。
是為正修行路。
比來學人。
參禅者多。
被邪師過謬。
引入邪見稠林。
堕我慢魔。
增外道種。
是大可憂。
況十無一人。
得解脫處。
似此不唯自誤。
亦且誤人。
可不懼哉。
是故老人。
極力主張。
淨土真修。
世人不知。
都輕視為尋常不知念佛之妙。
故多錯誤耳。
且念佛即是參禅。
更無二法。
即念佛時。
須先将自己胸中。
一切煩惱妄想。
貪嗔癡愛。
種種雜亂念頭。
一齊放下。
放到無可放處。
單單提起一聲阿彌陀佛。
曆曆分明。
心中不斷。
如線貫珠。
又如箭筈。
相拄中閑。
無一毫空隙處。
如此着力靠定。
于一切處。
不被境緣牽引打失。
如此日用。
動中不雜不亂。
夢寐如一。
如此用心。
念到臨命終時。
一心不亂。
便是超生死淨土之時節也。
若但口說念佛。
心地不淨。
妄想不除。
隻道念佛不靈驗。
如此縱到三生六十劫。
亦無出頭分。
爾其勉之。
答德王問 承大王谕使者。
訪問山僧修行直捷法門。
雲。
王已能持不殺戒。
齋蔬三年。
但念末後一着為急。
有何法修持。
至臨終安樂。
後世不迷。
此乃大王宿習。
般若根深。
積生修習。
故今處富貴尊位。
不昧本來一念。
真切參求法要。
山僧愚劣。
敢以實對。
惟佛說法度人。
如應病之藥。
方便多門。
不是一種。
自教流此土。
古今依奉。
修行者。
有禅與教兩門。
人人共由。
禅則傳燈諸祖。
直貴了悟自心。
其下手工夫。
則心單提話頭參求。
直至明見自心而後已。
此獨被上上根人。
一超直入。
又須善知識時時調護提撕。
方得正路。
在昔王臣。
亦有能者。
蓋不多見。
是乃出家人易為行耳。
今大王尊居深密。
不易接見善知識。
故不敢以此勸進。
其有依教修行昔有天台智者。
大小止觀。
乃成佛要門。
其大止觀文繁難于理會。
其小止觀。
雖簡易。
其實要說解明白而下手安心。
亦不易入。
即能知能行。
亦難得親切。
日用現前。
境界逆順處多用不上。
況末後大事乎。
此法亦非大王所易行者。
亦不敢進。
今獨有佛說西方淨土一門。
專以念佛一事為要。
以觀想淨境為正行。
以誦大乘經為引發。
以發願為趣向。
以布施為福田莊嚴。
此實古今共由。
不論貴賤智愚。
俱能真實下工夫。
故萬人修行。
萬人效驗。
此願大王留意焉。
謹将日用修行規則。
條列如左。
我佛為救度娑婆世界。
諸苦衆生。
專說西方極樂。
淨土法門。
但專以念阿彌陀佛。
發願往生。
彼國有彌陀經一卷。
便是證明。
其經中所說。
都是彼國。
及國土境界實事。
最是明白。
其修行之方。
亦有節次。
如僧家功課之法。
不必拘套。
但以念佛為主。
每日早起禮佛。
即誦彌陀經一卷。
或金剛經一卷。
即持數珠。
念阿彌陀佛名号。
或三五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