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

關燈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十 侍 者  福 善 日錄 門 人  通 炯 編輯 嶺南弟子 劉起相 重較 法語 示本懷印禅人 昔吾佛于靈山會上。

    欲以妙法華經付囑有在。

    令于末世受持。

    廣宣流布。

    無論人天百萬。

    即得授記。

    諸弟子竟無一人。

    敢于娑婆世界流通此法者。

    必待地湧之衆。

    乃能荷擔。

    持此法者。

    豈易易哉。

    以五濁惡世。

    衆生薄福。

    其性剛強。

    最難調伏。

    是以吾佛教持經者。

    必以忍辱為第一行。

    故曰。

    如來滅後。

    欲為四衆說是經者。

    應入如來室。

    着如來衣。

    坐如來座乃可為衆廣說此經。

    如來室者。

    一切衆生中。

    大慈悲心是。

    如來衣者。

    柔和忍辱心是。

    如來座者。

    一切法空是。

    安住是中。

    然後以不懈怠心。

    乃可為衆說是法華經。

    故佛自述其往昔求法之行。

    如提婆達多世世之冤害。

    及常不輕之禮拜。

    四衆乃至辱罵。

    或加刀杖瓦石。

    種種苦事。

    皆歡喜忍之。

    無一念懈退。

    此正教菩薩法。

    末世持經之最勝行。

    吾徒為佛子。

    苟無忍行。

    又何以持佛慧命。

    使不斷哉。

    及授付囑持。

    經之菩薩。

    則誓之曰。

    種種苦事。

    皆當能忍。

    是以佛說觀三千大千世界。

    無有如芥子許。

    不是菩薩為求菩提舍身命處。

    乃至頭目髓腦無有吝惜。

    故教持經者。

    先以忍行。

    悲此法末。

    非大忍力。

    又何能護佛法。

    續慧命乎。

    老人每每以忍行開示禅人。

    禅人能笃信老人。

    亦能以忍力自持。

    今不但卒保道場。

    亦且成就己行。

    切不可以世谛尋常觀之。

    更于此外。

    别求生死法也。

    且此經乃吾佛世尊為一大事因緣。

    故出現于世。

    一大事者。

    乃衆生本有佛之知見也。

    佛知見者。

    以能見諸法實相也。

    以衆生迷真知見。

    但認五蘊幻妄身心。

    而不見真實之相。

    若見實相。

    則三界上下。

    了無一法。

    又何生死可寄耶。

    如此。

    豈獨參禅能了生死。

    而持經不能了生死乎。

    若南嶽天台。

    皆悟實相之大宗師。

    傥法社諸侶讀誦此經。

    能有一人。

    如天台悟入法華三昧者。

    即此靈山一會。

    俨然未散如是。

    則護持之人。

    具足恒沙功德不可思議矣。

    佛為此法。

    劫劫生生。

    舍此身命。

    禅人即能舍此一生。

    成大法益。

    又何外慕别求佛法乎。

    今縱不能了生死。

    即仗此法為舟航。

    願力持之。

    于生死海中。

    亦必終有到彼岸時。

    猶勝從前虛生浪死也。

    禅人既信老人語。

    從此發起大忍力。

    大精進力。

    是名真法供養如來以成普賢大行。

    切不可起生滅心。

    立人我見。

    而生退堕之想也。

     示新安仰山本源覺禅人 本源覺。

    重興仰山道場。

    三十餘年。

    幻出種種莊嚴。

    皆自心力。

    誦圓覺梵行二經。

    亦二十餘年。

    精持淨行。

    皆從宿習般若中。

    今禮匡山。

    請授大戒。

    拈香請說圓覺大義。

    老人因示之曰。

    佛說三界上下法。

    唯是一心作。

    所謂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

    菩提涅盤。

    及波羅蜜。

    教授菩薩。

    是故為佛弟子。

    若達唯心法門。

    則一切染淨因果。

    皆即現前。

    念念轉變。

    故曰。

    心淨則佛土淨。

    直如仰山因緣。

    向皆危石巉岩。

    荒榛茂草。

    今一旦幻此道場。

    如從天至。

    皆從最初一念。

    堅固信心。

    故緻如斯廣大佛事。

    由是觀之。

    則西方淨土。

    又豈從心外得耶。

    老人今為禅人。

    特授梵網金剛寶戒。

    此戒名為毗盧遮那心地法門。

    經雲。

    若授佛戒。

    即入諸佛位。

    是知一念信心。

    即開佛知見。

    一切佛土。

    應念現前。

    故諸佛淨土。

    皆從金剛心地建立。

    禅人果能了知此法門。

    從此向前。

    日用頭頭。

    一切運為。

    明明了知。

    皆從自心流出。

    則法法皆為淨土真因。

    更能将一聲阿彌陀佛。

    念念不忘。

    心心不昧。

    念至動靜無二。

    寤寐如一。

    則現前步步皆踏淨土。

    寶地經行。

    即此身心。

    已坐蓮華胎中。

    直至臨命終時。

    才舍此身。

    即花開見佛。

    如從夢覺。

    到此始知生死如夢。

    淨土如幻。

    一念之閑。

    永居不退。

    此外更有何法。

    出生死乎。

    禅人久修梵行。

    第未親聞善知識。

    打破從前妄想夢。

    但了法法唯心。

    何用别求佛法。

    努力珍重。

     示陳善人 楚沔稱名郡。

    故文憲之邦。

    但法門善知識過化者希。

    觀智禅人。

    杖錫于此。

    掩關三年。

    一時向化者衆。

    适來善人。

    乃舊歸依信心弟子也。

    遠參匡山老人。

    為求開示。

    以傳白大衆。

    老人因示之曰。

    在家男女。

    能持五戒。

    謂不殺。

    不盜。

    不邪淫。

    不妄語。

    不飲酒食肉。

    佛住世時。

    常在法會稱優婆塞優婆夷。

    此雲近事男女。

    以堪親近承事三寶故。

    其所修者。

    精持五戒。

    免堕三途苦趣。

    是為天人之福。

    故曰。

    五戒不持。

    人天路絕。

    若持五戒。

    第一要明信因果。

    善惡報應。

    如影随形。

    謂作善因福果。

    定生人天。

    若造惡因惡果。

    必堕三途苦趣。

    且觀世之高官尊爵。

    富貴榮華者。

    此等必是前世修福。

    供養三寶。

    齋僧布施。

    印經造像。

    修寺建塔。

    濟貧拔苦之所感招。

    其長壽多男。

    父慈子孝。

    夫唱婦随。

    兄友弟恭者。

    必定從放生不殺。

    持齋戒中來。

    在家有能持此五戒者。

    即五常備矣。

    謂不殺。

    仁也。

    不盜。

    義也。

    不邪淫。

    禮也。

    不妄語。

    信也。

    不飲酒。

    智也。

    儒門能此者。

    即成德之君子矣。

    持齋豈分外事耶。

    其中有上智高明之士。

    既持此戒。

    複念人世無常。

    如風中燭。

    怕生死此。

    一失人身。

    萬劫難複。

    如此思惟。

    念生死苦。

    求出離心切。

    更宜發心。

    持念阿彌陀佛。

    将此一句佛。

    橫在胸中。

    心心不斷。

    念念不忘。

    朝暮禮佛誦經。

    回向西方。

    求生淨土。

    若念佛念到一念純熟。

    一心不亂。

    臨命終時。

    見阿彌陀佛。

    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