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八

關燈
實之行。

    亦徒然耳。

    若求真實之行。

    即從真實心中發現。

    果有真真實實為生死之心。

    必須将從前有生以來。

    及出家以來。

    從頭一一細思檢點。

    何曾有一念一行。

    是真實事。

    從前已是空過。

    即從今日已去。

    發一片出世之心。

    将一切世閑情根。

    妄想攀緣。

    一齊放下。

    将此一把骨頭。

    一齊抛卻。

    将此一條性命。

    納向空山大澤之中。

    任他日炙風吹。

    一切安逸飽暖思慮。

    盡情撇卻。

    單單直以死生一念。

    挂在眉毛上。

    将一則。

    古人公案。

    蘊在胸中。

    日夜參究。

    看他一念世閑心起。

    便是堕在生死處。

    定要把斷。

    不容毫發。

    如此參究。

    不悟不休。

    即此一着。

    便是為生死真實心。

    即以此心。

    向二六時中。

    一切動作雲為種種行門。

    至禮拜三寶。

    供養十方。

    調和大衆。

    看待老病一切行門。

    無不親身竭力承事。

    不生一念厭倦心。

    不生一念人我是非得失心。

    不起一念休歇止足想。

    如永明大師。

    每日行一百八件方便行。

    盡形不改。

    即此便是真實之行。

    如此操心立行。

    透出本地光明。

    則将積劫所染一切貪嗔癡愛習氣種子。

    一一消融。

    化為成佛真實種子矣。

    如是用心。

    可謂不虛此生。

    不負出家。

    不枉遠犯風波。

    參訪知識。

    若仍前涉虛。

    止作嘗情。

    業垢罪垢種子。

    但随妄想而行。

    不唯辜負此生。

    實取窮劫三途之苦耳。

     示順則易禅人 沙門釋子。

    乃出塵之人。

    親近佛法。

    乃出情之法。

    實破我之具。

    方今學者廣學多聞。

    但增我見。

    少能餐辨法味。

    滋養法身慧命者。

    豈非颠倒之甚也。

    易禅人以多聞無益。

    志在清修。

    固已遠矣。

    然徒以清修為行。

    而不刻意究竟生死根株。

    不深窮佛祖不到之地。

    此其創志不遠。

    是以一日之價。

    為得也。

    可不負其本有哉。

    吾徒所難得者。

    厭世俗。

    最難得者。

    厭生死。

    禅人今知其厭。

    而不知究其所以厭。

    是猶然以五十步笑百步也。

    嗟予老矣。

    餘日無多。

    生死大患。

    橫在眉睫。

    恐厭之不極。

    禅人年亦長矣。

    能以老人之厭自厭。

    倘不厭老人相與千岩萬壑之閑。

    絕影忘言。

    修厭離行。

    從此長揖五濁。

    永離四生。

    同遊廣大極樂之鄉。

    豈不為最上因緣哉。

    又奚止于裹糧千裡之。

    适視彼榆枋莽蒼者。

    固未足與道也。

     示[纟-八]機參禅人 禅人以持明為專行。

    從事者三十年。

    心地未有發明。

    乞老人指示。

    老人因示之曰。

    佛說修行之路。

    方便多門。

    歸源無二。

    即參禅提話頭。

    與念佛持明。

    皆無二法。

    第不善用心者。

    不知借以磨煉習氣。

    破除妄想。

    返以執着之心。

    資助無明。

    故用力多而收功少耳。

    此事如用瓦子敲門。

    隻是要門開。

    不必計手中瓦子何如也。

    以吾人無量劫來。

    積集貪嗔癡愛雜染種子。

    潛于藏識之中。

    深固幽遠。

    無人能破。

    聖人權設方便。

    教人提一則公案為話頭。

    重下疑情。

    把斷妄想關頭。

    絲毫不放。

    久久得力。

    如逼狗跳牆。

    忽然藏識迸裂。

    露出本來面目。

    謂之悟道。

    若是單單逼拶妄想不行。

    何必話頭。

    即婆子數炭團。

    專心不二。

    亦能發悟。

    況念佛持咒。

    有二法哉。

    禅人持明三十年念見效者。

    不是咒無靈驗。

    隻是持咒之心。

    未曾得力。

    尋常如推空車下坡相似。

    心管滾将去。

    何曾着力來。

    如此用心。

    不獨今生無驗。

    即窮劫亦隻如此。

    及至陰境現前。

    生死到來。

    依然眼花撩亂。

    卻怪修行無下落。

    豈非自誤自錯耶。

    禅人從今不必改轉。

    就将持咒的心作話頭。

    字字心心。

    着力挨磨。

    如推重車上坡相似渾身氣力使盡。

    不敢放松絲毫。

    寸寸步步。

    腳跟不空。

    如此用力時。

    隻逼得妄想流注。

    塞斷命根。

    更不放行到此之時。

    就在正着力處。

    重下疑情。

    深深觑看。

    審問隻者用力持咒。

    的畢竟是個甚麼。

    觑來觑去。

    疑來疑去。

    如老鼠入牛角。

    直到轉身吐氣不得處。

    如此正是得力時節。

    切不可作休息想。

    亦不得以此為難。

    生退息想。

    及逼到一念開豁處。

    乃是電光三昧。

    切不可作[纟-八]妙歡喜想。

    從此更着精彩。

    拌命做去。

    不到忽然藏識迸裂虛空粉碎時。

    決不放手。

    若能如此持咒。

    與參禅豈有二法耶。

    所以道。

    俱胝隻念三行咒。

    便得名超一切人。

    便可證明。

    即親見佛祖。

    亦不易老人之說也。

     示智沙彌 方今出家兒。

    于末法鬥诤堅固之時。

    有能決志為生死大事。

    單提向上一着。

    以了悟為期。

    此上上根人。

    誠不易見。

    今亦有參究此事。

    又惡覺惡習濃厚。

    蒲團未穩。

    邪見橫生。

    多落魔道。

    此其難也。

    古德雲。

    未能參究向上。

    且于教法留心。

    時光亦不空過。

    其留心于教。

    亦有兩般。

    一則根器稍利。

    力窮性相宗旨。

    深徹其源。

    以多聞熏習之功。

    從聞思修。

    入三摩地。

    是則不獨目了心性。

    抑且為人師。

    此亦報佛深恩。

    不負出家之志。

    至若根器稍鈍。

    不能廣親教乘即持誦一門。

    尤為要行。

    故天台大師。

    以讀誦受持為五品觀行之首。

    即法華所說。

    持經法師。

    現在父母所生肉身。

    即得六根清淨。

    此持經之功。

    豈劣行哉。

    沙彌既知厭生死苦。

    投佛出家。

    苟無專心一行。

    豈不辜負此生。

    即持經一行。

    能專心一志。

    如古人潛心理觀。

    一旦忘言契會。

    得佛心宗。

    是由文子而得總持。

    此所謂旋陀羅尼門。

    由此證入。

    曆劫生死根株。

    仗此法門。

    一時頓斷。

    豈不為無上菩提之徑路乎。

    若悠悠歲月。

    唐喪光陰。

    堕于粥飯常流。

    豈不虛消信施。

    重增業累。

    又何取于出家為哉。

     示性覺禅人 出家本為生死大事。

    今出家兒。

    不知生死為何物。

    但知随波逐流業識茫茫。

    無本可據。

    古人參方行腳。

    訪尋知識。

    單為究明己躬下事。

    今人行盡天下。

    曆遍叢林。

    唯鼓粥飯習氣。

    竟不知善知識為人處。

    可惜奔波一生。

    到底了無下落。

    是為可憐愍者。

    至有一念為生死心的。

    不知修行之要。

    或以禮誦念佛為修行。

    一生辛苦。

    到底于己躬下事。

    如黑漆桶相似。

    于生死分上。

    了沒幹涉。

    禅人發心真實為生死大事。

    唯有參究向上一着。

    為真實工夫。

    先要辦一片長遠決定不退之志。

    古人二三十年。

    單提一念。

    不悟不休。

    第一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