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

關燈
稀。

    禅人既知所向。

    當審知本心。

    以真實決定為第一義也。

    勉之勉之。

     示如常禅人 佛言。

    辭親出家。

    識心達本。

    解無為法。

    名曰沙門。

    常行二百五十戒。

    又曰。

    斷欲去愛。

    識自心源。

    達佛深理。

    悟無為法。

    又曰。

    剃除須發而作沙門。

    受佛法者。

    去世資财。

    乞求取足。

    日中一食。

    樹下一宿。

    慎不再矣。

    使人愚蔽者愛與欲也。

    如是之法。

    種種叮咛苦語。

    無非要為佛弟子者。

    最初出家。

    便以離欲為第一行耳。

    後世兒孫。

    身雖出家。

    心醉五欲。

    不知何患是遠離法。

    何道是出苦道。

    纏綿昏迷而不自覺。

    且又矯飾威儀。

    詐現有德。

    外欺其人。

    内欺其心。

    包藏瑕疵而不自覺。

    欲求真心正念者。

    難其人也。

    淨名雲。

    直心為道場。

    如常有志求出離法。

    當以直心為第一義。

    珍重。

     示小師德宗 爾自從老人遊。

    二十餘年。

    不獨執事辛勤。

    即罹患難。

    走瘴鄉。

    已三度矣。

    前已遣爾歸家山。

    事師長。

    爾狂心不歇。

    複為予來。

    今聞爾師已作故物。

    爾竟不能生執巾瓶。

    死啟手足。

    是可以稱弟子乎。

    爾今即歸。

    不思何以報師恩于冥冥乎。

    古人參師訪友。

    端為成辦道業。

    爾今從師二十餘年。

    道業何在。

    古人羞見父母師友。

    爾道業無成。

    幸爾無父母師友。

    無寄羞地矣。

    祖師雲。

    衆生與佛無别。

    但衆生多習氣。

    佛祖清淨無垢耳。

    爾事善知識。

    親聞訓誨。

    年亦老矣。

    尚然悠悠如此。

    竟不知此去。

    他時後日。

    又何面目見老僧乎。

    萬一老僧如爾父母。

    恐爾此生亦無寄羞地也。

    念爾忠肝義膽。

    不減古人。

    昨讀達觀大師語。

    以田光比爾。

    如此則老僧何以報平生乎。

    所謂諸供養中。

    以法為最。

    今别複以此作供養以酬生平。

    爾其再無忘今日重别之言。

    臨歧執手。

    叮咛珍重。

     示慧侍者 佛以一大事因緣故。

    出現于世。

    欲令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然佛之知見。

    即衆生之知見。

    衆生知見。

    即生死知見。

    故曰。

    知見立知。

    即無明本。

    知見無見。

    斯即涅盤。

    斯則聖凡知見無二。

    而有迷悟不同者。

    過在立不立耳。

    祖師道。

    若立一塵。

    國破家亡。

    以其知見本無凡聖。

    但有立即有我。

    有我則諸障頓起。

    無我則萬法平沈。

    是知我為生死之本也。

    豈特凡夫造貪嗔癡。

    而為我障。

    即一切聖人諸修行者。

    知見未忘盡屬我障。

    尤為生死難拔之根。

    故二種障中。

    粗細不同。

    粗則易遣。

    細則難除。

    以其知見深潛根于心者難拔。

    故經雲。

    存我覺我。

    俱名障礙。

    此正知見立知幽潛如命。

    不能自斷者。

    所以古人三二十年苦心參學。

    縱然悟得自性具足。

    如寒潭皎月。

    靜夜鐘聲。

    随扣擊以無虧。

    觸波瀾而不散。

    猶是生死岸頭事。

    此古人大不自欺處。

    傥欺己欺人。

    是自壞壞他也。

    侍者福慧。

    早從老人出家。

    初見老人時。

    一蠢蠢物耳。

    别去一十年。

    茲來更蠢蠢也。

    獨嘗喜其蠢蠢中。

    有惺惺不蠢處。

    此侍者以此蠢不蠢為命根。

    今來又五年。

    其蠢日增。

    其不蠢者亦潛滋暗長也。

    由是人視侍者蠢。

    侍者亦自視蠢更蠢。

    而人人不自知其為蠢也。

    今年夏老人從西粵回山。

    侍者忽出蠢狀。

    老人大笑。

    其蠢無出頭時。

    私謂此蠢人立蠢為己過也。

    苟能以此蠢自為受用地。

    亦頗自足。

    亦可了生死。

    亦不負出家行腳事。

    若以此更立其蠢。

    則病不止知見立知也。

    侍者若能推倒此蠢。

    不患不與老人眉毛厮結。

     示鄧司直 佛祖出世。

    說般若之法。

    教人修行。

    必以般若為本。

    般若梵語。

    華言智慧。

    以此智慧。

    乃吾人本有之佛性。

    又雲自心。

    又雲自性。

    此體本來無染。

    故曰清淨。

    本來不昧。

    故曰光明。

    本來廣大包容。

    故曰虛空。

    本來無妄。

    故曰一真。

    本來不動不變。

    故曰真如。

    又曰如如。

    本來圓滿無所不照。

    故曰圓覺。

    本來寂滅。

    故曰涅盤。

    此在諸佛圓證。

    故稱為大覺。

    又曰菩提。

    諸佛用之。

    故為神通妙用。

    菩薩修之。

    名為妙行。

    二乘得之。

    名為解脫。

    凡夫迷之。

    則為妄想業識。

    發而用之。

    則為貪嗔癡愛驕谄欺詐。

    造之為業。

    則為淫為殺為盜為妄。

    所取之果。

    則為刀為鋸為鐵為磨。

    乃至镬湯垆炭種種苦具。

    皆從此心之所變現。

    正若醒人無事。

    種種樂境。

    皆在目前。

    少時昏睡沉着。

    忽然夢在地獄。

    種種苦具事。

    一時備受辛酸楚毒。

    難堪難忍。

    正當求救而不可得。

    時堂前坐客喧嘩未息。

    随有驚覺。

    呻吟而起。

    視其歡娛之境居然在目。

    而酒尚溫肴尚熱也。

    枕席之地未離。

    苦樂之境頓别。

    要之樂向外來。

    苦從中出。

    由是觀之。

    天堂地獄之說。

    宛然出現于自心。

    又豈為幻怪哉。

    是皆迷自心之所至耳。

    經雲。

    自心取自心。

    非幻成幻法。

    又曰。

    三界上下法。

    唯是一心作。

    以此觀之。

    豈獨佛法說一心。

    從上聖賢乃至一切九流異術。

    極而言之。

    至于有情無情。

    無不從此一心之所建立。

    但有大小多寡善惡邪正明昧之不同。

    所用之各異耳。

    故曰。

    山河大地。

    全露法王身。

    鱗甲羽毛。

    普現色身三昧。

    此皆般若之真光。

    吾人自心之影事也。

    吾人本有之心體。

    本來廣大包容。

    清淨光明之若此。

    目前交錯雜沓陳列于四圍者。

    種種境界色相。

    又皆吾心所現之若彼。

    吾人有此而不知固可哀矣。

    而且誤取自心。

    以為貪愛之樂地。

    目悅之于美色。

    耳悅之于淫聲。

    鼻悅之香。

    舌悅之味。

    身悅之觸。

    心悅之法。

    又皆自心所出。

    又取之而為歡為樂。

    為貪嗔癡。

    為淫殺盜妄。

    而造作種種幻業。

    又招未來三途之劇苦。

    如人夢遊而不覺。

    可不大哀欤。

    以其此心與諸佛同體無二。

    曆代祖師悟明而不異者。

    獨吾人具足而不知。

    如幻子逃逝而忘歸。

    父母思而搜讨之。

    所以釋迦出世。

    達磨西來。

    乃至曹溪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