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

關燈
起妄念。

    于諸妄心。

    亦不息滅。

    住妄想境。

    不加了知。

    于無了知。

    不辨真實。

    此語古德。

    每每拈示學者。

    多落思惟窠臼。

    獨中峰各注一不字。

    此金剛圈也。

     示陳生資甫(吉水人) 孔子曰。

    知幾其神乎。

    說者謂幾者動之微。

    學者當于未動時着眼。

    方乃得力。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

    正好于六祖不思善。

    不思惡。

    如何是上座本來面目同。

    參。

     文者心之章也。

    學者不達心體。

    強以陳言逗湊。

    是可為文乎。

    須向自己胸中流出。

    方始蓋天蓋地。

     孟轲雲。

    食色性也。

    此言似千七百則注腳。

    殊非章句家可知。

     古人雲。

    工夫在日用處。

    此死句也。

    今日坐在此語窠臼中。

    縱是有志之士。

    亦皆賣弄識神影子。

    非言者之過。

    執言之過耳。

     宗鏡雲。

    聲處全聞。

    見外無法。

    此語非透出毗盧頂[甯*頁]上行者。

    定不知話頭落處。

     儒生有志于道者。

    獨向禅中求做工夫。

    卻不知念茲在茲。

    便是上乘初地。

     夜氣清明。

    攝心端坐。

    返觀内照寂然不昧處。

    自見本來面目。

    毋自欺也。

    孔子雲。

    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足知天下不欺者鮮矣。

     飄風驟雨。

    飒然而至。

    試觀風從何來。

    雨從何至。

    此觀識得分明。

    萬物在己。

     譬如嘉苗望其秀實。

    賊蟊不除。

    難其成矣。

    不獨世閑。

    叢林學道亦然。

     示離際肇禅人 若論此事。

    本無向上向下。

    才涉思惟。

    便成剩法。

    何況以有所得心。

    入離言之實際乎。

    禅人果能決定以生死為大事。

    試将從前厭俗心念。

    乃至出家已來。

    所有一切聞見知識。

    及發參求本分事上日用工夫。

    着衣吃飯。

    折旋俯仰。

    動靜閑忙。

    凡所經曆目前種種境界。

    微細推求。

    畢竟以何為向上事。

    再将推求的心。

    谛實觀察。

    畢竟落在甚麼處。

    凡有落處。

    便成窠臼。

    即是生死窟穴。

    皆妄想邊事。

    非實際也。

    經雲。

    縱滅一切見聞覺知。

    内守幽閑。

    猶為法塵分别影事。

    古人目為黑山鬼窟。

    正是參禅大忌諱處。

    何況以生滅心。

    粗浮想象。

    入究竟際。

    遠之遠矣。

    所謂舉心即錯。

    動念即乖。

    若将不舉心不動念。

    當作玄妙。

    又落玄妙窠臼。

    有僧問趙州。

    如何是玄中玄。

    州雲。

    汝玄來多少時。

    僧雲。

    玄之久矣。

    州雲。

    若不是老僧。

    幾乎玄殺。

    你看古人一語。

    如金剛王寶劍。

    斷盡凡聖知見。

    如是觀之。

    此事豈唇吻能道。

    紙墨文字可能形容。

    隻在學人日用舉心動念處。

    谛實觀察。

    但有絲毫情見。

    乃至玄妙見解粘滞處。

    便是妄想影子。

    都落生死邊際。

    非離際也。

    離際之際。

    名為實際。

    實際無際。

    無際則不落聖凡邊際。

    聖凡不落。

    生死情亡。

    古人所謂一念不生。

    前後際斷。

    斷則無事矣。

    方名無事道人。

    事既無。

    又向甚麼處求玄求妙。

    所謂但盡凡情。

    别無聖解。

    到此如人飲水。

    冷暖自知。

    大似啞子吃黃柏。

    難以吐露向人。

    禅人但辦一片生鐵心腸。

    如此一直行将去。

    不必将心待悟。

    亦不必計其歲月日時。

    隻須将前後無量劫數。

    直下拈在目前。

    任他生死去來起滅。

    即此現前一念決定。

    不為他浮光幻影遷移。

    縱是刀山火聚。

    淨土天宮。

    亦任他頭出頭沒。

    此一念孤光。

    畢竟不被他搖奪。

    如此可稱大力量人。

    方才是真正出家兒。

    不被生死籠罩。

    不被聖凡埋沒。

    不被三際遷訛。

    如此始得名實相應。

    乃是真實離際也。

    禅人持此語。

    請正諸方明眼知識。

    切不可作禅道佛法會。

     示懷愚修堂主 古德雲。

    盡十方世界。

    通是衲僧一隻眼。

    虛空萬象鱗介羽毛洪纖巨細。

    通是大毗盧藏一卷經。

    以如是眼讀如是經。

    盡未來際。

    不休不息。

    此普賢大士一毛孔中。

    最微最細少分佛事。

    一毛如此。

    況一一毛孔乎。

    正報毛孔如此。

    況依報世界微塵乎。

    一塵如此。

    況塵塵乎。

    且塵含巨刹。

    況塵塵之刹。

    刹刹之塵乎。

    以此深觀則無邊刹海。

    自他不隔于毫端。

    十世古今。

    始終不離于當念。

    此普賢之真經。

    能見此經。

    則為文殊之智眼。

    即以此眼。

    觀塵中之衆生。

    一一衆生盡說此經。

    使之一一聽者。

    當下了知一切聖凡。

    本來無二無别。

    吾人即具此眼。

    轉此經。

    度此衆生。

    雖雲使盡大悲。

    行盡大願。

    經刹塵劫。

    了無疲厭。

    縱然如是。

    亦非衲僧本分事。

    何以故。

    以淨法界中。

    本無動搖去來。

    凡聖諸影像故。

    此殊勝影像尚無。

    況諸妄想知見。

    佛法禅道。

    種種取舍諸颠倒相。

    虛妄影耶。

    是知從上佛祖示人。

    隻教歇卻狂心。

    不從他覓。

    所謂但自懷中解垢衣。

    何勞向外誇精進。

    又雲。

    但盡凡情。

    别無聖解。

    若作聖解。

    即堕群邪。

    以上神通妙用。

    皆本分事無奇特故。

    即此一味平常。

    何用别求佛法。

     示了際禅人(丙午) 予中興曹溪。

    重修寶林禅堂。

    以接納四來。

    時量禅人發願行乞以供大衆。

    當結制初。

    禅人拈香請益。

    予因示之曰。

    諸佛利生妙行。

    原非一種。

    菩薩成佛妙門。

    本非一路。

    昔維摩大士。

    以一缽飯而為佛事。

    三萬二千有量之衆。

    食其食者皆入律行。

    且道至今缽盂仍舊。

    香飯如常。

    食之者律行何居。

    持米者神通何在。

    若于此透得。

    正所謂于食等者于法亦等。

    若透不得。

    更須參訪知識。

    決擇疑情。

    直至不疑之地。

    始與本地少分相應。

    其或未然。

    未免随波逐浪。

    所以僧參趙州。

    乃雲學人乍入叢林。

    乞師指示。

    州雲。

    吃粥也未。

    僧雲。

    吃也。

    州雲。

    洗缽盂去。

    其僧有省。

    禅人若于趙州說處。

    者僧省處會得。

    便與維摩方丈中諸上善人。

    把臂共行去也。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