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回 輔王室宗藩争政權 誅大臣内宮傳假诏
關燈
小
中
大
,以臣愚見,當勤觐皇後,以示親昵,則皇後必不疑殿下,而反信任之,皇後既信任,更何懼汝南王哉?&rdquo楚王大喜。
次日即入觐賈後。
賈後早得了程據回報,故相見之下,格外親密。
從此楚王三五日即入宮一次。
賈後便囑惠帝,授楚王領北軍中侯,加侍中,行太子少傅,楚王大喜。
賈後又召程據商議,欲使楚王殺汝南王及衛瓘,程據曰:&ldquo此事重大,須從長計議。
&rdquo董猛曰:&ldquo前者李肇能說得楚王入朝,今何不再用此人?&rdquo賈後即召李肇入宮問計,李肇曰:&ldquo若行此事,非有诏書不可。
&rdquo賈後曰:&ldquo诏書易事,但不知如何措詞,方辦得得手?&rdquo李肇曰:&ldquo隻要誣他二人一個重罪,若有了此诏,一切都包在臣身上。
&rdquo賈後大喜,即命李肇草诏,略曰: 太宰亮、太保瓘,将不利于朕,欲為伊、霍之事,特诏爾楚王玮,宣朕诏書,免亮、瓘官,屯兵宮門,以備不虞。
賈後用過禦玺,李肇曰:&ldquo此時且宜機密,待夜來使黃門赍授楚王。
臣當先到楚王處,随機應變,助楚王舉事。
&rdquo奏罷辭出。
捱至黃昏時,借故往谒楚王,恰遇黃門赍诏書到。
楚王奉诏,大驚曰:&ldquo二人如此不臣,孤敢不盡力?但當面見天子,請示機宜,然後行事。
&rdquo黃門曰:&ldquo事情已急,若再谒天子,恐有洩漏,反為不美矣。
請殿下三思之。
&rdquo言罷匆匆辭去。
楚王便與李肇商量,又請長史公孫宏,舍人岐盛,共議此事。
李肇曰:&ldquo王既奉诏讨賊,先宜飛檄行知京師内外各營,俾盡知此事,為第一要着;不然,太宰假兵符,調集衆兵自衛,便難措手矣。
&rdquo岐盛曰:&ldquo兩府官屬衆多,先宜設法解散其官屬,則擒二人,如捉一雞耳。
不然,徒絕其援兵,彼尚能閉門拒守,急切不能下,天子意或中變,為之奈何?&rdquo楚王曰:&ldquo解散之法安在?&rdquo岐盛曰:&ldquo此時事出權宜,隻可拟一道诏旨,敕令解散。
&rdquo楚王曰:&ldquo矯诏豈不有罪?&rdquo岐盛曰:&ldquo殿下已奉诏讨賊,雖矯此诏何妨?且不如此,必至大擾亂;設或驚及宮禁,則殿下之罪,較矯诏更重矣。
&rdquo楚王從之。
即令李肇草檄,及拟诏旨。
李肇即先草檄文,略曰: 天禍晉室,兇亂相仍,間者楊駿之難,實賴諸君,克平禍亂。
而太宰司馬亮、太保衛瓘潛圖不軌,欲廢天子,以絕武帝之嗣,今辄奉诏,免二人官。
孤今受诏,都督中外諸軍,在直衛者,皆嚴加警備,其在外營,便相率領,徑詣行府,助順讨賊,天所福也。
懸賞開封,以待忠效,皇天後土,實聞此言。
楚王此時,已調集本部兵馬,一面抄寫檄文數十張,遍檄京師内外三十六軍。
李肇隻推幫助楚王調撥兵馬,卻教公孫宏草僞诏。
宏即援筆草定,略曰: 太宰司馬亮,太保衛瓘,二人潛謀,欲危社稷,今免還第;【夾】言免其官,使還居私第也。
官屬以下,一無所問,各宜解散。
若不奉诏,便軍法從事;能率所領,先出降者,封侯受賞,朕不食言。
草诏已畢,恰好清河王遐得此消息,親來探問。
楚王便命公孫宏、李肇,領兵去圍汝南王府;命清河王遐同岐盛,帶兵往圍衛瓘府,便擒二人;楚王親自領兵,屯紮宮門之外,以備不虞。
一時京城百姓,紛紛驚擾,正不知朝廷又出了何事。
頃刻之間,謠言蜂起。
楚王忙命急草榜文,聲明朝廷誅讨賊臣,與百姓無涉,各宜安靜,毋得張皇。
此榜文張挂出去,百姓方知朝廷又要誅戮大臣,不涉民間之事,始漸漸散去。
不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次日即入觐賈後。
賈後早得了程據回報,故相見之下,格外親密。
從此楚王三五日即入宮一次。
賈後便囑惠帝,授楚王領北軍中侯,加侍中,行太子少傅,楚王大喜。
賈後又召程據商議,欲使楚王殺汝南王及衛瓘,程據曰:&ldquo此事重大,須從長計議。
&rdquo董猛曰:&ldquo前者李肇能說得楚王入朝,今何不再用此人?&rdquo賈後即召李肇入宮問計,李肇曰:&ldquo若行此事,非有诏書不可。
&rdquo賈後曰:&ldquo诏書易事,但不知如何措詞,方辦得得手?&rdquo李肇曰:&ldquo隻要誣他二人一個重罪,若有了此诏,一切都包在臣身上。
&rdquo賈後大喜,即命李肇草诏,略曰: 太宰亮、太保瓘,将不利于朕,欲為伊、霍之事,特诏爾楚王玮,宣朕诏書,免亮、瓘官,屯兵宮門,以備不虞。
賈後用過禦玺,李肇曰:&ldquo此時且宜機密,待夜來使黃門赍授楚王。
臣當先到楚王處,随機應變,助楚王舉事。
&rdquo奏罷辭出。
捱至黃昏時,借故往谒楚王,恰遇黃門赍诏書到。
楚王奉诏,大驚曰:&ldquo二人如此不臣,孤敢不盡力?但當面見天子,請示機宜,然後行事。
&rdquo黃門曰:&ldquo事情已急,若再谒天子,恐有洩漏,反為不美矣。
請殿下三思之。
&rdquo言罷匆匆辭去。
楚王便與李肇商量,又請長史公孫宏,舍人岐盛,共議此事。
李肇曰:&ldquo王既奉诏讨賊,先宜飛檄行知京師内外各營,俾盡知此事,為第一要着;不然,太宰假兵符,調集衆兵自衛,便難措手矣。
&rdquo岐盛曰:&ldquo兩府官屬衆多,先宜設法解散其官屬,則擒二人,如捉一雞耳。
不然,徒絕其援兵,彼尚能閉門拒守,急切不能下,天子意或中變,為之奈何?&rdquo楚王曰:&ldquo解散之法安在?&rdquo岐盛曰:&ldquo此時事出權宜,隻可拟一道诏旨,敕令解散。
&rdquo楚王曰:&ldquo矯诏豈不有罪?&rdquo岐盛曰:&ldquo殿下已奉诏讨賊,雖矯此诏何妨?且不如此,必至大擾亂;設或驚及宮禁,則殿下之罪,較矯诏更重矣。
&rdquo楚王從之。
即令李肇草檄,及拟诏旨。
李肇即先草檄文,略曰: 天禍晉室,兇亂相仍,間者楊駿之難,實賴諸君,克平禍亂。
而太宰司馬亮、太保衛瓘潛圖不軌,欲廢天子,以絕武帝之嗣,今辄奉诏,免二人官。
孤今受诏,都督中外諸軍,在直衛者,皆嚴加警備,其在外營,便相率領,徑詣行府,助順讨賊,天所福也。
懸賞開封,以待忠效,皇天後土,實聞此言。
楚王此時,已調集本部兵馬,一面抄寫檄文數十張,遍檄京師内外三十六軍。
李肇隻推幫助楚王調撥兵馬,卻教公孫宏草僞诏。
宏即援筆草定,略曰: 太宰司馬亮,太保衛瓘,二人潛謀,欲危社稷,今免還第;【夾】言免其官,使還居私第也。
官屬以下,一無所問,各宜解散。
若不奉诏,便軍法從事;能率所領,先出降者,封侯受賞,朕不食言。
草诏已畢,恰好清河王遐得此消息,親來探問。
楚王便命公孫宏、李肇,領兵去圍汝南王府;命清河王遐同岐盛,帶兵往圍衛瓘府,便擒二人;楚王親自領兵,屯紮宮門之外,以備不虞。
一時京城百姓,紛紛驚擾,正不知朝廷又出了何事。
頃刻之間,謠言蜂起。
楚王忙命急草榜文,聲明朝廷誅讨賊臣,與百姓無涉,各宜安靜,毋得張皇。
此榜文張挂出去,百姓方知朝廷又要誅戮大臣,不涉民間之事,始漸漸散去。
不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