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關燈
本。

    善男子,若不修行十善業道。

    設經十方一切佛土微塵數劫。

    自号大乘或說或聽。

    或但發心或發誓願。

    終不能證菩提涅槃。

    亦不令他脫生死苦。

    善男子,要由修行十善業道。

    世間方有諸刹帝利婆羅門等大富貴族四大王天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或聲聞乘或獨覺乘乃至無上正等菩提。

    皆由修行十善業道品類差别。

    是故善男子,若欲速滿無上正等菩提願者,當修如是十善業道以自莊嚴非住十惡不律儀者能滿如是無上正等菩提大願。

    若求速悟大乘境界速證無上正等菩提速滿一切善法願者,先應護持十善業道。

    所以者何。

    十善業道。

    是能安立一切善法功德根本。

    是世出世勝果報因。

    是故應修十善業道。

    爾時世尊重顯此義。

    而說頌曰: 欲除諸有苦,證得大菩提。

    應修十善輪,精勤勿放逸。

    便於三乘法,及補特伽羅。

    一切出家人,皆得無誤失。

     信受行大乘,利樂一切衆。

    覺勝法淨土,速證大菩提。

    若離於殺生,一切皆愛敬。

    恒無病長壽,常樂不害法。

     一切所生處,恒樂佛所行。

    常遇佛法僧,速成無上覺。

    若離不與取,智者皆愛敬。

    滅貪所生業,獲無貪所生。

     生生常巨富,能為大施主。

    得衆寶莊嚴,可愛淨佛國。

    若離欲邪行,滅臭穢煩惱。

    枯竭貪愛河,速得淨佛國。

     拔諸衆生類,令出欲淤泥。

    安置於大乘,使勤修梵行。

    若離虛诳語,得聖自在智。

    常樂谛實言,滅虛妄衆苦。

     一言為證量,常遇佛法僧。

    速得大菩提,勸修不妄語。

    若離離間語,成衆善法器。

    常遇佛法僧,不歸於斷滅。

     得聖無染著,陀羅尼寶藏。

    達深法海源,速成無上覺。

    若離粗惡語,常說柔軟言:衆生皆愛敬,滅先世罪業。

     令衆常歡悅,成菩薩導師。

    知諸佛所行,超過第十地。

    若離雜穢語,智者皆愛敬。

    為他所發言,具獲五功德。

     常聽受聖言,恒欣求聖道。

    圓滿諸佛海,速得一切智。

    若離於貪欲,不诽謗聖教。

    供養服袈裟,弘三乘聖道。

     當生淨佛國,導師之所居。

    乘於無上乘,速得最勝智。

    若離於瞋恚,一向修慈心。

    速疾證等持,樂衆聖行處。

     當生淨佛土,遠離諸過惡。

    住彼證菩提,令離諸瞋忿。

    若離於邪見,純修淨信心。

    樂開示三乘,亦供養諸佛。

     永脫諸惡趣,遇衆賢聖者,具諸菩薩德,逮得最上智。

    我說十善業,能趣勝菩提。

    生長諸等持,陀羅尼忍地。

     此輪大威德,能摧諸惡趣。

     破壞諸惡障,速證大菩提。

    △福田相品第七之一 複次善男子,菩薩摩诃薩有十财施大甲胄輪。

    若菩薩摩诃薩成就此輪。

    從初發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斷。

    超勝一切聲聞獨覺。

    普為一切聲聞獨覺作大福田。

    一切聲聞獨覺乘等。

    皆應供養承事守護。

    何等為十。

    所謂布施種種飲食衣服寶飾象馬車乘及以自身手足耳鼻頭目髓腦皮骨血肉國城妻子奴婢田宅。

    如是一一行布施時不顧身命。

    不專為己求於世間出世間樂發心布施。

    但欲普為一切有情生長大慈大悲芽故發心布施。

    為欲引發善巧方便殊勝智故發心布施。

    為欲引發一切有情安樂事故發心布施。

    為欲除滅一切有情苦惱事故發心布施。

    無勝他心無粗獷心無嫉妒心無慳吝心而行布施。

    於所施物若多若少下至一食終不希求自受果報發心布施。

    終不希求聲聞乘果發心布施。

    終不希求獨覺乘果發心布施。

    於所施物若多若少下至一食但為希求一切種智發心布施。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成就如是十種财施大甲胄輪。

    從初發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斷。

    超勝一切聲聞獨覺。

    普為一切聲聞獨覺作大福田。

    一切聲聞獨覺乘等。

    皆應供養承事守護。

    所以者何。

    聲聞獨覺發心布施無大慈悲。

    但為己身舍貧窮故。

    但為己身脫衆苦故。

    但為己身得安樂故。

    但為己身證涅槃故。

    不能普為一切有情而行布施。

    菩薩摩诃薩發心布施有大慈悲。

    普為有情舍貧窮故。

    普為有情脫衆苦故。

    普為有情得安樂故。

    普為有情證涅槃故。

    不為自身而行布施。

    以是義故。

    超勝一切聲聞獨覺。

    普為一切聲聞獨覺作大福田。

    一切聲聞獨覺乘等。

    皆應供養承事守護。

    菩薩摩诃薩修行财施波羅蜜多時。

    於妙五欲心無染著。

    自所攝受一切樂具。

    普能施與一切有情。

    依普攝受諸有情心依自忍受一切苦心依滅一切有情苦心依與一切有情樂心依與有情大涅槃心而行布施。

    以是義故。

    超勝一切聲聞獨覺。

    普為一切聲聞獨覺作大福田。

    一切聲聞獨覺乘等。

    皆應供養承事守護。

    善男子,若於五欲心無染著具大慈悲而行布施。

    是名菩薩摩诃薩也。

    亦名一切聲聞獨覺真實福田。

    若不除斷世間五欲。

    無大慈悲而行布施。

    雖舍無量無邊施物。

    而猶不得名為菩薩摩诃薩也。

    亦非一切聲聞獨覺真實福田。

    此施不蒙聖印所櫻是故應斷世間五欲具大慈悲而行布施。

    若不斷於世間五欲無大慈悲而行布施。

    不名菩薩非真福田。

    善男子,染著五欲行布施輪。

    尚不能滅自身所有少分苦惱。

    況能除滅一切有情無量苦惱。

    爾時世尊重顯此義。

    而說頌曰: 成就财施輪,智者淨意樂。

    盡離於五欲,安樂諸有情。

    為樂諸有情,不求自果報。

    雖行少分施,而名真福田。

     雖複施衆多,而依止五欲。

    非聖印所印,住不定聚中。

    雖行少分施,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