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關燈
小
中
大
薩但為利他不為自利。
示現種種工巧伎術。
為成熟他承事供養諸佛世尊或諸菩薩或諸獨覺或諸聲聞或母或父或諸病者或諸羸劣無依怙者,若見厄難臨被害者,種種勤苦方便救濟。
以四攝事成熟有情。
随其意樂随其根器為諸有情宣說正法。
又能漸次勸諸聲聞修獨覺乘。
勸諸獨覺修習大乘。
若於聲聞及獨覺乘根未熟者,為說厭離生死苦法。
令其修學厭離生死欣求涅槃。
若諸有情樂行殺生廣說乃至樂著邪見。
随其根性。
或為宣說生死流轉死此生彼衆苦果報。
令其厭怖離諸惡法。
或為宣說與聲聞乘相應正法。
或為宣說與獨覺乘相應正法。
或為宣說無上乘中淺近之法令漸修學。
若諸有情已樂布施。
為說勝上受持淨戒令其修學。
廣說乃至若諸有情已樂靜慮。
為說勝上無漏聖道所攝般若令其修學。
此巧方便依無所得無所執著。
如是名為菩薩出世善巧方便大甲胄輪。
善男子,若菩薩摩诃薩成就如是善巧方便大甲胄輪。
從初發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斷。
得名菩薩摩诃薩也。
超勝一切聲聞獨覺。
普為一切聲聞獨覺作大福田。
一切聲聞獨覺乘等皆應供養承事守護。
爾時世尊欲重顯此義。
而說頌曰: 所修慧有二,世間出世間。
取著名世間,無取著出世。
修善巧方便,依二種差别。
有所得世間,無所得出世。
若唯說一乘,是名惡說法。
不能自成熟,亦不能度他。
一向惡衆生,為說三乘教。
是則為愚癡,不名摩诃薩。
有堪趣三乘,欣求聞正法。
為說樂生死,非為智者相。
專意谛思惟,随根欲教化。
此善巧方便,智者所稱譽。
衆生雖有惡,而堪入三乘。
随根器教導,令解脫衆惡。
複次善男子,菩薩摩诃薩複有大慈大甲胄輪。
若菩薩摩诃薩成就此輪。
從初發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斷。
超勝一切聲聞獨覺。
普為一切聲聞獨覺作大福田。
一切聲聞獨覺乘等。
皆應供養承事守護。
雲何大慈大甲胄輪。
善男子,慈有二種。
謂法緣慈。
有情緣慈。
法緣慈者,名為大慈。
名大甲胄。
有情緣慈。
不名大慈。
非大甲胄。
所以者何。
有情緣慈。
共諸聲聞獨覺乘等。
聲聞獨覺為自利樂。
不為有情精勤修習有情緣慈。
聲聞獨覺為自寂靜為自涅槃為滅自惑為滅自結。
不為有情精勤修習有情緣慈。
是故此慈不名大慈。
非大甲胄。
其法緣慈。
不共聲聞獨覺乘等。
唯諸菩薩摩诃薩衆所能修行。
菩薩摩诃薩普為利樂一切有情。
精勤修習此法緣慈。
菩薩摩诃薩普為一切有情寂靜及得涅槃滅煩惱結。
精勤修習此法緣慈。
是故此慈名為大慈。
是大甲胄。
又諸菩薩修法緣慈。
不依諸蘊不依諸處不依諸界不依念住乃至不依道支不依欲界不依色界不依無色界不依此世不依他世不依此岸不依彼岸不依得不依不得。
如是菩薩修法緣慈。
超諸聲聞獨覺乘地。
是名菩薩法緣大慈大甲胄輪。
善男子,若菩薩摩诃薩成此大慈大甲胄輪。
從初發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斷。
得名菩薩摩诃薩也。
超勝一切聲聞獨覺。
普為一切聲聞獨覺作大福田。
一切聲聞獨覺乘等。
皆應供養承事守護。
爾時世尊重顯此義。
而說頌曰: 聲聞及獨覺,修有情緣慈。
心帶十三過,唯求自利樂。
菩薩大名稱,普為諸有情。
修不共大慈,心離十三過。
心除十三垢,為趣大菩提。
修法緣大慈,成福田非遠。
安住十三力,出過諸有情。
猶如師子王,超勝諸禽獸。
降伏十三怨,離斷常邊執。
心無有染濁,速證大菩提。
複次善男子,菩薩摩诃薩複有大悲大甲胄輪。
若菩薩摩诃薩成就此輪。
從初發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斷。
超勝一切聲聞獨覺。
普為一切聲聞獨覺作大福田。
一切聲聞獨覺乘等。
皆應供養承事守護。
所以者何。
一切聲聞獨覺乘等。
但為己身得利樂故而修行悲。
不欲普為一切有情得利樂故修行大悲。
菩薩摩诃薩不為己身得利樂故而修行悲。
但欲普為一切有情得利樂故修行大悲。
是故菩薩成就大悲大甲胄輪。
超勝一切聲聞獨覺。
普為一切聲聞獨覺作大福田。
一切聲聞獨覺乘等。
皆應供養承事守護。
是菩薩摩诃薩普為饒益諸有情故行四攝事而成熟之。
謂由大悲普為利樂諸有情故行布施攝能舍一切珍寶财物禽獸仆使國城妻子乃至身命無所吝惜。
行無所得為方便故。
不見一切所化有情不見施者不見受者不見施物不見施行不見施行。
所得果報。
乃至不見無所得行。
如是大悲普為利樂諸有情故。
行愛語攝。
行利行攝。
行同事攝。
随其所應如上廣說。
乃至不見無所得行。
是菩薩摩诃薩常以最勝能調伏心能寂靜心無數量心不行一切蘊處界心所生無動無住大悲大甲胄輪。
成熟一切所化有情心無厭倦。
如是名為菩薩大悲大甲胄輪。
不共一切聲聞獨覺。
善男子,若菩薩摩诃薩成此大悲大甲胄輪。
從初發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斷。
得名菩薩摩诃薩也。
超勝一切聲聞獨覺。
普為一切聲聞獨覺作大福田。
一切聲聞獨覺乘等。
皆應供養承事守護
示現種種工巧伎術。
為成熟他承事供養諸佛世尊或諸菩薩或諸獨覺或諸聲聞或母或父或諸病者或諸羸劣無依怙者,若見厄難臨被害者,種種勤苦方便救濟。
以四攝事成熟有情。
随其意樂随其根器為諸有情宣說正法。
又能漸次勸諸聲聞修獨覺乘。
勸諸獨覺修習大乘。
若於聲聞及獨覺乘根未熟者,為說厭離生死苦法。
令其修學厭離生死欣求涅槃。
若諸有情樂行殺生廣說乃至樂著邪見。
随其根性。
或為宣說生死流轉死此生彼衆苦果報。
令其厭怖離諸惡法。
或為宣說與聲聞乘相應正法。
或為宣說與獨覺乘相應正法。
或為宣說無上乘中淺近之法令漸修學。
若諸有情已樂布施。
為說勝上受持淨戒令其修學。
廣說乃至若諸有情已樂靜慮。
為說勝上無漏聖道所攝般若令其修學。
此巧方便依無所得無所執著。
如是名為菩薩出世善巧方便大甲胄輪。
善男子,若菩薩摩诃薩成就如是善巧方便大甲胄輪。
從初發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斷。
得名菩薩摩诃薩也。
超勝一切聲聞獨覺。
普為一切聲聞獨覺作大福田。
一切聲聞獨覺乘等皆應供養承事守護。
爾時世尊欲重顯此義。
而說頌曰: 所修慧有二,世間出世間。
取著名世間,無取著出世。
修善巧方便,依二種差别。
有所得世間,無所得出世。
若唯說一乘,是名惡說法。
不能自成熟,亦不能度他。
一向惡衆生,為說三乘教。
是則為愚癡,不名摩诃薩。
有堪趣三乘,欣求聞正法。
為說樂生死,非為智者相。
專意谛思惟,随根欲教化。
此善巧方便,智者所稱譽。
衆生雖有惡,而堪入三乘。
随根器教導,令解脫衆惡。
複次善男子,菩薩摩诃薩複有大慈大甲胄輪。
若菩薩摩诃薩成就此輪。
從初發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斷。
超勝一切聲聞獨覺。
普為一切聲聞獨覺作大福田。
一切聲聞獨覺乘等。
皆應供養承事守護。
雲何大慈大甲胄輪。
善男子,慈有二種。
謂法緣慈。
有情緣慈。
法緣慈者,名為大慈。
名大甲胄。
有情緣慈。
不名大慈。
非大甲胄。
所以者何。
有情緣慈。
共諸聲聞獨覺乘等。
聲聞獨覺為自利樂。
不為有情精勤修習有情緣慈。
聲聞獨覺為自寂靜為自涅槃為滅自惑為滅自結。
不為有情精勤修習有情緣慈。
是故此慈不名大慈。
非大甲胄。
其法緣慈。
不共聲聞獨覺乘等。
唯諸菩薩摩诃薩衆所能修行。
菩薩摩诃薩普為利樂一切有情。
精勤修習此法緣慈。
菩薩摩诃薩普為一切有情寂靜及得涅槃滅煩惱結。
精勤修習此法緣慈。
是故此慈名為大慈。
是大甲胄。
又諸菩薩修法緣慈。
不依諸蘊不依諸處不依諸界不依念住乃至不依道支不依欲界不依色界不依無色界不依此世不依他世不依此岸不依彼岸不依得不依不得。
如是菩薩修法緣慈。
超諸聲聞獨覺乘地。
是名菩薩法緣大慈大甲胄輪。
善男子,若菩薩摩诃薩成此大慈大甲胄輪。
從初發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斷。
得名菩薩摩诃薩也。
超勝一切聲聞獨覺。
普為一切聲聞獨覺作大福田。
一切聲聞獨覺乘等。
皆應供養承事守護。
爾時世尊重顯此義。
而說頌曰: 聲聞及獨覺,修有情緣慈。
心帶十三過,唯求自利樂。
菩薩大名稱,普為諸有情。
修不共大慈,心離十三過。
心除十三垢,為趣大菩提。
修法緣大慈,成福田非遠。
安住十三力,出過諸有情。
猶如師子王,超勝諸禽獸。
降伏十三怨,離斷常邊執。
心無有染濁,速證大菩提。
複次善男子,菩薩摩诃薩複有大悲大甲胄輪。
若菩薩摩诃薩成就此輪。
從初發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斷。
超勝一切聲聞獨覺。
普為一切聲聞獨覺作大福田。
一切聲聞獨覺乘等。
皆應供養承事守護。
所以者何。
一切聲聞獨覺乘等。
但為己身得利樂故而修行悲。
不欲普為一切有情得利樂故修行大悲。
菩薩摩诃薩不為己身得利樂故而修行悲。
但欲普為一切有情得利樂故修行大悲。
是故菩薩成就大悲大甲胄輪。
超勝一切聲聞獨覺。
普為一切聲聞獨覺作大福田。
一切聲聞獨覺乘等。
皆應供養承事守護。
是菩薩摩诃薩普為饒益諸有情故行四攝事而成熟之。
謂由大悲普為利樂諸有情故行布施攝能舍一切珍寶财物禽獸仆使國城妻子乃至身命無所吝惜。
行無所得為方便故。
不見一切所化有情不見施者不見受者不見施物不見施行不見施行。
所得果報。
乃至不見無所得行。
如是大悲普為利樂諸有情故。
行愛語攝。
行利行攝。
行同事攝。
随其所應如上廣說。
乃至不見無所得行。
是菩薩摩诃薩常以最勝能調伏心能寂靜心無數量心不行一切蘊處界心所生無動無住大悲大甲胄輪。
成熟一切所化有情心無厭倦。
如是名為菩薩大悲大甲胄輪。
不共一切聲聞獨覺。
善男子,若菩薩摩诃薩成此大悲大甲胄輪。
從初發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斷。
得名菩薩摩诃薩也。
超勝一切聲聞獨覺。
普為一切聲聞獨覺作大福田。
一切聲聞獨覺乘等。
皆應供養承事守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