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湖野錄下

關燈
以一朝僧壞千年常住。

    貴人亦賢者。

    善其言而改圖。

    又行事類如此。

    宏雖緣不勝。

    而以千年常住為己任。

    足可羞結情固位者之顔矣。

    至於剛正之操。

    勤儉之德。

    挺挺有祖風烈。

    可謂大沩喆公之有孫也。

     馮給事濟川。

    紹興八年。

    随僧夏于徑山。

    因題枯髅圖曰。

    形駭在此。

    其人何在。

    乃知一靈。

    不屬皮袋。

    妙喜老師見而謂之曰。

    公何作此見解耶。

    即和曰。

    隻此形駭。

    即是其人。

    一靈皮袋。

    皮袋一靈。

    馮於是悚然悔謝。

    是時。

    堂中首座九仙清禅師亦繼之曰。

    形骸在此。

    其人何在。

    日炙風吹。

    掩彩掩彩。

    清乃惠日雅公之嗣。

     寶峰闡提照禅師。

    有法語五則。

    示其宗旨。

    以付聰藏主。

    一曰。

    曹山立四禁。

    盡衲僧命脈。

    透得過。

    切忌依倚将來。

    了事人。

    須别有生機一路。

    二曰。

    衲僧向異類中行履。

    先德道異類堕。

    此是了事人病。

    明安道。

    須是識主始得。

    三曰。

    闡提尋常向人道。

    不得參禅。

    不得學佛。

    隻要伊如大死人。

    隻恐聞此語。

    作無事會。

    作無法可當情會。

    正是死不得。

    若是死得。

    決不肯作這般見解。

    佗時為人。

    切宜子細。

    四曰。

    吾家立五位為宗。

    往往人以理事明。

    以寂照會。

    以能所見。

    以體用解。

    盡落今時。

    何得名為教外别傳之妙。

    生死路頭。

    那個是得力處。

    總不恁麼時。

    如何蔔度即不中。

    五曰。

    有情故情滲漏。

    有見故見滲漏。

    有語故語滲漏。

    設得無情.無見.無語。

    拽住便問佗。

    你是何人。

    闡提平時不謾許與。

    而囑累於聰。

    其任固重。

    聰必颕然秀出於門弟子之間者。

    夫何出世福清之天王。

    不克行道而終。

    遂緻名亦不聞於叢林也。

     薦福本禅師。

    紹興十年。

    首衆僧於徑山。

    有偈示聰上座曰。

    毒蛇猛虎當前立。

    鐵壁銀山在後橫。

    進既無門退無路。

    如何道得出常情。

    聰還鄱陽。

    取道徽州。

    谒太守吳元昭。

    因出似之。

    吳曰。

    毒蛇猛虎空相向。

    鐵壁銀山謾自橫。

    長笛一聲歸去好。

    更於何處覓疑情。

    吳與本以同參契分。

    更唱疊和。

    與夫捉杯笑語為治劇餘樂。

    則有間矣。

    若非透脫情境。

    安能爾耶。

     石霜清素侍者。

    閩之古田毛岩乃生緣也。

    晚遁湘西鹿苑。

    以閑淡自牧。

    兜率悅公時未出世。

    與之鄰室。

    有客惠生荔支。

    悅命素曰。

    此乃老人鄉果。

    可同饷也。

    素慨然曰。

    自先師去世。

    不見此矣。

    悅從而問之。

    師為誰耶。

    對以慈明。

    悅乃乘閑緻密。

    款其緒餘。

    素因問。

    子曾見何人。

    悅以真淨文和尚告之。

    素曰。

    文又見誰耶。

    悅曰。

    南禅師。

    素曰。

    南匾頭在石霜不久。

    其道盛如此。

    悅益駭異。

    尋袖香咨扣。

    素曰。

    吾福解緣寡。

    豈可為人師。

    但子之見解試吐露看。

    悅即具陳。

    素雲。

    隻可入佛。

    不可入魔。

    須知古德謂。

    末後一句。

    始到牢關。

    悅拟對。

    又遽問以。

    無為如何說。

    悅又拟對。

    而素忽高笑。

    悅恍然有得。

    故嘗以語無盡居士張公。

    逮崇甯三穓。

    寂音尊者谒無盡於峽州善溪。

    無盡曰。

    昔見真淨老師于皈宗。

    因語及兜率所謂末後句。

    語尚未終。

    而真淨忽怒罵曰。

    此吐血秃丁。

    脫空妄語。

    不用信。

    既見其盛怒。

    不敢更陳曲折。

    然惜真淨不知此也。

    寂音曰。

    相公惟知兜率口授末後句。

    至於真淨老師真藥現前而不能辨。

    何也。

    無盡駭曰。

    真淨果有此意耶。

    寂音徐曰。

    疑則别參。

    無盡於言下頓見真淨用處。

    即取家藏真淨肖像展拜。

    題贊其上。

    以授寂音。

    曰。

    雲庵綱宗。

    能用能照。

    冷面嚴眸。

    神光獨耀。

    孰傳其旨。

    觌露唯肖。

    前悅後洪。

    如融如肇。

    厥後有以贊镵石于仰山。

    寂音亦有二偈示悅之侍者智宣。

    雲。

    素公死後閑名在。

    末後句如黃石書。

    殺盡英雄人不見。

    子房兩眼似愁胡。

    又曰。

    無為兩字如何說。

    開口知君病轉深。

    試問舊時宣侍者。

    不言不語笑吟吟。

    噫。

    悅能扣素而不能忘其轍迹。

    緻無盡随堕其中。

    非寂音發真淨瞑眩之藥。

    何能愈無盡膏肓之疾耶。

    信宗師為人各有惠利。

    豈易測其涯涘哉。

     佛眼遠禅師。

    初至海會。

    依演和尚。

    以己事咨決者屢矣。

    演隻語之曰。

    我不如你。

    你自會得好。

    或曰。

    我不會。

    我不如你。

    遠莫涯其意。

    久而複扣曰。

    今會中誰可親近。

    演曰。

    有元禮首座。

    來時隻向伊道。

    衲僧須具缁素眼始得。

    及聞我上堂道同門出入。

    宿世冤家之語。

    遂有省。

    子若乞教於禮。

    必須獲益。

    及請問。

    禮乃以手引遠之耳繞圍爐數匝。

    且行且語。

    你自會得好。

    遠曰。

    有冀開發。

    卻爾相戲。

    豈法施之式哉。

    禮曰。

    汝佗日悟去。

    方知今日曲折。

    已而。

    寒夜孤坐撥爐。

    見火一豆許。

    恍然自喜曰。

    深深撥。

    有些子。

    平生事。

    隻如此。

    遽起。

    閱機上傳燈錄。

    适當破竈堕因緣。

    洞符所證。

    圜悟因詣其寮。

    舉青林搬土話驗之。

    且謂。

    古今無人出得。

    遠曰。

    有甚麼難出。

    圜悟曰。

    隻如佗道鐵輪天子寰中旨。

    又作麼生出。

    遠曰。

    我道帝釋宮中放赦書。

    圜悟退而語朋舊曰。

    喜遠兄便有活人句也。

    其後。

    遠之嗣子烏巨行公有頌發揮海會之語曰。

    我不會兮不如你。

    達磨當門缺兩齒。

    滿堂無限白蘋風。

    明明不自秋江起。

    又曰。

    我不會兮不如你。

    堪笑千花生碓觜。

    善财謾說百城遊。

    何曾踏着自家底。

     仰山偉禅師者。

    平時機語叢林鮮傳。

    其見於仰山祖堂自贊曰。

    吾真難貌。

    班班駁駁。

    拟欲安排。

    下筆便錯。

    又塔銘載示衆曰。

    道不在聲色。

    而不離聲色。

    凡一語一默.一動一靜。

    隐顯縱橫。

    無非佛事。

    日用現前。

    古今凝然。

    理何差互。

    妙喜老師謂其是講因明.百法.起信等論。

    師及參得禅了。

    開口更不着經論一字。

    以其說禅方於雲蓋老智雲。

     端和尚。

    於皇佑四年寓歸宗書堂。

    郭功甫任星子主簿。

    時相過從。

    扣以心法。

    逮端住承天。

    遷圓通。

    郭複尉於江州德化。

    往來尤密。

    端移舒州白雲海會。

    郭乃自當塗往谒。

    端問曰。

    牛醇乎。

    對曰。

    醇矣。

    端遽厲聲叱之。

    郭不覺拱而立。

    端曰。

    醇乎。

    醇乎。

    於是為郭升堂而發揮之曰。

    牛來山中。

    水足草足。

    牛出山去。

    東觸西觸。

    又不免送之以偈曰。

    上大人。

    丘乙己。

    化三千。

    可知禮。

    未幾。

    示寂。

    郭為銘其塔。

    略曰。

    師之道。

    超佛越祖。

    師之言。

    通今徹古。

    收則絕纖毫。

    縱則若猛虎。

    可謂知言矣。

    昔人逢僧。

    話得半日之閑。

    尚見於詩。

    況學牧牛卒緻乎醇。

    自載于塔碑。

    亦不為過。

     無盡居士。

    見兜率悅禅師。

    既有契證。

    因詢晦堂家風於悅。

    欲往就見。

    悅曰。

    此老隻一拳頭耳。

    乃潛奉書於晦堂曰。

    無盡居士世智辨聰。

    非老和尚一拳垂示。

    則安能使其知有宗門向上事耶。

    未幾。

    無盡遊黃龍。

    訪晦堂於西園。

    先以偈書默庵壁曰。

    亂雲堆裡數峰高。

    絕學高人此遁逃。

    無奈俗官知住處。

    前驅一喝散猿猱。

    徐扣宗門事。

    果示以拳頭話。

    無盡默計不出悅之所料。

    由是易之。

    遂有偈曰。

    久響黃龍山裡龍。

    到來隻見住山翁。

    須知背觸拳頭外。

    别有靈犀一點通。

    靈源時為侍者。

    尋題晦堂肖像曰。

    三問逆摧。

    超玄機於鹫嶺。

    一拳垂示。

    露赤體於龍峰。

    聞時富貴。

    見後貧窮。

    年老浩歌歸去樂。

    從教人喚住山翁。

    黃太史魯直聞而笑曰。

    無盡所言靈犀一點通。

    此藞苴為虛空安耳穴。

    靈源作偈分雪之。

    是寫一字不着畫。

    嗟乎。

    無盡於宗門可謂具眼矣。

    然因人之言。

    昧宗師於晦堂。

    鑒裁安在哉。

    悅雖得無盡。

    樂出其門。

    其奈狹中媢忌。

    為叢林口實也。

     死心禅師。

    以大觀元年丁亥九月從洪帥李景直之命住黃龍山。

    明年。

    揭榜于門曰。

    仰門頭行者。

    賓客到來。

    劃時報覆。

    即不得容縱浮浪小輩到此賭博。

    常切掃灑精潔。

    凡置三門者。

    何也。

    即空.無相.無作三解脫門。

    今欲登菩提場。

    必由此門而入。

    然高低普應。

    遐迩同歸。

    其來入斯門者。

    先空自心。

    自心不空。

    且在門外。

    戊子九月十八日。

    死心叟白。

    死心平日。

    佛祖在所诋诃。

    而於賓客不立涯岸如此。

    其言典而嚴。

    簡而悉。

    於世出世間兩得之矣。

    若使守法任者。

    具如是施為。

    何慮叢林之不振耶。

     程待制智道.曾侍郎天遊。

    寓三衢最久。

    而與烏巨行禅師為方外友。

    曾嘗於坐間舉東坡宿東林。

    聞溪聲。

    呈照覺總公之偈。

    溪聲便是廣長舌。

    山色豈非清淨身。

    夜來八萬四千偈。

    它日如何舉似人。

    程問行曰。

    此老見處如何。

    行曰。

    可惜雙腳踏在爛泥裡。

    曾曰。

    師能為料理否。

    行即對曰。

    溪聲廣長舌。

    山色清淨身。

    八萬四千偈。

    明明舉似人。

    二公相顧歎服。

    籲。

    登時照覺能奮金剛椎。

    碎東坡之窠窟。

    而今而後。

    何獨美大颠門有韓昌黎耶。

    雖烏巨向曾.程二公略露鋒铓。

    豈能洗叢林噬臍之歎哉。

     蘇州定慧信禅師。

    蚤以百丈野狐頌得叢林之譽。

    其頌曰。

    不落不昧。

    二俱是錯。

    取舍未忘。

    識情蔔度。

    執滞言诠。

    無繩自縛。

    春至花開。

    秋來葉落。

    錯。

    錯。

    誰知普化搖鈴铎。

    又贻老僧曰。

    俗臘知多少。

    龐眉擁毳袍。

    看經嫌字小。

    問事愛聲高。

    暴日終無厭。

    登階漸覺勞。

    自言曾少壯。

    遊嶽兩三遭。

    信為明眼宗匠。

    此乃其遊戲耳。

    然品題形貌之衰憊。

    摸寫情思之好尚。

    抑可謂曲盡其妙矣。

     樞密蔣公颕叔。

    與圓通秀禅師為方外友。

    公平日雖究心宗。

    亦泥于教乘。

    因撰華嚴經解三十篇。

    頗負其知見。

    元豐間。

    漕淮上。

    至長蘆訪秀。

    而題方丈壁曰。

    餘凡三日遂成華嚴解。

    我於佛法有大因緣。

    異日當以此地比覺城東際。

    唯具佛眼者當知之。

    于時。

    秀辨之曰。

    公何言之易耶。

    夫華嚴者。

    圓頓上乘。

    乃現量所證。

    今言比覺城東際。

    則是比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