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湖野錄上
關燈
小
中
大
宋 江西沙門 曉瑩 集
趙清獻公平居以北京天缽元禅師為方外友。
而咨決心法。
暨牧青州。
日聞雷有省。
即說偈曰。
退食公堂自憑幾不動不搖心似水。
霹靂一聲透頂門。
驚起從前自家底。
舉頭蒼蒼喜複喜。
剎剎塵塵無不是。
中下之人不得聞。
妙用神通而已矣。
已而。
答富鄭公書。
略曰。
近者旋附節本傳燈三卷。
當已通呈。
今承制宋威去餘七軸上納。
抃伏思西方聖人教外别傳之法。
不為中下根機之所設也。
上智則頓悟而入。
一得永得。
愚者則迷而不複。
千差萬别。
唯佛與祖以心傳心。
其利生攝物而不得已者。
遂有棒喝拳指.揚眉瞬目.拈椎豎拂.語言文字種種方便。
去聖逾遠。
諸方學徒忘本逐末。
棄源随波。
滔焰皆是。
斯所謂可憐憫者矣。
抃不佞。
去年秋初在青州。
因有所感。
既已稍知本性無欠無餘。
古人謂安樂法門。
信不誣也。
比蒙太傅侍中俾求禅錄。
抃素出恩紀。
聞之喜快。
不覺手舞而足蹈之也。
伏惟執事富貴如是之極。
道德如是之盛。
福壽康甯如是之備。
退休閑逸如是之高。
其所未甚留意者。
如來一大事因緣而已。
今茲又複於真性有所悟入。
抃敢為賀於門下也。
公以所證。
形於尺素。
而為鄭公同事攝。
蓋不孤先聖囑累而然。
元豐間。
以太子少保歸三衢。
與裡民不間位貌。
名所居為高齋。
有偈見意。
曰。
腰佩黃金已退藏。
個中消息也尋常。
時人要識高齋老。
隻是柯村趙四郎。
又志其壽茔曰。
吾政已緻。
壽七十二。
百歲之後。
歸此山地。
彼真法身。
不即不離。
充滿大千。
普現悲智。
不可得藏。
不可得置。
壽茔之說。
如是。
如是。
觀其漏洩家風。
了無剩語。
豈容裴.龐擅美於前耶。
若夫身退名遂。
善始令終。
不出戶庭。
心契佛祖。
賢於知機遠禍。
駕言從赤松子遊者。
遠矣。
湖州西餘淨端禅師。
字表明。
出於湖之歸安丘氏。
甫六歲。
事吳山解空院寶暹為師。
暹數欲以赀補。
端謝曰。
志不願為進納僧。
當肆業與三寶數。
亦未晚耳。
年二十有六。
始獲僧服。
既而觀弄獅子。
頓契心法。
乃從仁嶽法師受楞嚴要旨。
一日。
嶽以經中疑難十數。
使其徒答之。
唯端呈二偈。
曰。
七處征心心不遂。
懵懂阿難不瞥地。
直饒征得見無心。
也是泥中洗土塊。
又曰。
八還之教垂來久。
自古宗師各分剖。
直饒還得不還時。
也是蝦跳不出鬥。
嶽視而驚異曰。
子知見高妙。
必弘頓宗。
于時。
齊嶽禅師住杭之龍華。
道價照映東吳。
端往參禮。
機緣相契。
不覺奮迅翻身作狻猊狀。
嶽因可之。
自是叢林雅号為端獅子。
端天資慈祥。
戒撿不違。
恤饑問寒。
如切諸己。
章丞相子厚由樞政歸吳。
緻端住靈山。
繼遇有诏除拜。
适乃翁體中不佳。
進退莫拟。
端投以偈曰。
點鐵成金易。
忠孝兩全難。
子細思量着。
不如個湖州長興靈山孝感禅院老松樹下無用野僧閑。
又嘗往金陵。
谒王荊公。
以其在朝更新庶務。
故作偈曰。
南無觀世音。
說出種種法。
衆生業海深。
所以難救拔。
往往沈沒者。
聲聲怨菩薩。
吳興劉焘撰端塔碑。
荊公平時見端偈語稱賞之。
曰。
有本者。
故如是然。
所獻二公偈并出禅悅遊戲。
使不以方外有道者遇之。
其取诟厲也必矣。
此可謂相忘於道術也欤。
空室道人者。
直龍圖閣範公珣之女。
幼聰慧。
樂於禅寂。
因從兄守官豫章之分甯。
遂參死心禅師于雲岩。
既於言下領旨。
尋以偈伸贊死心曰。
韶陽死心。
靈源甚深。
耳中見色。
眼裡聞聲。
凡明聖昧。
後富前貧。
利生濟物。
點鐵成金。
丹青徒狀。
非古非今。
死心問之曰。
死心非真。
向甚麼處贊。
若贊死心。
死心無狀。
若贊虛空。
虛空無迹。
無狀無迹。
下得個甚麼語。
若下得語。
親見死心。
對曰。
死心非真。
真非死心。
虛空無狀。
妙有無形。
絕後再稣。
親見死心。
於是死心笑而已。
靈源禅師遂以空室道人号之。
自爾叢林知名。
政和間。
居金陵。
圜悟禅師住蔣山。
佛眼禅師亦在焉。
因機語相契。
二師稱賞。
然道韻閑淡似不能言者。
至於開廓正見。
雅為精峭偈句。
有讀法界觀曰。
物我元無二。
森羅鏡像同。
明明超主伴。
了了徹真空。
一體含多法。
交參帝網中。
重重無盡意。
動靜悉圓通。
又設浴於保甯。
揭榜于門曰。
一物也無。
洗個甚麼。
纖塵若有。
起自何來。
道取一句子玄。
乃可大家入浴。
古靈隻解揩背。
開士何曾明心。
欲證離垢地時。
須是通身汗出。
盡道水能洗垢。
焉知水亦是塵。
直饒水垢頓除。
到此亦須洗卻。
後於姑蘇西竺院剃發為尼。
名惟久。
宣和六年。
趺坐而終。
道人生於華胄。
不為富貴籠絡。
傑然追蹤月上女。
直趣無上菩提。
又變形服。
與鐵磨為伍。
至於生死之際。
效驗異常。
非志烈秋霜。
疇克爾耶。
太史黃公魯直。
元佑間。
丁家艱。
館黃龍山。
從晦堂和尚遊。
而與死心新老.靈源清老尤笃方外契。
晦堂因語次。
舉。
孔子謂弟子。
以我為隐乎。
吾無隐乎爾。
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
是丘也。
於是請公诠釋而至于再。
晦堂不然其說。
公怒形於色。
沈默久之。
時當暑退涼生。
秋香滿院。
晦堂乃曰。
聞木犀香乎。
公曰。
聞。
晦堂曰。
吾無隐乎爾。
公欣然領解。
及在黔南。
緻書死心曰。
往日嘗蒙苦口提撕。
常如醉夢。
依俙在光影中。
蓋疑情不盡。
命根不斷。
故望崖而退耳。
谪官在黔州道中。
晝卧覺來。
忽然廓爾。
尋思平生被天下老和尚謾了多少。
唯有死心道人不肯。
乃是第一相為也。
靈源以偈寄之曰。
昔日對面隔千裡。
如今萬裡彌相親。
寂寥滋味同齋粥。
快活談諧契主賓。
室内許誰參化女。
眼中休自覓瞳人。
東西南北難藏處。
金色頭陀笑轉新。
公和曰。
石工來斫鼻端塵。
無手人來斧始親。
白牯狸奴心即佛。
龍睛虎眼主中賓。
自攜缶去沽村酒。
卻着衫來作主人。
萬裡相看常對面。
死心寮裡有清新。
黃公為文章主盟。
而能銳意斯道。
於黔南機感相應。
以書布露。
以偈發揮。
其於清.新二老道契可槩見矣。
噫。
世之所甚重者。
道而已。
公既究明。
則杜子美謂文章一小技。
豈虛也哉。
蹒庵成禅師。
世姓劉。
宜春人。
裂儒衣冠。
着僧伽梨於仰山。
已而。
從普融平公得出世法。
宣和初。
住東京淨因。
太尉陳良弼建大會。
禅講畢集。
有善法師。
賢首宗之雄者。
緻問諸禅曰。
吾佛設教。
自小乘至于圓頓。
掃除空有。
獨證真常。
然後萬德莊嚴。
方名為佛。
而禅宗以一喝轉凡成聖。
考諸經論。
似相違背。
今一喝若能入五教。
是為正說。
若不能入五教。
是為邪說。
是時諸禅列坐。
法真禅師一公以目眴慈受禅師深公。
深複肘師。
使對之。
師乃召善而謂之曰。
承法師所問。
不足勞諸大禅師之酬。
隻淨因小長老可解法師之惑。
其五教者。
如愚法小乘教。
乃有義也。
如大乘始教。
乃空義也。
如大乘終教。
乃不有不空義也。
所謂大乘頓教。
乃即有即空義也。
所謂一乘圓教。
乃空而不有。
有而不空義也。
我此一喝。
非唯能入五教。
至於世間諸子百家。
一切技藝。
悉能相入。
乃喝曰。
還聞麼。
善曰。
聞。
成曰。
汝既聞。
則此一喝是有。
是能入小乘教。
又召善曰。
汝今還聞麼。
善曰。
不聞。
成曰。
汝既不聞。
則适來一喝是無。
是能入大乘始教。
我初一喝。
汝既道有。
喝久聲銷。
汝複道能。
道無。
則元初實有。
道有。
則即今實無。
既乃不有不無。
是能入終教。
我有喝之時。
有非是有。
因無故有。
無喝之時。
無非是無。
因有故無。
即有即無。
能入頓教。
我此一喝不作一喝用。
有無不及。
情解俱忘。
道有之時。
纖毫不立。
道無之時。
橫徧虛空。
即此一喝入百千萬億喝。
百千萬億喝入此一喝。
是能入圓教。
善遂稽首謝師。
複召善曰。
乃至一語一默.一動一靜.從古至今.十方虛空.萬像森羅.六趣四生.三世諸佛.一切聖賢.八萬四千法門.百千三昧.無量妙義。
契理契機。
與天地萬物一體。
謂之法身。
三界唯心。
萬法唯識。
四時八節。
陰陽一緻。
謂之法性。
是故華嚴經雲。
法性徧在一切處。
有相無相.一聲一色。
全在一塵。
中含四義。
事理無邊。
周徧無餘。
參而不雜。
混而不一。
於此一喝中皆悉具足。
猶是建化門庭。
随機方便。
謂之小歇場。
未至寶所。
殊不知吾祖師門下。
以心傳心。
以法印法。
不立文字。
見性成佛。
有千聖不傳底向上一路在。
善又問曰。
如何是向下一路。
成曰。
汝且向下會取。
善曰。
如何是寶所。
成曰。
非汝境界。
善曰。
望禅師慈悲。
成曰。
任從滄海變。
終不為君通。
善於是膠其口。
褫其氣。
愀然變容。
媿怍而退。
噫。
成之學贍道明。
左右逢原。
乘機挫銳於人天衆前。
借使先德扶宗。
亦蔑以加於此矣。
玉泉皓禅師。
元豐間。
首衆僧於襄陽谷隐。
望聳諸方。
無盡居士張公奉使京西南路。
就谒之。
問曰。
師得法何人。
皓曰。
複州北塔廣和尚。
公曰。
與伊相契可得聞乎。
皓曰。
隻為伊不肯與人說破。
公善其言。
緻開法于郢州大陽。
是時谷隐主者私為之喜。
謂我首座出世。
盛集缁素。
以為歆豔。
皓登座曰。
承皓在谷隐十年。
不曾飲谷隐一滴水。
嚼谷隐一粒米。
汝若不會來。
大陽為汝說破。
攜拄杖下座。
傲然而去。
尋遷玉泉。
有示衆曰。
一夜雨霶烹。
打倒葡萄棚。
知事.頭首.行者.人力。
拄底拄。
撐底撐。
撐撐拄拄到天明。
依舊可憐生。
自謂此頌法身向上事。
如傅大士雲空手把鋤頭。
洞山雲五台山上雲蒸飯。
隻頌得法身邊事。
然為人超放。
未易以凡聖議。
嘗制犢鼻裈。
書曆代祖師名而服之。
乃曰。
唯有文殊.普賢較些子。
且書於帶上。
故叢林目為皓布裈。
有侍僧效之。
皓見而诟曰。
汝具何道理。
敢以為戲事耶。
嘔血無及耳。
僧尋於鹿門如所言而逝。
嗚呼。
世所同者。
道所異者。
迹而已。
皓之唱道。
開豁正見。
至於示迹殊常。
則為不測。
人求於
而咨決心法。
暨牧青州。
日聞雷有省。
即說偈曰。
退食公堂自憑幾不動不搖心似水。
霹靂一聲透頂門。
驚起從前自家底。
舉頭蒼蒼喜複喜。
剎剎塵塵無不是。
中下之人不得聞。
妙用神通而已矣。
已而。
答富鄭公書。
略曰。
近者旋附節本傳燈三卷。
當已通呈。
今承制宋威去餘七軸上納。
抃伏思西方聖人教外别傳之法。
不為中下根機之所設也。
上智則頓悟而入。
一得永得。
愚者則迷而不複。
千差萬别。
唯佛與祖以心傳心。
其利生攝物而不得已者。
遂有棒喝拳指.揚眉瞬目.拈椎豎拂.語言文字種種方便。
去聖逾遠。
諸方學徒忘本逐末。
棄源随波。
滔焰皆是。
斯所謂可憐憫者矣。
抃不佞。
去年秋初在青州。
因有所感。
既已稍知本性無欠無餘。
古人謂安樂法門。
信不誣也。
比蒙太傅侍中俾求禅錄。
抃素出恩紀。
聞之喜快。
不覺手舞而足蹈之也。
伏惟執事富貴如是之極。
道德如是之盛。
福壽康甯如是之備。
退休閑逸如是之高。
其所未甚留意者。
如來一大事因緣而已。
今茲又複於真性有所悟入。
抃敢為賀於門下也。
公以所證。
形於尺素。
而為鄭公同事攝。
蓋不孤先聖囑累而然。
元豐間。
以太子少保歸三衢。
與裡民不間位貌。
名所居為高齋。
有偈見意。
曰。
腰佩黃金已退藏。
個中消息也尋常。
時人要識高齋老。
隻是柯村趙四郎。
又志其壽茔曰。
吾政已緻。
壽七十二。
百歲之後。
歸此山地。
彼真法身。
不即不離。
充滿大千。
普現悲智。
不可得藏。
不可得置。
壽茔之說。
如是。
如是。
觀其漏洩家風。
了無剩語。
豈容裴.龐擅美於前耶。
若夫身退名遂。
善始令終。
不出戶庭。
心契佛祖。
賢於知機遠禍。
駕言從赤松子遊者。
遠矣。
湖州西餘淨端禅師。
字表明。
出於湖之歸安丘氏。
甫六歲。
事吳山解空院寶暹為師。
暹數欲以赀補。
端謝曰。
志不願為進納僧。
當肆業與三寶數。
亦未晚耳。
年二十有六。
始獲僧服。
既而觀弄獅子。
頓契心法。
乃從仁嶽法師受楞嚴要旨。
一日。
嶽以經中疑難十數。
使其徒答之。
唯端呈二偈。
曰。
七處征心心不遂。
懵懂阿難不瞥地。
直饒征得見無心。
也是泥中洗土塊。
又曰。
八還之教垂來久。
自古宗師各分剖。
直饒還得不還時。
也是蝦跳不出鬥。
嶽視而驚異曰。
子知見高妙。
必弘頓宗。
于時。
齊嶽禅師住杭之龍華。
道價照映東吳。
端往參禮。
機緣相契。
不覺奮迅翻身作狻猊狀。
嶽因可之。
自是叢林雅号為端獅子。
端天資慈祥。
戒撿不違。
恤饑問寒。
如切諸己。
章丞相子厚由樞政歸吳。
緻端住靈山。
繼遇有诏除拜。
适乃翁體中不佳。
進退莫拟。
端投以偈曰。
點鐵成金易。
忠孝兩全難。
子細思量着。
不如個湖州長興靈山孝感禅院老松樹下無用野僧閑。
又嘗往金陵。
谒王荊公。
以其在朝更新庶務。
故作偈曰。
南無觀世音。
說出種種法。
衆生業海深。
所以難救拔。
往往沈沒者。
聲聲怨菩薩。
吳興劉焘撰端塔碑。
荊公平時見端偈語稱賞之。
曰。
有本者。
故如是然。
所獻二公偈并出禅悅遊戲。
使不以方外有道者遇之。
其取诟厲也必矣。
此可謂相忘於道術也欤。
空室道人者。
直龍圖閣範公珣之女。
幼聰慧。
樂於禅寂。
因從兄守官豫章之分甯。
遂參死心禅師于雲岩。
既於言下領旨。
尋以偈伸贊死心曰。
韶陽死心。
靈源甚深。
耳中見色。
眼裡聞聲。
凡明聖昧。
後富前貧。
利生濟物。
點鐵成金。
丹青徒狀。
非古非今。
死心問之曰。
死心非真。
向甚麼處贊。
若贊死心。
死心無狀。
若贊虛空。
虛空無迹。
無狀無迹。
下得個甚麼語。
若下得語。
親見死心。
對曰。
死心非真。
真非死心。
虛空無狀。
妙有無形。
絕後再稣。
親見死心。
於是死心笑而已。
靈源禅師遂以空室道人号之。
自爾叢林知名。
政和間。
居金陵。
圜悟禅師住蔣山。
佛眼禅師亦在焉。
因機語相契。
二師稱賞。
然道韻閑淡似不能言者。
至於開廓正見。
雅為精峭偈句。
有讀法界觀曰。
物我元無二。
森羅鏡像同。
明明超主伴。
了了徹真空。
一體含多法。
交參帝網中。
重重無盡意。
動靜悉圓通。
又設浴於保甯。
揭榜于門曰。
一物也無。
洗個甚麼。
纖塵若有。
起自何來。
道取一句子玄。
乃可大家入浴。
古靈隻解揩背。
開士何曾明心。
欲證離垢地時。
須是通身汗出。
盡道水能洗垢。
焉知水亦是塵。
直饒水垢頓除。
到此亦須洗卻。
後於姑蘇西竺院剃發為尼。
名惟久。
宣和六年。
趺坐而終。
道人生於華胄。
不為富貴籠絡。
傑然追蹤月上女。
直趣無上菩提。
又變形服。
與鐵磨為伍。
至於生死之際。
效驗異常。
非志烈秋霜。
疇克爾耶。
太史黃公魯直。
元佑間。
丁家艱。
館黃龍山。
從晦堂和尚遊。
而與死心新老.靈源清老尤笃方外契。
晦堂因語次。
舉。
孔子謂弟子。
以我為隐乎。
吾無隐乎爾。
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
是丘也。
於是請公诠釋而至于再。
晦堂不然其說。
公怒形於色。
沈默久之。
時當暑退涼生。
秋香滿院。
晦堂乃曰。
聞木犀香乎。
公曰。
聞。
晦堂曰。
吾無隐乎爾。
公欣然領解。
及在黔南。
緻書死心曰。
往日嘗蒙苦口提撕。
常如醉夢。
依俙在光影中。
蓋疑情不盡。
命根不斷。
故望崖而退耳。
谪官在黔州道中。
晝卧覺來。
忽然廓爾。
尋思平生被天下老和尚謾了多少。
唯有死心道人不肯。
乃是第一相為也。
靈源以偈寄之曰。
昔日對面隔千裡。
如今萬裡彌相親。
寂寥滋味同齋粥。
快活談諧契主賓。
室内許誰參化女。
眼中休自覓瞳人。
東西南北難藏處。
金色頭陀笑轉新。
公和曰。
石工來斫鼻端塵。
無手人來斧始親。
白牯狸奴心即佛。
龍睛虎眼主中賓。
自攜缶去沽村酒。
卻着衫來作主人。
萬裡相看常對面。
死心寮裡有清新。
黃公為文章主盟。
而能銳意斯道。
於黔南機感相應。
以書布露。
以偈發揮。
其於清.新二老道契可槩見矣。
噫。
世之所甚重者。
道而已。
公既究明。
則杜子美謂文章一小技。
豈虛也哉。
蹒庵成禅師。
世姓劉。
宜春人。
裂儒衣冠。
着僧伽梨於仰山。
已而。
從普融平公得出世法。
宣和初。
住東京淨因。
太尉陳良弼建大會。
禅講畢集。
有善法師。
賢首宗之雄者。
緻問諸禅曰。
吾佛設教。
自小乘至于圓頓。
掃除空有。
獨證真常。
然後萬德莊嚴。
方名為佛。
而禅宗以一喝轉凡成聖。
考諸經論。
似相違背。
今一喝若能入五教。
是為正說。
若不能入五教。
是為邪說。
是時諸禅列坐。
法真禅師一公以目眴慈受禅師深公。
深複肘師。
使對之。
師乃召善而謂之曰。
承法師所問。
不足勞諸大禅師之酬。
隻淨因小長老可解法師之惑。
其五教者。
如愚法小乘教。
乃有義也。
如大乘始教。
乃空義也。
如大乘終教。
乃不有不空義也。
所謂大乘頓教。
乃即有即空義也。
所謂一乘圓教。
乃空而不有。
有而不空義也。
我此一喝。
非唯能入五教。
至於世間諸子百家。
一切技藝。
悉能相入。
乃喝曰。
還聞麼。
善曰。
聞。
成曰。
汝既聞。
則此一喝是有。
是能入小乘教。
又召善曰。
汝今還聞麼。
善曰。
不聞。
成曰。
汝既不聞。
則适來一喝是無。
是能入大乘始教。
我初一喝。
汝既道有。
喝久聲銷。
汝複道能。
道無。
則元初實有。
道有。
則即今實無。
既乃不有不無。
是能入終教。
我有喝之時。
有非是有。
因無故有。
無喝之時。
無非是無。
因有故無。
即有即無。
能入頓教。
我此一喝不作一喝用。
有無不及。
情解俱忘。
道有之時。
纖毫不立。
道無之時。
橫徧虛空。
即此一喝入百千萬億喝。
百千萬億喝入此一喝。
是能入圓教。
善遂稽首謝師。
複召善曰。
乃至一語一默.一動一靜.從古至今.十方虛空.萬像森羅.六趣四生.三世諸佛.一切聖賢.八萬四千法門.百千三昧.無量妙義。
契理契機。
與天地萬物一體。
謂之法身。
三界唯心。
萬法唯識。
四時八節。
陰陽一緻。
謂之法性。
是故華嚴經雲。
法性徧在一切處。
有相無相.一聲一色。
全在一塵。
中含四義。
事理無邊。
周徧無餘。
參而不雜。
混而不一。
於此一喝中皆悉具足。
猶是建化門庭。
随機方便。
謂之小歇場。
未至寶所。
殊不知吾祖師門下。
以心傳心。
以法印法。
不立文字。
見性成佛。
有千聖不傳底向上一路在。
善又問曰。
如何是向下一路。
成曰。
汝且向下會取。
善曰。
如何是寶所。
成曰。
非汝境界。
善曰。
望禅師慈悲。
成曰。
任從滄海變。
終不為君通。
善於是膠其口。
褫其氣。
愀然變容。
媿怍而退。
噫。
成之學贍道明。
左右逢原。
乘機挫銳於人天衆前。
借使先德扶宗。
亦蔑以加於此矣。
玉泉皓禅師。
元豐間。
首衆僧於襄陽谷隐。
望聳諸方。
無盡居士張公奉使京西南路。
就谒之。
問曰。
師得法何人。
皓曰。
複州北塔廣和尚。
公曰。
與伊相契可得聞乎。
皓曰。
隻為伊不肯與人說破。
公善其言。
緻開法于郢州大陽。
是時谷隐主者私為之喜。
謂我首座出世。
盛集缁素。
以為歆豔。
皓登座曰。
承皓在谷隐十年。
不曾飲谷隐一滴水。
嚼谷隐一粒米。
汝若不會來。
大陽為汝說破。
攜拄杖下座。
傲然而去。
尋遷玉泉。
有示衆曰。
一夜雨霶烹。
打倒葡萄棚。
知事.頭首.行者.人力。
拄底拄。
撐底撐。
撐撐拄拄到天明。
依舊可憐生。
自謂此頌法身向上事。
如傅大士雲空手把鋤頭。
洞山雲五台山上雲蒸飯。
隻頌得法身邊事。
然為人超放。
未易以凡聖議。
嘗制犢鼻裈。
書曆代祖師名而服之。
乃曰。
唯有文殊.普賢較些子。
且書於帶上。
故叢林目為皓布裈。
有侍僧效之。
皓見而诟曰。
汝具何道理。
敢以為戲事耶。
嘔血無及耳。
僧尋於鹿門如所言而逝。
嗚呼。
世所同者。
道所異者。
迹而已。
皓之唱道。
開豁正見。
至於示迹殊常。
則為不測。
人求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