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湖野錄上
關燈
小
中
大
棒得也未。
戒作禮而退。
廣遂問侍者曰。
升座為何事。
侍者曰。
戒藥王請。
廣曰。
金毛獅子子。
出窟便咆哮。
且道金毛獅子子是阿誰。
良久。
雲。
即是今晨戒藥王。
便下座。
廣晚年依同門友深公於寶峰。
雪夜。
深與擁爐語論之久。
潛使人戲去廣卧榻衾褥。
及就寝。
摸索無有。
置而不問。
須臾熟睡。
鼻息如雷。
其忘物忘我如此。
逸人季商老寄以詩曰。
已透雲庵向上關。
熏爐茗椀且開顔。
頭顱無意掃殘雪。
毳衲從來着壞山。
瘦節直宜青嶂立。
道心長與白鷗閑。
歸來天末一回首。
疑在孤峰煙霭間。
廣之高風逸韻於詩可見矣。
妙喜老師亦嘗與遊。
從言其大槩。
是時叢林以道者目之。
真名稱厥實也。
龍牙才禅師受潭帥曾公孝序之請。
既開堂於天甯。
有僧緻問。
德山棒.臨濟喝。
今日請師為拈掇。
答雲。
蘇嚧蘇嚧。
進雲。
蘇嚧蘇嚧還有。
西來意也無。
答雲。
蘇嚧蘇嚧。
由是叢林呼為才蘇嚧。
一日。
曾延見諸禅。
因問曰。
龍牙答話隻蘇嚧。
如何。
道林月庵乃應聲而顧諸禅曰。
借問諸方會也無。
曾笑曰。
可聯成一頌。
以為禅悅之樂。
時座無續者。
及傳至雲蓋。
有慈觀長老曰。
昨夜虛空開口笑。
祝融吞卻洞庭湖。
世稱月庵續後二句。
豈不孤慈觀耶。
今徑山法音首座。
是時與雲蓋法席。
目擊其事。
然月庵道滿天下。
亦何藉此。
西蜀表自禅師。
參演和尚於五祖。
時圜悟分座攝納。
五祖使自親炙焉。
圜悟曰。
公久與老師法席。
何須來探水。
脫有未至。
舉來品評可也。
自乃舉德山小參話。
圜悟高笑曰。
吾以不堪為公師。
觀公如是。
則有餘矣。
遂令再舉。
至今夜不答話處。
圜悟蓦以手掩自口曰。
止。
隻恁看得透。
便見德山也。
自不勝其憤。
趨出。
以坐具摵地曰。
那裡有因緣隻教人看一句。
於是朋侪競勉。
自從圜悟指示。
未幾有省。
及遷圜悟監總院務。
即舉自為座元。
圜悟私告五祖曰。
渠隻得一橛。
大法未明在。
須更鍜煉必為法器。
居無何。
五祖宣言請自立僧。
實欲激其遠到。
自聞之。
深有所待。
一日。
上堂以目顧自曰。
莫妄想。
便下座。
自氣不平。
趨琅琊啟公法社。
久之。
圜悟往撫存。
遂於言下大徹。
乃同歸五祖。
方命立僧。
圜悟即還蜀。
出世昭覺。
演既委順。
郡守以自繼席。
開堂拈香。
其略雲。
若為今成都昭覺勤禅師去。
我於此時。
如得其髓。
為甚麼不為佗。
不見道。
魚因水有。
子因母親。
由是觀圜悟。
於自有卵翼之功。
而向人天衆前吐露。
直欲雪其所負。
則與黃檗酬百丈有間矣。
嗚呼。
自之無嗣。
諒有以夫。
成都府世奇首座。
初於舒州龍門燕坐瞌睡間。
群蛙忽鳴。
誤聽為淨發版響。
亟趨往。
有曉之者曰。
蛙鳴非版也。
奇恍然。
詣方丈剖露。
佛眼禅師曰。
豈不見羅睺羅。
奇遽止曰。
和尚不必舉。
待去自看。
未幾有省。
乃占偈曰。
夢中聞版響。
覺後蝦蟆啼。
蝦蟆與版響。
山嶽一時齊。
由是益加參究。
洞臻玄奧。
佛眼屢舉分座。
且力辭曰。
世奇淺陋。
豈敢妄作模範。
況為人解粘去縛。
如金篦刮膜。
脫有差。
則破睛矣。
佛眼美似偈曰。
有道隻因頻退步。
謙和元自慣回光。
不知已在青雲上。
猶更将身入衆藏。
其謙抑自守見於佛眼之偈。
而浮躁衒露好為人師者。
聞奇之高風。
得不羞哉。
潭州東明遷禅師乃真如喆公之嗣。
天資雅淡。
知見甚高。
晚年逸居沩山真如庵。
有志于道者。
多往親炙之。
一日。
閱楞嚴經。
至如我按指。
海印發光。
有僧侍傍。
指以問曰。
此處佛意如何。
遷曰。
釋迦老子好與三十棒。
僧曰。
何故。
遷曰。
用按指作甚麼。
僧又曰。
汝暫舉心。
塵勞先起。
又作麼生。
遷曰。
亦是海印發光。
僧當下欣然曰。
許多時蹉過。
今日方得受用也。
忠道者住山時。
遷尚無恙。
相得歡甚。
然距今未久。
叢林幾不聞名矣。
觀其言論若此。
則意氣高閑之韻可想見也。
饒州薦福本禅師。
自江西雲門參侍妙喜和尚。
至泉南小溪。
于時英俊畢集。
受印可者多矣。
本私謂其棄己且欲發去。
妙喜知而語之曰。
汝但專意參究。
如有所得。
不待開口。
吾已識也。
既而有聞本入室。
故謂之曰。
本侍者參禅許多年。
逐日隻道得個不會。
本诟之曰。
這小鬼。
你未生時。
我已三度霍山廟裡退牙了。
好教你知。
由茲益銳志以狗子無佛性話。
舉無字而提撕。
一夕。
将三鼓。
倚殿柱昏寐間。
不覺無字出口吻間。
忽爾頓悟。
後三日。
妙喜歸自郡城。
本趨丈室。
足才越阃。
未及吐詞。
妙喜曰。
本胡子。
這回方是徹頭。
尋於徑山首衆。
逮散席。
訪友謙公于建陽庵中。
謙适舉保甯頌五通仙人因緣曰。
無量劫來曾未悟。
如何不動到其中。
莫言佛法無多子。
最苦瞿昙那一通。
謙複曰。
我愛它道。
如何不動到其中。
既是不動。
如何到。
看佗古人得了。
等閑拈出來。
自然抓着人癢處。
本曰。
因甚麼卻道最苦瞿昙那一通。
謙曰。
你未生時。
我已三度霍山廟裡退牙了也。
於是相顧大笑。
其朋友琢磨之益。
蓋如印圈契約之無差。
至於會心辴然。
可使後世想望其風采。
黃龍震禅師。
初從丹霞淳公遊。
閱再夏。
而得曹洞宗旨。
作頌曰。
白雲深覆古寒岩。
異草靈花彩鳳銜。
夜半天明日當午。
騎牛背面着靴衫。
淳見異之。
及抵沩山。
作插鍬井頌曰。
盡道沩山父子和。
插鍬猶自帶幹戈。
至今一井明如鏡。
時有無風匝匝波。
已而。
參草堂清公。
獲印可。
尋出世。
三遷而至百丈。
道大顯着。
紹興己巳。
有律師妄踞黃龍。
禅衲散去。
主事者走錢塘。
求王承宣繼先之書達洪帥張公如瑩。
堅命震以從衆望。
既而主事請緻書謝王公。
震讓曰。
若王公為佛法故。
何謝之有。
況吾與之素昧平生。
主事恧縮而退。
彼交結權貴倚為藩垣者。
聞其言亦足顔汗。
紹興以來。
宗師言行相應。
與秋霜争嚴。
舍震其誰哉。
湖州上方嶽禅師。
少與雪窦顯公結伴遊淮山。
聞五祖戒公喜勘驗。
顯未欲前。
嶽乃先往。
徑造丈室。
戒曰。
上人名甚麼。
對曰。
齊嶽。
戒曰。
何似泰山。
嶽無語。
戒即打趂。
嶽不甘。
翌日複谒。
戒曰。
汝作甚麼。
嶽回首。
以手畫圓相呈之。
戒曰。
是甚麼。
嶽曰。
老老大大。
胡餅也不識。
戒曰。
趂爐竈熟。
更搭一個。
嶽拟議。
戒拽拄杖趂出門。
及數日後。
嶽再詣。
乃提起坐具曰。
展則大千沙界。
不展則毫發不存。
為複展即是。
不展即是。
戒遽下繩床。
把住雲。
既是熟人。
何須如此。
嶽又無語。
戒又打出。
以是觀五祖。
真一代龍門矣。
嶽三進而三遭點額。
張無盡謂雪窦雖機鋒颕脫。
亦望崖而退。
得非自全也耶。
徐龍圖禧。
元豐五年。
自右正言出知渭州。
既歸分甯。
請黃龍晦堂和尚就雲岩為衆說法。
有疏曰。
三十年前說法。
不消一個莫字。
如今荊棘塞路。
皆據見向開門。
隻道平地上休起骨堆。
不知那個是佗平地。
隻道吃粥了洗缽盂去。
不知缽盂落在那邊。
不學溷絕學語言。
在根作歸根證據。
木刻鹞子。
豈解從禽。
羊蒙虎皮。
其奈吃草。
故識病之宗匠。
務随時而叮咛。
須令向千歲松下讨茯苓。
逼将上百尺竿頭試腳步。
直待骸骨回回。
方與眼上安眉。
圖佗放匙把筯自由。
識個啜羹吃飯底滋味。
不是镂明脊骨。
骨勝末後拳椎。
法門中如此差殊。
正見師豈易遭遇。
昔人所以涉川遊海。
今者乃在我裡吾鄉。
得非千載一時事。
當為衆竭力。
袒肩屈膝。
願唱誠於此會人天。
挑屑拔釘。
鹹歸命於晦堂和尚。
獅子廣座。
無畏吼聲。
時至義同。
大衆虔仰。
噫。
今之疏帶俳優而為得體。
以字相比麗而為見工。
豈有胸襟流出直截根源若此。
黃太史為擘窠大書。
镌於翠琰。
高照千古。
為叢林盛事之傳雲。
寂音尊者洪公。
初於歸宗參侍真淨和尚。
而至寶峰。
一日。
有客問真淨曰。
洪上人參禅如何。
真淨曰。
也有到處。
也有不到處。
客既退。
洪殊不自安。
即詣真淨求決所疑。
真淨舉。
風穴頌曰。
五白貓兒爪距獰。
養來堂上絕蟲行。
分明上樹安身法。
切忌遺言許外甥。
且作麼生是安身法。
洪便喝。
真淨曰。
這一喝也有到處。
也有不到處。
洪忽於言下有省。
翌日。
因違禅規。
遭删去。
時年二十有九。
及遊東吳。
寓杭之淨慈。
以頌發明風穴意。
寄呈真淨。
曰。
五白貓兒無縫罅。
等閑抛出令人怕。
翻身跳擲百千般。
冷地看佗成話霸。
如今也解弄些些。
從渠歡喜從渠罵。
卻笑樹頭老舅翁。
隻能上樹不能下。
自後複閱汾陽語錄。
至三玄頌。
薦有所證。
妙喜老師蓋嘗語此。
而叢林鮮有知者。
夫以文華才辯而掩其道。
微妙喜。
亦何由取信於後耶。
湖州報本元禅師侍南公於黃檗。
一日。
為達上座咨聞入室。
南曰。
既是達了。
為甚麼更來。
元曰。
事不厭細。
南曰。
你便打趕出去。
不是做得老僧侍者。
元曰。
不得一向。
南遂行入方丈。
元曰。
大小黃檗龍頭蛇尾。
南笑而已。
尋遊東吳。
寓姑蘇南峰蘭若。
高自标緻。
放懷泉石。
已而。
郡将禅昆山慧嚴律居。
緻元為第一世。
追釋南公。
凡見僧必首問。
人人盡有生緣。
作麼生是上座生緣。
次問。
我手何似佛手。
我腳何似驢腳。
遂成二偈。
曰。
相逢不免問生緣。
一句當鋒旨最玄。
達磨少林遺隻履。
卻登蔥嶺不虛傳。
又曰。
欲透宗門向上關。
須明佛手與驢腳。
真金不使假金妝。
莫認醍醐為毒藥。
元之語錄序次具在。
至於真淨問湛堂。
語雖異而意同。
亦可槩見矣。
今叢林先佛手驢腳。
而後生緣。
殊乖創問之旨。
可不辨明哉。
淮南佑上座者。
曆叢席最久。
而侪輩推重之。
客鼎州天王寺。
以道自牧。
人不得而親踈。
居無何。
語衆曰。
吾去矣。
或有謂其戲也。
以故迫之求頌。
即索毫楮大書曰。
來不入門。
去不出戶。
打破虛空。
更無回互。
拍手呵呵歸去來。
白雲散盡青山露。
乃趺坐奄盡。
主事以其未錄道具。
亟呼撼之。
佑複開
戒作禮而退。
廣遂問侍者曰。
升座為何事。
侍者曰。
戒藥王請。
廣曰。
金毛獅子子。
出窟便咆哮。
且道金毛獅子子是阿誰。
良久。
雲。
即是今晨戒藥王。
便下座。
廣晚年依同門友深公於寶峰。
雪夜。
深與擁爐語論之久。
潛使人戲去廣卧榻衾褥。
及就寝。
摸索無有。
置而不問。
須臾熟睡。
鼻息如雷。
其忘物忘我如此。
逸人季商老寄以詩曰。
已透雲庵向上關。
熏爐茗椀且開顔。
頭顱無意掃殘雪。
毳衲從來着壞山。
瘦節直宜青嶂立。
道心長與白鷗閑。
歸來天末一回首。
疑在孤峰煙霭間。
廣之高風逸韻於詩可見矣。
妙喜老師亦嘗與遊。
從言其大槩。
是時叢林以道者目之。
真名稱厥實也。
龍牙才禅師受潭帥曾公孝序之請。
既開堂於天甯。
有僧緻問。
德山棒.臨濟喝。
今日請師為拈掇。
答雲。
蘇嚧蘇嚧。
進雲。
蘇嚧蘇嚧還有。
西來意也無。
答雲。
蘇嚧蘇嚧。
由是叢林呼為才蘇嚧。
一日。
曾延見諸禅。
因問曰。
龍牙答話隻蘇嚧。
如何。
道林月庵乃應聲而顧諸禅曰。
借問諸方會也無。
曾笑曰。
可聯成一頌。
以為禅悅之樂。
時座無續者。
及傳至雲蓋。
有慈觀長老曰。
昨夜虛空開口笑。
祝融吞卻洞庭湖。
世稱月庵續後二句。
豈不孤慈觀耶。
今徑山法音首座。
是時與雲蓋法席。
目擊其事。
然月庵道滿天下。
亦何藉此。
西蜀表自禅師。
參演和尚於五祖。
時圜悟分座攝納。
五祖使自親炙焉。
圜悟曰。
公久與老師法席。
何須來探水。
脫有未至。
舉來品評可也。
自乃舉德山小參話。
圜悟高笑曰。
吾以不堪為公師。
觀公如是。
則有餘矣。
遂令再舉。
至今夜不答話處。
圜悟蓦以手掩自口曰。
止。
隻恁看得透。
便見德山也。
自不勝其憤。
趨出。
以坐具摵地曰。
那裡有因緣隻教人看一句。
於是朋侪競勉。
自從圜悟指示。
未幾有省。
及遷圜悟監總院務。
即舉自為座元。
圜悟私告五祖曰。
渠隻得一橛。
大法未明在。
須更鍜煉必為法器。
居無何。
五祖宣言請自立僧。
實欲激其遠到。
自聞之。
深有所待。
一日。
上堂以目顧自曰。
莫妄想。
便下座。
自氣不平。
趨琅琊啟公法社。
久之。
圜悟往撫存。
遂於言下大徹。
乃同歸五祖。
方命立僧。
圜悟即還蜀。
出世昭覺。
演既委順。
郡守以自繼席。
開堂拈香。
其略雲。
若為今成都昭覺勤禅師去。
我於此時。
如得其髓。
為甚麼不為佗。
不見道。
魚因水有。
子因母親。
由是觀圜悟。
於自有卵翼之功。
而向人天衆前吐露。
直欲雪其所負。
則與黃檗酬百丈有間矣。
嗚呼。
自之無嗣。
諒有以夫。
成都府世奇首座。
初於舒州龍門燕坐瞌睡間。
群蛙忽鳴。
誤聽為淨發版響。
亟趨往。
有曉之者曰。
蛙鳴非版也。
奇恍然。
詣方丈剖露。
佛眼禅師曰。
豈不見羅睺羅。
奇遽止曰。
和尚不必舉。
待去自看。
未幾有省。
乃占偈曰。
夢中聞版響。
覺後蝦蟆啼。
蝦蟆與版響。
山嶽一時齊。
由是益加參究。
洞臻玄奧。
佛眼屢舉分座。
且力辭曰。
世奇淺陋。
豈敢妄作模範。
況為人解粘去縛。
如金篦刮膜。
脫有差。
則破睛矣。
佛眼美似偈曰。
有道隻因頻退步。
謙和元自慣回光。
不知已在青雲上。
猶更将身入衆藏。
其謙抑自守見於佛眼之偈。
而浮躁衒露好為人師者。
聞奇之高風。
得不羞哉。
潭州東明遷禅師乃真如喆公之嗣。
天資雅淡。
知見甚高。
晚年逸居沩山真如庵。
有志于道者。
多往親炙之。
一日。
閱楞嚴經。
至如我按指。
海印發光。
有僧侍傍。
指以問曰。
此處佛意如何。
遷曰。
釋迦老子好與三十棒。
僧曰。
何故。
遷曰。
用按指作甚麼。
僧又曰。
汝暫舉心。
塵勞先起。
又作麼生。
遷曰。
亦是海印發光。
僧當下欣然曰。
許多時蹉過。
今日方得受用也。
忠道者住山時。
遷尚無恙。
相得歡甚。
然距今未久。
叢林幾不聞名矣。
觀其言論若此。
則意氣高閑之韻可想見也。
饒州薦福本禅師。
自江西雲門參侍妙喜和尚。
至泉南小溪。
于時英俊畢集。
受印可者多矣。
本私謂其棄己且欲發去。
妙喜知而語之曰。
汝但專意參究。
如有所得。
不待開口。
吾已識也。
既而有聞本入室。
故謂之曰。
本侍者參禅許多年。
逐日隻道得個不會。
本诟之曰。
這小鬼。
你未生時。
我已三度霍山廟裡退牙了。
好教你知。
由茲益銳志以狗子無佛性話。
舉無字而提撕。
一夕。
将三鼓。
倚殿柱昏寐間。
不覺無字出口吻間。
忽爾頓悟。
後三日。
妙喜歸自郡城。
本趨丈室。
足才越阃。
未及吐詞。
妙喜曰。
本胡子。
這回方是徹頭。
尋於徑山首衆。
逮散席。
訪友謙公于建陽庵中。
謙适舉保甯頌五通仙人因緣曰。
無量劫來曾未悟。
如何不動到其中。
莫言佛法無多子。
最苦瞿昙那一通。
謙複曰。
我愛它道。
如何不動到其中。
既是不動。
如何到。
看佗古人得了。
等閑拈出來。
自然抓着人癢處。
本曰。
因甚麼卻道最苦瞿昙那一通。
謙曰。
你未生時。
我已三度霍山廟裡退牙了也。
於是相顧大笑。
其朋友琢磨之益。
蓋如印圈契約之無差。
至於會心辴然。
可使後世想望其風采。
黃龍震禅師。
初從丹霞淳公遊。
閱再夏。
而得曹洞宗旨。
作頌曰。
白雲深覆古寒岩。
異草靈花彩鳳銜。
夜半天明日當午。
騎牛背面着靴衫。
淳見異之。
及抵沩山。
作插鍬井頌曰。
盡道沩山父子和。
插鍬猶自帶幹戈。
至今一井明如鏡。
時有無風匝匝波。
已而。
參草堂清公。
獲印可。
尋出世。
三遷而至百丈。
道大顯着。
紹興己巳。
有律師妄踞黃龍。
禅衲散去。
主事者走錢塘。
求王承宣繼先之書達洪帥張公如瑩。
堅命震以從衆望。
既而主事請緻書謝王公。
震讓曰。
若王公為佛法故。
何謝之有。
況吾與之素昧平生。
主事恧縮而退。
彼交結權貴倚為藩垣者。
聞其言亦足顔汗。
紹興以來。
宗師言行相應。
與秋霜争嚴。
舍震其誰哉。
湖州上方嶽禅師。
少與雪窦顯公結伴遊淮山。
聞五祖戒公喜勘驗。
顯未欲前。
嶽乃先往。
徑造丈室。
戒曰。
上人名甚麼。
對曰。
齊嶽。
戒曰。
何似泰山。
嶽無語。
戒即打趂。
嶽不甘。
翌日複谒。
戒曰。
汝作甚麼。
嶽回首。
以手畫圓相呈之。
戒曰。
是甚麼。
嶽曰。
老老大大。
胡餅也不識。
戒曰。
趂爐竈熟。
更搭一個。
嶽拟議。
戒拽拄杖趂出門。
及數日後。
嶽再詣。
乃提起坐具曰。
展則大千沙界。
不展則毫發不存。
為複展即是。
不展即是。
戒遽下繩床。
把住雲。
既是熟人。
何須如此。
嶽又無語。
戒又打出。
以是觀五祖。
真一代龍門矣。
嶽三進而三遭點額。
張無盡謂雪窦雖機鋒颕脫。
亦望崖而退。
得非自全也耶。
徐龍圖禧。
元豐五年。
自右正言出知渭州。
既歸分甯。
請黃龍晦堂和尚就雲岩為衆說法。
有疏曰。
三十年前說法。
不消一個莫字。
如今荊棘塞路。
皆據見向開門。
隻道平地上休起骨堆。
不知那個是佗平地。
隻道吃粥了洗缽盂去。
不知缽盂落在那邊。
不學溷絕學語言。
在根作歸根證據。
木刻鹞子。
豈解從禽。
羊蒙虎皮。
其奈吃草。
故識病之宗匠。
務随時而叮咛。
須令向千歲松下讨茯苓。
逼将上百尺竿頭試腳步。
直待骸骨回回。
方與眼上安眉。
圖佗放匙把筯自由。
識個啜羹吃飯底滋味。
不是镂明脊骨。
骨勝末後拳椎。
法門中如此差殊。
正見師豈易遭遇。
昔人所以涉川遊海。
今者乃在我裡吾鄉。
得非千載一時事。
當為衆竭力。
袒肩屈膝。
願唱誠於此會人天。
挑屑拔釘。
鹹歸命於晦堂和尚。
獅子廣座。
無畏吼聲。
時至義同。
大衆虔仰。
噫。
今之疏帶俳優而為得體。
以字相比麗而為見工。
豈有胸襟流出直截根源若此。
黃太史為擘窠大書。
镌於翠琰。
高照千古。
為叢林盛事之傳雲。
寂音尊者洪公。
初於歸宗參侍真淨和尚。
而至寶峰。
一日。
有客問真淨曰。
洪上人參禅如何。
真淨曰。
也有到處。
也有不到處。
客既退。
洪殊不自安。
即詣真淨求決所疑。
真淨舉。
風穴頌曰。
五白貓兒爪距獰。
養來堂上絕蟲行。
分明上樹安身法。
切忌遺言許外甥。
且作麼生是安身法。
洪便喝。
真淨曰。
這一喝也有到處。
也有不到處。
洪忽於言下有省。
翌日。
因違禅規。
遭删去。
時年二十有九。
及遊東吳。
寓杭之淨慈。
以頌發明風穴意。
寄呈真淨。
曰。
五白貓兒無縫罅。
等閑抛出令人怕。
翻身跳擲百千般。
冷地看佗成話霸。
如今也解弄些些。
從渠歡喜從渠罵。
卻笑樹頭老舅翁。
隻能上樹不能下。
自後複閱汾陽語錄。
至三玄頌。
薦有所證。
妙喜老師蓋嘗語此。
而叢林鮮有知者。
夫以文華才辯而掩其道。
微妙喜。
亦何由取信於後耶。
湖州報本元禅師侍南公於黃檗。
一日。
為達上座咨聞入室。
南曰。
既是達了。
為甚麼更來。
元曰。
事不厭細。
南曰。
你便打趕出去。
不是做得老僧侍者。
元曰。
不得一向。
南遂行入方丈。
元曰。
大小黃檗龍頭蛇尾。
南笑而已。
尋遊東吳。
寓姑蘇南峰蘭若。
高自标緻。
放懷泉石。
已而。
郡将禅昆山慧嚴律居。
緻元為第一世。
追釋南公。
凡見僧必首問。
人人盡有生緣。
作麼生是上座生緣。
次問。
我手何似佛手。
我腳何似驢腳。
遂成二偈。
曰。
相逢不免問生緣。
一句當鋒旨最玄。
達磨少林遺隻履。
卻登蔥嶺不虛傳。
又曰。
欲透宗門向上關。
須明佛手與驢腳。
真金不使假金妝。
莫認醍醐為毒藥。
元之語錄序次具在。
至於真淨問湛堂。
語雖異而意同。
亦可槩見矣。
今叢林先佛手驢腳。
而後生緣。
殊乖創問之旨。
可不辨明哉。
淮南佑上座者。
曆叢席最久。
而侪輩推重之。
客鼎州天王寺。
以道自牧。
人不得而親踈。
居無何。
語衆曰。
吾去矣。
或有謂其戲也。
以故迫之求頌。
即索毫楮大書曰。
來不入門。
去不出戶。
打破虛空。
更無回互。
拍手呵呵歸去來。
白雲散盡青山露。
乃趺坐奄盡。
主事以其未錄道具。
亟呼撼之。
佑複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