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湖野錄下

關燈


    非圓頓宗。

    又雲異日。

    且一真法界無有古今。

    故雲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

    若言異日今日。

    豈可非是乎。

    又雲具佛眼者方知。

    然經雲平等真法界。

    無佛.無衆生。

    凡聖情盡。

    彼我皆忘。

    豈有愚智之異。

    若待佛眼。

    則天眼.人眼豈可不知哉。

    公於是悔謝。

    及秀示寂。

    公以文祭之曰。

    方外之友。

    唯餘與師。

    念昔相見。

    一語投機。

    師來長蘆。

    我漕淮沂。

    亦複交臂。

    笑言熙怡。

    我論華嚴。

    師為品題。

    陷虎機緣。

    脫略徑畦。

    曷為舍我先其往。

    而蔬奠緻誠。

    庶其歆之。

    嗚呼。

    公於華嚴非素業矣。

    而欲追蹤棗柏大士。

    遊普賢行願海。

    未免背馳。

    秀不敢孤方外契。

    為之辨明。

    然一字之師。

    似可羞張回浪稱於齊己也。

     襄陽谷隐顯禅師。

    生於西蜀安樞密之别業田丁家。

    南遊。

    參仰山偉公。

    因緻問。

    如何是佛向上事。

    偉對以日出東方。

    夜落西。

    顯複進語。

    東方向上。

    更望指示。

    語未竟。

    而偉便打。

    於是有省。

    及住谷隐。

    以仰山忌日。

    對靈拈香曰。

    仰面不見天。

    低頭不見地。

    不知大仰來不來。

    一炷旃檀表勤意。

    顯為人誠至。

    道學純正。

    安公嘗攜家屬緻拜。

    且語人曰。

    不意有一佛出吾家地上。

    遂奏淨覺禅師号。

    以伸敬焉。

    蓋取其蘊。

    略其所出。

    可謂道在一介。

    則一介重也。

     潭州雲蓋智和尚。

    居院之東堂。

    政和辛卯歲。

    死心謝事。

    黃龍由湖南入山奉觐。

    日已夕矣。

    侍僧通谒。

    智曳履且行且語曰。

    将燭來。

    看其面目何似生而能緻名喧宇宙。

    死心亦絕叫。

    把近前來。

    我要照是真師叔。

    是假師叔。

    智即當胸驅一拳。

    死心曰。

    卻是真個。

    遂作禮。

    賓主相得歡甚。

    及死心複領黃龍。

    至政和甲午十二月十五日示寂。

    時智住開福。

    得其訃音。

    即升座曰。

    法門不幸法幢摧。

    五蘊山中化作灰。

    昨夜泥牛通一線。

    黃龍從此入輪回。

    侍僧編次。

    易入為出。

    智見而大诟。

    是時智年九十。

    可謂宗門大老矣。

    視死心為猶子。

    聞訃歎法幢之摧。

    蓋前輩以法道故。

    今則不然。

    生譽死毀與市輩無異。

    真可羞也。

     泉州教忠光禅師。

    與李參政漢老在小溪雲門庵妙喜會中。

    有同參契分。

    李因緻光住教忠功德院。

    其疏有三拜頓忘師弟子。

    一口吞盡佛衆生之句。

    為叢林傳誦。

    既而李病将革。

    以偈寄光。

    曩歲曾經度厄津。

    深将法力荷雲門。

    如今稍覺神明複。

    拟欲酬師不報恩。

    光即和之。

    胡床穩坐已通津。

    何處更尋不二門。

    八苦起時全體現。

    不知誰解報深恩。

    李得其報。

    閱罷而逝。

    其處生死之大變。

    泊然不亂。

    而言神明還複。

    可見平日所養矣。

    東坡謂生死之際不容其僞。

    李殆庶幾焉。

     李文和公。

    大中祥符間。

    嘗作二句頌。

    寄朱發運正辭。

    是時許郎中式亦漕淮南。

    朱遂以李頌示許。

    相與聯成四句曰。

    參禅須是鐵漢。

    着手心頭便判(李)。

    雨催樵子還家(朱)。

    風送漁舟到岸(許)。

    仍命浮山遠公和之。

    曰。

    參禅須是鐵漢。

    着手心頭便判。

    通身雖是眼睛。

    也待紅爐再鍛。

    鉏麑觸樹迷封。

    豫讓藏身吞炭。

    鹭飛影落秋江。

    風動蘆花兩岸。

    文和公尋複自和曰。

    參禅須是鐵漢。

    着手心頭便判。

    直趣無上菩提。

    一切是非莫管。

    今唯傳後一頌而已。

    然世謂士夫學禅隻資談柄。

    亦宗知文和之唱。

    諸公之和。

    其語俓正。

    有宗師體裁也哉。

     明州和庵主。

    從南嶽辨禅師遊叢林。

    以為飽參。

    及逸居雪窦之前山栖雲庵。

    有志於道者。

    多往見之。

    雪窦主者。

    嫉其軋己。

    因郡守周舍人聞其名而問之。

    對雲。

    一常僧耳。

    和遂題三偈于壁。

    徙居杖錫山。

    一曰。

    自從南嶽來雪窦。

    二十餘年不下山。

    兩處居庵身已老。

    又尋幽谷養衰殘。

    二曰。

    十方世界目前寬。

    抛卻雲庵過别山。

    三事壞衣穿處補。

    一條梨杖伴清閑。

    三曰。

    黃皮裹骨一常僧。

    壞衲蒙頭百慮澄。

    年老懶能頻對客。

    攀蘿又上一崚嶒。

    和之清名高德。

    出自所守。

    而神蕊形茄亦何與於世。

    然猶取忌於時。

    卒緻徙居。

    噫。

    名德累人。

    信矣夫。

     百丈珍禅師。

    有開山大智禅師贊曰。

    要識百丈祖師。

    隻這目前便是。

    若更顧伫思量。

    何止落在第二。

    向未遭喝已前識渠面目。

    尋扭住作聲時。

    全無巴鼻。

    誰雲馬駒踏殺天下人。

    出得這一個。

    得恁衰氣。

    元來不直半分。

    始解兒孫滿地。

    珍乃建陽人。

    天資和雅。

    笃為杜多之行。

    搭以粗缯僧伽梨。

    韻緻高古。

    由是得珍布衲之名於叢林也。

     廬山慧日雅禅師。

    乃真淨高弟。

    嘗着禅本草一篇曰。

    禅。

    味甘性涼。

    安心髒。

    祛邪氣。

    辟壅滞。

    通血脈。

    清神益志。

    駐顔色。

    除熱惱。

    去穢惡。

    善解諸毒。

    能調衆病。

    藥生人間。

    但有大小.皮肉.骨髓.精粗之異。

    獲其精者為良。

    故凡聖尊卑悉能療之。

    餘者多於叢林中吟風詠月。

    世有徒輩多采聲殼為藥食者。

    悞人性命。

    幽通密顯。

    非證者莫識。

    不假修煉。

    炮制一服。

    脫其苦惱。

    如縛發解。

    其功若神。

    令人長壽。

    故佛祖以此藥療一切衆生病。

    号大醫王。

    若世明燈。

    破諸執暗。

    所慮迷亂。

    幽蔽不信。

    病在膏肓。

    妄染神鬼。

    流浪生死者。

    不可救焉。

    傷哉。

    噫。

    世稱韓昌黎。

    毛颕傳以文章為滑稽。

    若禅本草。

    甯免并按者欤。

    先佛号大醫王。

    而修多羅藏得非方書乎。

    況禅本草從藏中流出。

    議病且審使藥。

    且親其有。

    服食獲證大安樂地也必矣。

    由是觀之。

    雅豈徒然哉。

     湛堂準禅師與雅公為法門昆仲。

    因雅述禅本草。

    乃制炮炙論佐之。

    曰。

    人欲延年長生。

    絕諸病者。

    先熟覽禅本草。

    若不觀禅本草。

    則不知藥之溫良。

    不辨藥之真假。

    而又不谙何州何縣所出者最良。

    既不能窮其本末。

    豈悟藥之體性耶。

    近世有一種不讀禅本草者。

    卻将杜漏藍作綿州附子。

    往往見面孔相似。

    便以為是。

    苦哉。

    苦哉。

    不唯自悞。

    兼悞佗人。

    故使後之學醫者。

    一人傳虛。

    萬人傳實。

    擾擾逐其末。

    而不知安樂返本之源。

    日月浸久。

    橫病生焉。

    漸攻四肢。

    而害圓明常樂之體。

    自旦及暮不能安席。

    遂至膏肓。

    枉喪身命者多矣。

    良由初學粗心。

    師授莽鹵。

    不觀禅本草之過也。

    若克依此書。

    明藥之體性。

    又須解如法炮制。

    蓋炮制之法。

    先須選其精純者。

    以法流水淨洗。

    去人我葉。

    除無明根。

    秉八還刀。

    向三平等砧碎锉。

    用性空真火微焙之。

    入四無量臼。

    舉八金剛杵。

    杵八萬四千下。

    以大悲千手眼篩篩之。

    然後成塵塵三昧。

    煉十波羅蜜為圓。

    不拘時候。

    煎一念相應湯。

    下前三三圓。

    後三三圓。

    除八風二見外。

    别無所忌。

    此藥功驗不可盡言。

    服者方知此藥深遠之力。

    非世間方書所載。

    後之學醫上流試取禅本草觀之。

    然後依此炮制。

    合而服之。

    其功力蓋不淺也。

    妙喜老師曰。

    湛堂讀諸葛孔明出師表。

    而知作文關楗。

    遂着羅漢疏.水磨記.炮炙論。

    嗚呼。

    尊宿於世間學尚爾其審。

    況出世間法乎。

    若夫炮炙論。

    文從字順。

    詳譬曲喻。

    而與禅本草相為表裡。

    非真起膏肓必死之手。

    何能及此哉。

     鼎州靈岩安禅師。

    為人奇逸。

    機辨自将。

    佛性泰公未出世時。

    安以師事之。

    及泰住德山。

    遣安通嗣書于蔣山圜悟禅師。

    爾時。

    圜悟坐於丈室。

    安捧書趨前。

    圜悟曰。

    千裡馳達。

    不辱宗風。

    公案現成。

    如何通信。

    安曰。

    觌面相呈。

    更無回互。

    圜悟曰。

    此是德山底。

    那個是專使底。

    安曰。

    豈有第二人耶。

    圜悟曰。

    背後底聻。

    安便度書。

    圜悟曰。

    作家禅客。

    天然猶在。

    安曰。

    分付與蔣山。

    乃下通首座大衆書於僧堂前。

    首座問曰。

    玄沙白紙。

    此自何來。

    安呈起書曰。

    見麼。

    首座遂引手攝。

    安複執卻曰。

    久默斯要。

    不務速說。

    今日拜呈。

    幸希一鑒。

    首座便喝。

    安曰。

    作家首座。

    首座又喝。

    安打一書。

    首座拟議。

    安曰。

    未明三八九。

    不免自沈吟。

    又以書打一下曰。

    接。

    圜悟與佛眼禅師立于法堂。

    且盼甚作略。

    圜悟厲聲曰。

    打我首座死也。

    佛眼曰。

    官馬厮踏。

    有甚憑據。

    安曰。

    說甚麼官馬厮踏。

    正是龍象蹴踏也。

    圜悟曰。

    喚來。

    喚來。

    安複至法堂上。

    圜悟曰。

    我五百衆中首座。

    你為甚麼打佗。

    安曰。

    和尚也吃一頓始得。

    圜悟顧佛眼吐舌而已。

    佛眼曰。

    未在。

    乃顧安而問曰。

    隻如空手把鋤頭。

    步行騎水牛。

    人從橋上過。

    橋流水不流。

    意作麼生。

    安低躬曰。

    所供并是詣實。

    圜悟笑曰。

    元來是家裡人。

    遂至五祖自禅師處。

    自曰。

    書裡說甚麼。

    安曰。

    文彩已彰。

    自曰。

    畢竟說甚麼。

    安曰。

    當陽揮寶劍。

    自曰。

    近前來。

    這裡不識數字。

    安曰。

    莫詐敗。

    自顧侍者曰。

    這是那裡僧。

    安曰。

    莫。

    侍者曰。

    曾在和尚會下去。

    自曰。

    怪得恁麼滑頭。

    安曰。

    曾被和尚鈍置來。

    自遂将書於爐上熏曰。

    南無三滿多沒馱喃。

    安近前彈指而已。

    安再至蔣山坐夏。

    圜悟使分座攝納。

    秋辭歸。

    圜悟曰。

    子何所需。

    安曰。

    短歌須要十數文。

    長句隻消三兩言。

    圜悟乃以頌嘉賞之曰。

    使乎不辱命。

    臨機貴專對。

    安禅捋虎須。

    着着超方外。

    不唯明窗下安排。

    掇向繩床拶崄崖。

    拈椎豎拂奮雄辯。

    金聲玉振猶奔雷。

    九旬落落提綱宗。

    衲子濟濟長趨風。

    解粘去縛手段辣。

    驅耕奪食猶雍容。

    秋風忽作要歸去。

    了卻武陵一段事。

    勃窣理窟乃胸中。

    行行不患無知己。

    臨行索我送行篇。

    栗棘蓬與金剛圈。

    短歌須要十數丈。

    長句隻消三兩言。

    金毛獅子解翻身。

    個是叢林傑出人。

    不日孤峰大哮吼。

    五葉一花天地春。

    自古禅會以專使為重任。

    禮貌機辯兼而優為之者。

    則不辱命矣。

    安之若此。

    可不謂全才乎。

     羅湖野錄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