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湖野錄上

關燈
欲追船子和尚故事。

    乃曰。

    坐脫立亡。

    不若水葬。

    一省燒柴。

    二免開圹。

    撒手便行。

    不妨快暢。

    誰是知音。

    船子和尚。

    高風難繼百千年。

    一曲漁歌少人唱。

    仍别衆曰。

    船子當年返故鄉。

    沒蹤迹處妙難量。

    真風偏繼知音者。

    鐵笛橫吹作散場。

    即語缁素曰。

    吾去矣。

    遂於青龍江上乘木盆。

    張布帆。

    吹鐵笛。

    泛遠而沒。

    持既聞其水化。

    以偈悼之。

    曰。

    僧不僧。

    俗不俗。

    曾得死心親付囑。

    平生知命隻逍遙。

    行道苦無清淨福。

    東西南北放癡憨。

    七十七年捏怪足。

    漆桶裡着到。

    波濤裡洗浴。

    個中誰會無生曲。

    随潮流去又流歸。

    莫是庵前戀筇竹。

    阿呵呵。

    老大哥快活。

    誰人奈汝何。

    噫。

    生死之故亦大矣。

    普以為遊戲。

    非事虛言。

    觀其所存。

    豈得而議哉。

     沩山小秀禅師與法雲大秀禅師。

    久依天衣懷公。

    号為飽參。

    俱有時名。

    故叢林以大小呼之。

    因結伴探諸方。

    首谒圓鑒遠公于浮山。

    遠欲羅緻。

    乃示以偈并所編禅門九帶集而谕之曰。

    非上根利智。

    何足語此哉。

    大秀陰知其意。

    即和偈曰。

    孰能一日兩梳頭。

    繓得髻根牢便休。

    大底還佗肌骨好。

    不搽紅粉也風流。

    于時。

    南禅師居黃檗積翠庵。

    小秀聞僧舉三關語。

    悚然驚異。

    欲往見之。

    大秀曰。

    吾不疑矣。

    小秀於是獨行。

    大秀遲其不複。

    潛令僧窺南公作為。

    僧至期月。

    見其孤坐一榻。

    泊如也。

    返告大秀曰。

    此老無佗長。

    但修行道者僧耳。

    大秀由是讓小秀曰。

    這措大中途失守。

    負吾先師。

    大秀尋遊淮上。

    首衆僧於白雲。

    而端禅師舉之出世四面山。

    小秀於黃檗。

    久而有契證。

    聞大秀遷栖賢。

    以偈寄曰。

    七百高僧法戰場。

    廬公一偈盡歸降。

    無人截斷黃梅路。

    剛被迢迢過九江。

    又嘗頌三關話曰。

    我手佛手。

    誰人不有。

    分明直用。

    何須狂走。

    我腳驢腳。

    高低踏着。

    雨過苔青。

    雲開日爍。

    問我生緣。

    處處不疑。

    語直心無病。

    誰論是與非。

    小秀。

    弋陽應氏子。

    家世業儒。

    環安院乃其故居也。

    若大秀因人之言。

    昧宗師於積翠。

    而能依白雲。

    蓋得所擇。

    小秀疑三關話。

    而求所決。

    真不自欺矣。

    爾後俱為法道盟主。

    其所決所擇。

    亦何可訾哉。

     台州護國元禅師。

    叢林雅号為元布袋。

    初參圜悟禅師於蔣山。

    因僧讀死心小參語雲。

    既迷。

    須得個悟。

    既悟。

    須識悟中迷。

    迷中悟。

    迷悟兩忘。

    卻從無迷悟處建立一切法。

    元聞而疑。

    即趨佛殿。

    以手托開門扉。

    豁然大徹。

    繼而執侍圜悟。

    機辨逸發。

    圜悟操蜀語。

    目為聱頭。

    元侍者遂自題肖像付之曰。

    生平隻說聱頭禅。

    撞着聱頭如鐵壁。

    脫卻羅籠截腳跟。

    大地撮來墨漆黑。

    晚年轉複沒刁刀。

    奮金剛椎碎窠窟。

    佗時要識圜悟面。

    一為渠侬并拈出。

    圜悟歸蜀。

    元還淅東。

    鏟彩埋光。

    不求聞達。

    括蒼守耿公延禧。

    蓋嘗問道於圜悟。

    且閱其語錄至題肖像。

    得元為人。

    乃緻開法南開山。

    遣使物色至台之報恩。

    獲於衆寮。

    迫其受命。

    方丈古公。

    乃靈源高弟。

    聞其提唱。

    亦深駭異。

    以是見當時所至。

    龍象蹴踏。

    如元高道。

    尚複群居。

    既邃所養。

    逢辰則出。

    所以軒特于世。

    今夫珉中玉表。

    急於求售者。

    視元之操履。

    能無恧乎。

     靈源禅師。

    蚤參承晦堂於黃龍。

    而清侍者之名着聞叢林。

    元佑七年。

    無盡居士張公漕江西。

    故欽慕之。

    是時靈源寓興化。

    公檄分甯邑官。

    同諸山勸請出世於豫章觀音。

    其命嚴甚。

    不得已。

    遂親出投偈辭免曰。

    無地無針徹骨貧。

    利生深媿乏餘珍。

    廛中大施門難啟。

    乞與青山養病身。

    黃大史魯直憂居裡闬。

    有手帖與興化海老曰。

    承觀音虛席。

    上司甚有意於清兄。

    清兄确欲不行亦甚好。

    蟠桃三千年一熟。

    莫做褪花杏子摘卻。

    此事黃龍興化亦當作助道之緣。

    共出一臂。

    莫送人上樹拔卻梯也。

    噫。

    江西法道盛於元佑間。

    蓋彈壓叢林者眼高耳。

    況遴選之禮優異如此。

    靈源以偈力辭。

    而太史以簡美之。

    得非有所激而雲。

     臨邛複首座。

    頂平目深。

    短小精悍。

    常往來淮山。

    白雲端和尚深器重之。

    一日。

    遊山次。

    白雲且行且語曰。

    子曾見甚尊宿。

    試語我來。

    複曰。

    頃在湖湘。

    如福嚴雅公.上封鵬公.北禅賢公。

    粗嘗親依。

    白雲笑曰。

    元來見作家來。

    我且問你。

    玄沙不出嶺。

    此意如何。

    複趨前将白雲手一掐。

    白雲又問。

    靈雲見桃花悟道作麼生。

    複即踏倒曰。

    将謂是個漢。

    白雲蹶起。

    笑而已。

    自是叢林推敬。

    至五祖演和尚。

    亦待以父執。

    且使佛眼親其緒論。

    佛眼因問以佛法大意。

    對曰。

    安仁出草鞋。

    複後歸鄉。

    年八十餘而終。

    觀其機契白雲。

    則可知所蘊矣。

    而始終一節。

    亦足以增懿缁林。

    豈恃高踞雄席。

    然後為榮哉。

     南嶽芭蕉庵主泉禅師。

    生於泉南。

    祝發於崇福院。

    既出嶺。

    造汾陽。

    參禮昭禅師。

    受其印可。

    隐于衡嶽。

    佯狂垢污。

    世莫能測。

    以楮為帔。

    所至聚觀。

    遂自歌曰。

    狂僧一條紙帔。

    不使毳針求細意。

    披來隻麼且延時。

    忍觀蠶苦勞檀施。

    縱饒羅绮百千般。

    濟要無過是禦寒。

    僧來玩。

    俗來玩。

    黑噴雲霞山水現。

    五嶽煙凝是翠缣。

    四溟浪白為銀線。

    佗人雲。

    甚摸樣。

    剛把漁箋作高尚。

    雖多素質混然成。

    免效田畦憑巧匠。

    逞金襕。

    與紫袍。

    狂僧直是心無向。

    迦葉頭陀遙見時。

    定将白[疊*毛]來相讓。

    向伊言。

    我不換老和尚。

    泉。

    平時慈明厚之以友。

    于老南敬之以叔父。

    至於放曠自任。

    簡脫無撿。

    豈非所謂百不為多。

    一不為少耶。

    其制楮為帔。

    無乃矯於侈飾。

    肆意成歌。

    有以諷於浮競。

    由是而觀。

    未容無取也。

     無盡居士張公天覺。

    蚤負禅學。

    猶欲尋訪宗師與之決擇。

    因朱給事世英語及江西兜率悅禅師禅學高妙。

    聰敏出於流類。

    元佑六年。

    公漕江西。

    按部分甯。

    五禅逆於旅亭。

    顧問至兜率。

    公曰。

    聞師聰敏之名久矣。

    悅遽對曰。

    從悅。

    臨濟兒孫。

    若以聰敏說文章。

    定似都運談禅。

    公雖壯其言。

    而意不平。

    遂作偈命五禅舉揚曰。

    五老機緣共一方。

    神鋒各向袖中藏。

    明朝老将登壇看。

    便請橫矛戰一場。

    悅當其末。

    提綱之語。

    盡貫前者。

    公陰喜之。

    乃遊兜率。

    相與夜談。

    及宗門事。

    公曰。

    比看傳燈錄一千七百尊宿機緣。

    唯疑德山托缽話。

    悅曰。

    若疑托缽話。

    其餘則是心思意解。

    何曾至大安樂境界。

    公憤然就榻。

    屢起。

    夜将五鼓。

    不覺趯翻溺器。

    忽大省發。

    喜甚。

    即扣悅丈室門。

    謂悅曰。

    已捉得賊了也。

    悅曰。

    贓物在甚麼處。

    公拟議。

    悅曰。

    都運且寝。

    翌旦。

    公有頌雲。

    鼓寂鐘沈托缽回。

    岩頭一拶語如雷。

    果然隻得三年活。

    莫是遭佗受記來。

    别去未幾。

    悅遂歸寂。

    公登右揆之明年。

    當宣和辛卯歲二月。

    奏請悅谥号。

    遣使持文祭於塔祠曰。

    昔者仰山謂臨濟曰。

    子之道。

    佗日盛行於吳越間。

    但遇風則止。

    後四世而有風穴延沼。

    沼以谶常不怿。

    晚得省念。

    而喜曰。

    正法眼藏今在汝躬。

    死無遺恨矣。

    念既出世首山。

    荒村破寺。

    衲子才三十餘輩。

    然其道大振天下。

    師於念公為六世孫。

    於雲庵為嫡嗣。

    住山規範足以追媲首山。

    機鋒敏妙。

    初不減風穴。

    餘頃歲奉使江西。

    按部西安。

    相識於龍安山中。

    抵掌夜語。

    盡得其末後大事。

    正宗顯決。

    方以見晚為歎。

    而師遽亦化去。

    惜其福不逮慧。

    故緣不勝喜。

    其德不可掩。

    故終必有後。

    有若踈山了常.兜率慧照.慈雲明鑒.清溪志言者。

    皆說法一方。

    有聞於時。

    有若羅漢慧宜.楊岐子圓.廣慧守真贛川智宣者。

    皆遁迹幽居。

    痛自韬晦。

    風穴得一省念。

    遂能續列祖壽命。

    今龍安諸子乃爾其盛。

    豈先師靈骨真灰燼無餘耶。

    蓋其道行實為叢林所宗向。

    有光佛祖。

    有助化風。

    思有以發揮之。

    為特請于朝。

    蒙恩追谥真寂大師。

    嗚呼。

    餘惟與師神交道契。

    故不敢忘外護之志。

    雖其死生契闊之異。

    而蒙被天下之殊恩。

    則幸亦共之。

    仰惟覺靈祗此榮福。

    夫蔚為儒宗而崇佛道。

    未有如公者。

    然非敏手。

    安能激發。

    苟非上根。

    未易承當。

    至於嶽立廊廟。

    展大法施。

    既不忘悅之道義。

    而特與追榮。

    矢心以詞。

    勤勤若此。

    蓋所以昭示尊師重法欤。

     五祖演和尚在白雲。

    掌磨所。

    一日。

    端和尚至。

    語之曰。

    有數禅客自廬山來。

    诘之皆有悟入處。

    教伊說亦說得有來由。

    舉因緣向伊亦明得。

    教下語亦下得。

    隻是未在。

    你道如何。

    演於是大疑。

    即私自計曰。

    既悟了。

    說亦說得。

    明亦明得。

    如何卻未在。

    遂參究累日。

    忽然省悟。

    從前寶惜一時放下。

    厥後嘗曰。

    吾因茲出一身白汗。

    便明得下載清風。

    雪堂行公有頌發揮之曰。

    腦後一椎喪卻全機。

    淨裸裸兮絕承當。

    赤灑灑兮離鈎錐。

    下載清風付與誰。

    嗚呼。

    中興臨濟法道。

    蓋五祖矣。

    而於白雲。

    日董厮役。

    辦衆資給。

    其服勤可謂至矣。

    然亦未聞館以明窗。

    寵以清職。

    何哉。

     潼川府天甯則禅師。

    蚤業儒。

    詞章婉缛。

    既從釋。

    得法於俨首座。

    而為黃檗勝之孫。

    有牧牛詞。

    寄以滿庭芳調曰。

    咄。

    這牛兒身強力健。

    幾人能解牽騎。

    為貪原上綠草嫩離離。

    隻管尋芳逐翠奔馳。

    後不顧颀危。

    争知道山遙水遠。

    回首到家遲。

    牧童今有智。

    長繩牢把。

    短杖高提。

    入泥入水。

    終是不生疲。

    直待心調步穩。

    青松下孤笛橫吹當歸去。

    人牛不見。

    正是月明時。

    世以禅語為詞。

    意句圓美。

    無出此右。

    或譏其徒以不正之聲混傷宗教。

    然有樂於讴吟。

    則因而見道。

    亦不失為善巧方便。

    随機設化之一端耳。

     西蜀廣道者。

    住筠陽九峰。

    為雲庵真淨之嗣。

    天資純至。

    脫略世故。

    有頌趙州勘婆話曰。

    指路婆婆在五台。

    禅人到此盡癡呆。

    一拳打破扶桑國。

    杲日當空照九垓。

    一日。

    有戒上座者。

    善於醫術。

    分衛而歸。

    命廣說法。

    戒出緻問曰。

    如何是九峰境。

    答曰。

    滔滔雙澗水。

    落落九重山。

    進曰。

    如何是境中人。

    答曰。

    長者自長。

    短者自短。

    進曰。

    人境已蒙師指示。

    向上宗乘事若何。

    答曰。

    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