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湖野錄上
關燈
小
中
大
目舉手以謝曰。
不緻上累。
善為保重。
是時郡守蘇公亦往緻敬。
撫其遺體曰。
可謂了事衲僧也。
雁山能仁元禅師。
參妙喜和尚於海上洋嶼庵。
風骨清癯。
危坐終日。
妙喜目為元枯木。
一日。
以三世諸佛不知有話。
征诘三四。
豁然領旨。
妙喜有偈嘉賞之。
曰。
萬仞懸崖忽放身。
起來依舊卻惺惺。
饑餐渴飲無餘事。
那論昔人非昔人。
元後居連江縣福嚴庵。
食指猥衆。
日不暇給。
庵有伽藍土偶甚夥。
遂揭偈於祠。
曉之曰。
小庵小舍小叢林。
土地何須八九人。
若解輪番來打供。
免教碎作一堆塵。
是夕。
神緻夢於山前檀越。
願如所戒。
及出世能仁。
有示徒偈曰。
雁山枯木實頭禅。
不在尖新語句邊。
背手忽然摸得着。
長鲸吞月浪滔天。
元乃洋嶼發明者十三人之一耳。
然在當時朋伍中。
最号為癡鈍。
及其遁迹。
神亦遵從。
以至應緣。
徒尤趨慕。
蓋自般若殊勝中來。
豈有佗哉。
佛眼禅師。
元佑三年。
為舒州太平持缽回自淝川。
是時二十一歲。
而演和尚将遷海會。
佛眼慨然曰。
吾事始濟。
複參随往一荒院。
安能究決己事耶。
遂作偈告辭曰。
西别岷峨路五千。
幸攜缾錫禮高禅。
不材雖見頻揮斧。
鈍足難谙再舉鞭。
深感恩光同日月。
未能蹤迹止林泉。
明朝且出山前去。
佗日重來會有緣。
演以偈送之曰。
晼伯台前送别時。
桃花如錦柳如眉。
明年此日憑欄看。
依舊青青一兩枝。
佛眼之蔣山坐夏。
邂逅靈源禅師。
日益厚善。
從容言話間。
佛眼曰。
比見都下一尊宿語句似有緣。
靈源曰。
演公天下第一等宗師。
何故舍而事遠遊。
所謂有緣者。
蓋知解之師。
與公初心相應耳。
佛眼得所勉。
徑趨海會。
後七年。
方領旨。
噫。
佛眼微靈源。
堕死水也必矣。
其能複透龍門乎。
先德曰。
成我者朋友。
豈欺人哉。
湖州何山辯禅師。
遊方至西京少林。
聞僧舉龍門佛眼禅師以古詩發明罽賓王斬獅子尊者話曰。
楊子江頭楊柳春。
楊花愁殺渡江人。
一聲殘笛離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秦。
默有所契。
即趨龍門坐夏。
居無何。
佛眼舉前話問之。
辯拟對。
佛眼以手托開。
辯趨出。
豁然大徹。
複回吐露。
佛眼拽杖逐之。
已而。
山門使丐麥太湖。
以病不克行。
遂還苕溪。
庵于峽山。
久之。
出世天聖。
繼遷數剎。
嘗頌黃龍三關話曰。
我手何似佛手。
黃龍鼻下無口。
當時所見颟顸。
至今百拙千醜。
我腳何似驢腳。
文殊親見無着。
好個玻璃茶盞。
不要當面諱卻。
人人有個生緣。
從來罪大彌天。
不是牽犁拽耙。
便是鼎镬油煎。
佛手驢腳生緣。
謝郎不在漁船。
底事奔南走北。
不親祖父田園。
一日。
葛待制勝仲攜客造其室。
坐論天地一指。
萬物一馬。
衮衮不已。
辯不之聽。
葛疑而問曰。
師謂如何。
辯笑而不答。
良久。
厲聲喚待制。
葛倉皇應諾。
辯曰。
天地一指。
萬物一馬。
葛欣然曰。
須是和尚始得。
坐客瞠若。
竦然加敬。
非所謂具活人手段。
能如是乎。
臨川化度淳藏主。
乃寶峰祥公參徒之傑者。
該洽内典。
博綜外乘。
高尚潇灑。
備見于自述山居詩。
凡數十解。
今記十有二而已。
拙直自知趨世遠。
疎愚羸得住山深。
現成活計無佗物。
隻有鱗皴枝一尋。
屋架數椽臨水石。
門通一徑挂藤蘿。
自緣此處宜投老。
饒得溪雲早晚過。
自笑疎狂同拾得。
誰知癡鈍若南泉。
幾回食飽遊山倦。
隻麼和衣到處眠。
無心閑淡雲歸洞。
有影澄清月在潭。
此景灼然超物外。
本來成現不須參。
随身隻有過頭杖。
飽腹唯憑折腳铛。
幾度遣閑何處好。
水聲山色裡遊行。
瓦爐爇處清煙霭。
鐵磬敲時曉韻寒。
一穿數珠粗又重。
拈來百八不相謾。
一瓢顔子非為樂。
四壁相如未是高。
争似山家真活計。
屋頭松韻瀉秋濤。
數行大字貝多葉。
一炷粗香古柏根。
石室靜筵春晝永。
杜鵑啼破落花村。
漁父子歌甘露曲。
拟寒山詠法燈詩。
深雲勿謂無人聽。
萬像森羅曆曆知。
坐石已知毛骨冷。
漱泉長覺齒牙清。
個中有味忘歸念。
身老無餘合此情。
幽岩靜坐來馴虎。
古澗經行自狎鷗。
不是忘機能絕念。
大都投老得心休。
怕寒懶剃髼松發。
愛暖頻添榾柮柴。
栗色伽梨撩亂挂。
誰能勞力強安排。
其詠閑适情。
可謂得之至矣。
傥非中有所養。
孰能爾耶。
清逸居士潘興嗣。
字延之。
初調德化縣尉。
同郡許瑊始拜江州守。
潘往見之。
瑊不為禮。
遂懷刺歸。
竟不之官。
問道於黃龍南禅師。
獲其印可。
嘗曰。
我清世之逸民。
故自号焉。
嘉佑以來。
公卿交薦章數十上。
既以筠州軍事推官起之。
辭不就。
隐居豫章東湖上。
琴書自娛。
一日。
南公高弟潛庵源禅師訪之。
見其拂琴次。
源曰。
老老大大猶弄個線索在。
對曰。
也要彈教響。
源曰。
也不少。
對曰。
知心能幾人。
寂音題其畫像曰。
毗盧無生之藏。
震旦有道之器。
談妙義借身為舌。
擎大千以手為地。
機鋒不減龐蘊而解文字禅。
行藏大類孺子而值休明世。
舒王強之而不可。
神考緻之而不起。
此天下士大夫所共聞。
然公豈止於是而已哉。
嗚呼。
公之休官問道。
有始終之節。
寂音既暴其隐德。
着而為贊。
自茲林下始可謂見一人耳。
妙喜老師以紹興四年春入閩。
抵甘蔗洲廣因蘭若。
坐夏未終。
徙海上洋嶼。
揭榜于衆寮曰。
先德有雲。
雜毒入心識。
如油入面。
永劫不可取。
今時兄弟參禅不得。
隻為中毒深入骨髓。
一向有可得道。
隻管禅将去。
禅到末後。
剩得一句時便歡喜。
如此之輩。
佛也救不得。
今後上案。
隻得看經。
不得看雜文字。
如違。
連案出院。
嗚呼。
是時衆才五十有奇。
而閱八晦朔。
獲證者十有三焉。
蓋激勵而然耳。
雲居舜禅師。
世姓胡。
宜春人。
以皇佑間。
住栖賢而與歸宗寶公.開先暹公.同安南公.圓通讷公。
道望相亞。
禅徒交往。
廬山叢林於斯為盛。
居無何。
郡将貪墨。
舜不忍以常住物結情固位。
尋有谮於郡将。
民其衣。
乃寓太平庵。
仁廟聞其道行。
複以僧服.寵錫.銀缽盂再領栖賢。
入院。
有偈曰。
無端被谮枉遭迍。
半載有餘作俗人。
今日再歸三峽寺。
幾多道好幾多嗔。
未幾。
遷雲居。
道愈尊。
衆益盛。
以偈示衆曰。
尋求就理兩俱愆。
不涉二途病亦然。
孰謂個中端的處。
椎胸貧子一文錢。
嗟夫。
言忤郡将而獲譴。
名聞天子而被寵。
禍福倚伏。
於舜亦何足雲。
湖州甘露寺圓禅師有漁父詞二十餘首。
世所盛傳者一而已。
本是潇湘一釣客。
自東自西自南北。
隻把孤舟為屋宅。
無寬窄。
幕天席地人難測。
頃聞四海停戈革。
金門懶去投書策。
時向灘頭歌月白。
真高格。
浮名浮利誰拘得。
遂以是得名於叢林。
蓋放曠自如者。
藉以暢情樂道。
而讴於水雲影裡。
真解脫遊戲耳。
臨安南蕩崇覺空禅師。
生緣姑熟。
參侍黃龍死心禅師。
死心惜其福不逮慧。
以無應世為囑。
草堂清公送以偈曰。
十年聚首龍峰寺。
一悟真空萬境閑。
此去随緣且高隐。
莫将名字落人間。
尋栖止天台。
望高叢林。
應命崇覺。
未幾。
院罹回祿。
黾勉於土木之役。
亦無倦誨接。
嘗頌野狐話曰。
含血潠人。
先污其口。
百丈野狐。
失頭狂走。
蓦地喚回。
打個筋鬥。
空之天資精悍。
知見甚高。
律身精嚴。
外請不赴。
有欲迎齋為架三門。
乃告以舍家财。
荷公發心矣。
背衆食。
奈我破戒何。
其固守如此。
然平居氣淩諸方。
於學徒亦鮮假詞色。
真有父風。
卓然可敬也。
投子聰禅師與海會演和尚。
元佑間。
道望并着淮上。
賢士大夫多從之遊。
黃太史魯直亦嘗勉胡尚書少汲問道於聰演。
具書曰。
公道學頗得力耶。
治病之方。
當深求禅悅。
照破生死之根。
則憂畏淫怒無處安腳。
病既無根。
枝葉安能為害。
投子聰老。
是出世宗師。
海會演老。
道行不媿古人。
皆可親近。
殊勝從文章之士學妄言绮語。
增長無明種子也。
聰老猶喜接高明士大夫。
渠開卷論說。
便穿諸儒鼻孔。
若於義理得宗趣。
卻觀舊所讀書。
境界廓然。
六通四辟。
極省心力也。
然有道之士。
須以志誠懇恻歸向。
古人所謂下人不精。
不得其真。
此非虛語。
嗚呼。
古今文士於釋教深排而力诋者。
蓋安於所習。
毀所不見而然。
若黃太史。
雖為江西宗派之鼻祖。
然見道而知天下無二道。
故勤勤懇懇。
曲折指陳。
以尚書公為知言之人。
而可與言也。
金陵有俞道婆者。
禅林傳其參見琅邪啟禅師。
家以鬻油餈為業。
一日。
聞丐者唱蓮花樂於市雲。
不因柳毅傳書信。
何緣得到洞庭湖。
忽有省。
不覺大笑。
抛棄油。
餈與市兒競拾。
其夫诟曰。
你何颠耶。
婆撫掌曰。
非公境界。
自是見僧必勘驗。
時有僧過其門。
婆遽呼曰。
兒。
兒。
僧曰。
媽媽。
爹爹在甚麼處。
婆轉身拜露柱。
僧即踏倒曰。
将謂有多少奇特。
次見僧。
問曰。
上座甚處來。
僧曰。
五祖來。
婆曰。
五祖長老猶是婆兒子在。
僧曰。
婆婆卻是誰兒。
婆曰。
老婆被上座一問。
直得立地放尿。
其頌婆子偷趙州筍因緣曰。
虎穴魔宮到者稀。
老婆失腳又懷疑。
趙州吃掌無人會。
直至如今成是非。
宣政間。
江淮為禅衲淵薮。
婆於是時吹無孔笛。
韻出青霄。
遂緻和者旁乎而至。
機緣偈句流布于世。
自有賞音為其一唱而三歎也。
烏巨雪堂行禅師。
與淨無染書曰。
比見禅人傳錄公拈古。
於中有僧問趙州。
如何是佛殿裡底。
拈雲。
須知一個髑髅裡。
内有撐天柱地人。
愚竊疑傳錄之誤。
此決不是公語也。
何故。
蓋楊岐子孫終不肯認個鑒覺。
若認鑒覺。
陰界尚出不得。
何有宗門奇特事耶。
因此亦嘗頌之。
特恃愛照。
謾以浼聞。
頌曰。
不立孤危機未峻。
趙州老子玉無瑕。
當頭指出殿裡底。
刬盡茫茫眼界花。
行之真慈。
為不請友。
以書規拈古之失。
以頌明趙州之意。
於宗門有補矣。
若吾徒不顧其謬。
妄自提掇。
豈獨為明眼噱端。
亦招謗法之愆。
可不戒哉。
不緻上累。
善為保重。
是時郡守蘇公亦往緻敬。
撫其遺體曰。
可謂了事衲僧也。
雁山能仁元禅師。
參妙喜和尚於海上洋嶼庵。
風骨清癯。
危坐終日。
妙喜目為元枯木。
一日。
以三世諸佛不知有話。
征诘三四。
豁然領旨。
妙喜有偈嘉賞之。
曰。
萬仞懸崖忽放身。
起來依舊卻惺惺。
饑餐渴飲無餘事。
那論昔人非昔人。
元後居連江縣福嚴庵。
食指猥衆。
日不暇給。
庵有伽藍土偶甚夥。
遂揭偈於祠。
曉之曰。
小庵小舍小叢林。
土地何須八九人。
若解輪番來打供。
免教碎作一堆塵。
是夕。
神緻夢於山前檀越。
願如所戒。
及出世能仁。
有示徒偈曰。
雁山枯木實頭禅。
不在尖新語句邊。
背手忽然摸得着。
長鲸吞月浪滔天。
元乃洋嶼發明者十三人之一耳。
然在當時朋伍中。
最号為癡鈍。
及其遁迹。
神亦遵從。
以至應緣。
徒尤趨慕。
蓋自般若殊勝中來。
豈有佗哉。
佛眼禅師。
元佑三年。
為舒州太平持缽回自淝川。
是時二十一歲。
而演和尚将遷海會。
佛眼慨然曰。
吾事始濟。
複參随往一荒院。
安能究決己事耶。
遂作偈告辭曰。
西别岷峨路五千。
幸攜缾錫禮高禅。
不材雖見頻揮斧。
鈍足難谙再舉鞭。
深感恩光同日月。
未能蹤迹止林泉。
明朝且出山前去。
佗日重來會有緣。
演以偈送之曰。
晼伯台前送别時。
桃花如錦柳如眉。
明年此日憑欄看。
依舊青青一兩枝。
佛眼之蔣山坐夏。
邂逅靈源禅師。
日益厚善。
從容言話間。
佛眼曰。
比見都下一尊宿語句似有緣。
靈源曰。
演公天下第一等宗師。
何故舍而事遠遊。
所謂有緣者。
蓋知解之師。
與公初心相應耳。
佛眼得所勉。
徑趨海會。
後七年。
方領旨。
噫。
佛眼微靈源。
堕死水也必矣。
其能複透龍門乎。
先德曰。
成我者朋友。
豈欺人哉。
湖州何山辯禅師。
遊方至西京少林。
聞僧舉龍門佛眼禅師以古詩發明罽賓王斬獅子尊者話曰。
楊子江頭楊柳春。
楊花愁殺渡江人。
一聲殘笛離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秦。
默有所契。
即趨龍門坐夏。
居無何。
佛眼舉前話問之。
辯拟對。
佛眼以手托開。
辯趨出。
豁然大徹。
複回吐露。
佛眼拽杖逐之。
已而。
山門使丐麥太湖。
以病不克行。
遂還苕溪。
庵于峽山。
久之。
出世天聖。
繼遷數剎。
嘗頌黃龍三關話曰。
我手何似佛手。
黃龍鼻下無口。
當時所見颟顸。
至今百拙千醜。
我腳何似驢腳。
文殊親見無着。
好個玻璃茶盞。
不要當面諱卻。
人人有個生緣。
從來罪大彌天。
不是牽犁拽耙。
便是鼎镬油煎。
佛手驢腳生緣。
謝郎不在漁船。
底事奔南走北。
不親祖父田園。
一日。
葛待制勝仲攜客造其室。
坐論天地一指。
萬物一馬。
衮衮不已。
辯不之聽。
葛疑而問曰。
師謂如何。
辯笑而不答。
良久。
厲聲喚待制。
葛倉皇應諾。
辯曰。
天地一指。
萬物一馬。
葛欣然曰。
須是和尚始得。
坐客瞠若。
竦然加敬。
非所謂具活人手段。
能如是乎。
臨川化度淳藏主。
乃寶峰祥公參徒之傑者。
該洽内典。
博綜外乘。
高尚潇灑。
備見于自述山居詩。
凡數十解。
今記十有二而已。
拙直自知趨世遠。
疎愚羸得住山深。
現成活計無佗物。
隻有鱗皴枝一尋。
屋架數椽臨水石。
門通一徑挂藤蘿。
自緣此處宜投老。
饒得溪雲早晚過。
自笑疎狂同拾得。
誰知癡鈍若南泉。
幾回食飽遊山倦。
隻麼和衣到處眠。
無心閑淡雲歸洞。
有影澄清月在潭。
此景灼然超物外。
本來成現不須參。
随身隻有過頭杖。
飽腹唯憑折腳铛。
幾度遣閑何處好。
水聲山色裡遊行。
瓦爐爇處清煙霭。
鐵磬敲時曉韻寒。
一穿數珠粗又重。
拈來百八不相謾。
一瓢顔子非為樂。
四壁相如未是高。
争似山家真活計。
屋頭松韻瀉秋濤。
數行大字貝多葉。
一炷粗香古柏根。
石室靜筵春晝永。
杜鵑啼破落花村。
漁父子歌甘露曲。
拟寒山詠法燈詩。
深雲勿謂無人聽。
萬像森羅曆曆知。
坐石已知毛骨冷。
漱泉長覺齒牙清。
個中有味忘歸念。
身老無餘合此情。
幽岩靜坐來馴虎。
古澗經行自狎鷗。
不是忘機能絕念。
大都投老得心休。
怕寒懶剃髼松發。
愛暖頻添榾柮柴。
栗色伽梨撩亂挂。
誰能勞力強安排。
其詠閑适情。
可謂得之至矣。
傥非中有所養。
孰能爾耶。
清逸居士潘興嗣。
字延之。
初調德化縣尉。
同郡許瑊始拜江州守。
潘往見之。
瑊不為禮。
遂懷刺歸。
竟不之官。
問道於黃龍南禅師。
獲其印可。
嘗曰。
我清世之逸民。
故自号焉。
嘉佑以來。
公卿交薦章數十上。
既以筠州軍事推官起之。
辭不就。
隐居豫章東湖上。
琴書自娛。
一日。
南公高弟潛庵源禅師訪之。
見其拂琴次。
源曰。
老老大大猶弄個線索在。
對曰。
也要彈教響。
源曰。
也不少。
對曰。
知心能幾人。
寂音題其畫像曰。
毗盧無生之藏。
震旦有道之器。
談妙義借身為舌。
擎大千以手為地。
機鋒不減龐蘊而解文字禅。
行藏大類孺子而值休明世。
舒王強之而不可。
神考緻之而不起。
此天下士大夫所共聞。
然公豈止於是而已哉。
嗚呼。
公之休官問道。
有始終之節。
寂音既暴其隐德。
着而為贊。
自茲林下始可謂見一人耳。
妙喜老師以紹興四年春入閩。
抵甘蔗洲廣因蘭若。
坐夏未終。
徙海上洋嶼。
揭榜于衆寮曰。
先德有雲。
雜毒入心識。
如油入面。
永劫不可取。
今時兄弟參禅不得。
隻為中毒深入骨髓。
一向有可得道。
隻管禅将去。
禅到末後。
剩得一句時便歡喜。
如此之輩。
佛也救不得。
今後上案。
隻得看經。
不得看雜文字。
如違。
連案出院。
嗚呼。
是時衆才五十有奇。
而閱八晦朔。
獲證者十有三焉。
蓋激勵而然耳。
雲居舜禅師。
世姓胡。
宜春人。
以皇佑間。
住栖賢而與歸宗寶公.開先暹公.同安南公.圓通讷公。
道望相亞。
禅徒交往。
廬山叢林於斯為盛。
居無何。
郡将貪墨。
舜不忍以常住物結情固位。
尋有谮於郡将。
民其衣。
乃寓太平庵。
仁廟聞其道行。
複以僧服.寵錫.銀缽盂再領栖賢。
入院。
有偈曰。
無端被谮枉遭迍。
半載有餘作俗人。
今日再歸三峽寺。
幾多道好幾多嗔。
未幾。
遷雲居。
道愈尊。
衆益盛。
以偈示衆曰。
尋求就理兩俱愆。
不涉二途病亦然。
孰謂個中端的處。
椎胸貧子一文錢。
嗟夫。
言忤郡将而獲譴。
名聞天子而被寵。
禍福倚伏。
於舜亦何足雲。
湖州甘露寺圓禅師有漁父詞二十餘首。
世所盛傳者一而已。
本是潇湘一釣客。
自東自西自南北。
隻把孤舟為屋宅。
無寬窄。
幕天席地人難測。
頃聞四海停戈革。
金門懶去投書策。
時向灘頭歌月白。
真高格。
浮名浮利誰拘得。
遂以是得名於叢林。
蓋放曠自如者。
藉以暢情樂道。
而讴於水雲影裡。
真解脫遊戲耳。
臨安南蕩崇覺空禅師。
生緣姑熟。
參侍黃龍死心禅師。
死心惜其福不逮慧。
以無應世為囑。
草堂清公送以偈曰。
十年聚首龍峰寺。
一悟真空萬境閑。
此去随緣且高隐。
莫将名字落人間。
尋栖止天台。
望高叢林。
應命崇覺。
未幾。
院罹回祿。
黾勉於土木之役。
亦無倦誨接。
嘗頌野狐話曰。
含血潠人。
先污其口。
百丈野狐。
失頭狂走。
蓦地喚回。
打個筋鬥。
空之天資精悍。
知見甚高。
律身精嚴。
外請不赴。
有欲迎齋為架三門。
乃告以舍家财。
荷公發心矣。
背衆食。
奈我破戒何。
其固守如此。
然平居氣淩諸方。
於學徒亦鮮假詞色。
真有父風。
卓然可敬也。
投子聰禅師與海會演和尚。
元佑間。
道望并着淮上。
賢士大夫多從之遊。
黃太史魯直亦嘗勉胡尚書少汲問道於聰演。
具書曰。
公道學頗得力耶。
治病之方。
當深求禅悅。
照破生死之根。
則憂畏淫怒無處安腳。
病既無根。
枝葉安能為害。
投子聰老。
是出世宗師。
海會演老。
道行不媿古人。
皆可親近。
殊勝從文章之士學妄言绮語。
增長無明種子也。
聰老猶喜接高明士大夫。
渠開卷論說。
便穿諸儒鼻孔。
若於義理得宗趣。
卻觀舊所讀書。
境界廓然。
六通四辟。
極省心力也。
然有道之士。
須以志誠懇恻歸向。
古人所謂下人不精。
不得其真。
此非虛語。
嗚呼。
古今文士於釋教深排而力诋者。
蓋安於所習。
毀所不見而然。
若黃太史。
雖為江西宗派之鼻祖。
然見道而知天下無二道。
故勤勤懇懇。
曲折指陳。
以尚書公為知言之人。
而可與言也。
金陵有俞道婆者。
禅林傳其參見琅邪啟禅師。
家以鬻油餈為業。
一日。
聞丐者唱蓮花樂於市雲。
不因柳毅傳書信。
何緣得到洞庭湖。
忽有省。
不覺大笑。
抛棄油。
餈與市兒競拾。
其夫诟曰。
你何颠耶。
婆撫掌曰。
非公境界。
自是見僧必勘驗。
時有僧過其門。
婆遽呼曰。
兒。
兒。
僧曰。
媽媽。
爹爹在甚麼處。
婆轉身拜露柱。
僧即踏倒曰。
将謂有多少奇特。
次見僧。
問曰。
上座甚處來。
僧曰。
五祖來。
婆曰。
五祖長老猶是婆兒子在。
僧曰。
婆婆卻是誰兒。
婆曰。
老婆被上座一問。
直得立地放尿。
其頌婆子偷趙州筍因緣曰。
虎穴魔宮到者稀。
老婆失腳又懷疑。
趙州吃掌無人會。
直至如今成是非。
宣政間。
江淮為禅衲淵薮。
婆於是時吹無孔笛。
韻出青霄。
遂緻和者旁乎而至。
機緣偈句流布于世。
自有賞音為其一唱而三歎也。
烏巨雪堂行禅師。
與淨無染書曰。
比見禅人傳錄公拈古。
於中有僧問趙州。
如何是佛殿裡底。
拈雲。
須知一個髑髅裡。
内有撐天柱地人。
愚竊疑傳錄之誤。
此決不是公語也。
何故。
蓋楊岐子孫終不肯認個鑒覺。
若認鑒覺。
陰界尚出不得。
何有宗門奇特事耶。
因此亦嘗頌之。
特恃愛照。
謾以浼聞。
頌曰。
不立孤危機未峻。
趙州老子玉無瑕。
當頭指出殿裡底。
刬盡茫茫眼界花。
行之真慈。
為不請友。
以書規拈古之失。
以頌明趙州之意。
於宗門有補矣。
若吾徒不顧其謬。
妄自提掇。
豈獨為明眼噱端。
亦招謗法之愆。
可不戒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