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湖野錄上
關燈
小
中
大
往昔。
殆鄧隐峰.普化之流亞欤。
黃龍忠道者。
初至舒州龍門。
縱步水磨所。
見牌雲法輪常轉。
豁然有省。
撫掌說偈曰。
轉大法輪。
目前包裹。
更問如何。
水推石磨。
遂寫而作圓相。
於後詣方丈。
呈佛眼禅師。
已而禮辭。
渡九江。
登廬阜。
露眠草宿。
蛇虎為鄰。
於山舒水緩處。
會意則居。
或數日不食。
或連宵不卧。
發長不剪。
衣弊不易。
所以禅會雅呼為忠道者。
方是時。
死心禅師住黃龍。
道重一時。
學者至。
無所容。
故於季春結制。
以限來者。
死心道貌德威。
鮮敢嬰其鋒。
忠直前抗論。
有偈風之曰。
莫怪狂僧罵死心。
死心結夏破叢林。
叢林明眼如相委。
此語須教播古今。
又迫暮持白木劍造其室而問曰。
聞老和尚不懼生死。
是否。
死心拟對。
忠即揮劍。
死心引頸而笑。
忠擲劍于地。
作舞而出。
馮給事濟川嘗有請忠住勝業疏。
略曰。
佛眼磨頭。
悟法輪之常轉。
死心室内。
容慧劍以相揮。
世以為實錄雲。
福州資福善禅師。
古田人。
姓陳氏。
少有逸氣。
祝發於寶峰院。
即出嶺參侍石霜慈明禅師。
當時龍象如翠岩真公尤所屈服。
故天下叢林知有善侍者名。
及禮辭慈明還閩。
慈明口占偈調之曰。
七折米飯。
出爐胡餅。
自此一别。
稱錘落井。
既而出世裡中鳳林。
逮遷資福。
則碌碌無聞焉。
以故言句亦罕傳於世。
有三玄要訣偈曰。
三玄三要與三訣。
四海禅人若為别。
西瞿耶土競喧鍧。
北郁單越人打紩。
馬鳴龍樹拟何雲。
彌勒金剛皆咬舌。
文殊大笑阿呵呵。
迦葉欲言言不得。
言不得。
釋迦老子頭須白。
頭發白。
一二三四五六七。
又示衆曰。
閑抛三寸刃鋒铓。
匝地冰霜定紀綱。
若是丈夫真意氣。
任君敲磕振風光。
二曰。
垂鈎四海浪吞侵。
罕遇獰龍動角鱗。
獅子嚬呻全意氣。
縱橫誰是顯當人。
嗚呼。
善與黃龍.楊岐.翠岩為雁行。
況蚤於諸公間。
言論風旨亦優。
為之何得歸鄉。
卒中慈明之調耶。
圜悟禅師。
政和間。
謝事成都昭覺。
複出峽南遊。
時張無盡公寓荊南。
以道學自居。
少見推許。
圜悟舣舟谒之。
劇談華嚴旨要曰。
華嚴現量境界。
理事全真。
初無假法。
所以即一而萬。
了萬為一。
一複一。
萬複萬。
浩然莫窮。
心佛衆生。
三無差别。
卷舒自在。
無礙圓融。
此雖極則。
終是無風匝匝之波。
公於是不覺促榻。
圜悟遂問曰。
到此。
與祖師西來意。
為同為别。
公曰。
問矣。
圜悟曰。
且得沒交涉。
公色為之愠。
圜悟曰。
不見雲門道。
山河大地無絲毫過患。
猶是轉句。
直得不見一色。
始是半提。
更須知有向上全提時節。
彼德山.臨濟豈非全提乎。
公乃首肯。
翌日。
複舉事法界.理法界。
至理事無礙法界。
圜悟又問。
此可說禅乎。
公曰。
正好說禅也。
圜悟笑曰。
不然。
正是法界量裡在。
蓋法界量未滅。
若到事事無礙法界。
法界量滅。
始好說禅。
如何是佛。
乾屎橛。
如何是佛。
麻三斤。
是故真淨偈曰。
事事無礙。
如意自在。
手把豬頭。
口誦淨戒。
趂出淫坊。
未還酒債。
十字街頭。
解開布袋。
公曰。
美哉之論。
豈易得聞乎。
夫圜悟融通宗教若此。
故使達者心悅而誠服。
非宗說俱通。
安能爾耶。
廬山羅漢小南禅師。
汀州張氏子。
州南金泉院乃其故居。
參佑禅師於潭之道林。
獲印可。
随遷羅漢。
而掌堂司。
即分座攝納。
及佑移雲居。
以其繼席。
名重諸方。
學者翕然歸之。
時有居士張戒者。
雅意參道。
一日。
南問曰。
如何。
張曰。
不會。
南複诘之不已。
張忽領旨。
遽以頌對曰。
天不戴兮地不知。
誰言南北與東西。
身眠大海須彌枕。
石筍抽條也太奇。
張尋取辭。
南以二偈示之。
曰。
汝到廬山山到汝。
更誰别我廬山去。
出門問取嶺頭風。
大道騰騰無本據。
又曰。
頭戴烏巾着白襕。
山房借汝一年閑。
出門為說來時路。
家在黃陂翠霭間。
羅漢準世系。
以黃龍是大父。
名既同而道望逼亞。
故叢林目為小南。
尊黃龍為老南。
然羅漢以傳道為志。
閱七寒暑。
住世四十有三白。
雖所蘊未伸。
炜然名見當時。
而垂稱於後世。
雲居可謂有子矣。
大覺禅師。
昔居泐潭。
燕坐室中。
見金蛇從地而出。
須臾隐去。
聞者贊為吉征。
未幾。
自廬山圓通赴诏住東都淨因。
先是。
仁廟閱投子語錄。
至僧問。
如何是露地白牛。
投子連叱。
由茲契悟。
乃制釋典頌十四首。
今隻記其首篇。
曰。
若問主人公。
真寂合太空。
三頭并六臂。
臘月正春風。
尋以賜琏。
琏和曰。
若問主人公。
澄澄類碧空。
雲雷時鼓動。
天地盡和風。
既進。
經乙夜之覽。
宣賜龍腦缽。
琏謝恩罷。
捧缽曰。
吾法以壞色衣。
以瓦鐵食。
此缽非法。
遂焚之。
中使回奏。
皇情大悅。
久之。
奏頌乞歸山。
曰。
六載皇都唱祖機。
兩曾金殿奉天威。
青山隐去欣何得。
滿箧唯将禦頌歸。
禦和曰。
佛祖明明了上機。
機前薦得始全威。
青山般若如如體。
禦頌收将甚處歸。
再進頌謝曰。
中使宣傳出禁圍。
再令臣住此禅扉。
青山未許藏千拙。
白發将何補萬機。
雨露恩輝方湛湛。
林泉情味苦依依。
堯仁況是如天闊。
應任孤雲自在飛。
至治平中。
上疏丐歸。
英廟付以劄子曰。
大覺禅師懷琏。
受先帝聖眷。
累錫宸章。
屢貢款誠。
乞歸林下。
今從所請。
俾遂閑心。
凡經過小可庵院。
随性住持。
或十方禅林不得抑逼堅請。
琏攜之東歸。
鮮有知者。
蘇翰林轼知杭。
時以書問之曰。
承要作宸奎閣碑。
謹已撰成。
衰朽廢學。
不知堪上石否。
見參寥說禅師出京日。
英廟賜手诏。
其略雲任性住持者。
不知果有否。
如有。
切請錄示全文。
欲添入此一節。
琏終藏而不出。
逮委順後。
獲於箧笥。
其不暴耀。
足以羞挾權恃寵者之顔。
若夫 仁廟萬機之暇。
與琏唱酬。
發揮宗乘。
以資至治。
所以宸奎閣記謂得佛心法。
古今一人而已。
誠哉斯言也。
富鄭公。
鎮毫州時。
迎華嚴颙公館於州治。
咨以心法。
既有證入。
而别後答颙書曰。
示谕此事。
問佛必有夙因。
非今生能辨。
誠是如此。
然弼遭過和尚。
即無始以來忘失事一旦認得。
此後須定拔出生死海。
不是尋常恩知。
雖盡力道斷。
道不出也。
和尚得弼。
百千其數。
何益於事。
不過得人道華嚴會下出得個老病俗漢。
濟得和尚甚事。
所雲淘汰其多。
此事誠然。
每念古尊宿。
始初在本師處。
動是三二十年。
少者亦是十數年侍奉。
日日聞道聞法。
方得透頂透底。
卻思弼兩次蒙和尚垂顧。
共得兩個月請益。
更作聰明過人。
能下得多少工夫。
若非和尚巧設方便。
着力擿發。
何由見個涯岸。
雖粉骨碎身。
無以報答。
未知何日再得瞻拜。
但日夕依依也。
噫。
先佛特稱富貴學道難。
況貴極人臣。
據功名之會而成辦焉。
此尤為難耳。
形以汗簡。
尊奉颙公。
而自謂不是尋常恩知。
豈欺人哉。
圓照禅師本公。
天資純誠而少緣飾。
初遊雲居。
同數友觀石鼓。
相率賦頌。
或議本素不從事筆硯。
乃戲強之。
本即賦曰。
造化功成難可測。
不論劫數莫窮年。
如今橫在孤峰上。
解聽希聲徧大千。
侪輩為之愕然。
尋谒懷禅師於池陽景德。
既領旨。
而與衆作息莫有知者。
一日。
懷設問曰。
泥犁長夜苦。
聞者痛傷心。
調達在地獄中。
為甚麼卻得三禅天樂。
所對未有契者。
懷曰。
此須本道者下語始得。
遂亟呼而至。
理前語問之。
本曰。
業在其中。
自是一衆改觀。
其後被诏住慧林。
道契神廟。
而名落天下。
其希聲徧大千之語。
豈苟然哉。
明教禅師嵩公。
明道間。
從豫章西山歐陽氏。
昉借其家藏之書。
讀於奉聖院。
遂以佛五戒十善通儒之五常。
着為原教。
是時。
歐陽文忠公慕韓昌黎排佛。
盱江李泰伯亦其流。
嵩乃攜所業。
三谒泰伯。
以論儒釋吻合且抗其說。
泰伯愛其文之高。
服其理之勝。
因緻書譽嵩於文忠公。
既而居杭之靈隐。
撰正宗記.定祖圖。
赍往京師。
經開封府投狀。
府尹王公素仲儀以劄子進之曰。
臣今有杭州靈隐寺僧契嵩。
經臣陳狀。
稱禅門傳法祖宗未甚分明。
教門淺學各執傳記。
古今多有争競。
故讨論大藏經。
備得禅門祖宗所出本末。
因删繁撮要。
撰成傳法正宗記一十二卷。
并畫祖圖一面。
以正傳記謬誤。
兼注輔教編印本一部三卷。
上陛下書一封。
并不幹求恩澤。
乞臣繳進。
臣於釋教粗曾留心。
觀其筆削注述。
故非臆論。
頗亦精緻。
陛下萬機之暇。
深得法樂。
願賜聖覽。
如有可采。
乞降中書看詳。
特與編入大藏目錄。
取進此。
仁廟覽其書。
可其奏。
敕送中書。
丞相韓魏公.參政歐陽文忠公相與觀。
歎探經考證。
既無訛謬。
於是朝廷旌以明教大師。
賜書入藏。
中書劄子曰。
權知開封府王素。
奏杭州靈隐寺僧契嵩撰成傳法正宗記并輔教編三卷。
宣令傳法院於藏經内收附。
劄付傳法院。
準此。
嵩之高文至論。
足以寄宣大化。
既經進獻。
獲收附於大藏。
則維持法綱之功。
日月不能老矣。
嗟夫。
吾徒有終身不過目者。
豈知潛利陰益之所自耶。
蜀僧普首座。
自号性空庵主。
參見死心禅師。
居華亭最久。
雅好吹鐵笛。
放曠自樂。
凡聖莫測。
亦善為偈句開導人。
其山居曰。
心法雙忘猶隔妄。
色空不二尚餘塵。
百鳥不來春又過。
不知誰是住庵人。
又警衆曰。
學道猶如守禁城。
晝防六賊夜惺惺。
中軍主将能行令。
不動幹戈緻太平。
又曰。
不耕而食不蠶衣。
物外清閑适聖時。
未透祖師關棙子。
也須有意着便宜。
又曰。
十二時中莫住工。
窮來窮去到無窮。
直須洞徹無窮底。
踏倒須彌第一峰。
雪窦持禅師嘗有偈酬之曰。
性空老人何快活。
隻有三衣并一缽。
叢林端的死心兒。
見膽開談心豁豁。
有時吹笛當言說。
一聲吹落西江月。
桃花庵中快活時。
往往觀者舞不徹。
甚道理。
能歡悅。
搖手向人應道别。
堪笑無人知此意。
盡道稱錘硬似鐵。
難謾唯有當行家。
為報臨機莫漏洩。
既而
殆鄧隐峰.普化之流亞欤。
黃龍忠道者。
初至舒州龍門。
縱步水磨所。
見牌雲法輪常轉。
豁然有省。
撫掌說偈曰。
轉大法輪。
目前包裹。
更問如何。
水推石磨。
遂寫而作圓相。
於後詣方丈。
呈佛眼禅師。
已而禮辭。
渡九江。
登廬阜。
露眠草宿。
蛇虎為鄰。
於山舒水緩處。
會意則居。
或數日不食。
或連宵不卧。
發長不剪。
衣弊不易。
所以禅會雅呼為忠道者。
方是時。
死心禅師住黃龍。
道重一時。
學者至。
無所容。
故於季春結制。
以限來者。
死心道貌德威。
鮮敢嬰其鋒。
忠直前抗論。
有偈風之曰。
莫怪狂僧罵死心。
死心結夏破叢林。
叢林明眼如相委。
此語須教播古今。
又迫暮持白木劍造其室而問曰。
聞老和尚不懼生死。
是否。
死心拟對。
忠即揮劍。
死心引頸而笑。
忠擲劍于地。
作舞而出。
馮給事濟川嘗有請忠住勝業疏。
略曰。
佛眼磨頭。
悟法輪之常轉。
死心室内。
容慧劍以相揮。
世以為實錄雲。
福州資福善禅師。
古田人。
姓陳氏。
少有逸氣。
祝發於寶峰院。
即出嶺參侍石霜慈明禅師。
當時龍象如翠岩真公尤所屈服。
故天下叢林知有善侍者名。
及禮辭慈明還閩。
慈明口占偈調之曰。
七折米飯。
出爐胡餅。
自此一别。
稱錘落井。
既而出世裡中鳳林。
逮遷資福。
則碌碌無聞焉。
以故言句亦罕傳於世。
有三玄要訣偈曰。
三玄三要與三訣。
四海禅人若為别。
西瞿耶土競喧鍧。
北郁單越人打紩。
馬鳴龍樹拟何雲。
彌勒金剛皆咬舌。
文殊大笑阿呵呵。
迦葉欲言言不得。
言不得。
釋迦老子頭須白。
頭發白。
一二三四五六七。
又示衆曰。
閑抛三寸刃鋒铓。
匝地冰霜定紀綱。
若是丈夫真意氣。
任君敲磕振風光。
二曰。
垂鈎四海浪吞侵。
罕遇獰龍動角鱗。
獅子嚬呻全意氣。
縱橫誰是顯當人。
嗚呼。
善與黃龍.楊岐.翠岩為雁行。
況蚤於諸公間。
言論風旨亦優。
為之何得歸鄉。
卒中慈明之調耶。
圜悟禅師。
政和間。
謝事成都昭覺。
複出峽南遊。
時張無盡公寓荊南。
以道學自居。
少見推許。
圜悟舣舟谒之。
劇談華嚴旨要曰。
華嚴現量境界。
理事全真。
初無假法。
所以即一而萬。
了萬為一。
一複一。
萬複萬。
浩然莫窮。
心佛衆生。
三無差别。
卷舒自在。
無礙圓融。
此雖極則。
終是無風匝匝之波。
公於是不覺促榻。
圜悟遂問曰。
到此。
與祖師西來意。
為同為别。
公曰。
問矣。
圜悟曰。
且得沒交涉。
公色為之愠。
圜悟曰。
不見雲門道。
山河大地無絲毫過患。
猶是轉句。
直得不見一色。
始是半提。
更須知有向上全提時節。
彼德山.臨濟豈非全提乎。
公乃首肯。
翌日。
複舉事法界.理法界。
至理事無礙法界。
圜悟又問。
此可說禅乎。
公曰。
正好說禅也。
圜悟笑曰。
不然。
正是法界量裡在。
蓋法界量未滅。
若到事事無礙法界。
法界量滅。
始好說禅。
如何是佛。
乾屎橛。
如何是佛。
麻三斤。
是故真淨偈曰。
事事無礙。
如意自在。
手把豬頭。
口誦淨戒。
趂出淫坊。
未還酒債。
十字街頭。
解開布袋。
公曰。
美哉之論。
豈易得聞乎。
夫圜悟融通宗教若此。
故使達者心悅而誠服。
非宗說俱通。
安能爾耶。
廬山羅漢小南禅師。
汀州張氏子。
州南金泉院乃其故居。
參佑禅師於潭之道林。
獲印可。
随遷羅漢。
而掌堂司。
即分座攝納。
及佑移雲居。
以其繼席。
名重諸方。
學者翕然歸之。
時有居士張戒者。
雅意參道。
一日。
南問曰。
如何。
張曰。
不會。
南複诘之不已。
張忽領旨。
遽以頌對曰。
天不戴兮地不知。
誰言南北與東西。
身眠大海須彌枕。
石筍抽條也太奇。
張尋取辭。
南以二偈示之。
曰。
汝到廬山山到汝。
更誰别我廬山去。
出門問取嶺頭風。
大道騰騰無本據。
又曰。
頭戴烏巾着白襕。
山房借汝一年閑。
出門為說來時路。
家在黃陂翠霭間。
羅漢準世系。
以黃龍是大父。
名既同而道望逼亞。
故叢林目為小南。
尊黃龍為老南。
然羅漢以傳道為志。
閱七寒暑。
住世四十有三白。
雖所蘊未伸。
炜然名見當時。
而垂稱於後世。
雲居可謂有子矣。
大覺禅師。
昔居泐潭。
燕坐室中。
見金蛇從地而出。
須臾隐去。
聞者贊為吉征。
未幾。
自廬山圓通赴诏住東都淨因。
先是。
仁廟閱投子語錄。
至僧問。
如何是露地白牛。
投子連叱。
由茲契悟。
乃制釋典頌十四首。
今隻記其首篇。
曰。
若問主人公。
真寂合太空。
三頭并六臂。
臘月正春風。
尋以賜琏。
琏和曰。
若問主人公。
澄澄類碧空。
雲雷時鼓動。
天地盡和風。
既進。
經乙夜之覽。
宣賜龍腦缽。
琏謝恩罷。
捧缽曰。
吾法以壞色衣。
以瓦鐵食。
此缽非法。
遂焚之。
中使回奏。
皇情大悅。
久之。
奏頌乞歸山。
曰。
六載皇都唱祖機。
兩曾金殿奉天威。
青山隐去欣何得。
滿箧唯将禦頌歸。
禦和曰。
佛祖明明了上機。
機前薦得始全威。
青山般若如如體。
禦頌收将甚處歸。
再進頌謝曰。
中使宣傳出禁圍。
再令臣住此禅扉。
青山未許藏千拙。
白發将何補萬機。
雨露恩輝方湛湛。
林泉情味苦依依。
堯仁況是如天闊。
應任孤雲自在飛。
至治平中。
上疏丐歸。
英廟付以劄子曰。
大覺禅師懷琏。
受先帝聖眷。
累錫宸章。
屢貢款誠。
乞歸林下。
今從所請。
俾遂閑心。
凡經過小可庵院。
随性住持。
或十方禅林不得抑逼堅請。
琏攜之東歸。
鮮有知者。
蘇翰林轼知杭。
時以書問之曰。
承要作宸奎閣碑。
謹已撰成。
衰朽廢學。
不知堪上石否。
見參寥說禅師出京日。
英廟賜手诏。
其略雲任性住持者。
不知果有否。
如有。
切請錄示全文。
欲添入此一節。
琏終藏而不出。
逮委順後。
獲於箧笥。
其不暴耀。
足以羞挾權恃寵者之顔。
若夫 仁廟萬機之暇。
與琏唱酬。
發揮宗乘。
以資至治。
所以宸奎閣記謂得佛心法。
古今一人而已。
誠哉斯言也。
富鄭公。
鎮毫州時。
迎華嚴颙公館於州治。
咨以心法。
既有證入。
而别後答颙書曰。
示谕此事。
問佛必有夙因。
非今生能辨。
誠是如此。
然弼遭過和尚。
即無始以來忘失事一旦認得。
此後須定拔出生死海。
不是尋常恩知。
雖盡力道斷。
道不出也。
和尚得弼。
百千其數。
何益於事。
不過得人道華嚴會下出得個老病俗漢。
濟得和尚甚事。
所雲淘汰其多。
此事誠然。
每念古尊宿。
始初在本師處。
動是三二十年。
少者亦是十數年侍奉。
日日聞道聞法。
方得透頂透底。
卻思弼兩次蒙和尚垂顧。
共得兩個月請益。
更作聰明過人。
能下得多少工夫。
若非和尚巧設方便。
着力擿發。
何由見個涯岸。
雖粉骨碎身。
無以報答。
未知何日再得瞻拜。
但日夕依依也。
噫。
先佛特稱富貴學道難。
況貴極人臣。
據功名之會而成辦焉。
此尤為難耳。
形以汗簡。
尊奉颙公。
而自謂不是尋常恩知。
豈欺人哉。
圓照禅師本公。
天資純誠而少緣飾。
初遊雲居。
同數友觀石鼓。
相率賦頌。
或議本素不從事筆硯。
乃戲強之。
本即賦曰。
造化功成難可測。
不論劫數莫窮年。
如今橫在孤峰上。
解聽希聲徧大千。
侪輩為之愕然。
尋谒懷禅師於池陽景德。
既領旨。
而與衆作息莫有知者。
一日。
懷設問曰。
泥犁長夜苦。
聞者痛傷心。
調達在地獄中。
為甚麼卻得三禅天樂。
所對未有契者。
懷曰。
此須本道者下語始得。
遂亟呼而至。
理前語問之。
本曰。
業在其中。
自是一衆改觀。
其後被诏住慧林。
道契神廟。
而名落天下。
其希聲徧大千之語。
豈苟然哉。
明教禅師嵩公。
明道間。
從豫章西山歐陽氏。
昉借其家藏之書。
讀於奉聖院。
遂以佛五戒十善通儒之五常。
着為原教。
是時。
歐陽文忠公慕韓昌黎排佛。
盱江李泰伯亦其流。
嵩乃攜所業。
三谒泰伯。
以論儒釋吻合且抗其說。
泰伯愛其文之高。
服其理之勝。
因緻書譽嵩於文忠公。
既而居杭之靈隐。
撰正宗記.定祖圖。
赍往京師。
經開封府投狀。
府尹王公素仲儀以劄子進之曰。
臣今有杭州靈隐寺僧契嵩。
經臣陳狀。
稱禅門傳法祖宗未甚分明。
教門淺學各執傳記。
古今多有争競。
故讨論大藏經。
備得禅門祖宗所出本末。
因删繁撮要。
撰成傳法正宗記一十二卷。
并畫祖圖一面。
以正傳記謬誤。
兼注輔教編印本一部三卷。
上陛下書一封。
并不幹求恩澤。
乞臣繳進。
臣於釋教粗曾留心。
觀其筆削注述。
故非臆論。
頗亦精緻。
陛下萬機之暇。
深得法樂。
願賜聖覽。
如有可采。
乞降中書看詳。
特與編入大藏目錄。
取進此。
仁廟覽其書。
可其奏。
敕送中書。
丞相韓魏公.參政歐陽文忠公相與觀。
歎探經考證。
既無訛謬。
於是朝廷旌以明教大師。
賜書入藏。
中書劄子曰。
權知開封府王素。
奏杭州靈隐寺僧契嵩撰成傳法正宗記并輔教編三卷。
宣令傳法院於藏經内收附。
劄付傳法院。
準此。
嵩之高文至論。
足以寄宣大化。
既經進獻。
獲收附於大藏。
則維持法綱之功。
日月不能老矣。
嗟夫。
吾徒有終身不過目者。
豈知潛利陰益之所自耶。
蜀僧普首座。
自号性空庵主。
參見死心禅師。
居華亭最久。
雅好吹鐵笛。
放曠自樂。
凡聖莫測。
亦善為偈句開導人。
其山居曰。
心法雙忘猶隔妄。
色空不二尚餘塵。
百鳥不來春又過。
不知誰是住庵人。
又警衆曰。
學道猶如守禁城。
晝防六賊夜惺惺。
中軍主将能行令。
不動幹戈緻太平。
又曰。
不耕而食不蠶衣。
物外清閑适聖時。
未透祖師關棙子。
也須有意着便宜。
又曰。
十二時中莫住工。
窮來窮去到無窮。
直須洞徹無窮底。
踏倒須彌第一峰。
雪窦持禅師嘗有偈酬之曰。
性空老人何快活。
隻有三衣并一缽。
叢林端的死心兒。
見膽開談心豁豁。
有時吹笛當言說。
一聲吹落西江月。
桃花庵中快活時。
往往觀者舞不徹。
甚道理。
能歡悅。
搖手向人應道别。
堪笑無人知此意。
盡道稱錘硬似鐵。
難謾唯有當行家。
為報臨機莫漏洩。
既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