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義 第九十八回 周武王鹿台散财

關燈
纣王斂吸民脂,不信當年放桀時;積粟已無千載計,盈财豈有百年期?須知世運無真主,卻笑貪滢有阿癡;今日還歸民社去,從來天意豈容私? 話說衆諸侯俱上了九間殿,隻見丹墀下,大小将領頭目等衆,跻跻跄跄,簇擁兩旁;子牙傳令軍士,先救滅宮中火焰。

    武王對子牙曰:“纣王無道,殘虐生民,而六宮近在肘腋,其宮人侍宦,被害更深。

    令軍士救火,不無波及無辜,相父首先嚴禁,毋令複遭陷害也。

    ”子牙忙傳令:“凡軍士人等,止許救火,毋得肆行暴虐。

    敢有違令,妄取六宮中一物,妄殺一人者,斬首示衆,決不姑息,好自知悉。

    ”隻見衆官人宦官,齊呼萬歲!武王在九間殿駐跸,與衆諸侯看衆軍士救火。

    武王猛擡頭,看見殿東邊有黃色二十根大銅柱,排列在旁,武王問曰:“此銅柱乃是何物?”子牙曰:“此銅柱乃纣王所造炮烙之刑。

    ”武王曰:“善哉!善哉!不但受刑者甚慘,隻今日孤觀之,不覺心膽俱裂。

    纣天子可謂殘忍之甚!”子牙引武王入後宮,至摘星樓下,虿盆面蛇,上下翻騰,白骨暴露,枯骸亂滾,酒池内陰風凄凄。

    武王問曰:“此是何故?”子牙曰:“此是纣王所制虿盆,殺害宮人者,左右正是肉林酒池。

    ”武王曰:“商天子無仁德之心,一至此也!”不勝傷感,乃作詩以紀之: “成湯開網德聲揚,放桀南巢正大綱;六百年來風氣薄,誰知慘惡傷疆場?” 又炮烙之刑,作詩以紀之: “苦陷忠良性獨偏,肆行炮烙悅婵娟;遣魄常旁黃金在,樓下焚燒業報牽。

    ” 話說武王來至摘星樓,見馀火尚存,煙焰未盡,燒得七狼八狽,也有無辜宮人,遭此大劫。

    尚有遺骸未盡,臭穢難聞;武王更覺心中不忍,忙吩咐軍士,快将這些遺骸,檢出去掩埋,無令暴露。

    謂子牙曰:“但不知纣王骸骨,埋於何所?當另為檢出,以禮安葬,不可使其暴露。

    你我為人臣者,此心何安?”子牙對曰:“纣王無道,人神共怒,今日自焚,實所以報之也。

    今大王以禮葬之,誠大王之仁耳。

    ”子牙吩咐軍士,檢點遺骸,毋使混雜。

    須尋纣王骸骨,具衣衾,以天子之禮葬之。

    後人有詩,歎成湯王業,如斯而盡: “天喪成湯業,敵兵盡倒戈;積山月遍野,标杵血流河。

    盡去煩苗法,方興時雨歌;太平今日定,衽席樂天和。

    ” 話說子牙命軍士尋纣王遺骸,以禮安葬不表。

    單說衆諸侯同武王往鹿台而來,上至三時,見閣接雲端,樓連霄漢,亭台千疊,殿宇巍峨,欄枰玉飾,梁棟金裝。

    又隻見明珠奇寶,珊瑚玉樹,裝飾成瓊宮瑤室,堆砌就繡閣蘭房;不時起萬道霞光,頃刻有千百瑞彩。

    真所謂目眩心搖,神飛魄亂。

    武王點首歎曰:“纣天子這等奢華,竭天下之财,以窮己欲,安有不亡身喪國者?”子牙曰:“古今之所喪者,未有不從奢華而敗。

    故聖王再三叮囑垂戒者,寶已以德,毋寶珠玉,良有以也。

    ”武王曰:“如今纣王已滅,天下諸侯與百姓,受纣王剝削之傷,荼毒之苦,征斂之煩,自坐水火之中,衽席不安,重足而立。

    今不若将衆叙之貨财,給散與諸侯百姓,将巨挢聚斂之稻梁,赈濟與饑民,使萬民昭蘇,享一日安康之福耳。

    ”子牙曰:“大王言念及此,真社稷生民之福也,宜速行之。

    ”武王命左右去散财發粟不表。

    隻見後宮擒纣王之子武庚至,子牙命推來,衆諸侯切齒。

    少時衆将将武庚推至殿前,武庚跪下。

    衆諸侯齊曰:“殷纣無道,罪孽滿貫,人神共怒,子當斬首正罪,以洩天地之恨。

    ”子牙曰:“衆諸侯之言甚是。

    ”武王急止之曰:“不可!纣王肆行不道,皆是群小妖,惑亂其心,與武庚何幹?且纣王炮烙大臣,雖賢如比幹、微子,皆不能匡救其君,又河況武庚為幼稚之子哉?今纣王已滅,與子何仇?且罪人不孥,原是上天好生之德,孤願與衆位大王,共體之,切不可妄行殺戮也。

    俟新君嗣位,封之以茅土,以存商祀,正所以報商之先王也。

    ”東伯侯姜文煥出而言曰:“元帥在上,今大事俱定,當立新君,以安天下諸侯士民之心。

    況且天不可以無日,民不可以無君;天命有道,歸於諸仁。

    今武王仁德,着於四海,天下歸心;況我等衆侯,入襄武王,以伐無道,正為今日之大事也。

    望元帥一力擔當,不可遲延,有負衆人之心。

    ”衆諸侯齊曰:“姜君侯說得有理,正合衆人之意。

    ”子牙尚未及對,武王惶懼遜謝曰:“孤位輕德薄,名譽未着,惟日兢兢,求為少過,以嗣先王之業,而成遑敢妄觊大位哉?天位維艱,惟仁德者居之,乞衆位賢侯,共擇一有德者,以嗣大位,毋令有忝厥職,遺天下羞。

    孤與相父,早歸故土,以守臣節而已。

    ”傍有東伯侯厲聲大言曰:“大王之言差矣!天下之至德,孰有如大王者?今天下歸周,已非一日,即黎民之箪食壺漿,以迎王師,豈有他哉?謂大王能救民於水火也。

    且天下諸侯,景從雲集,随大王之伐無道,其愛戴之心,蓋有自也。

    大王何必固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