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義 第九十八回 周武王鹿台散财
關燈
小
中
大
朕欲将鹿台之财,給散與天下諸侯,頒賜各夷王衣襲之費。
列爵為五,分土為三,建官惟賢,位事惟能。
重民五教,惟食喪祭,信明義,崇德報功,命諸侯各引人馬歸國,以安享其土地。
”又将摘星樓殿閣,盡行拆毀。
散鹿台之财,發巨挢之粟,釋箕子之囚,封比幹之基,式商容之間,放内宮之人,大赉於四海,而萬姓悅服。
乃偃武修文,歸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野,以示天下弗服。
武王在朝歌旬月,萬民樂業,人物安阜;瑞草生,鳳凰現,醴泉溢,甘露降,景星慶雲,熙庶,真是太平景象。
有詩為證: “八十公公杖策行,相逢歡笑話生平;眼中不見幹戈事,耳内稀聞戰鼓聲。
每見麒鱗鸾鳳現,常聽絲竹管弦鳴;而今世上稱甯宇,不似當年枕席驚。
” 話說武王為天子,天人感應,民安物阜,天降瑞祥,萬民無不悅服;隻見天下諸侯,俱辭朝各歸本國。
子牙入内庭見武王,王曰:“相父有何奏章?”子牙奏曰:“方今天下已定,老臣啟陛下,命官鎮守朝歌。
”武王曰:“俱聽相父,着用何官?”子牙曰:“今武庚,陛下既待以不殺,使守本土,得存商祀,必用何人監守方可?”武王曰:“俟明日臨朝商議。
”子牙退朝回相府。
隻至次日,武王早朝,諸侯朝見畢,武王曰:“朕今封武庚世守本土,以存商祀;必使人監國,當用何人而後可?”武王問罷,衆臣共議:“非親王不可,須命管叔鮮、蔡叔度二王監國。
”武王依允,随命二叔守此朝歌,武王吩附明日大駕歸國。
隻見武王聖谕一出,朝歌軍民老人等,俱謀議遮留聖駕不表。
話說武王次日吩附二叔監國,大家随起行。
隻見那些百姓扶老攜幼,遮拜於道,大呼曰:“陛下救我等於水火之中,今一旦歸國,是使萬姓而無父母也。
望陛下一視同仁,留居此地,我等百姓,不勝慶幸。
”武王見百姓挽留,乃慰之曰:“今朝歌朕已命二叔監守,如朕一般、必不令爾等失所也。
爾等當奉公守法,自然安業,又何必朕在此,方能安阜也?”百性挽留不住,放聲大哭,震動天地;武王亦覺凄然,複謂二弟管叔鮮、蔡叔度曰:“民乃國之根本,爾不可輕虐下民,當視之如子;若不能體意,有虐下民,朕自有國法在、必不能為親者諱也。
二弟共勉之!”二叔受命,武王即日發駕起程,往西岐前進;百姓哭送一程,竟回朝歌不表。
話說武王離朝歌,一起行來,已非一日;不覺來至孟津,思想昔日渡孟津時,白魚躍舟,兵戈擾攘,今日又是一番光景,不勝嗟歎。
後人有請詠之: “駕返西岐龍入海,與民軟忭樂堯年;放牛桃林開新運,歸馬華山洗舊膻。
箕子囚中先解釋,比幹墓上有封箋;孟津昔日曾流血,無怪周王念往賢。
” 話說武王同子牙渡了黃河,過渑池,出五關;子牙一路行來,忽然想起一班随行征伐陣亡的将官,心下不勝傷悼。
一日來至金雞嶺,兵過首陽山,隻見大隊方行,前面有二位道者阻住,對門官曰:“與我請姜元帥答話。
”左右報進中軍,子牙忙出轅門觀看,卻是伯夷、叔齊。
子牙忙躬身問曰:“二位賢侯見尚,有何見谕?”伯夷曰:“姜元帥!今日回兵,纣王緻於何地?”子牙答曰:“纣王無道,天下共棄之:吾兵進五關,隻見天下諸侯已大會於孟津,至甲子日,受辛兵旅若林,罔敢數於我師,前徒反戈,於以敗北,至血流标杵,纣王自焚,天下大定。
吾主武王,散鹿台之财,發巨挢之粟,封比幹之基,釋箕子之囚,諸侯無不悅服,尊武王為天子,今日之天下,非纣王之天下也。
”子牙道罷,隻見伯夷、叔齊仰面涕泣大呼曰:“傷哉!傷哉!以暴易暴兮,予意欲何為?”道罷拂袖而回,竟入首陽山作采薇之詩,七日不食周粟,遂餓死首陽山。
後人有詩吊之: “昔日阻周兵在鹹陽,忠心一點為成湯;三分已去猶啼血,萬死無辭立大綱。
水土不知新世界。
江山還念舊君王;可憐恥食周朝粟,萬古常存日月光。
” 話說子牙兵過首陽山,至燕山,一路周民箪食壺漿,迎迓武王。
一日兵至西岐山,忽有上大夫散宜生、黃滾前來接駕,領衆官俱在道旁俯伏。
武王在車中,見衆弟與黃滾老将軍,後随孫兒黃天爵。
武王曰:“朕東征五載,今見卿等,不覺滿腔凄慘,愁懷勃勃也。
”散宜生近前啟曰:“陛下今登大位,天下太平,此不勝之喜。
臣等得複觀天顔,正是龍虎重逢,再慶都俞從之風。
陛下與萬民同樂太平,又何至凄慘不悅也?”武王曰:“朕因會諸侯而伐纣,東進五關,一路損朕許多忠良,未得共享太平,先歸泉壤。
今日卿等老者少者,存者沒者,俱不一其人;使朕不勝今昔之感,所以郁郁不樂耳。
”散宜生啟曰:“以臣死忠,以子死孝,俱是報君父之洪恩,遺芳名於史冊,自是美事。
陛下爵祿其子孫,世受國恩,即所以報也,又何必不樂哉?”武王與衆臣并辔而行,西岐山至岐州隻七十裡,一路上萬民争看、無不歡悅。
武王銮駕簇擁
列爵為五,分土為三,建官惟賢,位事惟能。
重民五教,惟食喪祭,信明義,崇德報功,命諸侯各引人馬歸國,以安享其土地。
”又将摘星樓殿閣,盡行拆毀。
散鹿台之财,發巨挢之粟,釋箕子之囚,封比幹之基,式商容之間,放内宮之人,大赉於四海,而萬姓悅服。
乃偃武修文,歸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野,以示天下弗服。
武王在朝歌旬月,萬民樂業,人物安阜;瑞草生,鳳凰現,醴泉溢,甘露降,景星慶雲,熙庶,真是太平景象。
有詩為證: “八十公公杖策行,相逢歡笑話生平;眼中不見幹戈事,耳内稀聞戰鼓聲。
每見麒鱗鸾鳳現,常聽絲竹管弦鳴;而今世上稱甯宇,不似當年枕席驚。
” 話說武王為天子,天人感應,民安物阜,天降瑞祥,萬民無不悅服;隻見天下諸侯,俱辭朝各歸本國。
子牙入内庭見武王,王曰:“相父有何奏章?”子牙奏曰:“方今天下已定,老臣啟陛下,命官鎮守朝歌。
”武王曰:“俱聽相父,着用何官?”子牙曰:“今武庚,陛下既待以不殺,使守本土,得存商祀,必用何人監守方可?”武王曰:“俟明日臨朝商議。
”子牙退朝回相府。
隻至次日,武王早朝,諸侯朝見畢,武王曰:“朕今封武庚世守本土,以存商祀;必使人監國,當用何人而後可?”武王問罷,衆臣共議:“非親王不可,須命管叔鮮、蔡叔度二王監國。
”武王依允,随命二叔守此朝歌,武王吩附明日大駕歸國。
隻見武王聖谕一出,朝歌軍民老人等,俱謀議遮留聖駕不表。
話說武王次日吩附二叔監國,大家随起行。
隻見那些百姓扶老攜幼,遮拜於道,大呼曰:“陛下救我等於水火之中,今一旦歸國,是使萬姓而無父母也。
望陛下一視同仁,留居此地,我等百姓,不勝慶幸。
”武王見百姓挽留,乃慰之曰:“今朝歌朕已命二叔監守,如朕一般、必不令爾等失所也。
爾等當奉公守法,自然安業,又何必朕在此,方能安阜也?”百性挽留不住,放聲大哭,震動天地;武王亦覺凄然,複謂二弟管叔鮮、蔡叔度曰:“民乃國之根本,爾不可輕虐下民,當視之如子;若不能體意,有虐下民,朕自有國法在、必不能為親者諱也。
二弟共勉之!”二叔受命,武王即日發駕起程,往西岐前進;百姓哭送一程,竟回朝歌不表。
話說武王離朝歌,一起行來,已非一日;不覺來至孟津,思想昔日渡孟津時,白魚躍舟,兵戈擾攘,今日又是一番光景,不勝嗟歎。
後人有請詠之: “駕返西岐龍入海,與民軟忭樂堯年;放牛桃林開新運,歸馬華山洗舊膻。
箕子囚中先解釋,比幹墓上有封箋;孟津昔日曾流血,無怪周王念往賢。
” 話說武王同子牙渡了黃河,過渑池,出五關;子牙一路行來,忽然想起一班随行征伐陣亡的将官,心下不勝傷悼。
一日來至金雞嶺,兵過首陽山,隻見大隊方行,前面有二位道者阻住,對門官曰:“與我請姜元帥答話。
”左右報進中軍,子牙忙出轅門觀看,卻是伯夷、叔齊。
子牙忙躬身問曰:“二位賢侯見尚,有何見谕?”伯夷曰:“姜元帥!今日回兵,纣王緻於何地?”子牙答曰:“纣王無道,天下共棄之:吾兵進五關,隻見天下諸侯已大會於孟津,至甲子日,受辛兵旅若林,罔敢數於我師,前徒反戈,於以敗北,至血流标杵,纣王自焚,天下大定。
吾主武王,散鹿台之财,發巨挢之粟,封比幹之基,釋箕子之囚,諸侯無不悅服,尊武王為天子,今日之天下,非纣王之天下也。
”子牙道罷,隻見伯夷、叔齊仰面涕泣大呼曰:“傷哉!傷哉!以暴易暴兮,予意欲何為?”道罷拂袖而回,竟入首陽山作采薇之詩,七日不食周粟,遂餓死首陽山。
後人有詩吊之: “昔日阻周兵在鹹陽,忠心一點為成湯;三分已去猶啼血,萬死無辭立大綱。
水土不知新世界。
江山還念舊君王;可憐恥食周朝粟,萬古常存日月光。
” 話說子牙兵過首陽山,至燕山,一路周民箪食壺漿,迎迓武王。
一日兵至西岐山,忽有上大夫散宜生、黃滾前來接駕,領衆官俱在道旁俯伏。
武王在車中,見衆弟與黃滾老将軍,後随孫兒黃天爵。
武王曰:“朕東征五載,今見卿等,不覺滿腔凄慘,愁懷勃勃也。
”散宜生近前啟曰:“陛下今登大位,天下太平,此不勝之喜。
臣等得複觀天顔,正是龍虎重逢,再慶都俞從之風。
陛下與萬民同樂太平,又何至凄慘不悅也?”武王曰:“朕因會諸侯而伐纣,東進五關,一路損朕許多忠良,未得共享太平,先歸泉壤。
今日卿等老者少者,存者沒者,俱不一其人;使朕不勝今昔之感,所以郁郁不樂耳。
”散宜生啟曰:“以臣死忠,以子死孝,俱是報君父之洪恩,遺芳名於史冊,自是美事。
陛下爵祿其子孫,世受國恩,即所以報也,又何必不樂哉?”武王與衆臣并辔而行,西岐山至岐州隻七十裡,一路上萬民争看、無不歡悅。
武王銮駕簇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