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義 第六十八回 首陽山夷齊阻兵
關燈
小
中
大
洪将軍,你三位走一字長蛇陣。
聽炮響,變以下諸陣,毋得錯亂。
”三将領令下台,走此陣;正行之際,子牙傳令點-,占六甲迷魂陣。
竟不能齊,子牙看見,把三将令上台來,教之曰:“今日東征,非同小可,乃是大敵;若士卒教演不精,此是主将之羞,如何征伐?三位須是日夜躁練,毋得怠玩,有乖軍政!”三将領令下台,用心教習。
子牙傳令散躁,衆将打點收拾東征。
翌日,子牙朝賀武王畢,子牙奏曰:“人馬軍糧皆一應齊備,請大王東行。
”武王問曰:“相父将内事托與何人?”子牙曰:“上大夫散宜生,可任國事,似乎可托。
”武王又曰:“外事托與何人?”子牙曰:“老将軍黃滾,曆練老成,可任國事重務。
”武王大喜:“相父措處得宜,使孤歡悅。
”武王退朝入内宮,見太姬曰:“上啟母後知道:今相父姜尚會諸侯於孟津,孩兒一進五關,觀政於商,即使回來,不敢有乖父訓。
”太姬曰:“姜丞相此行,決無差失;孩兒可一應俱依相父指揮。
”吩咐宮中治酒,與武王餞行。
翌日,子牙把六十萬雄師竟出西岐;武王親乘甲馬,率禦林軍,來至十裡亭。
隻見衆禦弟排下九龍席,與武王、姜元帥餞行,衆弟進酒;武王與子牙用罷,乘吉日良辰起兵。
此正是纣王三十年三月二十四日起兵,點起号-,兵威甚是雄壯。
怎見得?有詩為證: “征雲蔽日隐旌,戰士橫戈縱鐵騎;飛劍有光來紫電,流星斜落挂金黎。
将軍猛烈堪圖畫,天子威儀異所施;漫道吊民來伐罪,方知天地果無私。
” 話說大隊雄兵離了西岐,前往燕山一路上而來;三軍歡悅,百倍精神。
行過了燕山,正往首陽山來;大隊人馬正行,隻見伯夷、叔齊二人,寬衫博袖,麻履絲縧,站立中途,阻住大兵,大呼曰:“你是那去的人馬?我欲見你主将各話。
”有哨探馬報入中軍:“啟元帥!有二位道者,欲見千歲并元帥答話。
”子牙聽說,忙請武王并辔上前,隻見伯夷、叔齊向前拱手曰:“賢侯與子牙公見禮了。
”武王與子牙欠身曰:“甲胄在身,不能下騎。
二位阻路有何事見谕?”夷、齊曰:“今日賢侯與子牙公起兵,往何處去?”子牙曰:“纣王無道,逆命於天,殘虐百姓,因奴正士,焚炙忠良,荒滢不道,無辜天,穢德彰聞。
惟我先王顯於西土,皇天命我先王,肅将天威,大勳未集;今我輔助嗣君,恭行天之罰。
今天子諸侯,大會於孟津,我故不得不起兵前往,以與諸侯會,觀政於商,此乃不得已之心也。
”夷、齊曰:“吾聞‘子不言父過,臣不彰君惡。
’故父有诤子,君有诤臣。
隻聞以德而感君,未聞以下而伐上者。
今纣王君也,雖有不德,何不傾誠盡谏,以盡臣節,亦不失為忠耳。
況西伯以服事殷,未聞不足於商也。
吾又聞‘至德無不感通,至仁無不賓服。
’苟至德至仁在我,何兇殘不化為淳良乎?以吾愚見,當退守臣節,禮先王服事之誠,守千古君臣之分,不亦善乎?”武王聽罷,停骖不語。
子牙曰:“二位之言雖善,予非不知,此一得之見耳。
今天下溺矣,百姓如坐水火,三綱已絕,四維已折,天怒放上,民怨於下,天翻地覆之時,四海鼎沸之際,惟天矜民,民之所欲,天必從之。
況今天已肅命乎?我周若不順天,厥罪惟均。
且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斷不能不興兵前往?如不起兵,便是違天,豈不有負百姓如望雲霓之意?”子牙左右将士欲行,二人知其必往,乃走至馬前,據其辔谏曰:“父死不葬,援及幹戈,可謂孝乎?以臣伐君,可謂忠乎?我恐天下後世,乃有為之口實者。
”左右衆将見夷、齊叩馬而谏,軍士不得前進;心中大怒,欲舉兵殺之。
子牙忙止之曰:“不可,此天下之義士也。
”忙令左右扶之而去,衆兵方得前進。
迨至周兵入朝歌,纣王自焚之後,天下歸周後,伯夷、叔齊恥食周粟,入首陽山采薇,作歌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兮!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兮!神農虞夏,忽焉沒兮。
我安适歸兮?籲嗟徂兮,命之衰兮!”遂餓死於首陽山,至今人皆啧啧稱之,千古猶有馀馨,此是後事不表。
且說子牙大隊雄師,離了首陽山,往前進發。
正是: 騰騰殺氣沖霄漢,簇簇征雲蓋地來。
子牙人馬行至金雞嶺,嶺上有一枝人馬,打兩杆大紅,駐劄嶺上,阻住大兵;哨馬報至軍前:“啟元帥!金雞嶺有一枝人馬阻住大軍,不能前進,請令定奪。
”子牙傳令安下行營,升帳坐下;着探事軍探聽,是那人馬,在此處阻軍?話猶未了,隻見左右來報:“有一将請戰。
”子牙不知是那人馬,忙傳令問:“誰人見陣走一遭?”有左哨先行南宮上帳應聲曰:“末将願往。
”子牙曰:“首次出陣,當宜小
聽炮響,變以下諸陣,毋得錯亂。
”三将領令下台,走此陣;正行之際,子牙傳令點-,占六甲迷魂陣。
竟不能齊,子牙看見,把三将令上台來,教之曰:“今日東征,非同小可,乃是大敵;若士卒教演不精,此是主将之羞,如何征伐?三位須是日夜躁練,毋得怠玩,有乖軍政!”三将領令下台,用心教習。
子牙傳令散躁,衆将打點收拾東征。
翌日,子牙朝賀武王畢,子牙奏曰:“人馬軍糧皆一應齊備,請大王東行。
”武王問曰:“相父将内事托與何人?”子牙曰:“上大夫散宜生,可任國事,似乎可托。
”武王又曰:“外事托與何人?”子牙曰:“老将軍黃滾,曆練老成,可任國事重務。
”武王大喜:“相父措處得宜,使孤歡悅。
”武王退朝入内宮,見太姬曰:“上啟母後知道:今相父姜尚會諸侯於孟津,孩兒一進五關,觀政於商,即使回來,不敢有乖父訓。
”太姬曰:“姜丞相此行,決無差失;孩兒可一應俱依相父指揮。
”吩咐宮中治酒,與武王餞行。
翌日,子牙把六十萬雄師竟出西岐;武王親乘甲馬,率禦林軍,來至十裡亭。
隻見衆禦弟排下九龍席,與武王、姜元帥餞行,衆弟進酒;武王與子牙用罷,乘吉日良辰起兵。
此正是纣王三十年三月二十四日起兵,點起号-,兵威甚是雄壯。
怎見得?有詩為證: “征雲蔽日隐旌,戰士橫戈縱鐵騎;飛劍有光來紫電,流星斜落挂金黎。
将軍猛烈堪圖畫,天子威儀異所施;漫道吊民來伐罪,方知天地果無私。
” 話說大隊雄兵離了西岐,前往燕山一路上而來;三軍歡悅,百倍精神。
行過了燕山,正往首陽山來;大隊人馬正行,隻見伯夷、叔齊二人,寬衫博袖,麻履絲縧,站立中途,阻住大兵,大呼曰:“你是那去的人馬?我欲見你主将各話。
”有哨探馬報入中軍:“啟元帥!有二位道者,欲見千歲并元帥答話。
”子牙聽說,忙請武王并辔上前,隻見伯夷、叔齊向前拱手曰:“賢侯與子牙公見禮了。
”武王與子牙欠身曰:“甲胄在身,不能下騎。
二位阻路有何事見谕?”夷、齊曰:“今日賢侯與子牙公起兵,往何處去?”子牙曰:“纣王無道,逆命於天,殘虐百姓,因奴正士,焚炙忠良,荒滢不道,無辜天,穢德彰聞。
惟我先王顯於西土,皇天命我先王,肅将天威,大勳未集;今我輔助嗣君,恭行天之罰。
今天子諸侯,大會於孟津,我故不得不起兵前往,以與諸侯會,觀政於商,此乃不得已之心也。
”夷、齊曰:“吾聞‘子不言父過,臣不彰君惡。
’故父有诤子,君有诤臣。
隻聞以德而感君,未聞以下而伐上者。
今纣王君也,雖有不德,何不傾誠盡谏,以盡臣節,亦不失為忠耳。
況西伯以服事殷,未聞不足於商也。
吾又聞‘至德無不感通,至仁無不賓服。
’苟至德至仁在我,何兇殘不化為淳良乎?以吾愚見,當退守臣節,禮先王服事之誠,守千古君臣之分,不亦善乎?”武王聽罷,停骖不語。
子牙曰:“二位之言雖善,予非不知,此一得之見耳。
今天下溺矣,百姓如坐水火,三綱已絕,四維已折,天怒放上,民怨於下,天翻地覆之時,四海鼎沸之際,惟天矜民,民之所欲,天必從之。
況今天已肅命乎?我周若不順天,厥罪惟均。
且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斷不能不興兵前往?如不起兵,便是違天,豈不有負百姓如望雲霓之意?”子牙左右将士欲行,二人知其必往,乃走至馬前,據其辔谏曰:“父死不葬,援及幹戈,可謂孝乎?以臣伐君,可謂忠乎?我恐天下後世,乃有為之口實者。
”左右衆将見夷、齊叩馬而谏,軍士不得前進;心中大怒,欲舉兵殺之。
子牙忙止之曰:“不可,此天下之義士也。
”忙令左右扶之而去,衆兵方得前進。
迨至周兵入朝歌,纣王自焚之後,天下歸周後,伯夷、叔齊恥食周粟,入首陽山采薇,作歌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兮!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兮!神農虞夏,忽焉沒兮。
我安适歸兮?籲嗟徂兮,命之衰兮!”遂餓死於首陽山,至今人皆啧啧稱之,千古猶有馀馨,此是後事不表。
且說子牙大隊雄師,離了首陽山,往前進發。
正是: 騰騰殺氣沖霄漢,簇簇征雲蓋地來。
子牙人馬行至金雞嶺,嶺上有一枝人馬,打兩杆大紅,駐劄嶺上,阻住大兵;哨馬報至軍前:“啟元帥!金雞嶺有一枝人馬阻住大軍,不能前進,請令定奪。
”子牙傳令安下行營,升帳坐下;着探事軍探聽,是那人馬,在此處阻軍?話猶未了,隻見左右來報:“有一将請戰。
”子牙不知是那人馬,忙傳令問:“誰人見陣走一遭?”有左哨先行南宮上帳應聲曰:“末将願往。
”子牙曰:“首次出陣,當宜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