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義 第六十二回 張山李錦伐西岐
關燈
小
中
大
撓攘兵戈日不甯,生民塗炭自零星;甘驅蒼赤填溝壑,忍令脂膏實羽翎。
戰士有心勤國主,被蒼無意固皇殷;隻因大劫人多難,緻使西岐殺戮腥。
話說差官一路無詞,來至朝歌域,至館驿中歇下。
次日進午門,至文書房,那日是中大夫方景春看本,忽然接着看時,見蘇護已降西岐,方景春點首罵曰:“老匹天一門盡受天子寵眷,不思報本,今日反降叛逆,真狗彘之不若。
”遂抱本入内庭,問侍禦官曰:“天子在何處?”左右侍禦對曰:“在摘星樓上。
”景春竟至樓下候旨,左右啟上天子,纣王聞奏,宣上樓行禮畢,王曰:“大夫有何奏章?”方景春奏曰:“汜水關總兵官韓榮具本到都城,奏為冀州侯蘇護,世受椒房之寵,滿門俱叨恩寵,不思報國,反降叛逆,深為聖恩法紀安在,具表申奏。
臣未敢擅便,請旨定奪。
”纣王見奏大驚曰:“蘇護乃朕國戚之臣,貴戚之卿,加何一旦反降周助惡,情殊痛恨,大夫暫退,朕自理會。
”方景春下樓,纣王宣蘇皇後,妲己在禦屏後,已竟聽知此事,聞宣竟至纣王禦案前,雙膝跪下,兩淚如珠,姣聲軟語泣而奏曰:“妾在深宮,荷蒙皇上恩寵,粉骨難消。
不知父親聽何人唆使,反降叛逆,罪惡通天,法當誅族,情無可赦,願陛下斬妲己之首,懸於都城,以謝天下。
庶百官萬姓,知陛下聖明乾綱在握,守祖宗成法,不私貴幸,正賤妾報陛下恩遇之榮,死有馀幸矣。
”道罷,将香腮伏在纣王膝下,相偎相倚,悲悲泣泣,淚如雨注。
纣王見妲己淚流滿面,妖啼宛轉,真如帶雨梨花,啼春嬌鳥。
纣王見如此态度,更覺動情,用手挽起,口稱:“禦妻!汝父反叛,你在深宮,如何得知,何罪之有?賜卿平身,毋得自戚,有損花容。
縱朕将江山盡失,也與愛卿無幹,幸宜自愛。
”妲己謝恩。
纣王次日升九間殿,聚衆文武曰:“蘇侯叛朕歸周,情實痛恨,誰與孤代勞伐周,将蘇護并叛逆衆人,拿解來京,以正其罪?”班中閃出一大臣,乃上大夫李定進前奏曰:“姜尚足智多謀,知人善任,故所到者,非敗即降,累辱王師,大為不軌。
若不擇人而用,速正厥罪,則天下諸侯皆觀望效尤,何以懲将來,臣舉大元戎張山,久於用兵,慎事慮謀,堪勝斯任,庶幾不辱君命。
”纣王聞奏大喜,即命傳诏,赍發差官三山關來。
使命離了朝歌,一路上無詞,一日到了三山關館驿歇下。
次日傳與管關元帥張山同錢保、李錦等來館驿,接了聖旨,至府堂上焚香設案,跪聽宣讀。
诏曰:“征伐雖系於天子,功成乃在阃外元戎。
姬發猖獗,大惡難驅,屢戰失機,情殊疼恨。
朕欲親征讨賊,百司谏阻;茲爾張山素有才望,士大夫李定等,特薦卿得專征伐,爾其用心料理,克振壯猷,毋負朕倚托之重。
俟凱旋之日,朕決不食言,似吝此茅土之賞;爾其欽哉?特诏。
” 欽差官讀罷诏旨,衆官謝恩畢,款待使臣,打發回朝歌。
張山等候交代官洪錦,交割事體明白,方好進兵。
一日洪錦到任,張山起兵領人馬十萬,左右先行,乃錢保、李錦,裨将乃馬德、桑元。
一路上人喊馬嘶,正值初夏天氣,風和日暖,梅雨霏霏,真好光景。
怎見得?有詩為證: “冉冉綠陰密,風輕燕引雛;新荷翻沼,修竹漸扶蘇。
芳草連天碧,山花遍地鋪;溪邊蒲劍插,榴火壯行圖。
何時了王事,鎮日醉呼盧。
” 話說張山人馬,一路晚住曉行,也受了些饑餐渴飲;鞍馬奔馳,不一日來到西岐北門。
左右報入行營:“禀元帥!前哨人馬,已至西岐北門。
”張山傳令安營,一聲炮響,三軍呐喊,絞起中軍帳來,張山坐定。
隻見錢保、李錦上帳叁谒,錢保曰:“兵行百裡,不戰自疲,請主帥定奪。
”張山謂二将曰:“将軍之言甚善。
姜尚乃智謀之士,不可輕敵;況吾師遠來,利在速戰,今日暫歇息軍士,吾明日自有調用。
”二将應諾而退。
且言子牙在西岐,日日與衆門人共議拜将之事,命黃飛虎督造大紅幟,不要雜色。
黃飛虎曰:“号乃三軍眼目,分五色,原為按五方之位次,使三軍之左右,前後進退攻擊之法,不得錯亂隊伍。
若純是一色紅,則三軍不知東西南北,何以知進退趨避之方?猶恐不便,或其中另有妙用,乞丞相一一教之。
”子牙笑曰:“将軍實不知其故耳;紅者火也,今主上所居之地,乃是西方,此地原是屬金,寒金非借火煉,豈能有用?此正相生相克之道,可於上另安号帶,須按青、黃、赤、白、黑五色,使三軍各自認識,自然不能亂淆。
又使敵軍一望生疑,莫知其故,自然緻敗。
兵法雲:“疑則生亂。
”正此故耳,又何不可之有?”黃飛虎打躬謝曰:“丞相妙算如神!”子牙又令辛甲造軍器,隻見天下諸侯,又約會西岐,請武王伐纣,會兵於孟津。
子牙忙與衆将官商議。
隻恐武王不肯行,衆人正遲疑間,隻見探事報入相府來報子牙曰:“商朝有人馬在北門安營,主将乃三山關總兵張山。
”子牙聽說,忙問鄧九公曰:“張山用兵如何?”鄧九公曰:“張山原是末将交代官,此人乃一勇之将耳。
”正話之問,又報:“有将請戰
戰士有心勤國主,被蒼無意固皇殷;隻因大劫人多難,緻使西岐殺戮腥。
話說差官一路無詞,來至朝歌域,至館驿中歇下。
次日進午門,至文書房,那日是中大夫方景春看本,忽然接着看時,見蘇護已降西岐,方景春點首罵曰:“老匹天一門盡受天子寵眷,不思報本,今日反降叛逆,真狗彘之不若。
”遂抱本入内庭,問侍禦官曰:“天子在何處?”左右侍禦對曰:“在摘星樓上。
”景春竟至樓下候旨,左右啟上天子,纣王聞奏,宣上樓行禮畢,王曰:“大夫有何奏章?”方景春奏曰:“汜水關總兵官韓榮具本到都城,奏為冀州侯蘇護,世受椒房之寵,滿門俱叨恩寵,不思報國,反降叛逆,深為聖恩法紀安在,具表申奏。
臣未敢擅便,請旨定奪。
”纣王見奏大驚曰:“蘇護乃朕國戚之臣,貴戚之卿,加何一旦反降周助惡,情殊痛恨,大夫暫退,朕自理會。
”方景春下樓,纣王宣蘇皇後,妲己在禦屏後,已竟聽知此事,聞宣竟至纣王禦案前,雙膝跪下,兩淚如珠,姣聲軟語泣而奏曰:“妾在深宮,荷蒙皇上恩寵,粉骨難消。
不知父親聽何人唆使,反降叛逆,罪惡通天,法當誅族,情無可赦,願陛下斬妲己之首,懸於都城,以謝天下。
庶百官萬姓,知陛下聖明乾綱在握,守祖宗成法,不私貴幸,正賤妾報陛下恩遇之榮,死有馀幸矣。
”道罷,将香腮伏在纣王膝下,相偎相倚,悲悲泣泣,淚如雨注。
纣王見妲己淚流滿面,妖啼宛轉,真如帶雨梨花,啼春嬌鳥。
纣王見如此态度,更覺動情,用手挽起,口稱:“禦妻!汝父反叛,你在深宮,如何得知,何罪之有?賜卿平身,毋得自戚,有損花容。
縱朕将江山盡失,也與愛卿無幹,幸宜自愛。
”妲己謝恩。
纣王次日升九間殿,聚衆文武曰:“蘇侯叛朕歸周,情實痛恨,誰與孤代勞伐周,将蘇護并叛逆衆人,拿解來京,以正其罪?”班中閃出一大臣,乃上大夫李定進前奏曰:“姜尚足智多謀,知人善任,故所到者,非敗即降,累辱王師,大為不軌。
若不擇人而用,速正厥罪,則天下諸侯皆觀望效尤,何以懲将來,臣舉大元戎張山,久於用兵,慎事慮謀,堪勝斯任,庶幾不辱君命。
”纣王聞奏大喜,即命傳诏,赍發差官三山關來。
使命離了朝歌,一路上無詞,一日到了三山關館驿歇下。
次日傳與管關元帥張山同錢保、李錦等來館驿,接了聖旨,至府堂上焚香設案,跪聽宣讀。
诏曰:“征伐雖系於天子,功成乃在阃外元戎。
姬發猖獗,大惡難驅,屢戰失機,情殊疼恨。
朕欲親征讨賊,百司谏阻;茲爾張山素有才望,士大夫李定等,特薦卿得專征伐,爾其用心料理,克振壯猷,毋負朕倚托之重。
俟凱旋之日,朕決不食言,似吝此茅土之賞;爾其欽哉?特诏。
” 欽差官讀罷诏旨,衆官謝恩畢,款待使臣,打發回朝歌。
張山等候交代官洪錦,交割事體明白,方好進兵。
一日洪錦到任,張山起兵領人馬十萬,左右先行,乃錢保、李錦,裨将乃馬德、桑元。
一路上人喊馬嘶,正值初夏天氣,風和日暖,梅雨霏霏,真好光景。
怎見得?有詩為證: “冉冉綠陰密,風輕燕引雛;新荷翻沼,修竹漸扶蘇。
芳草連天碧,山花遍地鋪;溪邊蒲劍插,榴火壯行圖。
何時了王事,鎮日醉呼盧。
” 話說張山人馬,一路晚住曉行,也受了些饑餐渴飲;鞍馬奔馳,不一日來到西岐北門。
左右報入行營:“禀元帥!前哨人馬,已至西岐北門。
”張山傳令安營,一聲炮響,三軍呐喊,絞起中軍帳來,張山坐定。
隻見錢保、李錦上帳叁谒,錢保曰:“兵行百裡,不戰自疲,請主帥定奪。
”張山謂二将曰:“将軍之言甚善。
姜尚乃智謀之士,不可輕敵;況吾師遠來,利在速戰,今日暫歇息軍士,吾明日自有調用。
”二将應諾而退。
且言子牙在西岐,日日與衆門人共議拜将之事,命黃飛虎督造大紅幟,不要雜色。
黃飛虎曰:“号乃三軍眼目,分五色,原為按五方之位次,使三軍之左右,前後進退攻擊之法,不得錯亂隊伍。
若純是一色紅,則三軍不知東西南北,何以知進退趨避之方?猶恐不便,或其中另有妙用,乞丞相一一教之。
”子牙笑曰:“将軍實不知其故耳;紅者火也,今主上所居之地,乃是西方,此地原是屬金,寒金非借火煉,豈能有用?此正相生相克之道,可於上另安号帶,須按青、黃、赤、白、黑五色,使三軍各自認識,自然不能亂淆。
又使敵軍一望生疑,莫知其故,自然緻敗。
兵法雲:“疑則生亂。
”正此故耳,又何不可之有?”黃飛虎打躬謝曰:“丞相妙算如神!”子牙又令辛甲造軍器,隻見天下諸侯,又約會西岐,請武王伐纣,會兵於孟津。
子牙忙與衆将官商議。
隻恐武王不肯行,衆人正遲疑間,隻見探事報入相府來報子牙曰:“商朝有人馬在北門安營,主将乃三山關總兵張山。
”子牙聽說,忙問鄧九公曰:“張山用兵如何?”鄧九公曰:“張山原是末将交代官,此人乃一勇之将耳。
”正話之問,又報:“有将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