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摩渝經全文
關燈
小
中
大
藏,無欲可别不。
豈有廣長舌,覆面舐耳不。
陳法逾衆聖,梵釋希聞不。
明導天人師,能殄衆疑不。
懷道處世康,來世獲仙不。
仙度處泥洹,永離三界不。
心意識魂靈,能滅衆苦不。
梵志陳其心所疑。
佛具知梵志心疑兩相。
即以神足現陰馬藏也。
出廣長舌還自覆面。
舐左右耳。
口中光明照彌夷國。
繞身三匝徐還入口。
即報之曰:爾之所問。
大士三十二相。
吾相具足無減一焉。
吾自無數劫來。
行四等心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
拯濟衆生猶自護身。
斷求念空守無想定心垢除盡無複微曀。
習斯行來諸殃悉滅。
萬善積著遂成佛身。
相好光明獨步三界。
永離五道之愚冥。
獲無上至尊之明。
故号曰佛也。
若有貪淫恚怒愚癡之毒。
五陰六衰之冥。
絲發之大馀在心者,佛道不成也。
未有人物逮于今日衆生所念。
方來未然無數劫中。
委曲深奧有所不知者,即非佛也。
四無所畏八聲十力十八不共法。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不足一事者亦非佛矣。
吾今以具無一不足。
故号為佛。
沙門得應儀道者,能分一身為十。
十為百百為千。
千為萬萬為無數。
又能合無數身。
還為一身。
以指按地三千大千皆為震動。
以其心行得無欲定。
故能然也。
而況佛乎。
佛眉一相之德恒沙可算。
眉間之勳難可籌計。
豈況盡身之德乎。
重曰梵志信佛三尊者,現世安隐終生天上。
所欲從念所疑當問。
無嫌難也。
梵志念曰:瞿昙所說玄妙深遠。
盡吾問也。
又念曰:吾今當問現世事耶。
來世事耶。
意重悟曰:三世之要唯佛明焉。
豈但仙聖群儒之所能照乎。
梵志曰:何謂逝心。
何謂通達。
何謂為淨。
何謂寂然。
何謂為佛。
佛報梵志。
吾以真言啟釋爾意。
谛聽著心。
得三神足謂之逝心。
明識往古分别生地。
道眼睹見山石所不能遏。
決闇釋疑三世悉明。
謂之通達。
以得六通心垢除荊謂之寂然。
三毒已滅心如天金。
謂之清淨。
生死癡本焦盡無馀。
清淨道行降于三界諸癡。
已索無窮不達。
得一切智尊号為佛也。
梵志欣然起立。
五體投地頭面著佛足。
以口嗚佛足。
以手摩佛足。
複自名曰:吾是梵摩渝逝心者,歸命佛歸命法歸命僧。
流淚而雲:衆生瞢瞢為六冥所蔽。
睹佛不奉見經不讀。
見沙門無虔愛之心。
不禀神化斯為長衰乎。
其諸門徒睹師盡虔。
顧相謂曰:吾等尊師。
明達經典無書不睹。
名被四國衆儒所宗。
今者屈尊體。
叉手稽首瞿昙足下。
何況吾等哉。
佛告梵志。
複坐吾明爾心。
有真信慧。
向於世尊,受教就坐。
佛複說持戒之德。
布施之福去家穢濁之垢。
歎于道志之上行也。
佛即知梵志有上士歡喜博解之心。
佛為說至道之要。
諸苦萬端皆興于身。
明人深照知樂者,或返流求原逮于本無。
斯謂上士慧明真谛。
不知身之尤。
苦者皆由習生。
上士覺之。
斯明者真谛。
三界若幻有合則離。
何盛不衰。
因緣合則禍生。
諸緣離則苦滅。
上士觀本乃知其空。
斯明者真谛。
以知本無即逮三界。
空其心淨其行。
不願諸欲得無想定。
在心所取三尊可得也。
梵志心解。
猶若白氎潔無垢穢入染成色。
梵志心然。
宿命屢奉諸佛執行清戒。
今聞尊教。
具解無上正真覺道。
心垢寂荊入三脫門長離衆苦。
複白佛言:吾未見佛時。
懷巨誤之行。
為盲冥所蔽。
信狂愚人言以為真谛。
今始睹佛。
狂病瘳矣。
盲視聾聽喑語偻申。
囹圄囚出矣。
庸夫愚惑徒生徒死。
不獲懷味天尊真道。
長處焰火痛矣奈何吾生。
時哉值睹佛極靈。
為吾便說至奧之道。
令吾複本無為長存。
自今之後。
歸佛歸法歸比丘僧。
願為清信士。
守仁不殺。
知足不盜。
貞潔不淫。
執信不欺。
盡孝不醉。
天尊哀我明日晨旦。
願與聖衆顧下薄食。
佛默受之。
梵志心喜稽首足下。
還家具設百味之食。
即以平旦。
於舍為佛作禮長跪恭白願佛。
以時抂屈尊儀。
佛正法服與聖衆俱至梵志家皆就法坐。
梵志自手行盥。
肅心供養。
如斯七日。
佛說神化訖竟還随提國。
未久之間梵志壽終。
諸比丘聞之。
共白佛以梵志喪。
意将趣何道。
世尊曰:彼梵志者,聖心博解通於不還。
五蓋以盡淨若天金。
於彼清淨得應真無為而去。
佛說經竟。
比丘歡喜。
豈有廣長舌,覆面舐耳不。
陳法逾衆聖,梵釋希聞不。
明導天人師,能殄衆疑不。
懷道處世康,來世獲仙不。
仙度處泥洹,永離三界不。
心意識魂靈,能滅衆苦不。
梵志陳其心所疑。
佛具知梵志心疑兩相。
即以神足現陰馬藏也。
出廣長舌還自覆面。
舐左右耳。
口中光明照彌夷國。
繞身三匝徐還入口。
即報之曰:爾之所問。
大士三十二相。
吾相具足無減一焉。
吾自無數劫來。
行四等心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
拯濟衆生猶自護身。
斷求念空守無想定心垢除盡無複微曀。
習斯行來諸殃悉滅。
萬善積著遂成佛身。
相好光明獨步三界。
永離五道之愚冥。
獲無上至尊之明。
故号曰佛也。
若有貪淫恚怒愚癡之毒。
五陰六衰之冥。
絲發之大馀在心者,佛道不成也。
未有人物逮于今日衆生所念。
方來未然無數劫中。
委曲深奧有所不知者,即非佛也。
四無所畏八聲十力十八不共法。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不足一事者亦非佛矣。
吾今以具無一不足。
故号為佛。
沙門得應儀道者,能分一身為十。
十為百百為千。
千為萬萬為無數。
又能合無數身。
還為一身。
以指按地三千大千皆為震動。
以其心行得無欲定。
故能然也。
而況佛乎。
佛眉一相之德恒沙可算。
眉間之勳難可籌計。
豈況盡身之德乎。
重曰梵志信佛三尊者,現世安隐終生天上。
所欲從念所疑當問。
無嫌難也。
梵志念曰:瞿昙所說玄妙深遠。
盡吾問也。
又念曰:吾今當問現世事耶。
來世事耶。
意重悟曰:三世之要唯佛明焉。
豈但仙聖群儒之所能照乎。
梵志曰:何謂逝心。
何謂通達。
何謂為淨。
何謂寂然。
何謂為佛。
佛報梵志。
吾以真言啟釋爾意。
谛聽著心。
得三神足謂之逝心。
明識往古分别生地。
道眼睹見山石所不能遏。
決闇釋疑三世悉明。
謂之通達。
以得六通心垢除荊謂之寂然。
三毒已滅心如天金。
謂之清淨。
生死癡本焦盡無馀。
清淨道行降于三界諸癡。
已索無窮不達。
得一切智尊号為佛也。
梵志欣然起立。
五體投地頭面著佛足。
以口嗚佛足。
以手摩佛足。
複自名曰:吾是梵摩渝逝心者,歸命佛歸命法歸命僧。
流淚而雲:衆生瞢瞢為六冥所蔽。
睹佛不奉見經不讀。
見沙門無虔愛之心。
不禀神化斯為長衰乎。
其諸門徒睹師盡虔。
顧相謂曰:吾等尊師。
明達經典無書不睹。
名被四國衆儒所宗。
今者屈尊體。
叉手稽首瞿昙足下。
何況吾等哉。
佛告梵志。
複坐吾明爾心。
有真信慧。
向於世尊,受教就坐。
佛複說持戒之德。
布施之福去家穢濁之垢。
歎于道志之上行也。
佛即知梵志有上士歡喜博解之心。
佛為說至道之要。
諸苦萬端皆興于身。
明人深照知樂者,或返流求原逮于本無。
斯謂上士慧明真谛。
不知身之尤。
苦者皆由習生。
上士覺之。
斯明者真谛。
三界若幻有合則離。
何盛不衰。
因緣合則禍生。
諸緣離則苦滅。
上士觀本乃知其空。
斯明者真谛。
以知本無即逮三界。
空其心淨其行。
不願諸欲得無想定。
在心所取三尊可得也。
梵志心解。
猶若白氎潔無垢穢入染成色。
梵志心然。
宿命屢奉諸佛執行清戒。
今聞尊教。
具解無上正真覺道。
心垢寂荊入三脫門長離衆苦。
複白佛言:吾未見佛時。
懷巨誤之行。
為盲冥所蔽。
信狂愚人言以為真谛。
今始睹佛。
狂病瘳矣。
盲視聾聽喑語偻申。
囹圄囚出矣。
庸夫愚惑徒生徒死。
不獲懷味天尊真道。
長處焰火痛矣奈何吾生。
時哉值睹佛極靈。
為吾便說至奧之道。
令吾複本無為長存。
自今之後。
歸佛歸法歸比丘僧。
願為清信士。
守仁不殺。
知足不盜。
貞潔不淫。
執信不欺。
盡孝不醉。
天尊哀我明日晨旦。
願與聖衆顧下薄食。
佛默受之。
梵志心喜稽首足下。
還家具設百味之食。
即以平旦。
於舍為佛作禮長跪恭白願佛。
以時抂屈尊儀。
佛正法服與聖衆俱至梵志家皆就法坐。
梵志自手行盥。
肅心供養。
如斯七日。
佛說神化訖竟還随提國。
未久之間梵志壽終。
諸比丘聞之。
共白佛以梵志喪。
意将趣何道。
世尊曰:彼梵志者,聖心博解通於不還。
五蓋以盡淨若天金。
於彼清淨得應真無為而去。
佛說經竟。
比丘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