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建隆元年(庚申,960)
關燈
小
中
大
野郭進為本州防禦使兼西山巡檢,備北漢也。
北漢主遣內園使李弼(弼,未見。
)以詔書、金帛、善馬賜李筠,筠復遣劉繼沖詣晉陽,請北漢主舉軍南下,己為前導。
北漢主將謀於契丹,繼沖道筠意,請無用契丹兵。
北漢主從之,即日大閱,傾國自將出團柏谷,羣臣餞之汾水。
左僕射趙華曰:「李筠舉事輕易,事必無成,陛下掃境內而赴之,臣未見其可也。
」北漢主瞋目謂華曰:「朕志已決,卿安能知其必無成耶。
卿有長策,顧當何如?」華未及對,北漢主拂衣上馬。
行至太平驛,筠身率官屬耆老迎謁,北漢主命筠贊拜不名,坐於宰相博興衛融之上,(融,初見廣順元年。
)封西平王,(正史作西平王,劉恕十國紀年亦作西平王,路振九國志及五代史作隴西郡王,今不取。
)賜馬三百匹及服玩珍異甚眾。
筠所獻亦略與所賜等,及文武大臣皆有賂。
筠見北漢主儀衛寡弱,不似王者,內甚悔之。
北漢主數召筠計事,筠自言受周氏恩,不忍負之。
而北漢主與周,世仇也,聞筠言,亦不悅。
筠將還,別賜馬及鎧甲具裝,遣宣徽使萊人盧贊監其軍,筠心益不平。
筠有馬三千匹,日夕校閱,欲直趣大梁。
贊嘗見筠計事,筠不應,顧左右曰:「大梁兵皆我昔時部曲也,見我則降耳。
」贊怒,拂衣而起。
北漢主聞贊與筠有隙,遣衛融詣軍中和解之。
筠留其長子守節守上黨,自率眾三萬南出。
癸卯,石守信等言破筠眾於長平【二六】,斬首三千餘級,又攻拔其大會寨。
是日端午,賜百官衣各一襲。
甲辰,詔削奪李筠官爵。
上以畿甸委輸京師,吏多旁緣為姦,民或咨怨。
乙巳,命殿中侍禦史王伸、(伸,未見。
)監察禦史王祜【二七】、戶部郎中沈義倫等八人,分領在京諸倉。
祜,莘人也。
丙午,幸宰相魏仁浦第視疾。
先是,改作周六廟於西京。
己酉,廟成,遣光祿卿郭〈王已〉奉神主遷焉。
乙卯,宴近臣於廣政殿,以忠正節度使、兼侍中楊承信來朝故也。
自是,節度使來朝,即宴如例。
(承信,初見天福三年。
) 丁巳,詔親征。
以樞密使吳廷祚為東京留守,端明殿學士、知開封府呂餘慶副之,皇弟殿前都虞侯光義為大內都點檢。
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韓令坤率兵屯河陽。
己未,帝發大梁。
壬戌,次滎陽。
召西京留守河內向拱與語,(拱,初見廣順二年,嘗改名訓。
)拱勸上急濟河,踰太行,乘賊未集而擊之,稽留浹旬,則其鋒益熾矣。
樞密直學士趙普亦言:「賊意國家新造,未能出征。
若倍道兼行,掩其不備,可一戰而克。
」上納其言。
甲子,次河陽。
丙寅,次懷州。
丁卯,前軍都部署石守信、副都部署高懷德破賊軍三萬餘眾於澤州南,獲北漢河陽節度使範守圖,(守圖,未見。
)殺盧贊。
筠遁入澤州,嬰城自固。
是月,永安節度使折德扆破北漢沙谷寨,斬首五百級。
德扆,從阮之子也。
(實錄在六月甲午,據奏到之日也。
德扆,初見乾祐三年。
從阮,初見開運元年。
) 六月己巳朔,上至澤州,督諸軍攻城。
初,吐渾府都留後、汾州團練使王全德,帥所部從李筠戰澤州南。
既敗,走入潞州,與筠子守節為拒守計。
(全德,未見。
)及上圍澤州,全德大懼,與親友數十人犯關來奔【二八】,龍捷指揮使王廷魯(廷魯,未見。
)亦自潞州相繼出降,賊勢轉蹙矣。
澤州城逾旬未下。
上召控鶴左廂都指揮使薊人馬全乂,(全乂,初見廣順三年,不著邑裡。
)賜食禦坐,問以計策。
全乂請并力急攻,且曰:「緩之,恐復生變。
」上即命諸軍奮擊。
全乂率敢死士先登,飛矢貫臂,流血被體,全乂拔鏃進戰,士氣益奮,上親率衛兵繼之。
辛巳,克其城,李筠赴火死。
獲北漢宰相衛融。
命掩屍骼,禁剽掠,放澤州民今年田租。
乙酉,進攻潞州。
丁亥,筠子守節以城降,上赦其罪。
升單州為團練【二九】,(按續資治通鑑作「以為單州團練使。
」)用守節為使。
是日,車駕入潞州,宴從官於行宮。
辛卯,德音:「降死罪囚,流以下原之。
潞州近城三十裡內勿收今年田租。
諸路州府寺院,經顯德二年停廢者勿復置,當廢未毀者存之。
」 澤州之未破也,筠愛妾劉氏謂筠曰:「軍州馬尚有幾何?」筠曰:「汝何問為?」劉氏曰:「今孤城危迫,旦暮且破,若得馬數百匹,尚可以犯圍走保上黨。
上黨樓堞堅固,且近河東,易於求援,與其守死【三○】,不猶愈乎?」筠然之。
料見馬且千匹,將出,左右或阻之曰:「今在帳前之人,皆雲與大王同心,一旦出城,劫大王降敵,其可悔乎!」筠猶豫未決。
明日,城陷,筠走赴火。
劉氏將從之,筠以其有娠,麾之使去。
守節無子,購得之,生子,卒為筠後。
北漢主聞筠敗,自太平驛遁還晉陽,謂趙華曰:「李筠無狀,卒如卿言。
吾幸全師以歸,但恨失衛融、盧贊耳。
」由是重文學之士。
久之,華請老,使食其祿終身。
以翰林學士承旨、兵部尚書趙弘為中書侍郎、兼兵部尚書、平章事。
弘,薊人也。
癸巳,安國節度使元城李繼勳來朝,乙未,命為昭義節度使。
(繼勳,初見顯德三年,不著邑裡。
) 丁酉,上發潞州。
秋七月戊申,至京師。
初,衛融之被執也,上詰融曰:「汝教劉鈞舉兵助李筠反,何也?」融從容對曰:「犬各吠非其主,臣四十口衣食劉氏,誠不忍負之。
陛下宜速殺臣,臣必不為陛下用,縱不殺,終當間道走河東耳。
」上怒,命左右以鐵撾擊其首,流血被面。
融呼曰:「臣得死所矣。
」上顧左右曰:「此忠臣也,釋之。
」命以良藥傅其瘡,因使融緻書北漢主,求周光遜等,約亦歸融太原,北漢主不報。
辛亥,以融為太府卿。
壬子,幸宰相範質第視疾,賜黃金器二百兩,白金器千兩,絹二千匹,尋復賜錢百萬。
(賜錢乃八月甲戌事,今并書。
) 前司空、趙國公李穀,初歸洛陽,李筠以穀周朝名相,遺錢五十萬,他物稱是,穀受之。
及筠叛,穀憂恚發病,乙卯,卒。
上為廢朝二日,贈侍中。
戊午,宴韓令坤等於禮賢講武殿,賜襲衣、器幣、鞍勒馬有差,賞平澤、潞之功也。
初,成德節度使金城郭崇(崇,初見天福二年。
)聞上受禪,時或涕泣。
監軍陳思誨密奏其狀,且言常山近契丹,崇懷怨望,宜早為之所。
上曰:「我素知崇篤於恩義,此蓋感激所發耳。
」然亦遣使偵之。
崇聞有使至,憂懣失據,謂左右曰:「苟使命不測,將奈何?」左右莫對,觀察判官辛仲甫【三一】曰:「公首效誠節,且軍民處置,率循常度,朝廷雖欲加罪,何以為辭?使者若至,但率官吏郊迎,盡禮緻恭。
淹留伺察,當自辨明矣。
」崇如其言,日與僚佐飲博,使者審崇無他,即歸奏之。
上喜曰:「我固知崇不反也。
」已而,崇請入朝。
是日,命宣徽南院使昝居潤權知鎮州。
仲甫,汾州人。
崇前在澶淵,仲甫為掌書記。
廂虞侯劫部民二人殺之,其家訴言陰識賊魁。
而廂虞侯者,崇親吏也,吏不敢詰。
仲甫力請捕之,案治有狀,吏猶稽緩,欲變其獄。
仲甫抗白崇曰:「民被寇害,又使自誣,重傷甚矣,焉用僚佐!請易其獄吏,以雪寃憤」【三二】。
崇大感悟,即遣司法掾李濯移鞫之,正其罪,置於法。
(李濯,未見。
陳思讓,汾州人,初見天福六年,思誨即其弟也。
郭崇、辛仲甫傳載中使伺察事稍不同,今參校修潤,使不相牴牾。
) 澶州蝗,遣使督官吏分捕。
乙醜,唐主景遣使賀平澤、潞。
丁卯【三三】,又遣其禮部郎中龔謹儀來貢乘輿服禦物【三四】。
謹儀,邵武人也。
河陽節度使真定趙晁以疾歸京師,是月,卒。
上甚悼焉,初贈太子太師,再贈侍中。
晁歷方鎮,好聚斂,無他勳勞,但以周初與宣祖同掌禁軍,有宗盟之分,故蒙優禮,再加贈典,非常例也。
八月戊辰朔,禦崇元殿,設仗衛,羣臣入閤,置待制、候對官【三五】,賜廊下食。
庚午,宴近臣於廣德殿,江南、吳越朝貢使皆預。
自是江南、吳越使來朝,即宴如例。
壬申,復升貝州為永清軍【三六】。
是日,幸玉津園。
甲戌,命近臣分詣京城諸祠廟禱雨。
保義節度使河東袁彥,性兇率,政出羣小,陝人患之。
及聞禪代,日夜繕甲治兵。
上慮其為變,命潘美往監其軍,遂圖之。
美單騎入城,諭令朝覲,彥即治裝上道。
上喜,謂左右曰:「潘美不殺袁彥,成我志矣。
」丙子,徙彥為彰信節度使【三七】。
忠正節度使、兼侍中楊承信為護國節度使。
承信至河中,或言其謀反,上遣作坊副使魏丕賜承信生辰禮物,因察之,還,言承信無反狀。
承信因是獲沒於鎮。
丕,相州人也。
忠武節度使、兼侍中陽曲張永德(永德,初見乾祐三年。
)徙武勝節度使。
初,顯德末,有方士私謂永德言上受命之符者,永德在軍中潛意推奉。
將聘孝明皇後,永德出緡錢金帛數千,以助納采,上甚德之。
於是,自許來朝,命改鎮鄧,恩寵優渥,舊臣無與比者。
其後復入覲,召對後苑,道舊故為樂,飲以巨觥。
永德妻,周太祖女晉國公主也,但呼駙馬而不名。
嘗問所寶通天犀帶安在,永德曰:「往以征淮,過用官錢二十萬貫,已償之矣。
」上曰:「尚欠幾何?」曰:「五萬貫。
」即日,詔除其籍,仍別賜二十萬。
從遊玉津園,命衛士代執其轡。
時上將有事於北漢,因密訪策略,永德曰:「太原兵少而悍,加以契丹為援,未可倉卒取也。
臣愚以為每歲多設遊兵,擾其田事,仍發間使諜契丹,先絕其援,然後可圖。
」上曰:「善。
」(據司馬光百官表,永德以八月自許州徙鄧州,而實錄、本紀闕略,今追附於此。
龍川別志雲太宗娶符後,太祖使永德助聘財。
今從國史。
) 壬午,以皇弟殿前都虞侯、睦州防禦使光義領泰寧軍節度使。
甲申,立琅琊郡夫人王氏為皇後,皇妹為燕國長公主。
後,華池人,彰德節度使饒之女也。
(饒,初見天福十二年八月。
) 丙戌,詔有司案前代舊式作新權衡以頒天下,禁私造者。
(十九日,本紀即雲頒新量衡于天下。
按此但新造,未頒
北漢主遣內園使李弼(弼,未見。
)以詔書、金帛、善馬賜李筠,筠復遣劉繼沖詣晉陽,請北漢主舉軍南下,己為前導。
北漢主將謀於契丹,繼沖道筠意,請無用契丹兵。
北漢主從之,即日大閱,傾國自將出團柏谷,羣臣餞之汾水。
左僕射趙華曰:「李筠舉事輕易,事必無成,陛下掃境內而赴之,臣未見其可也。
」北漢主瞋目謂華曰:「朕志已決,卿安能知其必無成耶。
卿有長策,顧當何如?」華未及對,北漢主拂衣上馬。
行至太平驛,筠身率官屬耆老迎謁,北漢主命筠贊拜不名,坐於宰相博興衛融之上,(融,初見廣順元年。
)封西平王,(正史作西平王,劉恕十國紀年亦作西平王,路振九國志及五代史作隴西郡王,今不取。
)賜馬三百匹及服玩珍異甚眾。
筠所獻亦略與所賜等,及文武大臣皆有賂。
筠見北漢主儀衛寡弱,不似王者,內甚悔之。
北漢主數召筠計事,筠自言受周氏恩,不忍負之。
而北漢主與周,世仇也,聞筠言,亦不悅。
筠將還,別賜馬及鎧甲具裝,遣宣徽使萊人盧贊監其軍,筠心益不平。
筠有馬三千匹,日夕校閱,欲直趣大梁。
贊嘗見筠計事,筠不應,顧左右曰:「大梁兵皆我昔時部曲也,見我則降耳。
」贊怒,拂衣而起。
北漢主聞贊與筠有隙,遣衛融詣軍中和解之。
筠留其長子守節守上黨,自率眾三萬南出。
癸卯,石守信等言破筠眾於長平【二六】,斬首三千餘級,又攻拔其大會寨。
是日端午,賜百官衣各一襲。
甲辰,詔削奪李筠官爵。
上以畿甸委輸京師,吏多旁緣為姦,民或咨怨。
乙巳,命殿中侍禦史王伸、(伸,未見。
)監察禦史王祜【二七】、戶部郎中沈義倫等八人,分領在京諸倉。
祜,莘人也。
丙午,幸宰相魏仁浦第視疾。
先是,改作周六廟於西京。
己酉,廟成,遣光祿卿郭〈王已〉奉神主遷焉。
乙卯,宴近臣於廣政殿,以忠正節度使、兼侍中楊承信來朝故也。
自是,節度使來朝,即宴如例。
(承信,初見天福三年。
) 丁巳,詔親征。
以樞密使吳廷祚為東京留守,端明殿學士、知開封府呂餘慶副之,皇弟殿前都虞侯光義為大內都點檢。
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韓令坤率兵屯河陽。
己未,帝發大梁。
壬戌,次滎陽。
召西京留守河內向拱與語,(拱,初見廣順二年,嘗改名訓。
)拱勸上急濟河,踰太行,乘賊未集而擊之,稽留浹旬,則其鋒益熾矣。
樞密直學士趙普亦言:「賊意國家新造,未能出征。
若倍道兼行,掩其不備,可一戰而克。
」上納其言。
甲子,次河陽。
丙寅,次懷州。
丁卯,前軍都部署石守信、副都部署高懷德破賊軍三萬餘眾於澤州南,獲北漢河陽節度使範守圖,(守圖,未見。
)殺盧贊。
筠遁入澤州,嬰城自固。
是月,永安節度使折德扆破北漢沙谷寨,斬首五百級。
德扆,從阮之子也。
(實錄在六月甲午,據奏到之日也。
德扆,初見乾祐三年。
從阮,初見開運元年。
) 六月己巳朔,上至澤州,督諸軍攻城。
初,吐渾府都留後、汾州團練使王全德,帥所部從李筠戰澤州南。
既敗,走入潞州,與筠子守節為拒守計。
(全德,未見。
)及上圍澤州,全德大懼,與親友數十人犯關來奔【二八】,龍捷指揮使王廷魯(廷魯,未見。
)亦自潞州相繼出降,賊勢轉蹙矣。
澤州城逾旬未下。
上召控鶴左廂都指揮使薊人馬全乂,(全乂,初見廣順三年,不著邑裡。
)賜食禦坐,問以計策。
全乂請并力急攻,且曰:「緩之,恐復生變。
」上即命諸軍奮擊。
全乂率敢死士先登,飛矢貫臂,流血被體,全乂拔鏃進戰,士氣益奮,上親率衛兵繼之。
辛巳,克其城,李筠赴火死。
獲北漢宰相衛融。
命掩屍骼,禁剽掠,放澤州民今年田租。
乙酉,進攻潞州。
丁亥,筠子守節以城降,上赦其罪。
升單州為團練【二九】,(按續資治通鑑作「以為單州團練使。
」)用守節為使。
是日,車駕入潞州,宴從官於行宮。
辛卯,德音:「降死罪囚,流以下原之。
潞州近城三十裡內勿收今年田租。
諸路州府寺院,經顯德二年停廢者勿復置,當廢未毀者存之。
」 澤州之未破也,筠愛妾劉氏謂筠曰:「軍州馬尚有幾何?」筠曰:「汝何問為?」劉氏曰:「今孤城危迫,旦暮且破,若得馬數百匹,尚可以犯圍走保上黨。
上黨樓堞堅固,且近河東,易於求援,與其守死【三○】,不猶愈乎?」筠然之。
料見馬且千匹,將出,左右或阻之曰:「今在帳前之人,皆雲與大王同心,一旦出城,劫大王降敵,其可悔乎!」筠猶豫未決。
明日,城陷,筠走赴火。
劉氏將從之,筠以其有娠,麾之使去。
守節無子,購得之,生子,卒為筠後。
北漢主聞筠敗,自太平驛遁還晉陽,謂趙華曰:「李筠無狀,卒如卿言。
吾幸全師以歸,但恨失衛融、盧贊耳。
」由是重文學之士。
久之,華請老,使食其祿終身。
以翰林學士承旨、兵部尚書趙弘為中書侍郎、兼兵部尚書、平章事。
弘,薊人也。
癸巳,安國節度使元城李繼勳來朝,乙未,命為昭義節度使。
(繼勳,初見顯德三年,不著邑裡。
) 丁酉,上發潞州。
秋七月戊申,至京師。
初,衛融之被執也,上詰融曰:「汝教劉鈞舉兵助李筠反,何也?」融從容對曰:「犬各吠非其主,臣四十口衣食劉氏,誠不忍負之。
陛下宜速殺臣,臣必不為陛下用,縱不殺,終當間道走河東耳。
」上怒,命左右以鐵撾擊其首,流血被面。
融呼曰:「臣得死所矣。
」上顧左右曰:「此忠臣也,釋之。
」命以良藥傅其瘡,因使融緻書北漢主,求周光遜等,約亦歸融太原,北漢主不報。
辛亥,以融為太府卿。
壬子,幸宰相範質第視疾,賜黃金器二百兩,白金器千兩,絹二千匹,尋復賜錢百萬。
(賜錢乃八月甲戌事,今并書。
) 前司空、趙國公李穀,初歸洛陽,李筠以穀周朝名相,遺錢五十萬,他物稱是,穀受之。
及筠叛,穀憂恚發病,乙卯,卒。
上為廢朝二日,贈侍中。
戊午,宴韓令坤等於禮賢講武殿,賜襲衣、器幣、鞍勒馬有差,賞平澤、潞之功也。
初,成德節度使金城郭崇(崇,初見天福二年。
)聞上受禪,時或涕泣。
監軍陳思誨密奏其狀,且言常山近契丹,崇懷怨望,宜早為之所。
上曰:「我素知崇篤於恩義,此蓋感激所發耳。
」然亦遣使偵之。
崇聞有使至,憂懣失據,謂左右曰:「苟使命不測,將奈何?」左右莫對,觀察判官辛仲甫【三一】曰:「公首效誠節,且軍民處置,率循常度,朝廷雖欲加罪,何以為辭?使者若至,但率官吏郊迎,盡禮緻恭。
淹留伺察,當自辨明矣。
」崇如其言,日與僚佐飲博,使者審崇無他,即歸奏之。
上喜曰:「我固知崇不反也。
」已而,崇請入朝。
是日,命宣徽南院使昝居潤權知鎮州。
仲甫,汾州人。
崇前在澶淵,仲甫為掌書記。
廂虞侯劫部民二人殺之,其家訴言陰識賊魁。
而廂虞侯者,崇親吏也,吏不敢詰。
仲甫力請捕之,案治有狀,吏猶稽緩,欲變其獄。
仲甫抗白崇曰:「民被寇害,又使自誣,重傷甚矣,焉用僚佐!請易其獄吏,以雪寃憤」【三二】。
崇大感悟,即遣司法掾李濯移鞫之,正其罪,置於法。
(李濯,未見。
陳思讓,汾州人,初見天福六年,思誨即其弟也。
郭崇、辛仲甫傳載中使伺察事稍不同,今參校修潤,使不相牴牾。
) 澶州蝗,遣使督官吏分捕。
乙醜,唐主景遣使賀平澤、潞。
丁卯【三三】,又遣其禮部郎中龔謹儀來貢乘輿服禦物【三四】。
謹儀,邵武人也。
河陽節度使真定趙晁以疾歸京師,是月,卒。
上甚悼焉,初贈太子太師,再贈侍中。
晁歷方鎮,好聚斂,無他勳勞,但以周初與宣祖同掌禁軍,有宗盟之分,故蒙優禮,再加贈典,非常例也。
八月戊辰朔,禦崇元殿,設仗衛,羣臣入閤,置待制、候對官【三五】,賜廊下食。
庚午,宴近臣於廣德殿,江南、吳越朝貢使皆預。
自是江南、吳越使來朝,即宴如例。
壬申,復升貝州為永清軍【三六】。
是日,幸玉津園。
甲戌,命近臣分詣京城諸祠廟禱雨。
保義節度使河東袁彥,性兇率,政出羣小,陝人患之。
及聞禪代,日夜繕甲治兵。
上慮其為變,命潘美往監其軍,遂圖之。
美單騎入城,諭令朝覲,彥即治裝上道。
上喜,謂左右曰:「潘美不殺袁彥,成我志矣。
」丙子,徙彥為彰信節度使【三七】。
忠正節度使、兼侍中楊承信為護國節度使。
承信至河中,或言其謀反,上遣作坊副使魏丕賜承信生辰禮物,因察之,還,言承信無反狀。
承信因是獲沒於鎮。
丕,相州人也。
忠武節度使、兼侍中陽曲張永德(永德,初見乾祐三年。
)徙武勝節度使。
初,顯德末,有方士私謂永德言上受命之符者,永德在軍中潛意推奉。
將聘孝明皇後,永德出緡錢金帛數千,以助納采,上甚德之。
於是,自許來朝,命改鎮鄧,恩寵優渥,舊臣無與比者。
其後復入覲,召對後苑,道舊故為樂,飲以巨觥。
永德妻,周太祖女晉國公主也,但呼駙馬而不名。
嘗問所寶通天犀帶安在,永德曰:「往以征淮,過用官錢二十萬貫,已償之矣。
」上曰:「尚欠幾何?」曰:「五萬貫。
」即日,詔除其籍,仍別賜二十萬。
從遊玉津園,命衛士代執其轡。
時上將有事於北漢,因密訪策略,永德曰:「太原兵少而悍,加以契丹為援,未可倉卒取也。
臣愚以為每歲多設遊兵,擾其田事,仍發間使諜契丹,先絕其援,然後可圖。
」上曰:「善。
」(據司馬光百官表,永德以八月自許州徙鄧州,而實錄、本紀闕略,今追附於此。
龍川別志雲太宗娶符後,太祖使永德助聘財。
今從國史。
) 壬午,以皇弟殿前都虞侯、睦州防禦使光義領泰寧軍節度使。
甲申,立琅琊郡夫人王氏為皇後,皇妹為燕國長公主。
後,華池人,彰德節度使饒之女也。
(饒,初見天福十二年八月。
) 丙戌,詔有司案前代舊式作新權衡以頒天下,禁私造者。
(十九日,本紀即雲頒新量衡于天下。
按此但新造,未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