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建隆二年(辛酉,961)

關燈
元年,叔嗣之子也。

    霖,未見。

    ) 乙未,升棣州為團練,以副史何繼筠充使【一一】。

     丙申,命樞密承旨方城王仁贍使江南,以唐主新立,往申慶賜也。

     初,五代募民盜戎人馬,官給其直,籍數以補戰騎之闕。

    上欲敦信保境,戊戌,敕沿邊諸州禁民無得出塞侵盜,前所盜馬,盡令還之。

    由是,邊方畏慕,不敢內侮。

     丙午,祔葬明憲皇太後於安陵。

     唐主以南都留守韓王從善為司徒、兼侍中、諸道兵馬副元帥,鄧王從鎰為司空、南都留守。

    令諸司無職事官四品以下至九品,日二員待制於內殿,仍各上封事三兩條。

    時有才高位下者,私喜其言得達,多所開陳,而迄莫施行,眾始失望。

     是月,命知制誥河內盧多遜【一二】看詳進策獻書人文字,升降以聞。

     十一月己巳,幸相國寺,遂幸國子監。

     壬申,宴宰臣、節度防禦團練使、刺史、統軍、諸軍、廂主軍指揮使以上【一三】及諸道進奉使於廣政殿,不作樂。

    時明憲太後山陵,諸道並遣使進奉,於是禮畢,特犒之。

     癸酉,以沙州節度使、同平章事曹元忠及其子瓜州團練使延敬,(按宋史作延繼。

    )皆遣使來修貢。

    元忠,義金之子也。

    (義金事,初見大中五年,後見鹹通十三年及同光二年。

    元忠嗣為節度使,據會要在顯德二年後,據薛居正五代史則義金卒於天福五年二月,子元德襲其位。

    而天福八年正月,又載沙州留後曹元深除歸義節度使。

    開運三年乃書以瓜州刺史曹元忠為沙州留後。

    而國史及會要並無元德、元深二名,不知何也。

    ) 己卯,上始獵於近郊,賜宰相、樞密使、節度觀察防禦團練使、統軍、侍衛諸軍都校錦袍。

    其日,先出禁軍為圍場,五坊以鷹犬從。

    上親禦弧矢,射中走兔,從官貢馬稱賀。

    中路頓,召近臣賜飲,至夕還宮。

    其後,凡出田皆然,從臣或賜窄袍、暖鞾,親王以下射中者,賜馬。

     癸未,詔以濠、楚民饑,令長吏開倉賑貸。

     晉州言敗北漢軍於汾西,獲馬牛驢數千計。

    (時趙元徽為節度使,而本傳不載此事,實錄亦無之。

    豈元徽實未赴鎮邪?不知果誰守晉州也。

    武守琪戍晉州事跡,國史殊不詳,此或是守琪耳,當考。

    ) 十二月壬辰,回鶻可汗景瓊遣使來貢方物。

     甲午,于闐國王李聖天遣使來貢方物。

     乙未,昭義節度使李繼勳奏敗北漢軍千餘人,斬首百餘級,獲遼州刺史傅廷彥弟勳以獻。

     代州刺史折仁理,黨項蕃部之大姓也,世居河西,接鄰北境。

    上以其有捍邊之功,召令入覲,復命歸領刺史如故。

     辛醜,幸新修河倉。

     庚戌,畋於近郊。

     癸醜,遣供奉官李崇贇(崇贇,未見。

    )使江南,殿直孫全璋(全璋,未見。

    )使吳越,賜以羊馬橐駞等。

     乙卯,中書門下言:「得太常禮院狀,皇後姊太原郡君王氏卒。

    準禮例,皇後當出,就故彰德節度使王饒第發哀成服。

    百官詣其第進名奉慰。

    」從之。

     周廣順初,鎮州諸縣,十戶取才勇者一人為弓箭手,餘九戶資以器甲、芻糧。

    是歲,詔釋之,凡一千四百人。

    (此據兩朝兵志。

    ) 始置藏冰務,常以孟夏命官用幣,以黑牡祭玄冥之神,乃開冰,薦於太廟。

     初,南漢女巫樊胡子自言玉皇降其身,因宦者陳延壽以見南漢主。

    南漢主於內殿設幄帳,陳寶貝,胡子冠遠遊冠,衣紫,踞坐帳中宣禍福,呼南漢主為太子皇帝,國事皆決於胡子,內大師龔澄樞、女侍中盧瓊仙等附之。

    胡子每為南漢主言,瓊仙、澄樞、延壽等皆上天使來輔太子,有罪不可問。

    是歲,芝菌生宮中,野獸觸寢門,苑中羊吐珠,井旁石自起,行百餘步乃仆。

    胡子皆以為符瑞,諷羣臣入賀。

    (澄樞,見顯德三年。

    瓊仙,見乾祐三年。

    ) 唐主煜追諡其父景為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廟號元宗,陵號順陵。

    蓋因馮謐以請於上而為之。

     注 釋 【一】不宜過自損抑「抑」原作「益」,據宋本、閣本及東都事略卷一九王景傳改。

     【二】男女十七以上「十七」,閣本、活字本同;宋本及宋史全文卷一、宋史卷一七三食貨志、續通鑑卷二均作「十歲」;彭百川太平治蹟統類(以下簡稱治蹟統類)卷二則作「十五」。

    按新五代史卷一二周本紀於顯德三年八月乙醜下僅書「課民種木及韭」,餘未及。

     【三】杖流海島宋本、閣本及續通鑑卷二均作「流扶海島」。

    宋史全文卷一則作「流於海島」。

     【四】嘗與上參決大政「嘗」,閣本、活字本及涑水紀聞卷一同,宋本、宋撮要本及編年綱目卷一、宋史全文卷一均作「每」。

     【五】命謹密宮人掌之「掌」原作「藏」,各本及治蹟統類卷二、宋史全文卷一均作「掌」,今據改。

     【六】從謙為宜春王「從謙」原作「從讓」,宋本、閣本及馬令南唐書卷五、陸遊南唐書卷三、吳任臣十國春秋卷一七均作「從謙」,今據改。

     【七】侍衛都虞候鎮安節度使張令鐸為鎮寧節度使「鎮寧」原作「鎮安」,宋本、宋撮要本及編年綱目卷一、宋史全文卷一、宋史卷二五○本傳均作「鎮寧」,今據改。

     【八】瓊初見顯德三年宋本、宋撮要本「年」下有「三月」二字。

     【九】將棄其孥各本同。

    按宋史卷二五三孫行友傳作「乃徙其帑廩」。

     【一○】中以嗣祖宗「祖宗」原作「宗祖」,據宋本、閣本乙正。

     【一一】以副史何繼筠充使「副史」,宋本、閣本、活字本均作「副使」。

    按東都事略卷二九何繼筠傳:「以功除刺史……宋興,以繼筠為棣州團練使。

    」宋史卷二七三本傳亦雲:「契丹內侵,繼筠逆擊,敗之,改棣州刺史……建隆二年升棣州為團練,以繼筠充使。

    」疑「副史」當作「刺史」。

     【一二】命知制誥河內盧多遜「河內」原作「河南」。

    按宋本、閣本及宋史全文卷一均作「河內」,東都事略卷三一、宋史卷二六四本傳亦謂盧為懷州河內人,今據改。

     【一三】諸軍廂主軍指揮使以上「廂」、「主」原互倒,據宋本、閣本、活字本及宋會要禮四五之一乙正。